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让我们走近法律
《走进法律》教学方案设计

《走进法律》教学方案设计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2、过程与方法:运用典型案例和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3、知识与能力: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本课依据课程标准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中“学法用法”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本框共安排两目内容:第一目“我们身边的规则”和第二目“生活离不开法律”。
第一目“我们身边的规则”首先通过漫画的形式,采用对比的方式说明了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是本框的重点之一。
接着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规则,从而认识规则,感悟规则的重要性。
其次,教材说明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种,列举了道德、纪律、规章等,并说明法律是特殊的规则。
再次,教材分析了法律作为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所具有的三个最显著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生活离不开规则,进一步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
第二目“生活离不开法律”重点分析了法律具有规范和保护的作用。
教材通过舞迷夫妇受到执法部门警告的事例与漫画切入,引出了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教材又设计了两个情景对法律的保护作用作用进行了具体说明。
一是针对学生对“规矩”、“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
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规矩”、“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到“规矩”、“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对“规矩”、“法律”产生反感,从而不能自觉遵守“规矩”、“法律”,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走近法律的边界

走近法律的边界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扮演着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角色。
然而,法律的边界却常常让人感到模糊和困惑。
作为一个高中生,我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也逐渐深入,我愿意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探讨走近法律的边界。
首先,法律的边界在于保护个人权益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
法律旨在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如生命、财产和自由等。
然而,当个人的权益与社会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法律就需要权衡和平衡。
例如,在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可能需要采取限制个人自由的措施,以保护更多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这时,法律的边界就需要在个人权益和社会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其次,法律的边界还存在于法律的适用和执行过程中。
法律的适用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具体情况和背景。
同样的法律规定,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和执行方式。
这就需要法律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判断力,以确保法律的公正和合理。
然而,由于人的主观因素和个体差异,法律的适用和执行过程中也可能存在误判和偏见,从而导致法律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
此外,法律的边界还存在于法律与道德、良心之间的关系。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具体体现,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然而,法律并不是唯一的道德准则,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良心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有时候,法律和道德之间可能存在冲突,人们需要在法律的允许范围内做出自己的选择。
例如,一些国家的法律可能允许进行某些行为,但个人的道德观念却认为这些行为是错误的。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的边界就需要个人去思考和判断,以便做出符合自己良心和道德准则的决策。
最后,法律的边界还存在于法律的发展和改革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法律也需要与时俱进。
法律的边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带来了许多新的法律问题和挑战,如网络隐私、数据安全等。
这就需要法律及时跟进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和需求。
法律教学设计

走进法律教学设计蚌埠六中政治组何香第一课时走进法律一、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2 、过程与方法运用典型案例和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3 、知识与能力(1)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和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2)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自我约束控制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规则的分类(2)法律的三大特征(3)法律的作用2、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三、新课导入:有些同学总认为生活中有太多的" 规矩" ,实在让我们" 烦恼" ,于是一位调皮的同学自编了一首" 顺口溜" 请欣赏快板表演《我好烦恼》,表演者:黄睿哲葛贤一早上上学带胸卡,晚上回家要按时。
见了老师有礼貌,上课不能有迟到。
课上不让睡小觉,课下不能胡乱跑。
自习课上不能叫,考场严禁带小抄。
做操必须排好队,打架斗殴更不许。
说话还要讲文明,办事还要讲诚信。
在家还要听父母,走路要看红绿灯。
一旦触犯国之法,失足便酿千古恨。
各种规矩数不清,使我天天不开心。
不开心呀不开心!师:感谢xxx 同学的精彩表演。
在我们的生活中,确确实实有很多的" 规则" 约束着我们,如果少了这些规则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法律在众多的规则中扮演何等重要的角色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走进法律》。
四、课堂情境、活动设置(一)我们身边的规则活动一:认识规则多媒体出示图片:①六中门口因胜利路改造造成的交通拥堵现象;②在交警指挥下井然有序的交通状况。
讨论:①前后两种不一样的现象,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②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为什么社会的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规则?)生:略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交通需要规则,社会生活也要有规矩、守规矩、懂规矩,不然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那么规则是什么呢?生:略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准确,那么就请同学们擦亮我们的双眼,来寻找生活中的规则吧。
七年级政治:第七课第一框题“走近法律”

