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课件:第一章-中医学绪论及阴阳五行

合集下载

中医课件第一章阴阳五行

中医课件第一章阴阳五行

2.归纳药物性能
分析五味:辛、甘(淡)属阳;酸、 苦、咸属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的概念
五行的基本概念 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五行学说
木、火、土、金、水乃是构成物质世界的 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 五者之间具有着相互资生、相互 制约的关系,并处于不停地运动变 化之中,从而构成了物质世界。并 逐渐发展成为探索万物构成及其相 互关系的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并应用于中医学领域, 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 响。
(二)概括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是 阴阳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衡的结 果。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盛 阴阳 偏盛 阳盛 阴阳 失调 伤阴 阴不制阳 伤阳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虚
阴阳 偏衰 阳虚
虚热证(阴虚则内热) 阳虚(阴损及阳)
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如天为阳、地为阴(宇宙);
男为阳、女为阴(性别),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没有 比较基础,不宜分阴阳。
பைடு நூலகம்
(三)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3. 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 阴阳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在特定条件 的变更时,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 阴阳可相互转变。

绪论阴阳五行医学PPT课件

绪论阴阳五行医学PPT课件

9
《伤寒杂病论》
基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 《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 《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书名:“伤寒”——广义,指感受外邪而发的外感 病。“杂病”——除外感病外的病证(内伤杂病)。
10
温病学派
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 门学科。 《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 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 为温病。” 经过漫长时期发展,正式药具全的临床医著, 被称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
第一部阐述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医著。
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对外感病创立了六 经辨证体系,对杂病创立了脏腑经络辨证体系
在流传过程中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两本书。《伤寒论》讨论外感热病论治,《金匮 要略》讨论杂病论治。
3
课程的范围与地位
《黄帝内经》 (先秦-西汉) 古代 中医经典 《素问》 《灵枢》
《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 吴又可《瘟疫论》 薛 雪《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 吴鞠通《温病条辨》 王孟英《温热经纬》
温病学 (明清时期)
4
《黄帝内经》
中国历史上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 全面阐述中医理论体系的结构,反映中医学的理论 原则和学术思想。 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后世医家的学术思想多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而来。 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必读书。
古代中医学经典
1
什么是经典?
经典即常道、规范、门径的意思,有永恒价值的 ,高品质的典范。
2
何谓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 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 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

第一章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

第一章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
(绝对的) 制约——相互克制(相对的)
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相互依存(绝对的) 互用——相互促进(相对的)
4、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是在不断的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消——减少、消耗 长——增多、增长 消长——制约——动态平衡 (1)阴阳的相互消长 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SUCCESS
THANK YOU

辨证:阴虚火旺 治则:滋阴降火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 —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
以之分类而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运 动变化。 “行”——①行列,次序;②运动变化 ——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水(阴)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 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 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划分: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 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 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 2、普遍性(认识宇宙万物的发展与联系)
正气不足 阳气
阴精
偏衰
机体阴阳
平衡失调 发病
邪气侵入 阳邪
偏胜
阴邪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阴阳失去
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是其前提和基础。
1、阴阳偏盛: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
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阳盛则热,阳胜则阴病
实热证 急性肺炎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实寒证
痛经
1、阴阳的对立制约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ppt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 木。

相生

相克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实际 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 行对其子行的资生、 促进和助长。
《难经》:“生我者为母,
我生者为子。”

水 生 金


2、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是指木、 火、土、金、水之间 存在着有序的互相克 制、制约的关系。 相克次序是:木→土 →水→火→金→木。
五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木 火
肝 心
胆 小肠
目 舌
筋 脉
怒 喜

辛 咸

白 黑

收 藏
湿
燥 寒
中 长夏 土
西 北 秋 冬 金 水

肺 肾

大肠 膀胱

鼻 耳

皮 骨

悲 恐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木。
木 火
克 侮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

太过—所胜之行过亢,反向 金



木 木
制约其所不胜行。 如“木旺侮 金”。
木 火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

太过—所不胜过亢,对其

乘 克

中医学绪论、阴阳五行学说 共55页PPT资料

中医学绪论、阴阳五行学说 共55页PPT资料
效显著。 对后世临证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华佗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外科 尤为擅长,他运用酒服中草药“麻沸散”,进行 全身麻醉,施行剖腹扩创等外科手术,开创了外 科麻醉的先河。同时,华佗倡导“五禽戏”,首 次提出体育与卫生相结合的科学防病措施。
至此,我国的医药学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而且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理论体系。
外科麻醉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中药制剂青蒿素治疗疟疾 骨折小夹板固定 针刺麻醉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
源于《黄帝内经》 东汉 秦越人《难经》------独取寸口 晋 王叔和《脉经》-----最早的脉学专著 隋 巢元方《诸病源侯论》------最早病因学专著
中医方药学的发展
最早医方著作:《五十二病方》 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国家颁布第一部的药典:《新修本草》 明代 李时珍:《本草纲目》
营养物质与功能活动的阴阳消长: 内脏生理功能活动化生营养物质------阳消阴长 人体一切活动形式消耗营养物质------阴消阳长
4、阴阳转化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
其对立面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 可以转化为阴,阴阳转化体现了唯物辨 证法关于量变质变规律。
中医针灸学的发展
晋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最早针灸专著 葛洪《肘后方》------最早灸法专著
宋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铸造针灸铜人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朴素的整体观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辩证论治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的含义
明代·张景岳 “阴阳者,一分为二”。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 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 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 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最新中医总论、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

