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清末新政是指1901年—1905年间清政府推行的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在戊戌年,清政府本来它有一个主动变革主动变法的机会,结果被慈禧给镇压了,清王朝丧失了这次机会,导致了八国联军血洗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清政府在义和团战争中几乎垮台,内忧外患不断,国内要求变革之声此起彼伏,,使他们深深感受到了统治的危机,清廷为了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慈禧太后不得不在1901年被迫宣布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1901年1月29日,还在西安的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并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表示要“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壹意振兴”,谋求富强。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负责筹办“新政”,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7月,张之洞和刘坤一三次联合上奏,提出了一些变法措施,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视。
他们的建议再加上袁世凯的意见,就成为清廷推行“新政”的这样一个蓝本。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第一,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并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设立练兵处,作为全国编练新军的参谋部,任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第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高中历史-清末新政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5年,清廷谕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 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侍郎绍英分赴东 西洋各国(日、英、法、比和美、德、俄、意、奥等国)考察政 治。在考察中,考察团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用心。……最后, 在立宪问题上,清廷采取了师仿德日的政体模式。
出洋考察大臣及其随员在罗马的合影
(2)局限性: ①新政目的在于维护清政府统治,无法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 ②由于封建王朝的顽固保守,改革措施中有诸多缺陷和差强 人意之处,具有保守性和不彻底性; ③新政同时也加重了对列强的依赖,便利了帝国主义侵略; ④新政中大部分资金分摊到人民身上,增加人民负担,社会 矛盾更加尖锐; ⑤编练新军也导致近代军阀崛起,形成后来军阀混战局面
运动一一清末新政。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述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背景。
【答案】(1)义和团运动沉取打击外国侵略,为清政府贏得 了哨息的机会;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统治集团的积极推动 和执行。
材料二 清末新政时期经济法规:
(2(2)阅)合读理材性料:二一的方表面格,,奖有励学实者业认的为措:施清促末进新了政民的族经资济本政主策义,的 “发导展致,了壮资大产了阶资级产利阶益级与队专伍制,制有度利的于冲推突动越反来专越制大的”民。主结革合命史的实 说发明展该。观(点4分的)合另理一性方。面,清政府的专制腐朽无法真正发展资 本主义经济,反而会阻碍其发展,所以利益冲突越来越大。 (5分〉
第一部分14条规定了君主在立法、行政、司法、统军等各方 面的绝对权力,维护皇帝尊严,保障皇权,限制议会权力 等。而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富弼行政,以法院尊律司 法。
第二部分规定了臣民的诸项义务和权利,并加以种种限制。
《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1908年) 积极性:
第9课_清末新政

三、对清末新政的评价
3、性质
“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假维新、 伪变法” ——林增平、肖致治等主编:《辛亥革命史》 “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 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 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三、对清末新政的评价
②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机构改革:“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 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法律馆,先后修订《公 司法》、《破产法》等重要的法典、法规和律例。
修订《大清律例》,废除酷刑,①打破了“诸法 合体”的中国传统法律结构,根据西方近代司法 体系行政、立法、司法分立的原则, ②实现了 “政刑”分离和司法独立。③编篡了刑法、民法、 商法、诉讼法。标志着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①改革教育: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 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 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 以广学校”,使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 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 了彻底的脱钩。
清廷颁发《重订各级学堂章程》 设学部、推行新学制 全国兴办新式学堂到1909年达59117所,学生160
„„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人物完 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诠释这一时期的“新 政”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更重要的是在于从 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 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 以自身覆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 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以 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清末新政涉及内容

清末新政涉及内容清末新政简介清末新政指的是清朝末年(1898年至1912年)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旨在振兴国家,加强清朝统治。
这一时期的改革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被视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尝试。
清末新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廷主导的维新政策,第二个阶段是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个阶段的具体内容。
第一阶段:清廷主导的维新政策(1898年-1908年)清廷主导的维新政策始于戊戌变法,主要目标是借鉴西方经验,强化国家实力,维护清朝统治。
在政治方面,清廷设立了六部议政等机构,允许一部分知识分子参与政务。
此外,推行了立宪政治的尝试,设立了贵族院和议院,旨在限制皇权,实现君主立宪。
尽管这些政治改革有一定的意义,但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维新政策未能完全实现。
在军事方面,清廷提倡强化军事训练和武备,将北洋水师发展成为现代化海军。
此外,清廷还进行了广泛的军事改革,包括改革军队编制、武器装备、军事教育等方面,力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经济方面,清廷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鼓励工商业发展和对外贸易。
推行了保护工商业政策,建立了新式工矿企业,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鼓励发展铁路、电报等基础设施。
此外,还设立了旗县学堂和私立学堂,鼓励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临时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1912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被推翻,临时政府成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在政治方面,临时政府宣布实行民主共和制,设立了国会和总统等机构,实现了政治权限的流转。
此外,还颁布了各项民主宪法和法律,保障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经济方面,临时政府积极推动国家的工商业发展。
他们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产业发展的政策,设立了银行、保险机构等金融机构,推动了国内外贸易的繁荣。
他们还鼓励农民改良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教育方面,临时政府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
他们推广了新式教育,建立了一批现代化学校,改革了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第二讲 第三章 清末新政

