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降糖药物的5个原则
治疗糖尿病药物及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指导原则(2012版)

治疗糖尿病药物及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指导原则一、介绍本指导原则为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和治疗用生物制品的临床试验提供建议。
在以下的讨论中,简要描述了1型和2型糖尿病及其治疗目标,为临床试验设计、适用于不同研究阶段的终点事件和适宜的人群等问题提供指导原则。
这些问题适用于1型和2型糖尿病。
本指导原则不讨论临床试验设计或统计学分析的一般问题。
本指导原则重点是特定药物的研发和试验设计。
同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基化血红蛋白或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变一样,这些问题仅用于糖尿病研究中。
HbA1c 的下降直接反应血糖控制的改善。
因此,对于糖尿病的短期高血糖治疗和长期微血管并发症的控制,HbA1c 被认为是一个良好的有效替代指标。
本指导原则仅视为推荐性的建议。
二、背景和治疗目标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抵抗或两者并存所致的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脂质和蛋白质代谢的改变也是胰岛素分泌和反应缺陷的重要表现。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为1型糖尿病(免疫介导或特发性)和2型糖尿病(进展性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衰竭并存的复杂病理生理,并有遗传背景)。
糖尿病也与妊娠期间激素水平、遗传缺陷、其他内分泌病、感染以及某些药物有关。
上述研究均采用HbA1c 的改变来评价血糖控制水平。
HbA1c 这个替代终点反映了有益于治疗糖尿病的直接临床疗效(高血糖及其相关症状),而且降低HbA1c 可以合理地预期减少微血管并发症的长期风险。
此外,已逐渐认识到诸如高血压、吸烟和血脂异常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糖尿病患者中尤为重要,因为目前糖尿病已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等危症。
三、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诊断应尽可能依据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的血糖检测结果。
若没有特殊提示,文中所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值。
血糖的正常值和糖代谢异常的诊断切点主要依据血糖值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来确定。
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有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03年标准。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

➢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显示,二甲双胍可降低 肥胖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 ➢ 直接以原形经肾脏排泄,CKD患者易发生二甲双胍与 乳酸在体内蓄积,增加乳酸性酸中毒风险。
➢ 二 甲 双 胍 用 于 CKD 3a 期 患 者 时 减 量 , 当 GFR<45ml/(min·1.73m2)停用。
二甲双胍的作用特点 及其在T2DM合并CKD的使用推荐
3 T2DM合并CKD的口服降糖药选择
(二)磺脲类: ➢ 为胰岛素促泌剂,主要作用为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 素。
➢ 可降低HbA1c 1%~2%,是目前国内外指南中推荐的 控制T2DM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 ➢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如氯磺丙脲、妥拉磺脲、甲苯磺丁 脲)主要依赖肾脏排泄,CKD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因此 禁用于该类患者,目前已基本被淘汰。
内容
1
T2DM合并CKD的流行病学
2 T2DM合并CKD的诊断与分期 3 T2DM合并CKD的口服降糖药选择 4 小结
1 T2DM合并CKD的流行病学
➢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目前约9240万,其中T2DM 占90%以上。 ➢ 糖尿病与CKD关系密切。糖尿病患者CKD发生风险较非糖 尿病者增加2.6倍。 ➢ 近期全国CKD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中CKD患病 率为10.8%,据此估算18岁以上人群CKD患者人数约1.195亿。 ➢ 在发达国家,糖尿病已是导致CKD的主要病因,而且在 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正逐渐成为CKD的主要致病原因。
能否
用于
禁忌症
透析
否 过敏、1 型糖尿病、
基层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原则及特点

1.27 加拿大
0.9 法国
德国
我国基层医疗糖尿病管理面临挑战,每千人口医生数仅为 0.16,每千人口护理人员数仅为 2.32
Int J Health Policy Manag. 2020 Feb 1;9(2) 47-52.
基层医院医生对糖尿病诊疗规范认知不足
不同级别医院医生对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指南的认识
100
城市 农村
P<0.001
75
P<0.001
P<0.001
50 43.1%
29.1% 25
38.4%
25.2%
53.3%
42.3%
(%)
0
知晓率
治疗率
控制率
Wang L, et al. JAMA. 2017 Jun 27;317(24):2515-2523.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层卫生医务人员数量仍显不足
组别
HbA1c<7.0%
收缩压/舒张压<130/80mmHg
LDL-c<2.6mmol/L
三项均达标
农村
城乡结合部
所有调查 对象
OR(95%CI) 城乡比农村a
40-59岁 >60岁 合计
40-59岁 >60岁 合计
40-59岁 >60岁 合计
40-59岁 >60岁 合计
263(46.1) 348(45.7) 611(45.9) 200(41.8) 673(49.4) 873(474.4) 463(44.2) 1021(48.1) 1484(46.8) 1.191(0.932-1.522) 0.863(0.722-1.031)
419/760(55.1)
38/760(5.0)
2024年度-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与处方审核继续教育答案

