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 (学生版)
小学生必背文学常识汇集(四):文化名人合称

小学生必背文学常识汇集(四):历史文化名人合称1、世界十大文豪荷马(古希腊)但丁(意大利)歌德(德国)拜伦(英国)莎士比亚(英国)雨果(法国)泰戈尔(印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高尔基(苏联)鲁迅(中国)2、世界四大文化名人1953年,中国的屈原与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拉伯雷、古巴的何塞·马蒂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所决定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3、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Four ancient civilizations),是关于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统称。
分别是古巴比伦(位于西亚,今地域属伊拉克)、古埃及(位于西亚及北非交界处,今地域属埃及)、古印度(位于南亚,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和中国(位于东亚)。
4、屈宋屈宋指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和宋玉。
他们都是“骚体”的创始者和代表作家。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诗人,代表作品有《离骚》等。
宋玉写有《九辩》《风赋》等。
他们的诗篇在艺术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如多用楚国方言,多依楚国音律,大都具有奔放而华美的风格。
5、战国四君子战国四君子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6、汉赋四大家汉赋四大家,一般是指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美人赋》)、扬雄(《河东赋》、《羽猎赋》、《甘泉赋》、《长杨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四人。
四人都有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文誉其名。
7、古代四大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分别是蔡文姬(东汉)、李清照(宋)、上官婉儿(唐)、班昭(西汉)。
8、古代四大美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
“落雁”,指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玉环贵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
2024年中小学生必知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40题)

2024年中小学生必知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40题)1.如果孩子小的时候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三字经》中表达这一含义的句子是(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2.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3.(《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4.《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孟子的(仁义)思想。
5.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一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6.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o7.韩愈在《进学解》中论及了教学艺术,其中包括教和学等内容。
8.朱熹的主要著作《朱子语类》是一部涉及(政治)、(哲学)、(历史)、(文学)领域的重要著作。
9.蒙养弗端,长益(浮靡)。
10.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11.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12.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
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
13.中华民族〃礼〃的起源,是我国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14.两个〃四教〃是什么?--诗、书、礼、乐;文、行、忠、信。
15.〃有容乃大〃出自(《尚书・君陈》)。
16.〃孟母三迁〃的故事里,孟母最后搬到哪一个地方旁边(学校)。
17.汉初以道家思想为主导,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恢复了社会经济和生活秩序。
18.(太学)是汉代最高学府,其以〃五经博士〃为教师,进行专经教学,其教学形式以(自学)为主,辅之以个别指导,学习生活比较自由。
19.隋朝(国子监)教育制度的建立,使教育从千年来传统礼制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政治系统。
隋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中央教育体系,确立了(实科)教育制度和职业教育制度。
(学生版)古代文化常识常考选择题

古代文化常识常考选择题班级:姓名:1.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明清时期属于省级考试,由天子钦派各省主考官,因考试在春天举行而又称“春闱”。
B.“御史”,在秦以前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C.“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中原以外的地方则称“四夷”。
D.“畿内”指京城管辖的地区,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为“畿”,常见的词语还有“畿辅”“畿辇”“京畿”等,都是此意。
2.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晦朔”,晦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晦的前一天。
B.“五礼”指古代的五种礼制。
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以丧葬之事为凶礼,以军旅之事为军礼,以宾客之事为宾礼,以冠婚之事为嘉礼。
C.《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它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D.“三公”指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泛指国家重臣。
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代男子大都有名有字,名是一出生就会起的(一说:三个月后由父亲所取),字是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释褐”,旧制,新进士要在太学行释褐礼,即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后用来指初做官或进士及第授官。
C.“中禁”即禁中,指皇帝居住的地方,有时候也指皇帝。
D.“除”,与“拜”相对,“拜”是授予官职的意思,“除”是除去官职的意思。
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
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如: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
B.“翰林院”,始设立于唐朝,到明朝时,成为专门考核、提拔、任免官吏的机构。
C.“宦者”,即宦官,也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自东汉始全由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人充任。
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半期复习:文化(文学)常识附解析学生版