3、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 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居上宽,临 下简,言必信,行必果,我往圣之遗训,即西人 富强之始基。中国不此之务,徒学其一言一话、 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自利身家之积习。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 富强耶!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 当议更张。 --新政上谕
第二节 清廷的政治改革 ——预备立宪
一、政治改革的背景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②反帝爱国主义运动的刺激。 拒俄运动 1903
抵制美货运动 1905—1906 收回利权运动 1903-1911 Nhomakorabea
③清末新政的成果。
2、立宪派的宣传鼓吹活动 (1)立宪派的形成 张謇 郑孝胥 (2)康梁等维新派 (3)资产阶级中上层及绅商 3、日俄战争的刺激
1、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辛丑条约》签订、 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确立。 (1)争夺中国的路矿利权。 “铁路所布,即权利所及。凡其他之权、商权、 矿权、交通权、左之右之、存之亡之、操纵于铁 路两轨,莫敢谁何。故夫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 关也,死生存亡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之权; 有一切权,则凡其地官吏,皆我颐使之奴,其地 之民,皆我刀俎之肉。” 《朝日新闻》
6、颁布《重大信条十九条》 1911年11月3日
扩大了议会权力,削弱了君主权力 我国第一部正式的成文宪法。 确立了英国式的立宪君主制度(虚君制)。
三、立宪运动蓬勃发展 1、立宪团体
2、请开国会运动1907年秋—1908年夏 3、国会请愿运动 1909年底—1910年11月
慈禧的求变意识
“两宫自京启跸情形,所谓天子蒙尘,从古稀有之惨,可 痛已极”,并具体描写道,“太后身穿粗蓝夏布衫,亦不 梳头。皇上穿黑纱长衫,黑带,灰色战裙两条,铺盖行李, 一概未带。出京三日,均睡火炕,无被褥,无替换衣服, 亦无饭吃,吃小米粥。” “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 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存有人头,不得已,采秫 粃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我与皇帝仅 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晓间寒气凛冽,森 森入毛发,殊不可耐。 ” “我总是当家负责的人,现在闹到如此,总是我的错头, 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人民。满腔心思,更向何处诉 说?” “太后虽在蒙尘困苦中,尚刻意以兴复为念。一日,诸人 于召对之际,太后忽顾曰:‘此耻如何得雪?’”
清末新政

(1901~1911年)
清末新政从1901年开始,到 1911年止,历时11年,是晚 清时期第三次变革,也是晚清 三次变革中规模最大、影响最 大的一次,它使中国的现代化 正式全面展开。
一、“清末新政” (1901~1911年) 1、为何三年前镇压变法,而如今主动变法?
①、客观原因: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
政治制度与法律,实行了废除科举,建立新军,起草宪法,设立资
政院、咨议局等重大改革”,推动了中国工业、政治、军事、教育 现代化。——王晓秋、尚小明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
“新政”的评价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新政”举措(1901-1905)
◆法制改革
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 法律馆,先后修订《公司 法》、《破产法》等重要的 法典、法规和律例。修订 《大清律例》,废除酷刑。
“新政”举措 (1901-1905)
1. 官制方面:增设改建新部门,淘汰部分旧衙门及下级吏员。 (改造行政机构) 2. 经济方面:颁《商律》设商会,创办大清银行。(鼓励发 展实业) 3. 军事方面:扩编新军,采用新式装备,建立军事学堂。 (提高军队素质) 4. 文教方面:废除科举,推行新学制,办新学堂,派留学生。 (培养新式人才) 5. 法律方面:废除酷刑,修改《大清律例》。(加强法制建 设) 6. 习俗方面: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倡新风易 旧俗)
“新政”举措 (1901-1905)
◆教育改革
废科举、兴学堂、遣留学等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1902年,颁布 “壬寅学制”。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确立。 1905年,科举制最终被废除。
“新政”举措 (1901-1905)
第9课 清末新政

