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实验十九 氮、磷
氮磷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氮、磷两种元素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作用;2. 分析氮、磷元素在不同植物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吸收与利用情况;3. 探讨氮、磷元素相互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1. 植物材料: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2. 实验土壤:pH值为6.5,有机质含量为1.5%的农田土壤;3. 实验试剂:氮、磷标准溶液,土壤过筛、pH值测定等试剂;4. 实验仪器:土壤分析仪器、植物样品分析仪器、温室、培养箱等。
三、实验方法1. 植物培养:将植物种子播种于温室内的土壤中,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培养至一定生长阶段;2. 土壤处理:将土壤过筛,调节pH值,添加不同浓度的氮、磷标准溶液,混合均匀;3. 植物采样:在培养过程中,分别于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采集地上、地下部分样品;4. 植物样品分析:采用植物样品分析仪器测定植物样品中的氮、磷含量;5. 土壤样品分析:采用土壤分析仪器测定土壤中的氮、磷含量;6.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图表。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氮、磷元素在不同植物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吸收与利用情况(1)水稻: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氮、磷元素的吸收与利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在苗期,水稻对氮、磷元素的吸收量较少,随着生长阶段的推移,吸收量逐渐增加。
在成熟期,水稻对氮、磷元素的吸收量达到峰值。
水稻对氮、磷元素的利用效率较高,其中氮元素的利用效率最高。
(2)小麦:小麦对氮、磷元素的吸收与利用规律与水稻相似。
在苗期,小麦对氮、磷元素的吸收量较少,随着生长阶段的推移,吸收量逐渐增加。
在成熟期,小麦对氮、磷元素的吸收量达到峰值。
小麦对氮、磷元素的利用效率较高,其中氮元素的利用效率最高。
(3)玉米:玉米对氮、磷元素的吸收与利用规律与水稻、小麦相似。
在苗期,玉米对氮、磷元素的吸收量较少,随着生长阶段的推移,吸收量逐渐增加。
在成熟期,玉米对氮、磷元素的吸收量达到峰值。
玉米对氮、磷元素的利用效率较高,其中氮元素的利用效率最高。
化学教案-氮和磷

化学教案-氮和磷一、教学目标1.了解氮和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氮和磷的化合物及其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氮和磷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化合物。
2.教学难点:氮和磷的化合物性质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关注氮和磷的位置。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氮和磷的发现历史。
2.氮的物理性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氮气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氮气的颜色、状态等。
3.氮的化学性质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氮气与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反应。
4.氮的化合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氮的化合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化合物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介绍氮的氧化物、氨、硝酸等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5.磷的物理性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磷的颜色、状态等。
6.磷的化学性质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磷与氧气、水等物质的反应。
7.磷的化合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磷的化合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化合物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介绍磷的氧化物、磷酸盐等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8.课堂小结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
9.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氮和磷在自然界、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氮和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复述所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3.作业布置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氮和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熟练掌握氮和磷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化合物。
2.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高,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补充:1.氮的化学性质教师演示氮气与金属镁的反应:“同学们,你们看,镁条在氮气中燃烧,产生了什么?一种新的化合物——氮化镁。
氮和磷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氮和磷实验报告篇一:植物营养学实验报告实验:过磷酸钙中有效磷的测定实验学时:3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过磷酸钙与重过磷酸钙均为水溶性磷肥,所含有的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不仅是水溶性的速效磷,也有一部分为不溶于水但能被柠檬酸提取的磷。
