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学校传统文化实践报告范文

学校传统文化实践报告范文

学校传统文化实践报告范文一、引言本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是在学校的组织下进行的,旨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

活动期间我们参观了博物馆、举办了传统文化展览和进行了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本报告将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参观博物馆我们参观了本地的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内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古代文化艺术品。

通过导员的讲解和展品的观赏,我们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历史文物和艺术品真实地展示了我国悠久的文化传承和灿烂的艺术成就,让我们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三、传统文化展览在学校的活动厅里,我们举办了一次传统文化展览。

学校老师和同学们自愿参与展览,展出了自己手工制作的传统文化作品,包括剪纸、中国结、年画等。

展览吸引了很多师生前来观看,大家互相交流,对展出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赞赏。

通过这次展览,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学校还组织了一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茶道和传统音乐演奏等。

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一些基本的书法笔画和茶道礼仪,了解了传统音乐的演奏方式和技巧。

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我们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技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美好。

五、总结与建议通过本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受益匪浅。

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要倍加珍惜和传承。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也相对较少。

因此,建议学校在日常教育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开设相关专题课程或组织更多的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另外,学校还可以与文化机构、博物馆等合作,将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与实地参观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调研报告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调研报告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调研报告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对于大学生这一代来说,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于其自身价值观、文化素养的养成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调研来探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以及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文化传承的看法。

一、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较为稳定。

其中,将传统文化与民族历史、经典著作、传统节日等方面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比例较高,占总体的60%左右。

这部分学生通过学校教育、亲人的传承以及自己的主动学习等途径,对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另外,有约20%的学生将传统文化仅仅视为一种陈旧的象征,对其漠不关心。

还有约15%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持有尊重和保护的态度,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该传承和弘扬。

通过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超过80%的大学生表示应该珍视传统文化,并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中。

这一现象表明,大学生在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后,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他们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三、对文化传承的看法即使大部分大学生认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他们对于如何进行文化传承存在一定的分歧。

有一部分大学生主张通过学校课程的设置和教育机构的宣传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实践,比如参加传统文化的活动和研究;还有一部分学生指出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融合,使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综上所述,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较为积极,认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持有尊重和保护的态度。

然而,在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上仍然存在一定分歧。

教育机构、社会各界以及家庭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教育,同时也要尊重大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个性化看法,为他们提供更多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体验平台,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复兴,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究竟如何呢?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分析。

调查对象为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

我们首先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采集了1052份有效问卷。

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统计。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和分析: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水平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8%的人认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22%的人认为了解很少,20%的人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所知。

这一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

这可能与他们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有关。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程度三、接触传统文化的方式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们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接触:1. 课堂学习:有76%的人表示在专业课或课外选修课中接触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

2. 文化活动:有63%的人表示通过参加传统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来了解传统文化。

3. 网络媒体:有42%的人通过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传统文化信息。

4. 书籍阅读:有28%的人通过阅读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大学生们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来接触传统文化,同时也借助于网络媒体和书籍进行了解。

四、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认知差异在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认知上,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存在一定差异:1. 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也相对较高。

2. 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认知较少,但也有一部分对传统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在性别上,男女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没有明显的差异。

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报告

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前言: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一个将传统文化保存至今的国家。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已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推动着中国的发展,在世界文化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日本、韩国以及许多西方国家的学校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先哲的思想,也是西方哲学家们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本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

圣诞节、情人节在中国流行起来;麦当劳、肯德基、披萨成为许多人喜爱的食品;西装成为各种正式场合的服装……但是,却仍有人不知道重阳节,不清楚过年吃饺子这一习俗的由来,不了解唐装、汉服是什么样子……我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许多人淡忘,民族文化遗产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此次调查,正是对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进行统计和了解。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问卷分为网上问卷和实体问卷两部分,参与问卷的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

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学生对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如:古诗、古词的区别,书法、国画的鉴赏能力等等;(二)学生对儒家、道家思想的了解程度;(三)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态度和看法共回收问卷90份,其中网上参与问卷77人,回收实体问卷13份。

此调查报告以这90份问卷为主要资料来源。

三、调查结果分析:(一)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当代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表示认同,认为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人民的瑰宝,不应该被轻易遗忘。

但大多数学生表示,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相差太大,古汉语更是难于理解,因此即使认同其重要性,却不愿意过多地学习。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调查研究报告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调查研究报告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调查研究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的认知程度逐渐减少。

