论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合集下载

近代史上清政府屡战屡败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

近代史上清政府屡战屡败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

近代史上清政府屡战屡败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原因:1.清政府长期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落后于西方。

2.清政府的统治腐败无能。

3. 西方国家勾结起来,侵略中国,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代中国落后:1、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的原因2、西方列强的侵略递进,逐步深入的过程。

感悟(结论):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②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③国家独立、政局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补充一、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五次战争:①鸦片战争:1840.6—1842.8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签订《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⑤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日本侵略者发动的三次侵华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略东北,局部侵华。

1937年七七事变,侵略平津(华北),全面侵华1937年八一三事变,侵略上海二、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归纳:孙中山一生最主要的历史功绩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这一任务必须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完成。

你从孙中山身上受到哪些教育和启示?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要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远大的理想,要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论文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论文

浅议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摘要在20世纪初期,清王朝为了维持自己岌岌可危的统治,进行了一次改革,史称清末新政。

从1901年慈禧颁布上谕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新政共维系了十年。

但由于它违背历史潮流,没有从人民利益出发和错失良机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清末新政虽是一次失败的改革,但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却有着积极地意义。

本文从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中,探寻新政留给后人的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清末新政失败原因19世纪末,国外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国内民变此起彼伏,革命日益逼近。

面对内忧外患,清朝的高级官员认识到要想维护王朝的统治,就必须实行改革。

所以,京城和地方的高级官员以及清朝部分驻外大使在 1900 年底纷纷上书,要求改革;同时,作为当时清朝的当家人慈禧太后在西逃过程中也深深感觉到要使皇位永固,就必须改革。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诏变法,推行一系列的“新政”,新政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最终却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分析其失败原因,以期对我们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些许启示。

一、固守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在内外压力的交织下,清政府进行了为期十年的“新政”。

但由于晚清的统治阶层,无论是没落的满清皇亲国戚,还是腐败的官僚利益集团均是专制政体的既得利益者。

这些既得利益者在不得已推行的清末新政中,不惜违背当时历史发展潮流,始终固守为自己带来巨大利益的君主专制制度。

他们进行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富国强兵”,而是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为了保住甚至扩大皇族和封建官僚集团的权势。

这一点我们从五名出国考政大臣回国后陈述实行宪政的理由中可以看出。

他们指出,以今日之时势言之,立宪之利有最重要者三端:一曰皇位永固。

二曰外患渐轻。

三曰内乱可弭。

正因如此,清末新政从启动的那一天开始就充满了矛盾,使得很多好的改革举措无法实施。

比如,清政府为了立宪而设立的资政院和咨议局。

清末新政的原因

清末新政的原因

清末新政的原因清末新政的原因一、改革缺乏强有力的领导。

清末政治制度改革的前期领导是慈禧太后,后期是摄政王载沣。

纵观慈禧一生,思想并不守旧。

不过她日常关注较多的是她个人的权势、地位。

1898年在顽固大臣的挑唆和包围下,西太后一手扑灭了戊戌变法,然而两年之后,她又在西安亲自颁谕宣布变法,1905年则进一步接受臣僚的意见,同意实行宪政。

慈禧对于变法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给人以一种感觉,认为她同意改革“不过是对于国内不满的搪塞、贿赂和对于外国无力的软弱屈服,都是政府无能的表现”〔2〕。

使人们对她发动改革的诚意表示怀疑。

不过,由于她临朝听政数十年,掌握清朝大权,尽管有人对立宪不满和怀疑,但惮于她的专制淫威,对她的懿旨懿训还不敢违抗,在她去世前,各种新政尚能照常推行,朝政大局也尚能保持相对稳定。

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使王朝失掉了一个最能干的人物”,“失去了维系这个解体的国家的强手”,“加速了人们久已期待的内部崩溃的危险”〔3〕。