三、清末新政的评价: —— ①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②本质具有落后性; ③客观影响具有进步性;④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 清末新政以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界标,分为两个 阶段。前一阶段为新政发起,后一阶段是清廷“预备 立宪”;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深化。目的是 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清除统治危机。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 自救运动。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清末新政客观影响具有进步性,符合社会发展的趋 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 发展、取得了相应成效,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进程。 清末新政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在直接影响方面, 它引起人民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 离心,削弱自身统治,促进了革命形势高涨;在根本 影响上,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新 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发 展,为辛亥革命奠定的之异同。 参考答案: 同:希望通过实行立宪使中国强大起来。 异:以康有为为代表资产阶级立宪派希望在中 国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 代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亲贵立宪派载泽的 目的在于消除革命派的威胁,使清朝统治长久 延续下去;实权派官僚张之洞的目的主要是消 除外国势力的威胁。
3、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异同。 相同点: (1)都发生在两次大战(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战争)之后, 民族危机、阶级矛盾尖锐;都有挽救民族危机,缓和阶级矛 盾的意图。 (2)都是由最高统治者主持和领导。 (3)都是自上而下的运动。 不同点: (1)变法以救亡图存为主,新政以应付危机为主要目的。 (2)编发的实际领导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清末新是以慈禧为 首的清政府。 (3)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新 政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抵抗革命高潮的运动。 (4)历史地位不同:变法发生在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其主张 符合中国历史状况,是爱国和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 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政发生在资产阶级革命即将爆发之时, 其客观积极性无法抵消其对革命的反动性。
第七章 清末新政

二、清末新政的主要进程
• (一)第一阶段——1901年“新政” • 慈禧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罪己诏”和 “改革”谕旨,要求官员们“各就现在情 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 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情,考虑 “当因当革,当省当并,”限期奏报。回 朝后,逐步推出新政。张之洞、刘坤一上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 4、奖励工商 • 制定了振兴工商业的立法,并给予兴力实业卓有 成效者以奖励。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 册试办章程》《奖励公司章程》、《矿务章程》 等。这一改传统的以农立国、重农抑商的做法, 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可以说,在 中国几千年传统中,这一时间对商业和商人的管 制是最宽松的。商绅阶层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取 代了传统“士绅”的地位。他们要求在政治上获 得权力,以保证他们获得利益得到保障和更多利 益。于是,他们成为当时大力推动改革的力量。1906年停止科举考试。 中央设立学部,各省设立新式学堂,制定了一套 以日本教育为模式的学堂行政管理规章。同时, 留学生人数也大幅增长。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 封建士大夫的新知识分子群体活跃于历史舞台, 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 民族危难的时刻,这批知识分子走向了清政府的 对立面,成为清朝统治者无法控制的新的社会力 量。
• “可战而不战,以亡其国,政府之罪也。不 可战而战,以亡其国,亦政府之罪也。” • ——陈布雷 •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不断在中国各地 发动暴力革命,严重威胁到清政权的稳固。 • (三)资产阶级改革派也相继以请愿等方 式,要求政府进行改革,召开国会,实行 君主立宪政体。 1907-1910年四次国会请愿运动
• •
• • • •
第七条 上院议员,由国民于有法定特别资格 者公选之。 第八条 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其 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举,皇帝任命,皇族不 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 第九条 总理大臣受国会弹劾时,非国会解散, 即内阁辞职,但一次内阁不得为两次国会之解散。 第十条 陆海军直接皇帝统率,但对内使用时, 应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此外不得调遣。 第十一条 不得以命令代法律,除紧急命令, 应特定条件外,以执行法律及法律所委任者为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体西用”思的指导
建学堂、兴留学、废科举。1905年,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新学教育兴隆,结束了科举制度的历史;清末出现了办学、留学的热潮;促进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
军事
清朝军队战斗力弱,急需改革
改军制,扩新军。编练新军成为清政府“新政”的核心内容
中国军队近代化。新建陆军是中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队的首次努力,对日后中国军队的军制、作战、训练、编制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
经济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重工商,振农业。1903年成立商部,各省设商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推动自由经济发展。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增加人民负担。新政在实施过程中大大增加了人民的税捐负担,百姓怨声载道
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1901年7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
政权机构近代化。“新政”使清末政权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内阁、军机处仍旧外,新设立或改名称的有: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商部、陆军部;新政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催生边疆问题。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开始改变原有的边疆地区治理模式,开放“蒙禁”,在青藏地区“改土归流”;同时将内地汉人大批移民边疆地区;由于“新政”操之过急、措施不当,产生一系列问题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清末新政——“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五大臣出洋
预备立宪
皇族内阁
背景
措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政治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打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清政府内部改革派推动
袁世凯集团崛起。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成为其崛起的资本
法律
法律体系落后且不健全
参酌各国法律,修订律令
促进法律近代化。《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新刑律》《民律草案》,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