测定其有效磷的含量对评定肥料品质、合理施用磷肥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过磷酸钙中有效磷的测定方法,理解影响过磷酸钙中有效磷变化的因素。
二、实验内容(1)用2%柠檬酸浸提过磷酸钙,制备待测液。
(2)用钒钼黄比色法定量测定,并计算出过磷酸钙中的有效磷的含量。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用2%柠檬酸浸提过磷酸钙(或重过磷酸钙)中的有效磷(其中包括ca(h2po4)2·cahpo4和游离h3po4),浸出液中的正磷酸盐利用钒钼黄比色法定量测定。
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本实验采用集中授课形式;2人为1组,共同完成实验操作。
五、实验条件仪器设备:分光光度计、振荡机、电子天(:氮和磷实验报告)平、容量瓶、小漏斗、三角瓶、滤纸等。
试剂:(1)50mg/Lp标准溶液:准确称取105℃烘干的磷酸二氢钾Kh2po4(AR)0.2195g溶于约400ml蒸馏水中,加入25ml3mol/Lh2so4,定容至1L,即为50mg/L的标准溶液,可长期保存使用。
(2)2%柠檬酸溶液:称取20g结晶柠檬酸(h3c6h5o7·h2o,AR)溶于水中,定容至1L即可。
(3)3mol/Lh2so4:量取浓硫酸166.7ml,用蒸馏水稀释至1L。
(4)钒钼酸铵显色剂:称取12.5g(nh4)6mo7o24·4h2o(钼酸铵)溶于约200ml水中。
另将0.625gnh4Vo3(偏钒酸铵)溶于150ml沸水中,冷却后加入125ml浓硝酸,再冷至室温。
然后将钼酸铵溶液缓缓倒入偏钒酸铵的硝酸溶液中,随倒随搅拌,最后用水稀释至500ml。
化学教案-氮和磷

化学教案-氮和磷化学教案-氮和磷1-1-1 氮和磷(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
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
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引入]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
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相似性:[学生总结]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
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
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氮磷砷锑铋非金属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HNO3 H3PO4 H3AsO4 H3SbO4 H3BiO4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弱增强NH3 PH3 AsH3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学生总结]+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第一节氮和磷氮气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边提问边总结](一)氮的存在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质量比为75%。
氮磷化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氮、磷的化学性质和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2. 掌握实验室中氮、磷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
3. 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氮和磷是生物体中重要的营养元素,它们在植物生长、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观察和鉴定氮、磷的存在形式及其转化过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氮肥(如尿素、硝酸铵)- 磷肥(如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 食盐水、稀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钡、硫酸铜等- 植物样品(如豆科植物、禾本科植物)2. 实验仪器:- 烧杯、试管、酒精灯、石棉网、滴定管、pH计、分光光度计等四、实验步骤1. 氮肥提取与鉴定:- 将氮肥样品溶解于稀盐酸中,煮沸去除挥发性物质。
- 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以此鉴定氮的存在。
2. 磷肥提取与鉴定:- 将磷肥样品溶解于水中,煮沸去除挥发性物质。
- 向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是否有红色沉淀生成,以此鉴定磷的存在。
3. 植物样品中氮磷含量测定:- 将植物样品研磨成粉末,溶解于稀酸中。
-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中氮、磷的浓度。
4. 氮磷转化实验:- 将氮肥和磷肥混合,观察它们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
- 定期取样,分析土壤中氮、磷的含量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氮肥提取与鉴定:- 加入氯化钡溶液后,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样品中存在氮。
2. 磷肥提取与鉴定:- 加入硫酸铜溶液后,观察到红色沉淀生成,证明样品中存在磷。
3. 植物样品中氮磷含量测定:- 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得到植物样品中氮、磷的浓度。
4. 氮磷转化实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中氮、磷的含量发生变化,表明氮、磷在土壤中发生了转化。
六、实验讨论1. 氮、磷在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中的重要作用。
2. 氮、磷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及改进措施。
七、结论1. 本实验成功提取和鉴定了氮、磷的存在形式。
氮、磷及其化合物的反应和性质

实验3. 氮、磷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硝酸、亚硝酸及其盐的重要性质。
2.了解磷酸盐的主要性质。
3.掌握CO32-,NH4+,NO2-,NO3-,PO43-的鉴定方法。
二、实验记录
1
2
三、注意事项
1.做硝酸的氧化性实验时,若反应不明显,则需要加热。
2.做棕色环实验时,倾倒浓硫酸的速度要缓慢。
3.注意奈斯勒试剂的英文名称:Nessler试剂。
4.NO2有毒,用纸片盖住试管口观察现象,保持实验室通风。
5.没有用完的铜片要回收。
四、思考题
1.鉴定NH4+时,为什么将奈斯勒试剂滴在滤纸上检验逸出的NH3,而不是将奈斯勒试剂直接加到含NH4+的溶液中?