继承皇位的是3岁的溥仪,由其父载沣监国。

载沣主持朝政,使“朝廷当时失去了中心人物,令人发生一种空虚之感”〔4〕。

“他没有时代所需要的魄力和才干”〔5〕。

皇族内部围绕着权力,明争暗斗。

光绪帝的皇后隆裕太后与载沣不谐。

当时满洲贵族新派人物、两江总督端方是载沣的左右手,1904年11月隆裕太后借故解除了端方的职务,想以对端方的罢免“在政治上制服摄政王”。

在朝政的处理上,载沣“施治寡术,用人无方”。

他监国后,有见大权旁落,深感皇室的危险,拼命加强皇族集权。

官制改革中,政要多用亲贵,竭力排斥和打击汉族官僚。

他以戊戌年间袁世凯曾出卖其兄光绪,借口袁有“足疾”,解除袁的兵柄,将他逐回河南老家。

湖广总督张之洞有见于此,“震惊无所措”,为求自保,自动交出所编新军,请改隶陆军部,于是,载沣任命铁良为兵部尚书,将兵权收归到自己手中。

载沣的所作所为“其主要目的就是如何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一切努力只是拼命抵挡或推迟国家的破产和政治革命”〔6〕。

论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论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论清末新政及其破产很多人都说清末的新政就犹如一滴水,在历史的洪流中多它也不多,少了也没什么,但是我就觉得“此言差矣”它的出现,在历史的进程中起到一个很是关键的作用。

清末的新政可以说是有力的托盘,承上启下,上接戊戌变法、甲午战争,下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在历史的洪流,它是偶然的出现,也是必然的存在。

末路寻新机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一直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原本一直怀着“天朝上国”梦的清政府不得不从梦中醒来,面对“技不如人”,由天到地的极大落差。

不但是外部的威胁,然后接踵而来的内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公车上书等极大的动摇了清政府统治。

而1895年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八国联军侵华也让这一切到达了一个僵点:一方面来自外国侵略者的不断打击,战争,掠夺;另一方面来自本国内的不断暴动:太平天国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虽然政府本身有提出学习西方以强大自身: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让这三十多年来的努力变成了白费,再加上越演越烈的民主革命。

此时,又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遭到中国人民沉重打击,外国侵略者为了达到占领中国的目的,开始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再加上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不得不让清政府提出这个新政。

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挤出来的新政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 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中国清朝晚期的新政是一次旨在改革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尝试。

然而,尽管新政的初衷良好,却没有取得显著的成功。

这篇文章将探讨导致清末新政失败的一些原因。

一、朝廷内部分裂在清朝晚期,朝廷内部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分裂。

由于长期的封建时代的束缚,中国皇帝很难接受西方的新思想和制度,这使得他们难以推动新政的改革。

此外,政治上的强势派别也对新政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清廷内部存在着许多强硬的派别,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护各自的政治利益。

这些派别之间的争斗使得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既缺乏决策的权威,也无法在执行过程中得到足够的支持。

二、经济结构落后另一个导致新政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中国的经济结构落后。

清朝晚期,中国经济还停留在封建时代的水平上。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的封建制度,以及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少的接触。

这使得中国很难拥有与西方国家抗衡的实力,同时也使得中国在工业和农业上无法与其他国家相比。

这都导致了中国的财政困境,使得新政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三、社会体制僵化此外,社会体制的僵化也是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社会体系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的,这使得中国的社会结构非常僵化,很难对新的改革做出持续的响应。

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也是导致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农民、地主、商人和政治精英之间的矛盾无法得到解决,这阻碍了改革的推进。

四、民族危机最后,新政失败的原因是民族危机。

在清朝晚期,中国处于一种弱势状态,无力抵抗外部压力。

据估计,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间,共有超过300万中国人因战争和饥荒而死亡。

这使得中国陷入危机,并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失去了部分领土。

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难以利用资源来推行社会经济的改革。

综上所述,清末新政虽然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尝试,但仍然失败了。

新政的失败原因包括朝廷内部的分裂、中国经济结构的落后、社会体制的僵化和民族危机。

这些因素使得新政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果,也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它试图以改革来挽救滑坡的中国帝国。

这一次改革却以失败告终,给中国带来了更深重的灾难。

各种学者对这次改革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是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

本文将试图通过对清末新政失败原因的新探,分析清末新政失败的深层次原因,以期更好地解读这段历史,为我们的探索和认知提供一些新思路。

从政治制度的角度看,清朝末年的走向是从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的转变,这需要彻底改革传统的封建政治制度。

在这一过程中,清政府却面临了来自内外部力量的巨大阻力。

在国内,地方派系的势力庞大,他们对于中央政府的改革举措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会受到威胁。