人胰岛素
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结构 与人体胰岛素完全相同, 较少引起过敏反应。
胰岛素类似物
对人胰岛素分子结构进行 修饰,起效更快、作用时 间更长,提供更灵活的血 糖控制。
13
胰岛素使用方法和剂量调整策略
使用方法
皮下注射,通常选择腹部、大腿外侧或上臂外侧作 为注射部位。需定期更换注射部位以避免脂肪增生 和硬结。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未来糖尿病治疗将 更加注重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基因、生活 方式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随着科研的深入,未来将有更多新型降糖 药物问世,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 择。
智能化辅助诊疗系统的推广
多学科协作的综合管理
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智能化辅助诊 疗系统,提高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认真核对患者信息,确保用药符 合患者禁忌症要求。
19
05
合理用药建议与案例分析
Chapter
20
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思路分享
综合考虑患者情况
在设计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 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并发 症、合并用药等因素,制定个体
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 药物类型,如口服降糖药、胰岛素 等,并调整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糖尿病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未来将有更 多跨学科的综合管理团队参与糖尿病患者 的全程管理。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7
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患者。
注意事项
可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等;长期使用应 注意维生素B12缺乏的风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严重感 染和缺氧的患者。
9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糖尿病知识试题及答案

糖尿病知识试题及答案糖尿病知识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1、下列药物不属于磺脲类药物的是(A):米格列奈、优降糖、美吡哒、XXX中,只有XXX不属于磺脲类药物。
2、吡格列酮口服降糖药是(A):吡格列酮口服降糖药是胰岛素增敏剂。
3、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B):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大血管并发症。
4、磺脲类药物的禁忌证是(D):磺脲类药物的禁忌证包括I型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孕妇和需要手术的病人。
5、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副作用,包括(D):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副作用包括体重增加、头痛、乏力、贫血和红细胞减少。
6、作用机制主要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肝脏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的药物是(B):作用机制主要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肝脏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的药物是双胍类药物。
7、主要抑制多糖的水解,使葡萄糖的吸收减慢,使餐后血糖曲线较为平稳,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的药物是(C):主要抑制多糖的水解,使葡萄糖的吸收减慢,使餐后血糖曲线较为平稳,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的药物是α糖苷酶抑制剂。
8、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除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外,理想的血压是(B):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除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外,理想的血压是<130/80 mmHg。
9、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降糖的机制是(A):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降糖的机制是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
10、世界糖尿病日是(C):世界糖尿病日是11月14日。
11、鱼精蛋白锌的胰岛素类型是(C):鱼精蛋白锌的胰岛素类型是长效(PZI)。
12、下列哪些患者不适宜胰岛素强化治疗(D):下列哪些患者不适宜胰岛素强化治疗包括已有晚期并发症者、精神病或精神迟缓者、2岁以下幼儿。
13、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血糖控制的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的比例是(A):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血糖控制的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的比例小于等于6.5%。
治疗糖尿病药物及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指导原则ClinicalTrials

治疗糖尿病药物及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指导原则Clinical Trials Guidelines for Medicinal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for Diabetes Treatment一、介绍本指导原则为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和治疗用生物制品的临床试验提供建议。
在以下的讨论中,简要描述了1型和2型糖尿病及其治疗目标,为临床试验设计、适用于不同研究阶段的终点事件和适宜的人群等问题提供指导原则。
这些问题适用于1型和2型糖尿病。
本指导原则不讨论临床试验设计或统计学分析的一般问题。
本指导原则重点是特定药物的研发和试验设计。
同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基化血红蛋白或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变一样,这些问题仅用于糖尿病研究中。
HbA1c 的下降直接反应血糖控制的改善。
因此,对于糖尿病的短期高血糖治疗和长期微血管并发症的控制,HbA1c 被认为是一个良好的有效替代指标。
本指导原则仅视为推荐性的建议。
二、背景和治疗目标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抵抗或两者并存所致的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脂质和蛋白质代谢的改变也是胰岛素分泌和反应缺陷的重要表现。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为1型糖尿病(免疫介导或特发性)和2型糖尿病(进展性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衰竭并存的复杂病理生理,并有遗传背景)。
糖尿病也与妊娠期间激素水平、遗传缺陷、其他内分泌病、感染以及某些药物有关。
上述研究均采用HbA1c 的改变来评价血糖控制水平。
HbA1c 这个替代终点反映了有益于治疗糖尿病的直接临床疗效(高血糖及其相关症状),而且降低HbA1c 可以合理地预期减少微血管并发症的长期风险。
此外,已逐渐认识到诸如高血压、吸烟和血脂异常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糖尿病患者中尤为重要,因为目前糖尿病已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等危症。
三、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诊断应尽可能依据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的血糖检测结果。
若没有特殊提示,文中所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值。
糖尿病诊疗路径

