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的现状分析
最新-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对策 精品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对策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1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客观原因。
大学生的心理可塑性强,求知欲望强,并且乐于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在西方文化逐渐进入中国的同时,国内的大学生成为首先一批受到影响的人群。
另外一方面,大学生厌恶陈旧呆板的事物。
在大学的任何一台晚会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的摇滚音乐、流行舞蹈,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节目越来越少。
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更加乐于接受新事物而厌恶陈旧事物,这是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确实的重要原因。
2西方文化强势入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在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与此同时,世界也处于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局面。
在此背景下,中国人开始打开国门,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交流中,接触并了解了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各种西方文化思潮。
大学生作为年轻人,思维活跃,对外来事物反应敏感,且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另外,近年来中国高校与外国高校的交流逐渐增多,更多的中国大学生有机会到国外的高校进行交流和学习,于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3高校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途径。
当今社会,信息化高速发达,人们获得知识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化。
首先,我国现在的家庭教育理念,往往注重对文化知识的培养,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教育,使孩子失去了传统文化教育了解的土壤,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不重视导致了孩子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偏见。
其次,学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集中在课本,而课本上的传统文化教育知识有限,内容远远不够。
同时,应试教育致使中小学教育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重视语、数、外而忽视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教育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的传播受限。
第三,社会给予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知识的机会却少之又少,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媒体关注的是社会热点,注重的是吸引众人眼球,忽视了被掩埋在深处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的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的现状分析作者:陈冬灵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4年第12期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在多数大学生身上却存在着传统文化知识淡薄、文化传承不力以及缺失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现象,本文将对上述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文化认同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仅余中华文明独存,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起着尤为重要作用。
肩负着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文化意识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文化高度。
然而,随着新兴媒体和通信工具的广泛应用,外来文化的冲击,思想尚未完全成熟、阅历较少的大学生文化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
1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的现状(1)传统文化知识淡薄"五四"运动以来,由于政治需要,所谓"打倒孔家店",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冲击;建国以后的三十年文革中,传统文化作为破"四旧"的对象再次受到重创;改革开放以来,以快餐文化、外来文化、碎片阅读等现象为代表,传统文化又再一次受到重大影响。
不少大学生不知道传统文化为何物,传统文化知识浅薄已成为现实。
(2)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中国传统文化除儒、道和法家文化外,其载体还有诸如琴棋书画、传统文学戏剧、中医、民俗等等。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我们的很多文化载体已经日益衰微了,其中不少已经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
当代大学生年纪小,高考之前精力又多集中在在应对高考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可避免较少。
(3)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缺失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国门打开,外来文化不可避免影响着校园文化,以"哈日"、"哈韩"以及崇尚欧美生活方式等为代表的文化现象降低了大学生们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当代大学生容易被那些简单直白的表达所吸引,因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深刻思考才能感受其优雅和深邃。
传统文化节日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现状失落的原因和解决建议

传统文化节日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现状失落的原因和解决建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节日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现状逐渐失落,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断减弱,甚至有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节日已经不甚了解,这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那么,传统文化节日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现状失落究竟有什么原因?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一、失落的原因1. 社会变迁引发的价值观念转变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节日文化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中逐渐被边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转变。
大学生作为当代的一大群体,受到了社会变迁的影响,他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现实利益的追求,而传统文化节日在这一进程中逐渐被边缘化,失去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2. 教育理念的转变导致文化传承缺失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当代大学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现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大多是在学校以外的社会环境中获得,传统文化节日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一些学校的文化教育课程设置单一,覆盖范围狭窄,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不够深入,甚至出现了认知失落的现象。
3. 社交媒体与信息化时代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社交媒体对于传统文化节日的传播作用相对较弱,而且很多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更偏向于时尚潮流和娱乐消遣,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所获取的信息更多地与传统文化节日无关。
这种信息的碎片化和浅层次化,也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程度不够深入。
二、解决建议1. 增强传统文化节日的教育和宣传学校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将传统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设置相关的文化课程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节日的展示和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传统文化节日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文化自信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文化自信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当前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揭示了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
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多个层面分析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文章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包括加强文化教育、推动文化创新、优化文化环境等。
