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的成败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纲要清末新政及破产

中国近代史纲要清末新政及破产

中国近代史纲要清末新政及破产
清末新政是指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新政试图通过西式近代化来挽救滞后的国家命运,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

清朝晚期,中国面临着外敌入侵、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等多重危机,国家日益衰落。

康有为等人认识到中国必须走向现代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试图通过借鉴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经验,来改善中国的状况。

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旨在推行宪政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却遭到清廷保守派的反对和外国干涉的打压,最终以失败告终。

百日维新则是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反对派发动的一场改革,试图加强教育、开放民主、改革政治制度等,但同样被清朝保守势力和外国势力打压。

清朝的破产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政治上,清廷无法有效应对国内外的危机和挑战,官僚制度腐败,统治能力日益下降。

经济上,中国面临着贸易不平衡、商品结构单一、农业技术落后等多种问题,无法与欧美列强竞争。

社会上,封建主义的束缚难以适应现代化进程的需要,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总之,清末新政虽然带来了一定的变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清朝破产的根源则是多方面的。

- 1 -。

论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论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论清末新政及其破产很多人都说清末的新政就犹如一滴水,在历史的洪流中多它也不多,少了也没什么,但是我就觉得“此言差矣”它的出现,在历史的进程中起到一个很是关键的作用。

清末的新政可以说是有力的托盘,承上启下,上接戊戌变法、甲午战争,下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在历史的洪流,它是偶然的出现,也是必然的存在。

末路寻新机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一直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原本一直怀着“天朝上国”梦的清政府不得不从梦中醒来,面对“技不如人”,由天到地的极大落差。

不但是外部的威胁,然后接踵而来的内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公车上书等极大的动摇了清政府统治。

而1895年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八国联军侵华也让这一切到达了一个僵点:一方面来自外国侵略者的不断打击,战争,掠夺;另一方面来自本国内的不断暴动:太平天国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虽然政府本身有提出学习西方以强大自身: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让这三十多年来的努力变成了白费,再加上越演越烈的民主革命。

此时,又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遭到中国人民沉重打击,外国侵略者为了达到占领中国的目的,开始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再加上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不得不让清政府提出这个新政。

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挤出来的新政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 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中国清朝晚期的新政是一次旨在改革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尝试。

然而,尽管新政的初衷良好,却没有取得显著的成功。

这篇文章将探讨导致清末新政失败的一些原因。

一、朝廷内部分裂在清朝晚期,朝廷内部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分裂。

由于长期的封建时代的束缚,中国皇帝很难接受西方的新思想和制度,这使得他们难以推动新政的改革。

此外,政治上的强势派别也对新政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清廷内部存在着许多强硬的派别,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护各自的政治利益。

这些派别之间的争斗使得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既缺乏决策的权威,也无法在执行过程中得到足够的支持。

二、经济结构落后另一个导致新政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中国的经济结构落后。

清朝晚期,中国经济还停留在封建时代的水平上。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的封建制度,以及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少的接触。

这使得中国很难拥有与西方国家抗衡的实力,同时也使得中国在工业和农业上无法与其他国家相比。

这都导致了中国的财政困境,使得新政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三、社会体制僵化此外,社会体制的僵化也是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社会体系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的,这使得中国的社会结构非常僵化,很难对新的改革做出持续的响应。

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也是导致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农民、地主、商人和政治精英之间的矛盾无法得到解决,这阻碍了改革的推进。

四、民族危机最后,新政失败的原因是民族危机。

在清朝晚期,中国处于一种弱势状态,无力抵抗外部压力。

据估计,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间,共有超过300万中国人因战争和饥荒而死亡。

这使得中国陷入危机,并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失去了部分领土。

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难以利用资源来推行社会经济的改革。

综上所述,清末新政虽然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尝试,但仍然失败了。

新政的失败原因包括朝廷内部的分裂、中国经济结构的落后、社会体制的僵化和民族危机。

这些因素使得新政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果,也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清末新政的失败及启示

清末新政的失败及启示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和启示内容摘要: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场旨在挽救统治危局的革新运动,然而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自身局限,改革终告失败,清政府最终走向覆亡。