最新中医总论、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
体系的奠基阶段
东汉医家 张仲景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编写 了《伤寒杂病论》。该书后 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 要略》两本,分别讨论外感 病和内伤杂病,创造出理法 方药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 系。
著名医家 张仲景
2. 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东汉医家华佗
“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 剂 善用麻醉、针灸等方法,并擅 长开胸破腹的外科手术。 运动养生创编了“五禽戏” 华佗说:“吾有一术,名五禽 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 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 疾,兼利蹄足。
阴阳消长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互 根

阴阳转化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领域,用 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 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着临床实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 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组织结构 《内经》“人生有形,不离 阴阳”。如体表为阳,体内为阴,五脏为阴六 腑为阳。 2.概括生理功能 物质是属于阴,功能属于阳; 气为阳,血为阴 3.阐明病理变化 阴阳的偏盛和偏衰 4.指导疾病诊断 表、热、实属于阳;里、虚、 寒属于阴 5.指导疾病治疗 阴病用阳药,阳病用阴药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 西录》
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国家卫生部门 对于中医给予高度的重视,使其在 理论、临床和科研都有长足进步, 中医学出现了一次新的飞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研究 针刺镇痛原理与针刺麻醉的应用 砷制剂治疗白血病 青蒿素治疗疟疾 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
-机体各个组成部分和功能活动之间应 始终发生相互作用。
(二)阴阳对立制约
对立即相反: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 相反导致阴阳相互制约——动态平衡 人体:生理机能兴奋/抑制——动态平衡
பைடு நூலகம்三)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阴和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 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 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 条件。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 绝。-阳证转化为阴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上,体表,背,外侧,六腑,心肺 阴:下,体内,腹,内侧,五脏,肝脾肾
1、阴阳偏胜
(1)“阳胜则热”—(实)热证:高热、 大汗、烦躁、面赤、脉数
(2)“阴胜则寒”—(实)寒证:面白、 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淡、脉沉迟或 沉紧
1) 阳胜-实热证-热者寒之:用寒凉药清热 2) 阴胜-实寒证-寒者热之:用温热药祛寒 3) 阴虚-虚热证-滋阴 4) 阳虚-虚寒证-扶阳
第二节 五行学说 •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本节主要内容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的特性 三、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四、五行的生克关系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 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交感 (二)阴阳对立制约 (三)阴阳互根互用 (四)阴阳消长平衡 (五)阴阳相互转化
(一)阴阳交感
-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阴阳互用: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 和助长对方。
(四)阴阳消长平衡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指导运动
03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但运动的方式和强度应该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同时,中医也强调运动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可过度劳累。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阴阳与五行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具有密切的联系。
阴阳五行在中医中的应用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根据五行养生法,可以调和阴阳平衡;根据脏腑的阴阳五行归属,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等等。
阴阳和五行的关系及在中医中的应用
03
05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与传统养生及生活指导
阴阳平衡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活动和身体状况都与阴阳平衡有关。通过调节饮食、作息时间、锻炼等方式,可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五脏养生法
中医将人体分为五个脏器,即肝、心、脾、肺、肾,每个脏器都有其相应的功能和保养方法。通过调节饮食、情志、运动等方式,可以促进脏器的健康。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临床应用
在中医中,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因此诊断时需要辨识阴阳的偏胜偏衰,确定治疗的原则和方案。
诊断
根据阴阳失调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调整阴阳平衡、调和气血等。
治疗
阴阳失调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养生法
根据五行养生法,可以调和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药物疗法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利用药物的相生相克关系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历史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包括秦汉时期的发展、隋唐时期的繁荣和宋明时期的变革等。同时,阴阳五行理论也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阴阳五行理论的起源和历史
02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基本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调情志
•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是 人类特有的;过则为病。
18
少私寡欲
• 摄生者先除六害:“一者薄名利,二者禁 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 佞妄,六者去妒忌。 ”《养生真诀》
• 要防范在先,“非欲而强禁,非贪而后 抑。”《养生论》
19
抑目静耳
• “心欲求静,必先制眼,抑之于眼,使归于心, 则心静而神亦静矣。”《类经》
中西医药的最大差别
西医
物质与物质的对话
西药
解剖 组胚 生理 生化 病理 病原
药理 药效 药化 药动
中医 属性与属性的对话 中药
阴阳 表里 虚实 寒热 六淫 七情
寒热温凉 辛甘酸苦咸 升降沉浮
1
中医药独特的科学体系
• 中医和西医都是人体科学,是生命科学的组成部分。 • 大多数人习惯于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了解中医特有
4
Changes of Oxygen Saturation
in Two Groups
▐ ▐ ICM
110
▲ ▲ WM
Oxygen 100 Saturation
% 90
▲ ▐
80
**
** ▐
* P0.05
*