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教材政治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政治教课方案 /初中政治/七年级政治教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第七课第一框题“走近法律”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指导思想,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认识社会,建立正确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本教课方案资料合用于初中七年级政治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纪用法的人导入单元教课:同学们,在社会生活中,道德与法律是调理人们行为的两大行为规范,两者是密切有关的。
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学习、成长,既要践行基本的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又要恪守国家的法律、法例,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恪守纪律,依法行事是现代公民的基本修养。
那么,我们青少年都能自觉地恪守纪律、依法行事吗?同学们,我们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特别期间,对规则、法律的认识和态度有误差,法制观点还没有坚固建立,好奇心和模拟心理强,简单受环境影响,社会经历浅,鉴别能力不强,缺少自我保护能力,简单遇到各种不良迷惑和非法损害,在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方面的认识和行为能力都有些误差。
不是吗?有多少未成年人因为不知法、不懂法,而走上违法犯法的道路!有多少未成年人因为社会经历浅,鉴别能力不强,而遭到各种不良迷惑的引诱、误入歧路!有多少未成年人因为缺少较强自我保护能力,在非法损害行为眼前而不知所措、力所不及!正是基于这种状况,我们的教材才编排了第四单元:“做知法守纪用法的人”的教课内容。
那么,什么是法律呢?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些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为何一定恪守而不可以违犯法律法例呢?我们又应当如何预防自己走向违纪犯法和防备他人的非法损害呢?作为未成年人,我国法律又对我们做了哪些保护性的规定呢?我们又应当如何应用法律武器保护我们自己的合法权益呢?这些就是我们第四单元:“做知法守纪用法的人”将要学习和议论的主要内容。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5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框走近法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能力目标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教学重点我们身边的规则、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教学难点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我们先来看小故事《弥勒规则》。
(多媒体显示)[师]看过这个小故事,大家有什么想法?弥勒规则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凡间经济的高速发展刺激了平衡的天庭经济,同时也急红了玉皇大帝的眼,为了拉近两地间的差距,玉皇御笔一挥,一批天营企业陆续成立。
众仙都已入位,唯有天庭运输公司还缺经理一职,对于天庭的支柱产业,玉皇也是不敢大意。
最后,他决定派刚正不阿的李靖与人缘最好的弥勒扮成凡人下界取经。
三天后,两人学成归来。
玉皇向来尊重李靖,便令他先掌舵,弥勒作为后补,随时任用。
李靖就职后,在经理室挂上了“规则就是力量”的警示牌,这是他从凡间学来的。
一月后,公司产值略有增加,但却有无数的匿名信飞到了玉皇手中。
原来李靖刚正不阿,用严格的规则管制众人,弄得众仙怨声载道。
迫于压力,玉皇不得不用弥勒代替李靖。
李靖愤愤不平,挂印而去。
几天后,在众仙的欢呼声中,弥勒走马上任。
在众人的簇拥下,弥勒来到经理室,望见“规则就是力量”几个大字,微微一笑,回顾众人说:“此愚人之论也!我在凡间学习时,看到有个经理不守规则,纵容员工,员工们也知恩图报,干群关系好得不得了。
依我看,人心为先,规则为末!”“是,是……”众仙连忙附和。
弥勒上任后,立刻把“规则”二字改为“宽容”,用它作为自己处事的警示铭。
一个月下来,公司产值大增,上万封感谢信送到了玉皇手中,玉皇深感欣慰。
半年过去了,运输公司大幅亏损,但玉皇手中的感谢信还是有增无减。
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五单元走近法律第二节生活离不开法律教案