关键字:清政府、不得不、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宪政、辛亥革命1.改革背景那是一个值得全中华儿女永远铭记的时期。

八国联军侵华,尽管有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的英勇抗敌,但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中国战败了。

首都北京成了侵略者烧杀抢掠的天堂,中华民族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辛丑条约》的签订更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屈辱和深重灾难。

侵略者是无情的,在弱肉强食法则的支配下,她们奉行了一套侵略逻辑:我打了你一棍,震痛了我的手,所以你必须付出代价。

向侵略者祈求或投降是无用的,反而会遭嘲笑、鄙视和变本加厉的侵略。

全民族奋起抗争,并把斗争的矛头越来越多的指向了腐败的清政府。

清政府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展开了垂死的挣扎。

对外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背负上巨额外债;另外,由于清政府的岁收入不足以支付巨额外债,而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这样清政府就不得不每年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和借款利息,而财力匮乏的清廷不得不将此转嫁到广大人民身上。

一方面,老百姓不得不支付清廷的沉重赋税;另一方面,各级管理更借收税之名巧立名目,对广大人民进行敲骨吸髓的敲诈。

人民生活陷入困境,不得不奋起反抗,深刻震撼了清朝统治。

再者,甲午战争抗击八国联军的失败,清政府治理国家的自主权受到极大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而这更暴露了清政府的虚弱,人民群众对清政府的失望是革命党获得了更大的市场,清廷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面对摇摇欲坠的统治,最高统治者慈禧老太后坐不住了,不得不改弦更张,抓起了两年前拼死反对的维新变法的大旗。

2.对改革措施的评价早在慈禧逃难西安的时候,就发布了改革上諭,痛下决心改革图强。

改革是从经济领域里开始的,不能不说清廷的的经济改革是一场推进经济近代化。

首先,从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看,都是为了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这不仅适应了世界资本主义上升发展的大趋势,而且还有利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在同外国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更重要的是笼络了资产阶级上层人士,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统治秩序;其次,这种经济改革也有利与人们思想的解放,是清政府对传统经济政策的创新。

清末新政——清政府在改革中走向灭亡

清末新政——清政府在改革中走向灭亡

清政府在新政改革期间实施了这么 多的措施,那么为什么清政府会在改 革中走向了灭亡???
讨论 分析
新政的积极作用
新政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新政 中关于“派遣留学生出国”、“编练新军”、 “奖励实业”等明文规定,客观上促使中国近 代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事制度的 更新并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培植、壮大了力量, 同时促进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 伍的壮大。
清末新政的启示
改革是社会主义保持活力的必备 条件,但是改革总是伴随着风险。我国 正处于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 盾突出,这需要我们在政治、经济、教 育等等各个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 为社会主义制度注入新鲜的血液,永远 保持青春与活力,实现国家振兴和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
பைடு நூலகம்
• 5、谘议局、资政院设立 • 1907年7月,清廷宣布筹设资政院:“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 议院,实为行政之本。中国上下议院一时未能成立,亟宜设资政院, 以立议院基础。” 1910年10月,资政院正式成立。 管议决国家预算、决算、税法及公债事项、新订法典及嗣后修改 事项(但宪法不在此限),以及其余奉旨交议事项等。 具有一定立法权的不完全的立法机构。 谘议局是清政府为筹备立宪而设立的地方谘议机关 宣统元年(1909)九月开始在各省陆续成立,为各省采择舆论之所, 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职责是议决本省兴革事宜、 预决算、税法及公债、选举资政院议员、申复资政院及督抚咨询事项 以及收受本省自治会或人民陈请建议事项等等。 一个地方政府的言论、咨询机构。通过的议案没有强制力。
• 二、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及其举措 • 1、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 1905年12月——1906年8月 • 载泽、戴鸿慈、李盛铎 、端方和尚其亨 • 2、预备立宪的宣布 • 1906年9月1日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 预备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 预备立宪的目的:是“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 预备立宪的步骤:是先从官制改革入手, • 预备立宪的时间:到时再说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清末新政是指清朝末年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挽救中国社会矛盾的深化,改变清廷的衰落局面,并为实现现代化中国奠定基础。