文章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文化自信问题的关注,为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大学生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在全球化浪潮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得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文化认知不足: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对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缺乏足够的认识。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容易盲目崇拜,忽视了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价值观取向多元而混乱:在多元文化的交织下,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得模糊和混乱。
他们难以在众多的文化选择中确立自己的文化立场,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甚至产生文化认同危机。
文化自信心不强: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国际文化交流时,缺乏自信,不敢大胆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
他们担心自己的文化表达会被误解或嘲笑,从而选择了沉默或回避。
文化消费倾向西化:在日常生活和娱乐消费中,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西方文化产品或生活方式,如好莱坞电影、西方流行音乐等。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的现状浅析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的现状浅析发布时间:2021-07-07T13:49:35.6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期作者:唐贵仙[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以及道德观念,是促进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综合发展的文化基础。
唐贵仙重庆工程学院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以及道德观念,是促进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综合发展的文化基础。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应以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逐步结合专业化,注重娱乐性以及指导性和启发性来提高大学生对杰出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文化教育中具有实际意义。
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只是甚少,缺乏文化底蕴和传统文化认同感。
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现象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意识缺失引言: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对民族复兴负有责任的现代大学生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他们的文化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文化高度。
然而,新媒体和传播工具的广泛使用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尚未完全成熟和缺乏经验的大学生的文化意识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指导大学生的文化自我认同和对中国的文化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有着多元文化的自相和精神关键,是中华文明创造力的根本,是民族历史上道德底蕴的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老子文化为基础、以及儒家、庄子、墨子思想和道教文化基础上的基于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包容和谐的坚实体系。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已经广泛传播,对宇宙自然法则的描述以及道德的延伸和文化是自然的内在本质,就是文化的生命力。
文化是决定一切的内在动力同时影响着社会意识形态,中国国家的意识形态精神,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基础。
2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2.1 当代大学生缺失传统文化意识在“五四运动”之后,根据政治要求,“打倒孔家店”经受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冲击,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后继续其传统文化。
基于当代大学生缺失传统礼仪文化的调查与研究

基于当代大学生缺失传统礼仪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一、引言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新时代的代表,他们在技术和科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与此传统礼仪文化却逐渐被忽视和遗忘。
本文将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探讨当代大学生缺失传统礼仪文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当代大学生缺失传统礼仪文化的表现1. 礼貌缺失:许多大学生在言行举止中缺乏基本的礼貌,例如不说谢谢、不问好等。
2. 餐桌礼仪不规范:在餐桌上,大学生常常表现出不懂得如何使用餐具,不懂得用餐时的礼仪规范等问题。
3. 礼仪意识淡薄:大学生对于传统礼仪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不高,很多人对于传统礼仪文化知之甚少。
三、缺失传统礼仪文化的原因1. 家庭教育不足:很多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给予足够的传统礼仪教育,导致孩子在这方面缺乏基础。
2. 礼仪文化日渐淡化:在当今社会,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人更愿意接受西方文化,而忽视了传统礼仪文化。
3. 教育体系偏向重科学技术: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理科知识和实践能力,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则相对较少。
四、加强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的对策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家庭对于传统礼仪文化的教育和培养,家长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重视传统礼仪文化的教育。
2. 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应该更注重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可以增设相关的课程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礼仪意识。
3. 社会环境的引导: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营造尊重传统文化、注重礼仪的社会氛围,提升大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的认同感和重视程度。
五、结论当代大学生缺失传统礼仪文化是一个现实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引导,我们完全有望重塑大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调查,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共同努力推动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节日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现状失落的原因和解决建议

传统文化节日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现状失落的原因和解决建议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文化节日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现状逐渐失落,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传统文化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现代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缺失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探讨其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
本文将分析当代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节日认知失落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一、认知失落的原因1. 社会环境的变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现代社会节奏快、信息量大,人们更喜欢追求新鲜、时尚的事物,传统文化节日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逐渐被边缘化。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关注度和认知程度逐渐降低。
2. 教育体制的影响现代教育体制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不足。
学校课程中更注重现代科学技术和外部知识的学习,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力度不足。
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不够深入和全面。
3. 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现代大学生更喜欢通过网络、游戏、娱乐等方式来放松自己,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关注和认知程度降低。
二、解决建议学校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力度,开设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学校可以举办一些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体验。
