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文化常识教师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课本中的文化常识(必修一~必修五~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课本中的文化常识(必修一~必修五~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语文学案序号高三年级班教师学生4.5.: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

寡:年老无夫或丧夫:年幼丧父的孩子。

独:年老无子女的老人。

燕侣喻凡庸之辈,燕子双栖,因以喻男女谐;天喜星属阳水(壬水),主缘订、喜庆及生育。

红鸾星与天喜星永远相对,所红鸾天喜以其所30岁女儿孟光结盗跖本来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在当时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下盗跖便被比喻为邪恶的势力,“流贼”,而颜渊是孔子的徒弟,是他的弟子中最贤惠的一个,所以用他来比喻善良。

周朝时期,刘文公的大夫苌弘一生忠于朝廷,不卑不亢,有浩然正气。

他因为正直而得罪了朝中权贵,.三千人为正、偏将,五千人为正、偏牙将,一万人设正、纶巾,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又名诸葛巾(但却是周瑜的穿戴),为古人;橹,船橹,放置于船尾的划水工具。

樯橹就是指船只、战船。

;元时的路,犹明清的府。

(即:上卿、中卿、下(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②古代官职名称。

秦汉到明代之间宫中都设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犹称公子;舍人从何处来。

,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砧上,故称“伏质”。

质,通“ 鑕”,砧板,亦泛指被处死。

"傧"。

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烹",是把人放进大鼎或大镬,用滚汤将人活活煮死的酷刑。

:"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

②缶是古代汉族的陶制乐器,③古人谦称自己。

②镇守一方的长官所拥有的节。

③指仙人所执紫毛或青毛之节。

"后土皇天"。

;驸马:转指皇帝女婿。

①汉代掌管皇帝出行车马的官。

②指依靠婚姻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汉族,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

张衡得到了很多荣誉,被一些学者认为是通才。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必修一1. 汉字——出现在商代,“图画字”或“象形字”是最早的形状。

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八个阶段: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大篆→④小篆→⑤隶书→⑥草书→⑦行书→⑧楷书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前四种才是构字的方法,后两种只是用字的方法。

2. 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由上联、下联组合而成,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句法相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阳平,仄声则指上声、去声。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3.《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五个学派是儒、道、墨、名、法。

《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其弟子言行的书,写于春秋战国之际。

书中提出的“仁”,核心是“仁者爱人”。

书中提到的“礼”,就是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相传出自宋代宰相赵普之口,显示它是不朽的著作。

4、其他要点——(1)古文学常识★《左传》★《战国策》★《史记》(2)古文化常识★【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轲卿】★【竖子】★【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郎中】(宫廷侍卫)★【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诹生】★【臣战河南】【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周朝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由此可见当时晋国的级别比秦国要高。

子在文中是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

在古汉语中,用作第二人称的敬称代词主要有“子”“君”“公”“阁下”“卿”“殿下”“足下”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化常识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学习基础,知识点对朋友们的学习非常重要,老师也要注重同学们对基础的掌握,高中语文必修1-5文化常识帮助大家把知识点掌握的更加牢固。

《烛之武退秦师》1.《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5.大夫: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3.竖子:对人的蔑称。

4.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5.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6.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7.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黄河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优美的汉字》1.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2.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发。

《奇妙的对联》1.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2.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诗经》两首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人教版必修4 )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人教版必修4 )

必修4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窦娥冤》1.缥缃:代指书籍。

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

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5.《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6.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

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

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7.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

冲末(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

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

(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5)杂,杂角。

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学考高考必备之高中语文文化文学常识

学考高考必备之高中语文文化文学常识

学考高考必备之高中语文文化文学常识整理高考语文试卷离不开语文常识,但是很多学生对于文学常识部分掌握的不够,下面小编给你带来高中三年全部文学常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必修一:文学常识1、戴望舒,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诗人。

《雨巷》是其成名之作,并由此获“雨巷诗人”的称号。

2、《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是新月派主要诗人。

3、《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艾青,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着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定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着作。

5、《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的,共33篇,属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6、《史记》,西汉司马迁着,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

《史记》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与司司马光并称为“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

司马迁另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着书的抱负,其坚毅之品质为历代传颂。

7、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 正传》《药》《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和散文诗集《野草》;《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等多部杂文集。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文学常识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文学常识

必修1文学常识1、《雨巷》戴望舒:30年代“现代派”诗人的领袖。

因成名作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2、《再别康桥》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代表人物。

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现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4《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

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左丘明另著有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传”是解释经书的文字。

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则是西汉刘向编订,写的是战国历史,但不属于先秦散文。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东汉班固的《汉书》5《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经西汉刘向整理,共33篇。

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6、《鸿门宴》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它包括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

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韵之离骚”。

(7、《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原名周树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华盖集》等十六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8、《小狗包弟》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灭亡》等,中篇小说《寒夜》等,以及散文集《随想录》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基本文言知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基本文言知识

《苏武传》教学参考【文化常识】1.《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彪、班固、班昭、马续等合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3.单于出猎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意为广大之貌。

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

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4.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驸马: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

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

因驸马都尉得名。

汉武帝时始置驸(副)马都尉,驸,即副。

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

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皆授官驸马都尉。

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

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

清代称额驸。

5.匈奴与汉和亲和亲:西汉为缓和汉、匈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

使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

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态,而是经由两个民族的政治、军事当局协商并用正式条约(口头或文字)规定了的一种民族关系形态。

【文本语法】第一段: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yí)中厩监(jiàn)。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