清末新政最终失败了,以下将对其失败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清末新政的推行时间过晚。

清朝实施新政时,中国社会已经面临着深刻的变革需要。

西方列强入侵和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社会陷入了长期的衰退状态,国家经济崩溃、社会秩序混乱,人民民不聊生。

而新政采取了一些相对较为温和的措施,无法迅速彻底地改变社会现状,使得改革无法与社会的迅速变化同步。

新政在政策上存在局限性。

新政并没有针对深层次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而是停留在表面,只是对现有制度进行了一些修补和调整。

新政试图改善官吏贪污腐败的现象,推行了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但并未对科举制度自身做出根本的改变。

新政对工商业的改革相对较少,没有对庙堂官僚主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从而限制了新政的效果。

新政实施的过程中遭遇了各种阻碍和挑战。

清末时期社会矛盾激化,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使得新政实施过程中面临了种种困难和阻力。

清廷内部的反对势力和保守势力对新政持否定态度,清廷对新政改革的支持力度并不强大,这也直接影响了新政的进展和效果。

新政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一系列缺陷。

虽然新政试图改革但并未对根本的制度问题进行解决,如土地问题以及封建土地制度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社会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得不到解决,而且在新政改革中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也存在问题,如对天津、上海等沿海城市实行了商业特权,导致了国内外资本的逐渐积聚,加剧了社会矛盾。

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推行时间过晚、政策局限性、遭遇阻碍和挑战以及制度设计上的缺陷等。

虽然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变革,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未能实现其最终目标,也为清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清末新政的失败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揭示了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清末新政的成败

清末新政的成败

清末新政的成败2011-10-03 第09版:中外历史作者:高放来源:学习时报字数:6181 清廷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1898年镇压了维新派的戊戌变法之后,很快引发了 1900年义和团的暴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

在国难加深的险境下,慈禧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大清王朝的世代威权,不得不从 1901年重新开启变法,推行新政。

以往史学界对新政多加否定,甚至认为“新政实际上是一种苛政”。

这有失偏颇。

我认为清末新政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政府在新世纪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在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迈出新的一步。

清末新政历经10年多,大体上可分为前5年与后5年两个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文教、法制方面的成就后期比之前期更为显著。

但是新政终归失败。

其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非常值得重新总结。

经济方面,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

1902年 2月的上谕强调提出:“农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自应及时振兴。

”同时又指明:“振兴农工商业,以保利权。

”(《光绪朝东华录》总节 4830页)可见振兴农工商业,旨在保护国家利益主权以抵御外国资本入侵,这个宗旨是明确的。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尤其是义和团的内乱和八国联军的外祸给农业造成很大破坏,所以新政从恢复农业起步。

主要措施是激励开荒屯田,扩大耕地面积,改进农业技术,大力兴修水利。

由官方兴办农事试验场,是破天荒的新举措。

1902年首先在保定办一所农事试验场,1906年进而在福州、北京、济南、盛京(沈阳)等地增设开办,引进日、美等国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农具(如洋犁、畜力机器、割麦器、玉米自束器)等。

现代化工业也开始由官方倡导。

1901年开始由北京进而在多省设立工艺局或劝工局,用招股办法开办股份制企业。

官办企业与民办企业并举。

我国的民族工矿企业到1901年仅有156家,到1911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就达到700多家,资本总额拥有1.3亿元,产业工人增加到60万人。

20世纪的头10年,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高峰。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清朝末年,由于长期的压迫统治和腐败治理,国家衰败不堪,社会矛盾激化,民主革命的声浪越来越高。

清政府为了保住统治地位,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政策,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局势。

这些新政却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最终导致了清政府的失败。

那么,这些新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内外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外部因素1.列强的干涉:清朝末年,列强们谋求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和割地要求。

面对列强的干涉,清政府没有足够的国力和技术实力来抵抗,只能通过妥协和割地来保住统治地位。

这些割地让清政府的形象受到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得人们对清政府的信任度大幅降低。