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半期复习:文化(文学)常识附解析学生版一、单选题(共7题;共14分)1.(2分)下列说法和年龄不对应的是()A.而立三十岁B.不惑四十岁C.花甲六十岁D.期颐七十岁2.(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牛郎织女》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作者是叶圣陶。
B.《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的故事。
C.《草房子》作者是曹文轩,描写的是发生在油麻地的故事。
D.《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都属于民间故事。
3.(2分)以下属于中国民间故事的是()A.《宝莲灯》B.《阿拉丁神灯》C.《梁山伯与祝英台》D.《罗密欧与朱丽叶》4.(2分)下列关于汉字知识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创造了新的形声字。
B.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秦汉时期使用。
C.小篆是从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发展而来,秦朝统一六国后得到推行,成为我国最早的统一的文字。
5.(2分)[课文理解]下列选项中,人物和特点不对应的一项是()。
A.织女——追求自由B.海力布——舍己救人C.蔺相如——知错就改D.王母娘娘——残酷无情6.(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写序号)A.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B.“而立、不惑、花甲、古稀”分别指的是人三十岁、四十岁、六十岁、七十岁。
C.鲁莽刚猛、足智多谋、多愁善感、神通广大,分别代表诸葛亮、李逵、孙悟空、林黛玉这四个人的特点。
7.(2分)关于搜集资料的方法,下列不正确的是:()A.想象猜测B.查找图书C.网络搜索D.请教别人二、填空题(共4题;共13分)8.(4分)读一读,连一连,选一选。
而立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豆蔻年华三十岁弱冠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古稀一百岁期颐七十岁连线:①这姑娘正值,充满朝气。
②虽然王爷爷年逾,但他的身体还是非常硬朗。
③到了之年,歌德更加发愤读书,后来创作了不少作品。
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12(学生版)

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1)走在学霸的路上,想想都觉得很兴奋!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小学生必背文学常识汇集(五):文化典籍文学作品合称

小学生必背文学常识汇集(五):文化典籍文学作品合称1、风骚风骚是汉语词语,原义是《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并称,后代用来泛称文学;也指人举止轻佻放荡或俊俏美好。
2、四书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又称四子书,为历代儒客学子研习之核心书经。
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3、五经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4、春秋三传《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音谷梁)三本古代作品的合称,简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若无注释,则难以理解。
5、六艺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另外,在韩愈的《师说》中:“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此处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儒家经典著作。
6、前四史前四史,是指“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
包括汉朝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汉朝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的《后汉书》、晋朝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
7、乐府双璧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这两首诗歌都是叙事长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思想意义和极高的艺术成就,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汉代古乐府民歌杰作之一,也是现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8、史学双壁在中国浩瀚的史学著作中,有两本史书如同突兀的双峰,并峙于历史峻岭之中,那就是《史记》和《资治通鉴》。
【高三二轮】高考古文化常识类类清(二)(学生版)