▲ ** P0.01▐▲ Nhomakorabea▲
70
0
3
7
10 (day)
5
The Average Treatment Time of Respirator in Two Groups(days)
3
60 SARS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eported by Prof. Wang Baoen
• 29 cases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alone(WM)
methylprednislone
80-320mg/d
8
中医药对炎症反应的作用
现代医学
局部炎症 器官功能障碍(SIRS) 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 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中医
卫分证 气分证 营分证 血分证
9
中医药治疗肿瘤
• 作为化疗、放疗的辅助和补充 • 带瘤生存的患者,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延长寿命。
10
中医文化和中医治疗
法乎阴阳,和于术数
11
20
14.21?.24 *
15
5.17?.90
10
5
0
ICM
WM
* P<0.001
6
The Dosage of Steroid Used in Two Groups (mg)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266±106 258±86
1st Day
216±88* 168±72
14
食(药)之偏纠人体之偏
• 中药大多是植物性药物,药食同源。药 有药性,食有食性。
• 鸡、鸭,米、麦的性质不同,选择的加 工方法就不同,或选用的地域人群也不 同。
15
食养要点
• 贵在节制: “饮食自倍,胃肠乃伤” ,“甘 肥贵人,多食高粱”,“高粱之变,足生大丁” 《素问·痹论,奇病论,生气通天论》
ribavirin
800-1000mg/d
thymosin-α1 γ-globulin
60-160mg/d 5-8g/d
azithromysin
0.5g/d
oxygen and albumin
• 31 cases treated with integrative medicine (I CM)
The treatment above added Chinese medicine.
• “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千金翼方·养老大例》 • 后人认为,抑目静耳是指能化解所见所闻之烦
恼事件。
20
调摄情志
• 常乐观:助人为乐,知足长乐,自得其乐。 • 和喜怒:“怒伤肝,喜伤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喜怒过多,神不归室” • 节思虑:“怵惕思虑则伤神” • 去忧悲:“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
23
绪论
一、中医药学有悠久的历史
• 《内经》 第一部医学专著 春秋战国 • 《神农本草经》 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秦汉 • 《山海经》:“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
166±44* 100±56
106±25* 44±22
3rd Day
7th Day
ICM WM
10th Day
* P<0.01
7
• 至今并未发现所用的清热解毒,利湿活 血,健脾益气的方药有直接抑制SARS的 作用,但事实证明有很好疗效。
• 关键是在病变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医的 辨证揭示了每一阶段内环境的失调特点, 并针对性地用方药来纠正这种内环境的 失调。
• 西医是辨病,病因、部位,病理、功能 分级等。
• 中医是辨证,实际上是以阴阳、表里、 虚实、寒热八纲为分析手段,对机体内 环境的失衡状态作总体的判断。
12
顺四时
• 自然界气的运动体现在春、夏、秋、冬四个季 节,即四时的变化。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按四时调整生活,按四时调养身体:春夏养阳,
《彭祖摄生养性论》
21
慎医药
• 凡药三分毒,每年有200万人死于乱用药 物。
• 《内经》:“不知年之所加,气之所宜, 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
22
调脂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中药血脂康
CK≥10倍ULN
0 /2441
横纹肌溶解
0/2442
因不良反应而停药 0.2%
西药辛伐他汀 9/2263(0.4%) 3/2230(0.1%) 41/2263(1.8%)
秋冬养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 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
节饮食
• 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迅速上升。 • 儿童饮食习惯的改变。 • 中医对正常饮食的认识:
“谷神不死”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蓄为益” • 饮食偏嗜的危害: “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 食物过量的弊端:“鱼生火,肉生痰”
• 高糖、高脂饮食可以诱发糖尿病、动脉粥样硬 化、冠心病等疾病。
• 节制饮食长寿的实验。
16
食养要点
• 食有五味,各有所养: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 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 咸先入肾。”
• 趋利避害: “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为 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 《金匮要略》
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是指人们思考和分析事物 规律时采用的规范和模式。
2
中医文化
• 如果说西医是治病,那么中医是治人,中医着重 从改善内环境着手治病,在人和病一对矛盾中, 更重视人的因素。
• 致病的相对性,“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伤 风”与“上感”的差别。
• 从中医对SARS的治疗看中医治病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