清政府自身的官僚体系也是对改革的巨大阻力,因为这些官僚们往往只顾自己的利益,对改革缺乏动力,甚至有的人还参与了挑拨离间的活动。

在国外,列强的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对中国的强大利益忌惮万分,不愿意看到中国强大起来,因此会采取各种手段来阻碍中国的改革进程。

在这种外部和内部的巨大阻力下,清政府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总是束手束脚,无法迅速出台有效的改革措施,更遑论实施了。

我们政治制度的阻力是导致清末新政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社会经济结构来看,清末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非常落后,这给改革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了一系列的混乱和矛盾。

特别是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由于技术水平低下,生产效率极低,这使得中国社会长期处于贫穷的状态。

而传统的统治者们往往对此采取了保守的态度,他们担心改革会打破他们的既得利益,因此对于改革也是反感的。

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困难给改革增添了非常大的难度,是导致清末新政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意识形态层面来看,清末中国的传统意识形态非常顽固守旧,这给改革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命为主,人事为辅”的传统观念,这就使得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着对于改革的抵触情绪。

清末新政的失败及启示

清末新政的失败及启示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和启示内容摘要: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场旨在挽救统治危局的革新运动,然而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自身局限,改革终告失败,清政府最终走向覆亡。

关键字:清政府、不得不、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宪政、辛亥革命1.改革背景那是一个值得全中华儿女永远铭记的时期。

八国联军侵华,尽管有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的英勇抗敌,但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中国战败了。

首都北京成了侵略者烧杀抢掠的天堂,中华民族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辛丑条约》的签订更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屈辱和深重灾难。

侵略者是无情的,在弱肉强食法则的支配下,她们奉行了一套侵略逻辑:我打了你一棍,震痛了我的手,所以你必须付出代价。

向侵略者祈求或投降是无用的,反而会遭嘲笑、鄙视和变本加厉的侵略。

全民族奋起抗争,并把斗争的矛头越来越多的指向了腐败的清政府。

清政府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展开了垂死的挣扎。

对外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背负上巨额外债;另外,由于清政府的岁收入不足以支付巨额外债,而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这样清政府就不得不每年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和借款利息,而财力匮乏的清廷不得不将此转嫁到广大人民身上。

一方面,老百姓不得不支付清廷的沉重赋税;另一方面,各级管理更借收税之名巧立名目,对广大人民进行敲骨吸髓的敲诈。

人民生活陷入困境,不得不奋起反抗,深刻震撼了清朝统治。

再者,甲午战争抗击八国联军的失败,清政府治理国家的自主权受到极大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而这更暴露了清政府的虚弱,人民群众对清政府的失望是革命党获得了更大的市场,清廷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面对摇摇欲坠的统治,最高统治者慈禧老太后坐不住了,不得不改弦更张,抓起了两年前拼死反对的维新变法的大旗。

2.对改革措施的评价早在慈禧逃难西安的时候,就发布了改革上諭,痛下决心改革图强。

改革是从经济领域里开始的,不能不说清廷的的经济改革是一场推进经济近代化。

首先,从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看,都是为了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这不仅适应了世界资本主义上升发展的大趋势,而且还有利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在同外国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更重要的是笼络了资产阶级上层人士,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统治秩序;其次,这种经济改革也有利与人们思想的解放,是清政府对传统经济政策的创新。

评述清末变法的成败及启示

评述清末变法的成败及启示

评述清末变法的成败及启示摘要: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清政府,清政府不得已实行至上而下的“变法自强”改革。

虽然清末变法的失败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但是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认真总结其成败得失将会给我国当前改革带来深刻的历史启示。

关键字:清末变法改革资本主义披一路风尘,数千载风流,璀璨的中华文明长河,从洪荒奔向文明,从远古奔向未来,带着一路欢歌,也带着一路血泪,一路呐喊,留下了诸多硕果和丰碑,也记下了诸多的心酸和遗恨。

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震撼了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揭开了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序章。

尽管已经数次试图摆脱欧美列强铺就的轨道,走自己的路,但每次倔强抗争的结果,无不以头破血流为代价,徐羽归来。

欧美列强挥舞的大棒如同不可跳越的魔棒,逼迫衰亡民族重新塑造着自己的形象,重新择取民族生存的道路。

为救亡图存,清廷自光绪二十七年开始,先后宣布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进行法制改革。