为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并探讨其对其重视程度和传承意愿,本研究进行了一项调查。

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大学校园内随机选择了3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问卷设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以及传统文化传承意愿。

二、调查结果1. 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调查结果显示,接近60%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

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和社会媒体。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还有40%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基本了解,甚至有10%的受访者表示对传统文化完全不了解。

这提示我们目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2. 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在调查中,大约有50%的大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

另外,约有30%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价值,但并不是特别重要。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还有约20%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并不重视,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脱节,缺乏现实意义。

这表明依然存在一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抱有漠视态度,对其认知和价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3. 传统文化传承意愿在调查中,约有70%的大学生表示希望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本,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传承。

另外,约有20%的受访者表示对传统文化传承持保留态度,他们认为只有那些对自己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才值得传承。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还有约10%的受访者对传统文化传承不感兴趣,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这显示出一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意愿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引导。

三、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且对其重视程度和传承意愿存在一定差异。

调研中国对传统文化意识报告优秀范文

调研中国对传统文化意识报告优秀范文

调研中国对传统文化意识报告优秀范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调研中国对传统文化意识报告优秀范文篇1一、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像五月初五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

就此问题,我对西安部分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二、现状(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二)、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关于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调查报告调查人:高波调查时间:2011年4月调查地点:苏州市职业大学调查对象:管理系10涉外文秘班和文化产业班学生巍巍大国,有着悠久长远的历史,在这漫漫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了一种反映出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便是——中国传统文化。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

圣诞节、西餐、哥特风等富有西方文化的字眼逐渐充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却仿佛已淡出。

大家听的已不再是民乐戏曲,看的也不再是四书五经。

我们喜欢那音韵优雅的钢琴,喜欢那激情澎湃的歌剧,喜欢那惊心动魄的电影,喜欢那或许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外来文化。

本应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已有些许的动摇,传统文化的地位岌岌可危!就此问题,我小组对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本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大学生在平日生活中与传统文化的接触程度,对于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取舍,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传统文化发展趋势的见解等问题。

相对比较全面。

另有附页:《苏州市职业大学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调查问卷》样卷一份于后供参阅。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接触机会不足,热爱精神不够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您一般都喜欢看哪些类别的书”,用于了解大学生平日生活中所偏好、所常接触的文化方式。

不出意料,有60%以上的同学的首选是“小说杂志类”。

的确,相比与古典名著、唐诗宋词,小说轻松、贴近生活、多种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工具之一。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选择“文学历史类”的同学确不多。

尤其是女生,只有约13%的女生选择了这类。

大家平日里看韩剧看动漫看电影,欣赏我们的传统文化、了解我们的古今历史的时间已寥寥无几。

第二个问题“如果你在在空闲时间,手里有两本书,一本是英语书,一本是中国古文,你会选择?”,许多人在答题后说,这是个很尖锐的问题,直接便反映出了大家对中外的偏好。

关于传统文化调查报告3篇

关于传统文化调查报告3篇

关于传统文化调查报告3篇关于传统文化调查报告1(一)调查背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时代新风。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有利于扭转不良社会风气,发挥我们数千年来积累下来的道德智慧的效用,会对改善当前的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作用。

用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和下一代,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

(二)调查目的为了加深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了解传统文化在当地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三)调查过程1、调查方式:一些网络社交软件2、调查数量:90份3、调查时间:2015年寒假期间4、调查步骤:通过一些网络社交软件发送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四)对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分析1、有74%的人喜欢中国传统节日,26%的人喜欢西方节日2、有100%的人认为京剧,诗词歌赋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40%的人认为看春晚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2%的人认为开派对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1%的人认为占卜算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3、有10%的人认为清真菜是我传统菜系,85%的人认为苏菜是我国传统的菜系,仅有5%的人不知道我国传统菜系是什么4、有20%的人认为纵横,重农,洛桑为我国传统学派,100%的人认为儒家为我国传统学派5、有75%的人认为我国传统戏曲为花鼓戏,黄梅戏,20%的认为评剧为我国传统戏曲,5%的人不知道我国传统戏曲是什么6、有10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四大名著7、有5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一部医学著作,有5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两部及以上8、有4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一部数学著作,有25%的人知道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两部及以上,有35%的人一部都不知道9、有3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一部农学著作,有35%的人知道我国古代农学部著作两部及以上,有35%的人一部都不知道(五)调查总结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竞争已成为国家间软实力的较量,并将在未来构架国家综合实力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素养”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王喆
调查时间:2011年12月
调查地点: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调查对象:全校师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
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然而,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

