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第3讲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整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许倩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近代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1)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产生。
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不仅推动了各门自然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而且也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分门别类的社会科学也纷纷建立起来。
例如,现代意义的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都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当然,这并不是说近代以前,没有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思想。
但现代社会科学却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之上。
(2)人文科学的发展一般来说,人文科学主要研究恒久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人类历史进化的反映。
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政治、管理等领域的现象和活动。
从时间上讲,人文科学各学科在古代就已产生,而社会科学各学科产生于近现代。
但实际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难以将其截然分开,所以,我们往往以“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予以统称之。
(3)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近几年,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应该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在现代社会,如果说,自然科学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2、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1)什么是方法论方法论,顾名思义,是关于方法的理论。
方法论不仅要探讨各种方法,而且要以对多种方法为对象,探讨方法的本体基础、基本性质、中介特点、传导功能和运用原则,以提高研究者和运用者的方法论自觉。
吴育林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一讲导论 (1)一、什么是社会科学 (1)1.科学体系中的社会科学 (1)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1)2.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差别 (2)二、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3)1.方法论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3)A、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本体论和认识论 (3)B、方法论对本体论的贯彻 (6)C、两种主要流派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实证主义和理解或阐释主义 (8)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与发展 (10)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观和范式 (13)一、客观性与价值观 (13)1.客观性维度与社会研究中的客观性 (13)2.价值观和社会研究中的价值观 (14)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15)1.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范式 (15)(1)实证主义 (15)(2)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和普遍性 (15)(3)实证主义方法类型 (16)(4)实证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 (16)(5)实证研究的步骤 (17)2.马克思.韦伯的理解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17)(1)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思想来源于取向 (17)(2)马克思.韦伯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 (18)(3)韦伯社会科学功能规定及其应用 (21)3.批判主义 (22)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23)一、基本预设 (23)1.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物质生产决定的复杂系统 (23)2.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 (24)3.人类社会是一个矛盾系统 (25)4.社会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26)二、基本范式:基本原则、理论取向、基本方法、基本概念范畴 (26)(一)基本原则 (26)(二)基本理念取向 (27)(三)基本方法 (29)(四)基本概念范畴 (34)第一讲导论“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人的科学,这将是一门科学”——马克思一、什么是社会科学1.科学体系中的社会科学最早给科学下定义的是13世纪西欧的宇宙学者威赖姆。
马克思第三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PPT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
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
的角度将其划分为: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个人意识
社会心理
群体意识
社会意识
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 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主要观点: ❖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
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 进程; ❖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 产关系,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 构和现实基础。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整个世界
物质
人类社会
决定 反作用
社会存在
意识 社会意识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马克思第三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 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 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 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 和前提。
自 唯心主义 然 观
哲
唯物主义
学
历史唯心主义 唯心史观 社
会
历
史
观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存
在
与 社
(2) 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
唯 物
会 意
史 社会意识是社 观 会存在的反映
识
社会意识决定
唯
社会存在
心
史
观
精神是历史发
展的根本原因
的
辩 证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整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整理)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
它不仅探讨社会科学的各种方法,还要研究这些方法的本体基础、特点、功能和运用原则,以提高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方法论自觉和研究水平。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包括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3)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社会科学方法论强调实证性和系统性,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调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效果。
社会科学方法论还强调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和开放性,鼓励研究者在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进,同时也倡导开放式的研究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跨学科、跨地域、跨文化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理论、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理论等。
