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图版)第二单元知识框图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完整框图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完整框图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完善版)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与区域差异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水文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P5 图)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1月0℃等温线秦岭—淮河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 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②南北差异(P9 图)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 图)、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 图)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2、差异东部地带西部地带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P17、P19 图)补充:地形:丘陵、平原欧洲的三圃制条件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1、影响:有利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农业:蔬菜、水果基地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2)原因: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地中海气候)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4、生物资源的利用 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 :物种急剧较少 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 ,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 案例: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湿地范畴 功能 作用 洞庭湖 问题 湿地 湖泊、沼泽、泛滥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红树林、河流、水稻田等 经济、生态( “地球之肾” ) 调节水位、蓄洪防灾、保证航运 围湖造田、水土流失 长江中游洪灾可持续发展 原则:退湖还田、营造长江上中游防护林具体做法:( 1)调整农业结构( 2)扩大城镇人口容量( 3)发展生态旅游业 2.2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基本条件(二)产业转移 1、部门 2、原因 3、方向4、举例 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 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 发达地区 亚洲:美国不发达地区 日本 四小龙、东盟 第一次 第二次 珠三角 欠发达的相邻地区 中国、越南 治理措施位于美国南方地区棉花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降水丰沛、水量大;地形起伏、落差大;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 矿产(煤炭、磷、铅锌、铁、铜等)区域位置自然条件 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人文条件: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差、交通困难、水能资源等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洪、航运、发电、 电力先行(水、火、核电) ,发展高耗能工业(炼铝、(美国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 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养殖、旅游、提高水质) 原子能、化学)珠三角:香港 5、对环境的影响 ⑴⑶⑴⑵ 设置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 ⑵ 因地制宜地开发 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⑷ 提高流域的开放程度 中国水利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 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自然:( 1)黄土疏松( 2)暴雨集中( 3)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 4)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过渡开垦、放牧、采樵、开矿、轮荒等。

中图版必修3第二章知识归纳

中图版必修3第二章知识归纳

中图版必修3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归纳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2.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因 自然:(1)黄土疏松(2)暴雨集中(3)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4)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过渡开垦、放牧、采樵、开矿、轮荒等。

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经济损失(1)土壤肥力下降 农业减少(2)沟壑发展、泥石流 破坏工矿交通设施危害 (3)水、土、肥的损失 干旱生态破坏 (4)淤积江河湖库 洪涝(下游“地上河”)(5)畜清排浑导致水量损失 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 生物: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工程: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治理 小流域 原则: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根本措施) 方针:保塬、护坡、固沟重点: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村牧业体系案例: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湿地 范畴:湖泊、沼泽、泛滥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红树林、河流、水稻田等 功能:经济、生态(“地球之肾”)作用:调节水位、蓄洪防灾、保证航运洞庭湖 问题:围湖造田、水土流失 长江中游洪灾湿地 可持续发展 原则:退湖还田、营造长江上中游防护林具体做法:(1)调整农业结构(2)扩大城镇人口容量(3)发展生态旅游业流域的开发(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2.2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基本条件 区域位置:位于美国南方地区棉花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然条件 自然环境:降水丰沛、水量大;地形起伏、落差大;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自然资源:矿产(煤炭、磷、铅锌、铁、铜等)、水能资源等人文条件: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差、交通困难治理措施经 验启 示案例:塔里木河流域的治理概况 位置:南疆、内流河、冰川融水补给地位:棉花、石油、瓜果基地⑴ 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洪、航运、发电、养殖、旅游、提高水质) ⑵ 电力先行(水、火、核电),发展高耗能工业(炼铝、原子能、化学)(美国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⑶ 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⑴ 设置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 ⑵ 因地制宜地开发 ⑶ 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⑷ 提高流域的开放程度 ⑴ 中国水利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 ⑵ 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生态特点:干旱脆弱环境原因:气候变化、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盲目开垦和乱砍滥伐问题: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林木死亡、土地沙化(1)上游:节水防渗、山区水库治理(2)中游:建闸、筑堤、造林(3)下游:跨流域调水(4)全流域统一调度和管理(5)增强节水意识补充:1.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1)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①长江流域地貌千姿百态,既有高原、山地、丘陵,又有盆地和平原。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

必修三知识体系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与区域差异一、区域特点1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限(有的明确,有的具有过渡性特点)2 •区域内部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3 .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 •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二、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水文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1月0C 等温线①分界线:秦岭一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主要地理意义)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②南北差异(P9图1-1-7)三、中国三大经济地带 (P12图1-1-13)1、 划分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 差异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山西煤炭资源开采为例)1、影响:f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I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有利影响]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J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不利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2、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3、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三产业)(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 美国:北水南调工程(加利福尼亚州)『(1)增加水源(2)调节气候 意义((3)保护野生动植物 (4)保持水土 L ( 5)防止地面沉降2、 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r ( 1)社会效益:缓解用水不足问题,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安定 南水北调意义 J (2)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生态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存环境,提高居住质量,控制地面下降趋势。