糖尿病诊疗路径口服降血糖药物:磺脲类:磺脲类口服降糖药都有促胰岛素分泌作用,需要有必然的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
存在原发性和继发性失效.,原发性失效约占20℅,,继发性失效每一年以5℅的比例增加.,利用10年以上者,大多数人疗效很差.。
主要副作用都是低血糖反映。
乃至于严重的低血糖反映,致使昏迷.。
口服降血糖药物引发的低血糖纠正后要观察5-7天,才可解除观察.格列苯脲:本药口服吸收快,约±小时达到血药浓度峰值,作用可持续24小时,蛋白结合率高达95%,半衰期为10小时。
主要在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也可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具有降糖作用。
本药原型及代谢产物经肝肾排泄各50%.常规剂量:用量个体不同较大,初始剂量为一日(特别敏感者推荐为一日.。
按照患者对药物的反映,通常以一周的幅度增加药量。
最大推荐剂量为一日20mg。
单用本药一段时间后如疗效减弱,可合用其它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
格列齐特又名达美康,本药既可医治糖尿病代谢紊乱,又可避免血管病变,(如改善视网膜病变和肾功能),可减少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并可减慢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纤维增生。
与格列苯脲(优降糖)相较较,本药降糖作用略弱,作历时间较短,故低血糖发生率少而轻。
口服吸收较快,2-6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持续时间可达24小时,主要经肝脏代谢而失去活性。
60-70%随尿液排泄,10-20%随粪便排泄。
常规剂量:开始医治时每日80mg,也可一次40mg,一日三次。
应从小剂量开始,按需要逐渐增加剂量。
餐前服药效果较好,为减少胃肠道反映,也可于进餐时服药。
单用本药一段时间后如减弱可合用其它类型降糖药或合用胰岛素。
格列齐特缓释片:是一种新型制剂.规格是30mg/片,天天服用1-2次,每次1-2片.降血糖作用较平稳,低血糖发生更少,剂量减小后,副作用相应减少.格列吡嗪又名美吡达、灭糖脲、灭特尼、迪沙、瑞易宁等。
口服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清除半衰期为3-7小时,65-80%的药物经尿液排出,10-15%从粪便排出。
《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要点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及人口老龄化,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2007~2008年流行病学调查W显示,我国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
2010年流行病学调査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
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T2DM)。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及外周动脉疾病。
T2DM与ASCVD关系密切,两者共存可进一步增加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半数以上糖尿病患者的死亡与ASCVD相关。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和更新,关于降糖药物与T2DM 患者心血管结局之间的关系也日益明确。
因此,合理规范应用降糖药物对于T2DM合并ASCVD患者显得尤为重要。
一、T2DM合并ASCVD的流行病学二、T2DM患者中ASCVD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一)生活方式干预(二)降压治疗(三)调脂治疗(四)抗血小板治疗(五)体重管理(六)血糖管理三、T2DM合并ASCVD患者的血糖管理策略和控制目标对于T2DM合并ASCVD患者,血糖管理的总原则是必须兼顾降糖有效性和心血管安全性,并且优先考虑选择具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
本共识建议,T2DM合并ASCVD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应该遵循个体化原则,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ASCVD病史、其他并发症或合并症、低血糖风险等因素,充分平衡严格血糖控制的利弊得失。
基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本共识推荐T2DM合并ASCVD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如下:1. 对于大多数患者,HbA1c目标应控制在<7.0%。
2. 对于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存在低血糖高危因素的患者,HbA1c目标应控制在<7.5%或<8.0%。
3. 对于慢性疾病终末期患者,如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终末期肾病、恶性肿瘤伴有转移、中重度认知功能障碍等,HbA1c 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至<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