2.社会动荡:清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和民众抗议不断。

由于长期的剥削和压迫,农民们生活贫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而新政在解决农民问题上,并没有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仍然延续了旧制度的不公平和不平等,使得农民们的不满情绪继续蔓延。

新政中的一些措施如“国以民为本”、“平肆商圳”等,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3.经济困境:清政府财政困难,国库空虚,无法为新政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由于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经济自主性不足,中国的产业和商业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经济崩溃和资源枯竭。

这使得新政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不稳定,无法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1.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清政府的新政改革涉及到了大量的既得利益集团,如官僚贵族、地主阶级等,他们在旧体制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利益,不愿意接受改革的挑战,因此对于新政持有抵制态度,并通过各种手段来阻挠改革的进行。

2.新政的不彻底性: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往往是一些表面性的改革,没有真正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性和主要性问题。

在改革教育方面,清政府提出要改革科举制度,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解决科举制度的深层次问题,使得改革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3.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清政府在长时间的统治下,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盛行,腐败现象严重。

清政府官员对新政的执行缺乏决心和能力,不愿意付出实际的努力来推动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新政的成败2011-10-03 第09版:中外历史作者:高放来源:学习时报字数:6181 清廷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1898年镇压了维新派的戊戌变法之后,很快引发了 1900年义和团的暴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

在国难加深的险境下,慈禧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大清王朝的世代威权,不得不从 1901年重新开启变法,推行新政。

以往史学界对新政多加否定,甚至认为“新政实际上是一种苛政”。

这有失偏颇。

我认为清末新政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政府在新世纪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在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迈出新的一步。

清末新政历经10年多,大体上可分为前5年与后5年两个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文教、法制方面的成就后期比之前期更为显著。

但是新政终归失败。

其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非常值得重新总结。

经济方面,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

1902年 2月的上谕强调提出:“农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自应及时振兴。

”同时又指明:“振兴农工商业,以保利权。

”(《光绪朝东华录》总节 4830页)可见振兴农工商业,旨在保护国家利益主权以抵御外国资本入侵,这个宗旨是明确的。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尤其是义和团的内乱和八国联军的外祸给农业造成很大破坏,所以新政从恢复农业起步。

主要措施是激励开荒屯田,扩大耕地面积,改进农业技术,大力兴修水利。

由官方兴办农事试验场,是破天荒的新举措。

1902年首先在保定办一所农事试验场,1906年进而在福州、北京、济南、盛京(沈阳)等地增设开办,引进日、美等国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农具(如洋犁、畜力机器、割麦器、玉米自束器)等。

现代化工业也开始由官方倡导。

1901年开始由北京进而在多省设立工艺局或劝工局,用招股办法开办股份制企业。

官办企业与民办企业并举。

我国的民族工矿企业到1901年仅有156家,到1911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就达到700多家,资本总额拥有1.3亿元,产业工人增加到60万人。

20世纪的头10年,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高峰。

新政期间铁路发展尤其迅速,到1911年约达9000公里,比1895年约增长20倍。

其中京张铁路在詹天佑总工程师领导下从1905年开工到1909年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工,完全自立自建,又有“詹天佑挂钩”的创新,震惊中外。

电报、电话业务开始独立自立发展。

1905年北京建立的京师华商电气公司,发电设备为150千瓦。

这是我国自办的第一个发电厂,标志着我国迎接世界电气化新时代的开端。

电气化开始起步。

1905年天津首建电产品工厂(制造电震子、起电盘、电铃、电池等),1906年天津出现有轨电车,1907年上海设官办市内电话局。

工商业和金融业随即获得新发展。

清廷于 1903年设商部,鼓励各地兴办商业公司、轮船公司,保护私营商业权益。

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第一次有明显迅速增长,1907年比1900年几近翻一番。

部分商品如耐火材料、棉纺织品、面粉等开始投进国际市场。

1903年开设铸造银钱总厂,发行全国统一的银币,1907年进而发行统一的纸币。

1903年户部试办银行,1908年改为大清银行,这是首创的国家银行。

各地民营银行也纷纷建立,逐步取代旧式钱庄。

金融业开始首次为发展经济提供资本。

总之,新政10年是清朝268年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新、最全面的时期。

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有所扩大,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政治方面的进步远不如经济,但是也有一些变化。