至宣统三年清帝逊位,变法共进行了十余年,仿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中华法系转型进入近代化。

清末变法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从1901年到1906年是“新政”时期,从1906年到1912年清朝灭亡为“预备立宪”时期,这两个时期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进行了大规模的立法修律活动,促成了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大变革。

1一、清末变法的历史意义清末变法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点,代表了中国的合法团体探求现代化道路的最高水准;它也是中国新一阶段现代化运动的起点,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推动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全面启动。

它是中国现代化运动历史上的里程碑和分界线。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依次衔接,步步深人的三次改革尝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历程链条。

每一次改革运动,所昭示的都是渐次接近于现代化运动的终极目标,呈现出越来越接近,但却始终难以相交的历史态势。

洋务运动在短时间内通过大量金钱组建起来的看似豪华的近代化军队最终也被战争无情的证明了一切不过是南柯一梦,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的洋务运动注定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清朝最后十年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的历史时期之一,也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历史时期。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太后挟光绪帝仓皇出逃,满清皇室威严丧尽,颜面扫地。

而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走狗,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社会矛盾加剧。

在统治内外交困之际,慈禧太后不得不重新祭起改革的大旗,宣布实行“新政”,企图力挽狂澜,延续统治。

然而事与愿违,“新政”非但没有能够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反而半路夭折,连累清王朝本身也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垮台。

这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比洋务运动更能体现清政府学习西方的决心与实效更具有社会转型色彩的“新政”会失败,而成为清朝灭亡的助推器呢?就我理解,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一、改革者魄力不足,“新政”具有欺骗性亨廷顿认为,“改革者必须比革命者具备更高超的政治技巧,一个成功者必须是一个一流的政治家。

”⑴细数世界史上改革成功的案例,德国有“铁血宰相”俾斯麦,俄罗斯有彼得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日本有明治天皇与伊藤博文等,而中国恰恰缺少这样的人。

主持这次改革的最高统治者是慈禧太后和摄政王载沣。

先看慈禧,虽不能说慈禧没有做过一点好事,但作为封建专制最高统治者的政治代表,她绝不是站在历史潮流的前头引导社会前进的人物。

她大半生都是在政治权力中度过,她关注的是如何维护自身权力,如何让清政府免于灭亡,至于救亡图存不过是为了应付眼前的危机。

她或许具有改革的意识,但是她并没有领导这场史无前例的改革的能力,而在国人心中,她只是个擅玩小聪明的权利狂,“但知权利,绝无政见”。

再看载沣,他比慈禧太后没有能力也没有手段还没有威望。

他主持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如驱逐袁世凯、重用亲贵、成立皇族内阁、拒绝立宪派的请愿及实行铁路国有政策等,均激化了社会矛盾,起到了反面作用。

有这样的改革者,改革焉有不败之理?再者说,“新政”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并未从根本上触及封建根基,因而被斥责为“假维新”“伪变法”,陈天华曾说﹕“见从前守旧惹的祸来,才敷衍行了一段新政,不过是掩人耳目”。

⑵从1901年1月颁布了所谓变法诏,说要实行“新政”,“变法自强”,但是回避了变法自强的关键——政治改革。

只是到1906年被派出国的五个大臣,在西方考察了几个月回国后,向慈禧太后力陈实行宪政以达到皇位永固,内乱可弥的母的,清廷才于1906年9月1日宣布了“预备立宪”上谕,宣称要“仿行宪政”,这才勉强与政治改革沾点边。

但其根本原则仍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对于何时实行立宪,上谕中根本没有提及,实际是一张空头支票,在政治改革方面更没有什么实际的作为。

所谓“新政”做的不过是发展实业、充实武备以及办学堂、办警察、清查户口、钉门牌等等。

更何况新政还有讨洋人欢心之意,博取其信任,以期早日签订和约的用意。

买办官僚盛宣怀看到前引变法上谕后即说:“今两宫一心,已饬议行新政,将来中外必能益加修睦,悉释前嫌。

”他为清廷草拟致列强政府的信稿中这样写道:“敝国现议实行新法,正期图报各大国之惠于后日。

”正式发出的国书中“实行新法”四个字改成了“力行实政”。

这些都清楚地反映出新政的实质。

二、国内财政拮据,社会矛盾全面激化自从甲午战败和义和团运动,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天下之财,悉应赔款”。