2.硝酸与金属反应的主要还原产物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实验体会和建议
3。
无机化学《氮、磷、砷》教案

无机化学《氮、磷、砷 》教案[ 教学要求 ]1. 掌握氮分子的结构、氮气的制备和化学模拟生物固氮。
2. 掌握氨的合成、性质。
3. 掌握铵盐的性质和用途。
4. 掌握氮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类的性质和用途。
5. 掌握磷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类 的性质和用途。
[ 教学重点 ]氮 和 磷 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难点 ]氮 和 磷 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1. 氮族元素的基本性质2. 氮和氮的基本化合物3. 磷及其化合物16-1 氮族元素的基本性质氮族元素包括氮( N )、磷( P )、砷( As )、锑( Sb )、铋( Bi )五种元素。
其中氮、磷是非金属元素,砷是准金属,锑和铋是金属。
本章重点介绍氮和磷。
一、氮、磷、砷的基本性质氮、磷、砷的基本性质性 质 氮 磷 砷原子序数原子量价电子构型常见氧化态共价半径 /pm第一电离能 /(kJ/mol) 第一电子亲合能 /(kJ/mol) 电负性 (Pauling 标度 ) 单键键能 /(kJ/mol)7 14.01 2s22p3-3,-2,-1,+1 → +570140273.04-16715 30.97 3s23p3-3,0,+1,+3,+51101012-722.1920123 74.92 4s24p3-2,0,+2,+4,+61521947.1782.18146三键键能 /(kJ/mol) 942 481 380二、氮的成键特征和价键结构N 原子的成键特征和价键结构结构基础 杂化态 σ键 π键 孤电子对 分子形态 例子共 价 键 三个单键 sp3 431正四面体三角锥NH4+NH3一单一双 sp2 32111三角形角形NO3-ClNO一个三键 sp 1 2 1 直线形 N2 、 HCN离子键 离子型氮化物: L i3N 、 Ca3N2 、 Mg3N2 等配位键 配位化合物:氨合物、铵合物、过渡金属氮分子配位化合物等三、氮族元素的电极电势氮的电势图:0.934 0.983 1.591 1.768 0.27φ A θ / V NO 3 - ——— HNO2 ——— NO ——— N2O ——— N 2 ——— NH4+0.01 -0.46 0.76 0.94φ B θ / V NO 3 - ——— NO2- ——— NO ——— N2O ——— N2磷的电势图:-0.276 -0.499 -0.508 -0.063φ A θ / V H 3 PO 4 ——— H 3 PO 3 ——— H 3 PO 2 ——— P ——— PH3-1.05 -1.65 -2.05 -0.89φ B θ / V PO43- ——— HPO32- ——— H2PO2- ——— P ——— PH316-2 氮和氮的化合物一、单质氮氮在地壳中的质量百分含量是 0. 46% ,绝大部分氮是以单质分子 N 2 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氧、硫、氮、磷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或反应式
Na3PO4+浓HNO3+钼酸铵,水浴
PO43-+ 12MoO42-+3NH4++ 24H+=(NH4)3[P(Mo12O40)]•6H2O ↓+ 6H2O
Na3PO4+HNO3+AgNO3
3Ag++PO43-=Ag3PO4↓
沉淀+浓HNO3
3CdS+2NO3-+8H+=3Cd2++3S↓+2NO↑+4H2O
CuS溶解性
CuSO4+TAA
Cu2++S2-=CuS↓
沉淀+浓HCl
沉淀+浓HNO3
3CuS+2NO3-+8H+=3Cu2++3S↓+2NO↑+4H2O
HgS溶解性
Hg(NO3)2+TAA
Hg2++S2-=HgS↓
NO3-的鉴定
