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八年级历史上册2-10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文字素材京师大学堂素材北师大版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京师大学堂英文: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 德文:Peking Imperial Skoo l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1898年到1912年间所使用的名称。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国家危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声疾呼变法自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京师大学堂就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诞生的。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
诏书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
7月3日,光绪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学制纲要。
吏部尚书孙家鼐被任命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曾出任多国公使的许景澄和长期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分别出任中学和西学总教习。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
9月21日爆发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而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但举步维艰。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爆发,大学堂难以维持,于8月3日被下令停办。
1902年,京师大学堂恢复,吏部尚书张百熙任管学大臣。
张百熙不拘成例,延揽人才,请出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聘请两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
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并入大学堂,藏书楼也于同年重设。
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举行开学典礼,各个方面开始步入正轨。
大学堂首先举办速成科和预备科,速成科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后者即是今天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
1904年京师大学堂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这是中国高校派遣留学生的开始。
l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
八年级历史上册 2.10《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同步测试(3)北师大版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基础巩固题1.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 )A.北京大学 B.清会大学C.复旦大学 D.京师大学堂2.关于京师大学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B.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C.是中等教育行政机关D.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3.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颁布于 ( )A.1898年 B.1904年C.1912年 D.1949年4.在中国各地逐步建立各级新式学堂是在 ( )A.19世纪末 B.20世纪初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中期5.“此事乃吾国数千年电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这里所说的重大事件是指 ( )A.京师大学堂的创办B.新文化运动C.废除科举制度D.开办洋务运动6.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 ( )A.《人民日报》 B.《时务报》C.《申报》 D.《京报》7.1897年,商务印书馆创办于 ( )A.北京 B.上海C.南京 D.武汉8.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书籍有 ( )①新式教科书②工具书③流行小说④翻译介绍西方学术著作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强化提高题9.高三学生徐蓝立志报考与下图有着历史渊源的中国名校。
她要报考的名牌大学的前身是( )A.福州船政学堂B.长沙时务学堂C.京师大学堂D.两湖书院10.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不是因为 ( )A.帝国主义列强的要求B.西学东渐的广泛影响C.近代工业对科学技术和人才的迫切需要D.清王朝为了安定人心11.下列关于《申报》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容登载了国家政治大事B.由英国人创办C.新闻量大,范围广,真实可信D.是戊戌变法的舆论工具12.商务印书馆出版书籍注重 ( )A.古代名著 B.外国名著C.科教类书籍 D.四书五经13.晚清下列教育改革措施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是 ( )A.设立京师大学堂B.颁布《奏定学堂章程》C.建立各级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D.废止科举考试14.下面是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奏定学堂章程》里规定的中学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请回答:(1)从表中看,当时清政府最重视的一门课程是什么?设置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又是什么?(2)表中的修身课大体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课。
八年级历史 上册目录

八年级历史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鸦片战争的烽烟
2、劫难中的抗争
3、甲午中日战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画地图讲历史——学习与探究之一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6、近代工业的兴起
7、维新变法运动
8、辛亥革命
9、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10、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11、社会生活的变迁
12、社区历史小调查——学习与探究之二
本单元综合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3、伟大的开端
14、国民革命的洪流
1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6、图说红军长征——学习与探究之三
本单元综合
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
17、“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8、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19、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20、抗日战争的胜利
21、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学习与探究之四本单元综合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2、全面内战的爆发
23、走向战略进攻
24、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25、编辑历史小报——“我们眼中的解放战争”——学习与探究之五本单元综合。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2、废科举, 学堂章称》。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 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兴学堂 废除科举: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
二、阅读课文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内容:
1、《申报》创办于何时何地?有什么地位 和影响? 19世纪70年代在上海创办,是中国近代第一 份商业性报纸,是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 2、商务印书馆创办于何时何地?有什么影 响?列举一些主要印刷品?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现代 出版事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 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 年迁北京。100年来,商务印书 馆出书3万余种。目前,以翻译介 绍外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 著作和编纂出版语文工具书为 主要任务,兼及研究著作、教 材、普及读物等。香港、台北、 新加坡、吉隆坡都设有商务印 书馆。
3.1902年的某一天,京师大学堂的日本老师在生物 课上解剖了一只羊。慈禧太后听说后大为震怒,管学 大臣张百熙急忙入宫叩头请求处分。这则史实反映了 ①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入侵 ②慈禧太后的愚昧无知 ③ 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教育改革艰难 ④近代科学进入了 新式学校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报刊已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与我们 的生活密不可分。大众传媒的的先驱——中国近代第 一份商业报纸是( ) A.《海国图志》 B.《新青年》 C.《申报》 D.《人民日报》 5.近代课本和字典等工具书大多由近代中国历史最 长、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出版,这个出版机构是( ) A.商务印书馆 B.岳麓书社 C.三联书社 D.中华书局
1897年在上海创办。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 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课堂探究】(不依附、不从众、 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 1905年,中国废除了沿用千余 年的科举考试制。这在当时的读书 人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许多人拍 手称快,但也有人痛苦懊恼。应该 怎样正确看待废除科举制度?