地理必修3中图版第2章第3节课件23张

地理必修3中图版第2章第3节课件23张
第三节 中国(zhōnɡ ɡuó)东北 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页,共24页。
一、区域(qūyù) 1.海陆位置:亚欧大陆(yà ōu dà lù)东部、太平
概况
2.区域位置(wèi zhi):我国东北部,黑吉辽和内蒙古
第二页,共24页。
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 (wò yě qiān lǐ)
第三页,共24页。
第六页,共24页。
2.地形(dìxíng)
地面结构
中国最大 的林区
中国最大 的平原
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
西部
大兴安岭
山地
北部 东部
小兴安岭 长白山地
南部
辽河平原
平原
北部
松嫩平原
东部
三江平原
第七页,共24页。
优势农业资源
森林资源丰富 (针叶林:落 叶松;针阔混 交林:红松)
土地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耕 地面积广、黑 土广布,重要 的商品粮基地
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
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
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
设绿色食品基地。
第二十页,共24页。
东北地区农业今后(jīnhòu)的发 展方向
农业 区域
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重点
西部 草原 区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 加农牧民收入两大 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 主题,结合退耕还 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 林、还草工程的实 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 施,大 力发展 生态 草食性畜牧业。 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第二十一页,共24页。
东北地区农业(nóngyè)今后的 发展方向
农业 农业发展方向 区域
农业发展重点
山区

必背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必背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复习时看书看图懂原理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1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划分依据: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4、生物资源的利用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 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2、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 3、方向:发达地区 不发达地区4、举例: 第一次 第二次珠三角:香港 珠三角 欠发达的相邻地区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2.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原因 自然:(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的易侵蚀性强:地貌、黄土状况看书P35(2) 降水集中多暴雨(3)黄土疏松 垂直节理分布 (4)植被稀少人为:过渡开垦、放牧、樵采、开矿、修路、采石修建窑洞群等。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图版)第二单元知识框图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图版)第二单元知识框图

2.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应论题: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方法:区域特征——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治理2.2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对应论题:流域开发分析方法:分析该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措施基本条件 治理措施经验与启示 2.3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应论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黄土特征降水特点地质构造植被开垦陡坡、毁坏林木、过度放牧和采樵、滥用土地山区:侵蚀和淤积生态恶化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生物措施:种树种草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梯田、打坝淤地等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危害:平原、山区、干旱区、多雨区、农业生产、其它生产 治理措施 原因 区域位置自然环境(降水、地形、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自然资源(矿产、水能资源等)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差交通困难自然条件 人文条件 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 电力先行,发展高耗能工业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 保护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设置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因地制宜的开发不断加大开发力度提高流域的开放程度中国水利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分析方法: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存在问题一、东北区域概况1、范围: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2、面积:124万KM23、人口:1。

2亿4、地貌特征:山环水绕(北:小兴安岭;东:长白山;西:大兴安岭;河: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沃野千里(东北平原:北:松嫩平原;南:辽河平原;东:三江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商品粮基地二、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1)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宜农荒地多、宜林、牧等荒地多(2)气候:降水:400~800MM,东南向西北递减;热量:自南向北递减(3)林地面积大: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地理必修3中图版第2章第1节课件31张

地理必修3中图版第2章第1节课件31张
第二十二页,共32页。
小 浪 底
三 门 峡
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的危害
水土流失不仅危害山区而且危害平原,不仅危害干旱地区 而且危害多雨地区,不仅危害农业生产而且危害其他生产 活动。
山区 :侵蚀和淤积 生态 :恶化 淤积江河(jiānɡ hé)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No 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水土流失的危害——
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这个问题对两库防洪、灌溉、发电等功能有何影响。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的治理
——生物措施(恢复植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工程措施(修建水平)梯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C
Image
第三十二页,共32页。
第二章 区域(qūyù)可持续 发展
第一页,共32页。
区域(qūyù)的可持续发展
• 什么是可持续(chíxù)发展? • 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
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 什么是区域可持续(chíxù)发展? • 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区域内,人类通过能动地控制
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在不断提高人类 的生活质量,又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 既满足当代人和本区域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 和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坡 面 水 流
坡 面 水

修建水平(shuǐpíng)梯田为什么能减少水土流失?
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jiàngdī)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第二十六页,共32页。
黄土高原(huánɡ tǔ ɡāo yuán)水土流
失的治理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
打坝淤地有何作用
淤地坝
(zuòyòng)?