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

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

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
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就此问题,我小组对部分在
校大学生做了关于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调查,先就调查结果做一下分析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眼里是什么样。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三、调查内容
附件:关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问卷调查
四、调查结果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问卷调查
感兴趣并了解
不感兴趣但了解
不了解但感兴趣
不关心
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5份。

通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同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但对传统文化了解较少。

部分同学希望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来,同时对外来文化充满好奇。

大部分同学希望通过革新传统文化的形式增加内涵加大宣传来促进其传承发展。

五、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处于新型文化大力发展的时期,接受大量外来文化侵蚀,同时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了解较少。

在对比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容易迷失,认为传统文化过于古板单调,没有外来文化来的个性潮流,追逐过洋节,君不见上元灯节赏花灯,君不见端午赛舟挂香符,君不见盂兰盆会驱鬼傩,君不见重阳登高插茱萸。

我们开始相信基督,相信有圣诞老人。

我不知道谁是阿福,也好久没放过爷爷纸糊的风筝了。

传统的节日在我们看来除了意味着能看到无聊的文艺晚会,多几天去哪里都是人满为患的假期以外,剩下的只有苍白。

传统,从我们指缝滑过,轻轻流失。

梁启超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今日,梁先生所期望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造世界”的少年气质在我们身上依稀可见,却再嗅不到中华之气息。

纯粹的行乐主义、盛气,在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持下显得那么的苍白和轻浮。

我们应从何处寻觅正在遗失的传统文化。

难道是在邻国日本的传统活动上发现:“咦,这个东西是从我们中国唐朝传过去的嘛!切~小日本~。

”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反省,我们为何只有在别人那里欣赏到曾经的国粹。

蓦然回顾,国已不国。

常思将来,不忘过去。

以千载文化积淀来充实自己而让我们走的更远,我们难道不会心思神往?
附件:
关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问卷调查
姓名:班级:
1.我国盛大的传统佳节是()
A.中秋节
B.国庆节
C.春节
D.端午节
2.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就把农历年改为春节,把阳历年作为元旦大约是在()
A.清王朝统治时期
B.辛亥革命后
C.新中国成立
D.改革开放
3.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要()
A.放鞭炮
B.上坟
C.挂灯笼
D.放烟花
4.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那么主食是()
A.肉
B.蔬菜
C.面包
D.五谷
5.我国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
A.李白
B.屈原
C.杜甫
D.项羽
6.你能背诵课外的中国古典诗词有多少?()
A.很多
B.不是很多
C.项羽
7.你喜欢中国戏曲吗?()
A.喜欢
B.不喜欢
C.很少
8.你认为中国戏曲的生存空间有多大?()
A.很大
B.不是很大
C.很少
D.没有
9.你能说出十个以上中国的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吗?()
A.能B.不能
10.对某一门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民族乐器(二胡,古筝)你
A.精通
B.所有掌握
C.学过点皮毛
D.一点也不懂
11.对传统文化的未来,你觉得()
A.很乐观
B.比较乐观
C.很难说
D.不乐观
E.很悲观
12.你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下中国社会()
A.很重要
B.有些重要
C.可有可无
D.有消极作用
E.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
13.对于传统文化的现状,你认为()
A.势力依然很强大
B.还有影响
C.很难判断
D.正有在消逝
E.已荡然无存
14.对于古代经史子集,你()
A.爱不释手 B.偶尔翻阅 C.敬而远之 D.深恶痛绝
15.你认为有必要学习中国古代先哲思想吗?
A.有
B.无(如果你认为有必要,你(会/不会)主动学习)
16.你们学校有中国古代先哲思想的教育课程吗?
A.有
B.无
17.对仁,孝忠等传统道德,你所受的教育:()
A.自小耳濡目染
B.课外书上有看过
C.难以判断
D.被教育是过时的东西
18.如果你在空闲时间,手边只有两本书,一本是英语书,一本是中国古文,你会选择()
A,英语书 B.中国古文 C.其它
19.你对以下哪部思想著作比较了解或认可:()
A. 《论语》
B.《道德经》
C.《大学》
D. 《中庸》
E.《孟子》
F.其他
G.一概不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