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
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前提
开始时间
开始标志
主要标志
动力
能源
重要发明
特点生产经验的总结科学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
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发明者工人、技师科学家
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以重工业为主
顺序从英国开始,向外扩展欧美多国同时进行
影响
共同影响①②③
对中国的影响①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
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②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
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人民掀起救亡图存
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开展洋务运动的高潮,掀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启示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②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③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
④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一轮复习: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历程

据美国盖洛普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的 三次民调,坚信上帝造人的美国成年受 访者达44%以上,作为达尔文故乡的英 国相信“物种的进化非由神定”的人也 不到4成。这说明科学和宗教在人类起源 问题上的分歧仍然很大。这一分歧的根 源在于: A.教育的进步状况 B.科学的发达程度 C.世界观的认识差异 D.生产力的水平高低
勇于创新,
实践出真知.
二、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神创论:上帝创世
物种不变
东方:女娲造人
西方:上帝创世说
为什么神创论能够成为生物起 源的共识,并且长期流行?
①生产力水平不高 ③教会的禁锢
A①②④ C①②③
②知识贫乏 ④没有人敢去研究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进化论”
达尔文
《物种起源》
◆生物进化论 1、创立的标志: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发表了《物种起源》 2、理论观点: (1)生物是进化而来的:经历了由低级向高 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自然选择:现存物种具有共同的祖先, 物种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物竞天择:为了生存和繁衍生物存在种 间和种内竞争。 (4)适者生存:能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的个 体,将获得较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反之则遭 淘汰。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背景: 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 ② 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 论来说明。 2、诞生:1900,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 3、发展: ① 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② 丹麦玻尔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4、意义: ① 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 ② 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第三次工业革命
1.政治保障-资本 主义发展相对稳定 和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发展; 2.先决条件-科学 理论的重大突破; 3.必要手段-科学 技术的发展具备了 一定的物质和技术 基础; 4.推动力-社会需 要(二战中的军事 需求、战后军备竞 争和发展经济的要 求)
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年代内容国别发明人1765 珍妮纺纱机英国哈格里夫斯
1779 骡机英国克隆普顿
1785 水力织布机英国卡特莱特
1785 改良蒸汽机英国瓦特
1807 轮船美国富尔顿
1814 蒸汽机车英国史蒂芬孙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类别年代内容国别
电力
1866 西门子制成发电机德国70年代电力成为新能源
八九十年代电灯、电车、放映机相继问世
内燃机交通工具七八十年代汽油内燃机德国80年代本茨制成汽车德国90年代狄塞尔制成柴油机德国1903年飞机试飞成功美国
通讯手段40年代有线电报开发成功美国70年代贝尔发明有线电话美国90年代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意大利
化学工业
石油化工工业产生
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瑞典80年代从煤炭中提取卤、苯、人造染料
塑料、人造纤维开始生产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第一次第二次
起止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开始部门从棉纺织业开始从重工业变革开始
标志蒸汽机的使用电力的应用
社会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人类
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工业化社会建立
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工厂制确立各行业垄断组织形成经济思想自由主义盛行凯恩斯主义形成。
初三历史表格(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对比、一战、三大资本主义国家改革)

1、应该发扬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精神,加强国际间的支持与协作,团结就是力量;2、正义必将战胜邪恶;3、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决不能重演,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如何避
免战争
努力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反对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各国人民之间只有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才能有力地遏制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最终避免战争。
科学技术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英国君主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后
开始国家
英国
重要国家:美国德国
开始标志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
新动力
蒸汽机提供动力
电力
主要发明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1825年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动车“旅行者号”、1807年美国富尔顿造出轮船
①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②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帝国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战争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
具体原因:两大对立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扩军备战。
﹡战争的根本目的: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①三国同盟:德国(核心)、意大利、奥匈帝国;②三国协约:英国(核心)、法国、俄国。
5、形成后果: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二、大战的爆发﹡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概况:①1914年8月,日本加入协约国作战;②1915年3月,意大利宣布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③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④1917年8月,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⑤1917年11月,俄国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空前的灾难(坦克是一战中英国使用的新式武器)(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伤亡人数更多。
﹡战争结果: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历史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战争性质: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特点:首次世界大战,规模大,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十分残酷。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A、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极大损失和破坏。
B、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欧洲衰落,美日崛起。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
D、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E、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整体化进程。
五、一战期间,在中国发生的与这次大战有关的重要事件答:①日本怂恿中国政府对德宣战,出兵山东,抢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并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②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③新文化运动兴起,并最终导致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
三次科技革命比较表