固体FeSO+NaNO2+浓H2SO4
3 Fe2++ NO3–+ 4H+→ 3Fe3++ NO + 2H2O
[Fe (H2O)6]2++NO→[Fe(NO)(H2O)5]2++H2O
8、磷酸盐的性质
项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或反应式
水解性
用pH试纸检验Na3PO4、Na2HPO4、NaH2PO4的pH值
氧、硫、氮、磷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九氮、磷
[实验目的]
1、试验并掌握不同氧化态氮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试验磷酸盐的酸碱性和溶解性。
[实验用品]
仪器:试管、蒸发皿、烧杯、酒精灯
固体药品:氯化铵、硫酸铵、重铬酸铵、硝酸钠、硝酸铜、硝酸银
液体药品:H2SO4(3 mo1·L-1,浓)、NaNO2(0.5mo1·L-1,饱和)、KI(0.1mo1·L-1)、KMnO4(0.1mo1·L-1)、HNO3(1.5mo1·L-1、浓)、NH4Cl(0.5mol·L-1)、HCl(浓6 mo1·L-1、2mo1·L-1)、
FeSO4(0.5mo1·L-1)、NaNO3(0.5mol·L-1);H3PO4(0.1mo1·L-1)、Na3PO4(0.1mo1·L-1)、
Na2HPO4(0.1mo1·L-1)、NaH2PO4(0.1mo1·L-1)、AgNO3(0.1mo1·L-1)、CaCl2(0.5mo1·L-1)、
Na2CO3(0.5mo1·L-1)、Na4P2O7(0.1mo1·L-1)、HAC(2mo1.L-1)、无水乙醇、氨水
(2mo1·L-1)、蛋白水溶液(1%)
材料:pH试纸、冰、木条、铂丝(或镍铬丝)、红石蕊试纸
[实验内容]
一、铵盐的热分解
在一支短粗且干燥的试管中,放入1g氯化铵。
将试管垂直固定、加热,并用湿润的pH试纸横放在管口,检验逸出的气体,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继续加热,pH试纸又有何变化?同时观察试管壁上部有何现象发生?试证明它仍然是氯化铵。
解释原因,写出反应方程式。
分别用硫酸铵和重铬酸铵代替氯化铵重复以上的实验,观察比较它们的热分解产物,写出反应方程式。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铵盐热分解产物与阴离子的关系。
现象和解释
NH4Cl == NH3↑+ HCl↑
湿润的pH试纸先变蓝,后变红。
因为NH3比HCl轻。
试管壁上部有NH4Cl生成。
铵盐易溶、受热易分解。
(NH4)2SO4== NH3↑+ NH4HSO4
(NH4)2Cr2O7== N2↑+ Cr2O3+ 4H2O
二、亚硝酸和亚硝酸盐
1.亚硝酸的生成和分解
将1ml浓度为3mo1.L-1的硫酸溶液注入在冰水中冷却的1ml饱和亚硝酸钠溶液中,观察反应情
况和产物的颜色。
将试管从冰水中取出,放置片刻,观察有何现象发生。
解释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现象和解释
H+ + NO2- = HNO2生成蓝色溶液。
2HNO2= NO↑+ NO2↑+ H2O有棕色气体
2.亚硝酸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在试管中滴入1~2滴0.1mo1.L-1的碘化钾溶液,用3mo1.L-1硫酸酸化,再滴加0.5mo1.L-1亚硝酸钠溶液,观察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现象和解释
2NO2- + 2I- + 4H+ == 2NO↑+ I2+ 2H2O
开始无变化,加酸生成棕色溶液。
加淀粉后溶液变蓝。
用0.1mo1.L-l高锰酸钾溶液代替KI溶液重复上述实验,观察溶液的颜色有无变化,写出反应方程式。
总结亚硝酸盐的性质。
现象和解释
5NO2- + 2MnO4- + 6H+ == 2Mn2+ + 5NO3- + 3H2O
开始无变化,加酸后溶液紫色褪去。
三、硝酸和硝酸盐
1.硝酸的氧化性
(1)浓硝酸与非金属反应