主要是改革官制,裁减冗员,整顿吏治,进行行政体制改革,而不触动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

例如,1901年决定今后永远停止“捐纳实官”,即不许捐款交钱买官位,力求做到精兵简政。

同年设“督办政务处”,作为推行新政的总指挥机关。

随即对政府各部门进行调整,陆续新设外务部、商部、巡警部、学部等。

1906年对各部又进行大调整,分为留、改、并、增四类:保留的有军机处、吏部、礼部、学部、外务部等;改名的有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改户部为度支部,改兵部为陆军部等;合并的有将太常寺(管宗庙社稷礼仪)、光禄寺(管祭祀所需物品)、鸿胪寺(鸿指音信,胪指传递,鸿胪指传声引导,鸿胪寺管接待宾客)归并于礼部,将太仆寺(管车马)、练兵处归并于陆军部;增设的有海军部、邮传部、资政院、审计院等。

规定各部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即一个部长,两个副部长)。

地方官制也进行改革,各省督抚的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政府,这种改革实际上是更加强了中央集权。

裁减冗员始于1901年,到1906年全面铺开。

这样就造成各部门官员人心惶惶,互相猜疑,生怕自己被裁去,因此也加剧了官场的矛盾。

当时宫中曾经传言,主管宫廷皇家事务的内务府也要裁撤,太监也都是冗员。

于是引起太监群起抗议。

主管整顿吏治的北洋大臣兼政务处大臣袁世凯有一次进宫退朝时竟有百余名太监把袁大人包围起来,纷纷对他提出抗议,大声咒骂,甚至有人要动手殴打。

袁氏见势不妙,赶紧叫人把首席军机处大臣兼首席政务处大臣奕劻请来帮他解困。

幸有这位庆亲王权贵亲自出面说项,并且承诺决不会裁减太监,这些包围者才悻悻散去。

还有一些王公大臣到慈禧处状告袁世凯,认为袁氏主持的官制改革是阴谋扩大自己的权势,其实是因为他们自己的权势在改制中受到损害。

怨声四起,令慈禧感到阻力重重,难以为继。

一向飞扬跋扈、铁石心肠的老佛爷,有一次竟对身边的人表白:“我如此为难,真不如跳湖而死。

”总之,清末新政的政治改革舍本逐末,成效不大。

军事方面的改进主要是革故鼎新,着力裁减旧军,编练新军,使军队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从1901年起就下令把原有各省的绿营、防勇在本年度内都有裁减十之二三。

接着又把原有各营严行裁汰,同时从中精选出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和巡警三部分,一律操习新式枪炮,严加训练,使之成为劲旅。

编练新军采取多项新措施。

首先,重视士兵素质。

不仅必须体格健壮,而且要求初通文字。

在军中还要设立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进一步提高士兵文化素质。

其次,重视军官条件。

军官必须是军事学校出身,掌握现代军事科学。

国家设立培养新式军官的武备学堂、陆军兵官学堂、陆军大学堂等,均采用德、日等国教材,还聘请德国教官。

另派人出国留学,到1908年派赴日本学习陆军者已达千余人。

再次,扩大军兵种。

陆军分设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架桥、筑垒、修械、测量、布雷、电报等)、辎重兵等。

除陆军外,还新建海军和巡警(公安部队)。

清政府于1905年增设巡警部,1906年把原来兵部分为陆军部和海军部。

最后,参照德、日等国编制,采用外国新法严格编练新军。

如把各种应习操法分门别类,由浅入深,均以实用可学为主,务求达到要求。

尤其是要熟悉使用各种新式枪炮。

19世纪末欧洲各国已盛行后膛枪,这比之以往前膛枪有更远射程,更具杀伤力,也要求有更高操作力和瞄准力。

新政时期编练的新军,其战斗力超过以往满族八旗兵、绿营兵(满族八旗兵分黄、白、红、蓝四色,汉族兵为绿营)等旧式军队,也比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更胜一筹。