10.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友情链接
你知道一塔湖图是怎么回事吗?
博雅塔
未名湖 图书馆
梦想新
B 科举制创立于: A 唐代 B 隋代
C
清代
科举制在唐代主要的考试科目是:AB A 明经 B 进士 C 数学 科举制发展到明朝时命题范围是: B A 古代数学 B 四书五经 C 近代科学
二、废科举,开学堂
——
创始人之一 夏瑞芳
商务印书馆原址
早 期 印 刷 机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悠久 的出版机构。1954年迁北京。100年来,商务印书馆出 书3万余种。全国有87个分馆,而且在香港、台北、 新加坡、吉隆坡都设有商务印书馆。
你还知道哪些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清 末 民 初 的 文 化 与 教 育
紧密结合生活,属商业性质的报 纸,内容丰富,新闻量很大并注 重真实性。
特色—— 影响——
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是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
材料阅读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 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 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 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 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 于此亦不至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 下也。 ——《申报》创刊词
比比看
阅读小字,说说现
在学校设置的课程, 哪些是清末课程中 有的,哪些是没有?
清 末 民 初 的 文 化 与 教 育
猜 猜 看: 不会说话不吵闹 国家大事全知道 人情冷暖它最晓 工作休闲少不了
(打一媒体形式)
三、《申报》的创办
创办—
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 1907年产权转归中国人。
清末民初启蒙教育

清末民初启蒙教育清末民初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启蒙教育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发生了许多变革和创新,对后来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末民初启蒙教育的发展,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也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清末民初启蒙教育注重启蒙教育的普及。
在这一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和教育家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普及教育的观念。
他们认为,只有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才能够培养出更多有才能、有知识的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他们积极倡导启蒙教育,提倡普及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基本的教育,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其次,清末民初启蒙教育强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这一时期,一些教育家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他们认为,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应该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
再次,清末民初启蒙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这一时期,一些教育家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种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最后,清末民初启蒙教育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
在这一时期,一些教育家提出了教育应该具有社会功能的观念,强调教育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他们认为,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工具,更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因此,教育应该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这种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清末民初的历史背景,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化与教育特点,以及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状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清朝末年的文化教育状况: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教育的兴起,留学热潮。
2. 民国初年的文化教育改革:废科兴学,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理念的更新。
3. 清末民初的文化特点: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4. 清末民初的教育家: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物的教育思想及贡献。
5. 清末民初的教育政策:教育法令的制定,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特点,教育改革的过程及影响。
2. 教学难点:清末民初教育政策的具体内容,文化教育改革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清末民初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及教育改革过程。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清末民初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以具体案例展示教育改革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历史教材、教育教材,以及关于清末民初文化与教育的参考书籍。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状况。
3. 视频资料:搜集关于清末民初文化与教育的视频资料,以便于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
4. 讨论话题:提前为学生准备一些关于清末民初文化与教育的话题,以便于课堂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清末民初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主体:按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特点,分析教育改革的过程及影响。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提前准备的话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山东省成武县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2B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习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知识梳理】1、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帝颁布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2、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此后,各地逐步建立起新式学堂。