【古今异义】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些许【文化常识】官职任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除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归纳】高中语文必修四文化文学常识

【归纳】高中语文必修四文化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化文学常识一、古代文化知识1.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子弟记录老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的四种体式:①格言体。

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答问体。

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

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③对话体。

跟特定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

④议事体。

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

如《季氏将伐颛臾》。

2.《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

3.《孟子》是孟子与弟子合著而成的语录体文集。

4.四书:朱熹整理《大学》《中庸》《孟子》《论语》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期被尊称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6.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又大量引用楚地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作品,代表作《离骚》后人又称“骚体”。

它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了历代散文创作。

7.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已被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具有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含义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

乐府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乐府诗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乐府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体,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李白的《蜀道难》属于后者。

8.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4 文化常识教师版《必修四·文化常识》单元回归评价单班级: 组名: 姓名: 时间: 【高考考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化常识”的相关要求: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内容和 文字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 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 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命题规律:1、考查形式:2015年起新课标全国卷将文化常识题列为文言文阅读的第二个题目, 分值 3 分, 考查形式为客观选择题。

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词在本质上属于实词,可以看作是实词中特殊的一 类。

2、考查内容:古代文化常识内容十分广泛,从近两年来的高考真题看,常见的考查角度有: ①古代政府机构;②官职的升迁;③古代的礼法习俗;④古代的时间和地理方位;⑤古人的称谓; ⑥文学典故和常识【知识建构】【问题解决】 请根据课文注释及工具书,完成下列文化常识的积累。

1. 读尽缥缃万卷书:缥,青白色的丝织品。

缃,淡黄色的 丝织品。

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后来用 作书籍的代称2. 宫调:我国古代音乐以宫、 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 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 合称“宫调”。

3. 《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4. 戏曲中的行当: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 净、末、丑,共五大行当。

元杂剧角色主要有:卜儿 年妇人)、冲末(男配角)、正旦(女主角)、净(性情恶劣, 举动粗野的人)、孛老(老年男性)、孤(官员)、外(老年 男子)等。

5.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 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6. 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 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 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在 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主商,、均角可、构变成徵一、种徵调、式羽。

、凡变 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 ,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7. 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8. 封狼居胥:狼居胥,即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一说今内蒙古狼山。

此山地处荒漠,鲜有草木,且长年风大沙多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来封狼居胥成为汉人的最高荣誉之一9. 三公九卿:夏朝时即设三公九卿(《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殷亦三公九卿。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典·职官一》),也有的说三公为司马、司空、司徒,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秦变周法,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

秦朝以丞相取代三公,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

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为丞相副手。

10. 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11. 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

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12. 布衣之交:布衣:古代贫民的衣着。

平民之间的交往、友谊。

也指显贵与无官职的人相交往13. 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

“交”,交情,友谊。

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辈相称的敬词16. 相坐:相连坐治罪,叫“连坐”14. 阏氏: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15.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

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罪)。

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相坐” 。

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17. 且陛下春秋已高:对对方年龄的一种委婉说法。

一般出现于形容青壮年以上的年龄。

春秋是年龄代称,高即年长,春秋已高是指对方年纪很大。

18. 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

后土:古代指地,土神。

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

指天地。

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亦作“后皇天” 。

19. 游于三辅: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

汉代在京城继续沿袭秦制的京畿制度。

陵邑制度:始于汉高祖,从长陵开始在陵墓旁修建陵城, 入住迁入的富户;其目的是扩大都城人口规模,打击六国 旧贵族的势力,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是西汉丧葬制度中的 一项重要内容,是西汉统治者的一项强干弱支的重要措施, 对于西汉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较大的影响。

郊县:由都城的经济县和一般县构成,集中手工、冶铁、 技术等生产活动—经济型的卫星城。

一般县城人口规模 2-3 万人,经济萧条,人口稀少。

20. 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夏、商、周,大学 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 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汉 武帝时,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王莽时,太学零落。

东汉 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 (公元 29 年) 21. 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 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 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

六艺的说法有两 种。

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 为六经,即《易经》 、《尚书》、《诗经》、《礼记》、《乐经》、 22. 举孝廉不行: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 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 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3. 公车特征: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 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24.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25. 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实际 指的是自请退职。

26. 武,字子卿;张衡,字平子: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 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 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27. 順帝初;安帝雅闻:汉顺帝,庙号敬宗(后除庙号) 谥号孝顺皇帝;汉安帝,谥号孝安皇帝,庙号恭宗。

28. 永和初: 东汉顺帝的一个年号。

8. 扶辇下除:除,殿阶,也引申为封建时代任命官员。

29.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之 后我国又一部重要史书,又称《前汉书》 ,由中国东汉时期 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 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 十四史”之易、春秋” 。

春秋》。

一。

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30.. 《后汉书》作者是范晔,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分为10 纪,80 列传,8 志,主要记述汉光武帝——汉献帝年间,共195 年间的史事。

该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拓展训练】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完成下面各题1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

D.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 “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解析:选D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但“左迁”必是升职。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 .“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

所谓“年号” ,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解析:选A,“左迁”是降职。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

古代对其有多种不同说法。

B.“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C.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解析:选D “指国家的最高学府” 说法不严密,“国子监” 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

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解析:选D 应是皇帝的庙号。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

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B.“公车”,汉代官署名。

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C.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

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

历朝历代都是以长子做太子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解析:选C “历朝历代都是以长子做太子错” 。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东汉班固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述了汉高祖之后的229 年的历史,行文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C. “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D. “上书乞骸骨”的“乞骸骨”是请求饶命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