清朝财政已是油干灯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但改革本身需要钱款。

于是从中央到地方,向人民层层摊派,“部臣筹费无出,责之疆吏,疆吏责之州县,州县舍百姓将谁责耶?”“自近时新政试行,于是立学之费取之农,练兵之费取之农,其他杂款加税无一不取之于农”。

清政府承认:“各直省自摊还赔款、举行新政以来,用如泥沙,取尽锱铢,搜括已不留余力,额外科派,民不堪命”。

自庚子赔款摊派各省之后,民间搜刮殆尽,商业萧条,倒闭相望,城市村落,十室九空,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各地无不哀鸿遍野。

新政不但未给人民带来实惠,反而成了人民的灾难。

加上官吏横暴,未能爱惜民力,引发人民对改革的普遍不满和反政府斗争。

政治制度改革的十年间,以抗捐抗税为内容的民变遍及全国城乡。

据不完全统计,十年间,全国大小民变不下3000多起,此起彼伏的民变给人们展现了一幅乱世景象,给改革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也给反清革命造成了强大的声势,使反清之星火大到足以燎原之势,。

“昔汉臣贾谊陈时局之危,譬谓抱火厝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数月以前,我国时势,盖有类于是,今则火既燃矣,且将燎原矣”。

三、用人不当,贪污腐化现象严重政府腐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末社会是一个贿赂公行和升官发财的社会,整个官场贿赂成风,腐败透顶,官员们整天忙于逢迎拍马,受贿行贿,搜敛民财,又怎么会把主要精力用于实行新政,筹备立宪呢?“新政”非但没有解决腐败问题,反而贪官乘机再捞,“既增添了‘新政’的难度,也败坏‘新政’的形象”正因为任用的官员都是自私自利之徒,在封建专制时代都得到了好处,因而他们对待预备立宪也以是否对其有利为标准,他们害怕民权发达以后再不能为所欲为,一招不慎,还要丧失名位利禄,所以清末大小官员们大都视预备立宪如洪水猛兽,嫉之如仇,千方百计地阻挠破坏,将新政中的政治改革-——预备立宪葬送在艰难的实施途中,同时,在清末敷衍塞责成为政府机构中的普遍现象;当权者视御旨若一纸空文,从不认真贯彻执行;地方官吏限于考试,对筹备宪政做了一些工作,但都学会了粉饰成绩,虚应故事的本领。

对于吏治腐败黑暗,朝廷是清楚的,也曾三令五申进行整顿,仅1909年和1910年两年,经载沣批准革职的大小不称职官员就达千人以上,然而,积重难返,病入膏肓,各级官员上下左右之间互相勾连。

盘根错节,彼此庇护,根本无法改变,腐败不除,败局难挽。

而自清廷推行“新政”以来,山东莱阳除缴纳正赋外,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如地亩捐、学捐、戏捐、警捐、户口税、油坊捐、染房捐、牲口捐、修庙捐等等,不胜枚举。

在“新政”筹办前,全县正杂各款不过数万,“新政”实施后,人民负担“骤增至数十倍”(见1910年8月13.14日《大公报》)。

这年又遇春荒,农民“缺食者十之八九”,该县县令与四大劣绅勾结一起,狼狈为奸,借兴办“新政”,派差役巡警四乡催缴捐税,额外多收,敲诈勒索,逼得群众夺了下乡官员的枪械,加上土枪土炮,集合数万人与省里派去的军队搏斗,暴动乡民被屠杀千余人。