2. 多方合作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应当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传统文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家庭可以传承和宣传传统文化,社会可以举办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共同为大学生群体传承传统文化提供支持和帮助。
3. 多角度全方位宣传传统文化节日的传承离不开媒体的宣传和推广。
媒体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对传统文化节日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推广,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和对策

社科院曾在某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查, 调查发现: 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总体上呈现出对传统文化 认识不足,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四成的大学 生对传统文化不抱乐观态度。 社科院表示之所以搞这么一个调查,是希望传统文化缺失 的现象能引起关注。
查趣 方 他 京 程剧各剧 度种种或 调兴地其
60
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看法
偶尔翻阅75.4% 敬而远之16.4% 从来不看5.8% 爱不释手0.4%
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传统 文化的内涵价值和前景了解不够,对于传统文化前景 的认识,仅有7%表示很乐观,其余20.4%表示乐 观,40%表示很难说,20%表示不乐观,2.6%表 示很悲观。 当然,也有乐观的一面,传统文化对于当前中国 社会的影响,有50%的同学认为很重要,有40%的 同学认为有一些作用。至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90% 的同学可以完全摆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态度。当被问 到世界华人对中国的认同时,有58.5%的同学选了 文化。
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原因分析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客观原因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和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现实原中国各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主观原因青少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可塑造力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客观原因青少年爱好运动厌恶呆板的旧事物青少年好奇心重乐于接受新事物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和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现实原因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整个社会对文化的功利主义倾向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没有得到实质上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缺乏继承对新文化的狂热追求中国各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主观原因资源文化教育国家体制课程资源师资力量硬件资源较少传统文化教育被冷漠国家教育体制导致的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解决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存在问题的方法上文已经分析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生存的状态和原因而我们都知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学好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的现状分析
作者:陈冬灵
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4年第12期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在多数大学生身上却存在着传统文化知识淡薄、文化传承不力以及缺失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现象,本文将对上述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文化认同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仅余中华文明独存,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起着尤为重要作用。
肩负着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文化意识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文化高度。
然而,随着新兴媒体和通信工具的广泛应用,外来文化的冲击,思想尚未完全成熟、阅历较少的大学生文化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
1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的现状
(1)传统文化知识淡薄
"五四"运动以来,由于政治需要,所谓"打倒孔家店",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冲击;建国以后的三十年文革中,传统文化作为破"四旧"的对象再次受到重创;改革开放以来,以快餐文化、外来文化、碎片阅读等现象为代表,传统文化又再一次受到重大影响。
不少大学生不知道传统文化为何物,传统文化知识浅薄已成为现实。
(2)传统文化传承不力
中国传统文化除儒、道和法家文化外,其载体还有诸如琴棋书画、传统文学戏剧、中医、民俗等等。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我们的很多文化载体已经日益衰微了,其中不少已经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
当代大学生年纪小,高考之前精力又多集中在在应对高考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可避免较少。
(3)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缺失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国门打开,外来文化不可避免影响着校园文化,以"哈日"、"哈韩"以及崇尚欧美生活方式等为代表的文化现象降低了大学生们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当代大学生容易被那些简单直白的表达所吸引,因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深刻思考才能感受其优雅和深邃。
2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传统文化传播渠道有待拓展
虽然素质教育高喊多年,但是高考这根"指挥棒"使大学生进入大学前的大部分时光都用于应试,而应试内容多以近代以来西方理论科学和工具科学为主,传统文化知识仅体现在日益渐少的传统诗词歌赋中,以及教条的历史课本中。
一方面,大学的课堂不足以支撑传统文化传承,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普及和休闲方式的增多,大学生的课余时间被上网和休闲占据,更多的学生青睐碎片化的阅读和电子游戏,他们习惯于利用网络的窗口去鸟瞰世界,一个个"手机控"更多的关注于现今发生的趣事,起那些明星绯闻、搞笑趣事,熠熠生辉的历史就显得枯燥乏味了。
(2)传统文化传承需要加强
文化传承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再生产,再生产的前提是熟悉、了解、掌握已有文化的基础上,再推陈出新,受限于高考应试教育,大学生进入大学前主要精力用于应对考试;大学生活又更多立足于后续的就业技能和专业领域学习,导致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受到影响。
(3)传统文化认同感急需提升
传统文化认同感下降与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快有关,普遍存在浮躁情绪,急功近利,又奉行实用主义,这正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大忌。
一方面改革开放国门,不可避免的使人们思想受到外来文化无意识的冲击,城市大街小巷的KTV、肯德基、欧美名牌专卖,它们代表的生活方式已渐渐为人们普遍接受,另一方面西方国家有意识的文化输出也使人们受到影响,1986年布什政府的对华《十条诫令》中第九条就明确“要利用所有的资源,以破坏中国的传统价值,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中国人民的道德人心,摧毁中国人的自尊自信钥匙,尽量打击人们刻苦耐劳的精神。
”
3 在当代大学生中普及传统文化意识的途径
(1)拓宽校园传统文化传播渠道
高校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加社会科学类的素质教育课程,请专家名人走进校园讲座,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植学生内心,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
同时让高雅艺术进校园,提高学生文化品位。
利用好公益性文化设施,诸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化馆、烈士陵园。
(2)加强在大学生群体中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说凡是老的旧的东西都该复兴。
著名学者朱大可说:"传统文化应当接受普世价值的检验。
所谓普世价值,就是被全人类所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像爱、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正义和教养等。
凡是符合这些普世价值的传统文化,就可以被继承和弘扬,相反,凡是违背这些价值的,当然要予以抛弃。
"首先培养学生甄别的能力,其次是通过诸如社团、学生会等团体组织相关传统文化活动,熟悉了解传统文化载体,在熟悉了解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
(3)加强传统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感的本质是文化自信。
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近三十年的努力,物质文明取得巨大成就,也要让学生们相信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结合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必将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复兴之路。
参考文献:
[1]严春燕,庄勤早.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5).
[2]赵君,张瑞.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J].高校理论战线.2012 (6).
[3]余卉.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