1905年,科举制正式废除。
3、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办,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4、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是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梳理】1、19世纪40年代以后,照相传入中国。
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2、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剪辫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政府职员之间改称职务,民间称呼改为“先生”“君”。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综合题◆(2016·江苏苏州)7.史学家陈旭蔍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每一班都伴随着西新旧之争。
”其中“中体西用”与“民主和科学”这两“步”应指A.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C.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D.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2016·四川乐山)20.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
右下图是学习主题为“近代化的起步”的知识结构图。
下列与图中数字编号②③相关的历史事件,完全对应恰当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2016·内蒙古包头)5.19世纪中后期,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他们所进行的近代化探索活动A.极大地动摇清政府的统治B.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C.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D.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2016·浙江金华)8.右边是某历史兴趣小组绘制的知识简图,据此推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A.新体制的创立B.中国近代化的探索C.工业革命的冲击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016·广东揭阳)19.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
比比看
末
民 初 的
• 说说现在学校设置 的课程,哪些是清
文
末课程中有的,哪
化
些是没有的。
与
教
育
清
末 民
猜 猜 看:
初
不会说话不吵闹
的
国家大事全知道
文
人情冷暖它最晓
化 与
工作休闲少不了 (打一媒体形式)
教 育
创办于1872.4.30, 1949.5.27停办
清 末 民 初 的 文 化 与 教 育
原因:的落西后学;东刚渐刚使起部步分的中近国代人工看业到迫中切国需教要育先
进的科技人才。
制定和主要内容: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以教育法令的形式公布了新学制(初等、 中等、高等教育) ,并在全国施行
影响: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
实行的学制。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各级新式学堂开办
阻碍了时代的发展。清末民初的文化教育 的新变化标志着中国的教育开始步入近代 化。
• 同步习题2、6、7、8、9、11
练习
1、京师大学堂的设立与下列哪位皇帝有关( A )
A.光绪帝 B.道光帝 C.同治帝
D.宣统帝
2、下列有关京师大学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B)
B.洋务运动留下的唯一结果
C.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D.他的开办,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报纸是( A.《申报》 B.《光明日报》
A
)
C.《热血日报》 D.《中外新报》
4、中国科举考试被废止的是( C )
A.1900年 B.1901年
C.1905年
D.1912年
5、以下不属于清末颁布的学制划分阶段的是( C )
A.初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中教育 D.高等教育
小组展示
➢你家的藏书中哪些是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你了解商务印书馆吗?
清
京师大学堂 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末 教育
《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
民
废科举兴学堂
初
废除科举制
的
文
化
与
申报 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教 文化
育
商务印书馆 近代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
思考
• 清末民初的文化、教育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 中国传统教育与文化到了近代逐渐落后,
办学原则:
清 以传统学科为主体,
末 民
引进西方学科.
(中西结合)
初
的
文
化
与
教
育
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是当时全国最高、设施最全的学府和
最高的教育机构,其办学思想和办学
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温故知新
科举制创立于: B
A 唐代 B 隋代 C 清代
科举制在唐代主要的考试科目是:AB A 明经 B 进士 C 数学
第10课 清末民初文化
与教育
《申报》
商务印书馆
京师大学堂 废科举
历史与现实的契合
名 家 的 摇
学 子 的 天 堂
篮
古典与现代的交融
北京大学的校徽由鲁迅先生设计,是“北大”两 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 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 人像。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 本”。
科举制发展到明朝时命题范围是:B
A 古代数学 B 四书五经 C 近代科学
•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 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 思考为什么说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 的一件大事?
废科举,兴学堂(教育改革)
• 1、科举制度的废除。(1905年) • 2、新学制的制定——(1904年)
清
末
民
初 的
(1) 北京大学与京师大学堂 是什么关系? (2) 北京大学办学原则是什
文
么?
化
(3) 它的成立对中国教育及
与
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
育
清京
末
师 大
民
学 堂
初
旧 址
的
文
化
与
教
育
北京大学西门
京师
1898年创建(维新变 法运动,百日维新留下 的唯一成果) 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 学 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 最高学府,最高教育行 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