尤其是袁世凯亲自培训的北洋六镇新军质量最优,实力最强,成为全军学习的楷模。

新政时期军事建设的成就虽然增强了外御的国防力量和安内的保安力量,但是清末由于政治体制滞后,军队也未能起到保卫清廷君主专制政权的作用。

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正是新军中有觉悟的下级军官和士兵首先起义,接着有多省新军中的有识之士纷纷响应。

可以说,正是清廷培训的新军成为埋葬清廷封建君主专制王朝的一支硬实力的武士掘墓人。

而袁世凯掌权的北洋新军则演变为后来民国时期的北洋军阀。

这也是深刻的历史教训。

文教方面的进步更是十分显著。

最突出的首推废除隋唐以来1000多年在我国盛行的科举制度,即每年由国家统一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

文科考八股文,严重束缚人的思想。

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就提出要废除科举制度。

但是因循守旧者极力反对。

到1906年清廷还是采纳袁、张会奏,明谕从这一年起一律停止所有乡会试。

1901年就开始在全国兴办大中小学堂和蒙养学堂,也就是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新知识。

学制也开始学习西方。

1904年实行癸卯学制,从幼儿到高中共分三段:第一阶段初等教育13年,其中蒙养院(即幼儿园)4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第二阶段中等教育5年,即中学堂5年;第三阶段高等教育11―12年,其中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3―4年,通儒院(即研究生院)5年。

1898年国家创办的京师大学堂,从1901年起切实整顿,全面发展。

1904年癸卯学制规定,京师大学堂要办成文史理工等八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1912年改名北京大学)。

新政期间还新办了10多所官立新型大学,如:山东大学堂(1901)、山西大学堂(1902)、北洋大学堂(1905,1952年更名天津大学)、清华学堂(1911,1928年改名清华大学)。

这时还新设10多所私立大学,如:南开学校(1904,1919年更名私立南开大学)、复旦公学(1905,1917年更名私立复旦大学)。

还有师范大学、实业专科学校(如天津的无线电学堂,山西、直隶、湖北等省的农林学堂和上海的女子桑蚕学堂)。

为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和培养建设人才,新政时期第一次形成了新世纪出国留学潮。

以留日学生为例,1895年仅有61人,1902年增至608人,1903年为1300多人,1908年达到2400多人,1905年增到8000多人。

教育较快发展,造就了一批有世界眼光和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这也成为埋葬清廷封建君主专制王朝的可以与武士并列的软实力的文化掘墓人。

对外开放,向外国学习,加速引进了外国新文化。

清廷驻法公使裕庚之女裕德龄、裕容龄姐妹在巴黎学习舞蹈,1903年回国后姐妹俩先在宫内为慈禧表演芭蕾舞等节目,1907年后还向社会演出,成为我国最早的芭蕾舞演员。

(裕容龄解放后在中央文史馆工作,1973年以90高龄病逝)1905年北京有人购买法国手摇摄影机拍摄了第一部京剧纪录电影片《定军山》。

1908年在上海虹口修建了可容250人的我国第一座电影院。

新政期间我国出版了众多报刊。

影响较大的报刊有1902年在天津出版的《大公报》,1904年在上海出版的《时报》《警钟日报》和《东方杂志》,1903年在上海出版的《民国日报》,1904年在北京创办的《京华日报》,1906年在上海创办的《竞业旬报》,1907年在上海创办的《神州日报》等等。

这些报刊分别属于保皇派、改良派或革命派。

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有的转向支持君主立宪,有的转向同情革命。

这就引起清廷愤怒,1906年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1908年又制定《大清报律》,对进步报刊严加取缔。

但是革命报刊前仆后继。

1909年新办《民呼日报》和《民吁日报》,发出人民呼吁的强烈心声,1910年又出现《民立报》,人民要奋起自立了。

到1911年革命报刊终于吹响了埋葬清廷君主专制王朝的号角。

还要讲到新政时期法制方面的变化。

为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各方面有序协调发展,清廷最后10年也重视法制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