生活离不开法律一、设计依据(一)客观依据1、课标要求说明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讲述生活中需要法律,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让学生在了解法律的同时,增进对法律的认同感。
2、教材内容本节课是根据湘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设计的。
本单元第二节“生活离不开法律”,选用“法律为生活制定规矩”、“通过法律解决纠纷、协调关系”、“通过法律制裁违法犯罪”三个主题,意在说明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讲述生活中需要法律。
3、教学手段学案。
(二)主观依据1、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法律的作用,通过对法律作用的了解,加强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观念。
②能力目标:培养找寻正确的解决纠纷、矛盾的方式的能力。
③知识目标:法律规定生活的规矩;法律是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之一;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来达到保护合法利益的目的。
2、教学方法①教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探究法。
②学法:讨论式学习法、情景式探究学习法3、教学模式激趣导学,激发活力——走进教材二、设计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强调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探究性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求得新的发现。
三、过程设计【激趣导学】情境一:帮帮小明学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义务宣传员小明第一次开普法讲座就遇上了三个棘手人物,爷爷:我都八十多了,快进棺材了,学法还有什么用?父亲:我一不违法,二不犯罪,法律跟我有什么关系?孙子:我还小呢。
没到14岁,不负法律责任,干嘛要学法?怎么说服这一家人呢?请你帮帮小明。
引导学生针对以上说法进行讨论,从而体会到法律伴随人生的整个历程,与人的生活紧密相关。
【走进教材】情境二:信息采集帮助学生理解法律,为生活制定规矩。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制定法律就是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设立规矩,以此来保障生活的有序和谐。
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案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法律;
2.学会正确处理有关法律事务;
3.理解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2.如何正确应对有关法律事务。
教学难点
1.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
2.如何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有关法律事务。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教师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主体环节
1. 什么是法律
教师给学生讲解什么是法律,并通过具体例子来说明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 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合同纠纷、交通事故、违章建房、侵犯知识产权等。
3. 如何正确应对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教师通过案例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应对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例如:如何与他人签订合同、如何安全驾驶、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等。
总结环节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并掌握处理法律事务的正确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需要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和教育。
同时,我们认为,法律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律是保障个人权益和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
第五单元 走近法律 教案2(政治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走进法律教学案第一节法律是什么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重点: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难点:现行法律的特征创设情景,展开话题在中学里,我们能学到新知识,增长新的能力,获得新的进步,然而,我们身边也会发生许多不和谐的事情,遭遇一些麻烦。
有的同学会遭到抢劫,有的会被敲诈勒索,等等。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呢?一、自主预习1、法律是什么?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我国法律的特征是什么?二、小组讨论1、分析教材霍强的案例?2、法院判定肖某等人胜诉的主要依据是什么?3、举例说明法律三大特征的案例?三、小组展示四、课堂巩固单项选择题:1、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这主要说明()A、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B、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C、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D、其他规则、制度不能与法律相抵触2、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①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发出“人人行动起来,营造绿色家园”的倡议②12月4日被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③某人犯受贿罪被依法判刑④毒枭刘招华被依法判处死刑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近年来,我国司法机关查处的犯罪案件中,被绳之以法的有普通百姓、领导干部、社会名人。
这表明()①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②我国法律是全体公民共同意志的体现③我国法律是专门用来惩处违法犯罪的④我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4、人们将法律往往称之为“国法”,是因为它()A、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B、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适应C、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D、是治理国家的工具5、“诚实守信”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道德规范,后来,这一道德规范作为法律条款写进了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一章《总则》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让我们走近法律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一些法律知识懂得我们日常生活中些行为是可以做的些行为是不容许的使我们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法律教案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的法律条文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
教学过程:
一.以问激情导入新课提问:如果学校没有纪律将会怎样国家没有法律又将样“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国家一定要有法律和缓慢行走才能使社会拎井然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社会主义建设得到顺利进行教案《法律教案》
二.学习课文明白道理什么是法律小学生为什么要学法守法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然后进行思考逐层领悟道理
1.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制定的行为规则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2.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国家法律的惩处
3.小学生要从小学法做守法的好少年
A.从小学法守法能使自己健康地成长不干违法犯罪的事B.从小学法懂法可以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C.从小学法护法能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练习巩固指导行为
1.完成填空巩固法律知识
2.思考辨析明白正确的行为方式
3.有关资料介绍:违法和犯罪要受到处罚
四.联系生活实践说说怎样做到守法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