此事曾震动全国,许多地方群众起事,声称为莱阳被杀群众复仇。

在抗捐抗税风起云涌的同时,又爆发席卷全国的饥民抢米骚动,也是群众反对清朝所谓“新政”的自发斗争。

曾参加戊戌变法的黄遵宪也批评清廷的“新政”:“其所用之人,所治之事,所搜刮之款,所娱乐之具,所敷衍之策,比前又甚焉,辗转迁延,卒归于绝望。

然后乃知,变法之诏,第为辟祸全生,徒以媚外人而欺吾民也”。

(《新民丛报》第24期)曾对“新政”抱有幻想的梁启超也感到失望。

他说:“外国侵压之祸又如此其亟,国内种种社会又如此其腐败,静言思之,觉中国万无不亡之理。

”清朝统治者的素质与个性表现的如此的不堪入目,新政最后的失败了想一二了。

四、丧失改革的社会基础首先,满汉官僚分裂。

1906至1907年的官制改革,本是清廷筹备宪政的一项重要内容。

可官制改革及由其引发的政坛纷争结果却是汉族官员大受排斥。

在十一个部院中、汉4、满6、蒙1。

满汉的比例是六比四,还不如原先规定的各部均设满汉尚书各一员的清朝旧制。

特别重要的几个部,如度支(财政)部、陆军部都由满人掌管。

皇族铁良担任陆军部尚书,从袁世凯手里收回了北洋陆军四个镇的指挥权,同时宣布各省新军统归陆军部管辖。

这一切都明显地反映出清廷皇族集权的趋向。

担任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的瞿鸿□和历任两广总督、邮传部尚书的岑春煊等汉族重硻,被清廷罢免官职。

原任广西巡抚、后任军机大臣的另一汉族官员林绍年被逐出枢机,袁世凯则被迫辞去八项兼职,并交出北洋四镇兵权,湖广总督张之洞也是明升暗降。

经由此次所谓的官制改革,最终是满族亲贵“联翩而长部务,汉人之势大绌”。

连日本《大阪每日新闻》也评论说:“此次中国改革官制,其表面上不分满汉,与各部长官不兼任他职外,无改良之可观。

”汉族官员对此结局必然耿耿于怀,效忠清廷之心也随之大打折扣。

另外,立宪派背弃。

作为国内一支重要政治力量的立宪派,曾对清廷的这一政治改革抱有很大的期望。

他们盼望清廷能进一步加快预备立宪的步伐,多次举行国会请愿运动,但屡遭清廷拒绝,这本已使立宪派啧有烦言。

到1911年5月,清廷又发布内阁官制和任命内阁成员上谕,在钦定的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共计9人,而且有7人属皇族,总理大臣也由庆亲王奕劻出任。

因此,这个内阁在当时被立宪派称为“皇族内阁”,汉族官员由此进一步感受到自己宦海生涯的前途渺茫。

立宪派对清迁组织“皇族内阁”极为愤慨,各省谘议局联合会上书都察院,申明“君主不担负责任,皇族不组织内阁,为君主立宪国些一之原则”。

但清廷却呵斥立宪派干预朝政,“议论渐近嚣张”。

立宪派对清廷更感失望,公开发表宣告全国书,阐明满清王公亲贵组成的所谓内阁完全是“名为内阁,实则军机;名为立宪,实则专制”。

就这样,本应赢得人心的政治改革,却由于满清统治者的举措乖张,愈来愈引起国内政治力量对清王朝的痛恨。

事实表明清政府已病入膏肓,积重难返,就像一个烂掉的苹果,就算是给它洗洗,还是改变不了它被抛弃的命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清末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它其中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为今天的政治改革吸取教训。

首先,要重视民意,从“民本”角度出发,倾听民意,让百姓参与其中,而不是百姓当做改革失败的承担者,取信于民,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毕竟人民才是改革的主体,改革的成果理应由全体国民共享;第二,要重视行政人员作风问题,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加大贪污腐化惩治力度,有效的预防腐败,增强政府威信,确保政府的政策号召力和影响力;第三,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关系,建立新的社会机制来吸附和制衡大量疏离社会外的因子;第四,抓住机遇推进政治改革。

要求领导人必须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危机意识,改革要在情况尚好的时候展开。

同时在每项政策出台前要充分斟酌,广泛征求意见,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考虑社会各阶层的接受能力,球的最大限度的支持,在渐进中化解矛盾;最后,要扎实推进政治制度改革,刻不容缓,但是不要冒进,而是一个一个脚印的来。

以现代化的视角看,清末新政的改革是近代中国社会新旧变迁的重要环节。

近代中国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清政府主持的“新政”这一现代化的尝试,只是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下的被动行为,失败似不可避免,可无论如何它唱响了一曲走向近代化的悲歌,“悟以往之不见,知来者犹可追”希望能给我们当今改革一些启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