地理必修3中图版第2章第2节课件25张

地理必修3中图版第2章第2节课件25张
第八页,共26页。
二、田纳西河流域(liúyù)的自然背景
气候
地形
矿产 资源 水系
流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特征以及矿产资源蕴藏状况,决 定了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
第九页,共26页。
知识(zhī shi) 检阅一
读田纳西河流域 在美国本土 (běntǔ)的位置图, 完成下题:
13、下田列纳说西法河,流正域确的的气是候:(qìhòu)类型是:
第二十二页,共26页。
塔里木河流域的治理(zhìlǐ)
塔里木河中下游的 原始胡杨林
1.塔里木河处于什么样的地理位置? 2.塔里木河河水补给注意来源是什么? 3.为什么保护塔里木河生态环境极其重要?与中国其他(qítā)河流相比 ,有什么特殊之处?
第二十三页,共26页。
1.塔里木河出现(chūxiàn)环境问题的 原因是什么? 2.塔里木河流域有哪些生态问题?
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丰富的水力资 源。
第五页,共26页。
田纳西河的 落差给流域 (liúyù)地区 带来什么影
响?
流域开发的自然(zìrán)背景 气候(qìhòu)
属亚热带地区,温暖湿润,降水丰富(fēngfù), 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少。
根据流域气候特征,田纳西河 水量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位于(wèiyú)美国东南部,
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
(shānmài)
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
阿 巴
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
拉 契
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
亚 山
俄亥俄河。

在流域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 哪些问题?
第三页,共26页。
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 流的水量和水质,因此(yīncǐ)应保护好它的植 被生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对应论题: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
分析方法:区域特征——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治理
2.2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对应论题:流域开发
分析方法:分析该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措施
基本条件 治理措施
经验与启示 2.3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应论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
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
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
区域可持续发展 黄土特征
降水特点
地质构造
植被
开垦陡坡、毁坏林木、
过度放牧和采樵、滥用土地
山区:侵蚀和淤积
生态恶化
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生物措施:种树种草
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梯田、打坝淤地等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危害:平原、山区、干旱区、多雨区、农业生产、其它生产 治理措施 原因 区域位置
自然环境(降水、地形、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
自然资源(矿产、水能资源等)
生产力(水平低)
经济基础差
交通困难
自然条件 人文条件 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 电力先行,发展高耗能工业
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 保护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设置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
因地制宜的开发
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提高流域的开放程度
中国水利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
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
分析方法:
生产条件
布局特点——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存在问题
一、东北区域概况
1、范围: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
2、面积:124万KM2
3、人口:1。

2亿
4、地貌特征:
山环水绕(北:小兴安岭;东:长白山;西:大兴安岭;河: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沃野千里(东北平原:北:松嫩平原;南:辽河平原;东:三江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商品粮基地
二、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
(1)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宜农荒地多、宜林、牧等荒地多
(2)气候:降水:400~800MM,东南向西北递减;热量:自南向北递减
(3)林地面积大: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4)草场资源和农产品资源(5)其它:水产资源、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
2、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部门齐全,工业发展为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交通便利,促进商品粮交易
三、布局变化:
1、从土地利用类型看:农田面积扩大,西部草原面积缩小
2、从作物品种的种植面积来看: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大
3、从商品市场来看,收益较高的副食品生产发展迅速。

四、问题:
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3、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4、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5、水土流失严重:肥沃的黑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同时引发生态问题。

五、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论题:能源和矿产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分析方法:区域背景条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一、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背景条件与衰退原因)
(一)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1、丰富的煤炭资源
2、离铁矿区较近(初期:法国洛林;后期:瑞典等地)
3、充沛的水源
4、便捷的水陆交通
5、广阔的市场
(二)衰退的主要原因(可持续发展的的制约因素)
1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油气取代煤成为第一能源;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3、世界性钢铁过剩: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钢铁市场需求量减少。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区衰退的根本原因)
(1)鲁尔区工业企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2)用地紧张(3)环境污染严重
二、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1、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是结合整治的核心。

(1)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

(2)鼓励和引进新兴工业。

((3)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2、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3、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

4、环境保护卓有成效。

2.5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1、城市化指标:(1)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2)城市人口绝对数量增加(3)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最重要的指标)(4)城市文明向乡村地区扩散。

2、工业化指标:(1)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2)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

3、关系:相互影响、相互推动。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与城市化新特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
(1)、相同点:经历了大大致相同的历程:
(2)、不同点:起步、城市化水平,经历时间、发展历程。

对应论题: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发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分析方法:区域特征——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1、江苏省区域特征:
(1)位置:长江下游,黄海之滨。

(2)区域特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3)历史上的辉煌:19世纪初。

苏州、扬州和江宁。

2、存在问题:
(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城市化:40%;工业化:50%)
(2)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

(3)乡镇企业发展分析所面临的问题:
A、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由于分散)
B、不易于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中心(由于分散)
C、环境问题突出。

(4)几个深层次的问题:
城市规模相对缩小,
城市优势不突出,
缺少特大型城市
3、思路:(P71)
4、具体措施:
(1)行政区划调整。

A、撤并了600多个乡镇
B、原220个省重点中心镇调减为120个。

C、南京、无锡、苏州等市所辖5个县纳入市区
(2)“组团式”发展城市群,建设三个“城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
(3)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4)、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进城农民面临问题:就业与社会保障。

解决:
A、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打消农民顾虑。

B、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以得到增值等方向做了大量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