二、重难点透析:1、每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带来了哪些重要影响?第一次:(1)(生产力方面的)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2)(生产关系方面的)工业革命的完成使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3)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使一些欧美国家成为力量强大的工业国。
它们以武力打开许多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大门,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残酷的剥削。
第二次:(1)(生产力方面的)人类从此由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生产力有了巨大的飞跃;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2)(生产关系方面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第三次:(生产力方面的)新的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蒸汽革命和电力革命,它使生产工具更新------自动化、智能化;劳动对象发生深刻的变革;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提高。
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
2、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第一次:主要是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地位;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第三次:各国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欧共体和日本,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3、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①第一次科技革命火车机车、汽船等发明的出现,使运输及出行都较为快捷方便。
②第二次科技革命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给人类带来光明,大大延长了工作、娱乐时间。
有线电报、有线电话和无线电报的发明,解决了通讯的麻烦和时间的浪费。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的出现为人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生物工程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4、历史上中国曾错过三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请说出中国错过了哪三次战略机遇期?及为什么错过了?(或者问我们在三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中国是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与世隔绝,使我们错失了机遇。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要点阐释:
1、分析、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并从中得出基本理论认识。
相同点:
①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了垄断和垄断组织的出现。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不同点:
①从发明者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劳动者凭借经验和技能,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之上取得的。
②从发源地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开展,第二次工业
革命则是多源的。
③从突破口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认识:
科技(工业)革命的后果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2、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请举出一些事例加以说明?
答: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的财富大大增加。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的确立,工业无产阶级的产生等。
还有人类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如火车、汽船、城市化等。
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黑奴贸易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提供了大量积累的资本
一定的物质基础
劳动力
圈地运动
俄国废除农奴制,美国废除黑奴制
技术
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自然科学的发展
科学技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技术基础
市场
殖民扩张(国外)
圈地运动(国内)
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对商品的需求
交通工具
汽船(轮船)、火车(蒸汽机车)
电车、汽车、飞机
宇宙飞船
特点
首先发生在英国,以英国为主体;以轻工业为主导;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科学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新能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最终确立
主要标志
开始:机器(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
重要标志:改良蒸汽机
电力的广泛使用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动力机
改良的蒸汽机
电动机、内燃机
理论基础
牛顿的力学
法拉第的电磁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没有把握科技革命大好机遇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具有本能的排斥性,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第二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①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②资本主义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③清政府政治腐败,不重视近代科学技术和教育;④洋务运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不是为了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发展。
实质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电气化到自动化智能化
进入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网络信息时代
发明家
瓦特、斯蒂芬森、科尔特
本茨、戴姆勒、爱迪生、莱特兄弟
主要发明(成果)
(最重要发明:蒸汽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
富尔顿发明汽船
斯蒂芬孙发明火车
最重要发明:电机、内燃机
爱迪生发明电灯、电报等,
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
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信息产业等
交通工具
汽船(轮船)、火车(蒸汽机车)
电车、汽车、飞机
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特点
首先发生在英国,以英国为主体;以轻工业为主导;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科学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新能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亚非拉大多数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部平衡加剧
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飞行者Ⅰ号)
最重要发明:电子计算机
1945年美国制成电子计算机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
20世纪70年代现代化生物工程技术形成
1997年2月苏格兰科学家用克隆技术繁殖了母羊“多利”
产生的新兴产业部门
棉纺织业、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工业,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最终确立
全球一体化
主要标志
开始:机器(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
重要标志:改良蒸汽机
电力的广泛使用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动力机
改良的蒸汽机
电动机、内燃机
理论基础
牛顿的力学
法拉第的电磁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能源
煤炭
电力、石油
核能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德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圈地运动
俄国废除农奴制,美国废除黑奴制
科教的迅猛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技术
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自然科学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技术基础
市场
殖民扩张(国外)
圈地运动(国内)
需求
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的需要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①二战结束后,中国处于内战时期;②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③新中国建立之初,党的工作重心是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④50年代后期,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形势估计错误,导致“左”倾错误在六七十年代进一步发展。
我国的对策
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科技成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立志成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生产力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工业布局的新变化
进入信息时代
社会关系
自有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
垄断组织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化,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社会结构
城市化
产业结构变化
产业结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国际关系
共同影响
1、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都改变了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我国的对策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国家主权独立是发展经济、科技的必要前提;认清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经济、科技的保证;要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方针政策。
三次
比较内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电力革命)
第三次(新的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18世纪下半叶)
19世纪70年代(19世纪下半叶)
20世纪四十年代
完成时间
19世纪上半期
20世纪初
仍在进行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