往少量硫黄粉(黄豆大)中,注入lml浓硝酸,水浴加热。
观察有何气体产生。
冷却,检验反应产物。
现象和解释
S+6HNO3= 6NO2↑+ H2SO4+ 2H2O有棕色气体
Ba2+ + SO42- = BaSO4↓(白) (不溶于稀盐酸)
(2)浓硝酸与金属反应
分别往两支各盛少量锌片的试管中注入lm1浓硝酸和lm10.5mo1.L-1硝酸溶液,观察两者反应速率和反应产物有何不同。
将两滴锌与稀硝酸反应的溶液滴到一只表面皿上,再将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贴于另一只表面皿凹处,将装有溶液的表面皿中加入一滴40%浓碱,迅速将贴有试纸的表面皿倒扣其上并且放在水浴上加热。
观察红色石蕊试纸是否变为蓝色。
此法称为气室法检验NH4+。
现象和解释
4Zn +10HNO3(稀) = 4Zn(NO3)2+ NH4NO3+ 3H2O
NH4+ + OH- == NH3↑+ H2O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Zn +4HNO3(浓) = 2NO2↑+ Zn(NO3)2+ 2H2O
2.硝酸盐的热分解
在三支干燥的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固体硝酸钠、硝酸铜、硝酸银,加热,观察反应的情况和产物的颜色,如何检验气体产物?写出反应方程式。
总结硝酸盐热分解与阳离子的关系。
现象和解释
2NaNO3 ===2NaNO2 + O2↑
2Cu(NO3)2 === 2CuO + 4NO2↑+ O2↑
2AgNO3 === Ag2O + O2↑+2NO2↑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有棕色气体生成。
四、磷酸盐的性质。
1.酸碱性
1)、用pH试纸测定0.1mol.LNa3PO4、Na2HPO4、NaH2PO4溶液的pH值。
2)、分别往三支试管中注入0.5m10.1mol.L-1Na3PO4、Na2HPO4、NaH2PO4溶液,再各滴加0.1mol.L-1的AgNO3溶液,是否有沉淀产生?试验溶液的酸碱性有无变化?为什么?写出反应方程式。
现象和解释:
3Ag+ + HPO42- = Ag3PO4↓+ H+黄色沉淀pH变小(8→7)
3Ag+ + H2PO4- = Ag3PO4↓+ 2H+黄色沉淀pH变小(5→3)
3Ag+ + PO43- = Ag3PO4↓黄色沉淀pH变小(4→)
2.溶解性
分别在三支试管中注入浓度都是lm1 0.1mol.L-1磷酸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溶液,再滴人0.5mol.L-1氯化钙溶液,观察有何现象发生?用pH试纸试验它们的pH值(为什么?)滴入几滴2mol.L-1氨水,有何变化?再滴人2mol.L-1盐酸,又有何变化?
比较磷酸钙、磷酸氢钙、磷酸二氢钙的溶解性,说明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写出反应方程式。
现象和解释
3Ca2+ + 2PO43- === Ca3(PO4)2↓
Ca2+ + HPO42- === CaHPO4 加氨水后沉淀转变为Ca3(PO4)2
Ca2+ + H2PO4-→没有沉淀,加氨水后有沉淀
加盐酸后沉淀全都溶解.
3、配位性
取0.5ml0.2mol.L-1的CuSO4溶液,逐滴加入0.1mol.L-1焦磷酸钠溶液,观察沉淀的生成。
继续滴加焦磷酸钠溶液,沉淀是否溶解?写出相应的反应方程式。
[实验习题]
1.设计三种区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方案。
2.欲用酸溶解磷酸银沉淀,在盐酸、硫酸和硝酸中,选用哪一种最适宜?为什么?
答:应选用硝酸。
因为磷酸银沉淀难溶。
3.通过实验可以用几种方法将无标签的试剂磷酸钠、磷酸氢钠、磷酸二氢钠一一鉴别出来。
4.现有一瓶白色粉末状固体,它可能是碳酸钠、硝酸钠、硫酸钠、氯化钠、溴化钠、磷酸钠中的任意一种。
试设计鉴别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