高考古文化常识类类清(二)(学生版)一、官职典制(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禅让”是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2.“兄终弟及”指兄长死了,弟弟接替,是古代长期沿用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
()3.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4.“封建”,即“封邦建国”,是古代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
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
()5.我国古代用以封赐大臣的爵位共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一直沿用到清代。
()6.“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7.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8.荫补,是指在封建制度下,因祖辈、父辈的地位或功绩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又称“丁艰”。
一般子遭母丧称丁内艰,子遭父丧称丁外艰。
()10.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到达退休年龄、未到退休年龄但有病或有其他原因的,均可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二)皇室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1.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
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12.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13.皇帝的生父称太上皇,简称上皇。
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
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
()14.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借指太子本人。
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学文化常识复习题(学生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学文化常识复习题一、选择题1.(2020·福建福州市·九年级其他模拟)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两篇名文的作者分别是范仲淹、欧阳修,他们都是宋代的文学家。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分别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小说集《呐喊》。
C.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所描写的景物充盈着生命的灵气。
D.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们学过他的小说《最后一课》和《我的叔叔于勒》。
2.(2020·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3.(2020·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观沧海》是曹操写的一首乐府诗。
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观海望天,气势恢宏,表达了自己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宽广胸怀和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
C.《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虽然通篇写景,但是怀乡之情却贯串始终。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六种景物都是秋天所特有的,美丽的秋景衬托着“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的描写,更加突出了秋天风和日丽的景色和作者急欲归家的欢快的心情。
4.(2020·山东聊城市·九年级学业考试)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首,这些诗歌按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高考题汇编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如姬昌是周太祖、刘邦是汉太祖、曹操是魏太祖,司马昭是晋太祖、后有宋太祖、元太祖、明太祖、清太祖等。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
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
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
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就是如此,《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就是车驾幸临许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兵家”指军事学著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右迁”就是降低官职,“左迁”就是提升官职,汉代贵左贱右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
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两者合用是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
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在“比年以来,射礼不讲,所司吝费,而旧典为亏”中指旧时的典籍,即四书五经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朔望,即朔日和望日。
朔是指每月的初一,望一般是指每月十五。
类似还有“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是指每月三十号。
B.“宣德”“正统”都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刘彻。
后世也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C.侍郎,中国古代官名。
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尚书是正职,侍郎是副职,地位次于尚书。
D.诣阙,即“赴朝堂”或“赴京都”。
阙是指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按其所属建筑性质,可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祠庙阙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明代及以后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
B.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C.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为宋朝四大书院之一。
复兴于明代。
D.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秋闱”。
中试称为“举人”,乡试第一,称“解元”。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
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
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免冯唐之罪。
D.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员,西汉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虽然官位并不高,但是权限很广。
B.《易》指《易经》,它是“六经”之一,向来专门用作卜筮,对事态的发展走向以及结果进行预测。
C.马政指政府对官用马匹的牧养﹑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
马政为国家重务,也是百姓的重要义务。
D.五品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官品。
官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两级之分,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司,源于三公。
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
三司掌管度支、户部、盐铁。
B.太祖,庙号称谓。
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常用“祖”与“宗”区分。
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继皇帝称“宗”。
C.权,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
在我国古代暂代官职的词语有“署”“假”“摄”“领”“行”等。
D.节度,节制约束、调度指挥之意,古代掌握地方军政大权。
唐朝初期在边境设置,宋代初期解除兵权,成为一种象征荣誉的虚职。
9.下列对文中加点阏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服除,服丧期满。
我国古代的服丧制度有一定的规格和时间等规定,又分为五服。
B.便籴是宋朝政府购买粮草等战略物资时的一种商业性活动,其特点是相对方便。
C.“英宗”属谥号,不仅对皇帝一生的作为给予了评价,而且表明这不是开国皇帝。
D.致仕,即把禄位还给国君辞去官职的意思,古人还常用致亊、致政、休致等词。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
B.“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皇位的继承人太子,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
C.“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诣阙”,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
D.“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
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可以称为“有司”。
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
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辟”“除”“征”等。
C.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税收、科举等,长官为户部尚书。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恭敏。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楮币,也称楮券,指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
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
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B.工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由隋文帝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与吏、户、礼、兵、刑并称六部。
C.《易》为《易经》的简称,又称为《周易》,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
与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
D.给事中,秦置,汉魏相沿。
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加此号能侍奉在皇帝左右。
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本,古代特指确定皇位继承人,建立太子为国本。
“国本”也指国家藏本。
例如韩愈《画记》中“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摸得之”。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C.闾阎,闾泛指门户;人家。
阎指里巷的门。
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百姓,也指房屋建筑。
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D.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
“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三公”即是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之“三公”指少师、少傅、少保,也有说为司马、司空、司徒。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宰相。
B.宋代,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河南是其中之一,地域与现在的河南省相当。
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研习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
D.《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崩,本义是山倒塌,古时认为帝王或太后逝世,就好像山倒塌了一样,因此,常用此来指称古代帝王或太后逝世。
B.炮烙是古代酷刑,用炭火烧热铜柱,令人爬行柱上,即坠炭上烧死。
也指用烧红的铁烧烫犯人的刑具。
C.宿卫是指古时候在宫禁中住宿,值班守夜、担任警卫,有时也可专指皇帝的警卫人员,现在一般指保卫、守护。
D.社稷是太阳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君主为求天下太平、风调雨顺而每年都要进行祭祀,后便用“社稷”来代称国家。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为进士。
B.改元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每一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C.封事在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大臣上书奏事,为防止泄露,用皂囊封盛。
D.《易》即《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所作,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名字的名和字有区别,名主要用于自称,字有尊重之意,文中的“以字行”是指称呼某人时,以字代名。
B.古人对“死”的讳称很多,因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因此天子死叫“崩”诸侯王死叫“薨”,士大夫死叫“卒”。
C.“对策”,又叫“策试”,明代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考试形式,应考的人在会试中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D.“文穆”是谥号,表达了朝廷对胡广一生作为的肯定,而“少师”是一种官职,这是朝廷在胡广死后对其的追赠。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母艰,遭逢母亲丧事。
古代在职的官员,如父母去世,一般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孝。
B.敕,可以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皇帝下达制令的形式一般有谕、旨、策、制、诏等。
C.榷,文中指税。
榷,也指专卖。
古代很早就有专卖制度,主要产品有盐、茶、酒等。
D.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诉讼、军令、考课等事务,长官是刑部尚书。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判”在州府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长官有监察之责。
B.“路”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始于宋代。
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
C.“俄出知杭州”中的“出”,指的是“出任”主管杭州一职。
D.“浙右”是地理名词,即浙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