这些内容是相互关联、相互贯通的,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基本原则①实践性原则: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基础,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理论。
②历史性原则:强调历史是发展的,社会是历史的产物,因此必须以历史为基础,研究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③辩证性原则: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要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④阶级性原则: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要以阶级斗争为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
⑤客观性原则:强调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⑥全面性原则:强调研究对象的全面性,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不偏不倚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这些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些理论具体化为多种方法,如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具体内容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具体内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具体内容》嘿,朋友!今天来跟你唠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那些事儿。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高大上,但别担心,我保证给你讲得明明白白,就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简单易懂。
首先咱得知道,马克思主义这玩意儿那可是相当厉害的思想武器。
社会科学方法论呢,就是教咱们怎么去研究社会现象,搞清楚社会里的各种弯弯绕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里有个特别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实践观。
啥是实践观?简单说,就是别光在那空想,得真正去动手做,去体验,去感受。
就像你想知道西瓜甜不甜,光在那琢磨可不行,得咬上一口尝尝!比如说研究社会问题,不能光坐在屋里瞎猜,得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看看老百姓真正咋过日子,这才叫实践出真知。
然后呢,还有个矛盾分析法。
这就好比你在一堆乱麻里找线头,得找出那个关键的矛盾点。
比如说一个地方经济发展不好,是因为交通不行,还是人才短缺?得把这个最关键的矛盾找出来,才能对症下药。
可别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啥也解决不了。
再说说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就像一个超级复杂的大机器,每个零件都相互关联。
比如说经济、政治、文化,它们可不是孤立的,一个地方经济好了,可能文化也跟着繁荣起来。
咱研究的时候就得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不能只盯着一个部分看,不然就像盲人摸象,只能摸到一小部分,根本搞不清全貌。
还有个定性定量分析结合法。
这就好比做菜,盐放多少得有个准儿,不能凭感觉。
定性就是搞清楚事物的性质,是好是坏,是黑是白。
定量呢,就是用数字说话,比如统计多少人失业啦,收入增长了多少啦。
把这两个结合起来,才能把事儿看得更清楚。
在运用这些方法的时候,可别犯迷糊。
要多观察,多思考。
就像我有一次,想研究为啥我们小区门口的水果店生意不好。
我天天去那观察,跟老板聊天,还算了算每天的客流量和销售额。
最后发现,原来是价格比旁边的超市贵,品种还没人家多。
这就是实践和分析的结果啊!咱再重复一下重点哈,实践观要动手,矛盾分析法找关键,社会系统研究看整体,定性定量结合更准确。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
此外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
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总结经验要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的范围内不能解决,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
科学与迷信是对立的,坚持科学必须破除迷信。
结构是指系统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社会系统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一旦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系统的功能也必然会发生变化。
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存在着等级关系,这就是系统的层次性原则。
研究表明,不同层次的系统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也有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
系统具有开放性,即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通过这种交换,系统才能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坚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笔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笔记如何理解社会?理解社会的几个维度?所谓社会,就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它包括以下意思:第一,社会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在一起的群居生活共同体。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本质。
第四,社会是人们之间的交往即社会交往和相互作用的产物。
理解社会可以从几下维度展开,从而形成不同的学科:研究社会中权力的分配(政治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资源配置及其经济行为(经济学),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学)等。
总而言之,可以从行为与制度两个视角研究社会。
还可以从生产力系统与生产关系系统角度进行分析。
社会科学研究应当考虑四个维度:时间维、空间维、价值维、领域维。
任何研究对象都有一个时间定位,社会科学研究也不例外。
时间维的含义主要是指应考虑研究对象的时间特性。
是大尺度的,还是小尺度的,是属于某一时间区间的,还是属于某一时点的,等等。
由于任何事物都随时间而演化,所以处在不同时间段的事物肯定会有不同的特性,这就要求我们应尽可能考虑所研究对象的时间特性。
空间维,就是指所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特征。
局部特性不同于整体特性;甲部分特征不同于乙部分特征。
空间特征是任何事物都有的一个很重要特征。
在研究问题时,我们只有找准所研究事物的空间位置,才能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问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价值维,就是指所研究对象的价值偏好。
价值维是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价值维是中性的,而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则不然。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总要涉及到人及由人组成的群体,而不同的人总有不同的价值偏好,所以社会科学研究,总有一个对所研究对象的价值偏好进行定位的问题。
不同的价值偏好将导致不同的研究结论。
领域维,主要是指所研究对象处在什么领域。
政治、经济、文化等构成不同的研究领域。
对于同一个对象,可以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内进行研究。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 3、人类社会是一个矛盾系统 • “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
• •
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 盾,新旧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 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毛 泽东选集》第1卷,第302页。 矛盾既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也贯穿社会发 展的全过程。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而言,主要表现 为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社会的阶级矛盾。 ⑴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社会的性 质和面貌,规定社会发展的方向,是推动人类社 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 ⑵阶级社会的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生
活中总是表现为利益冲突。因为“人们为之奋斗 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1卷 ,第187页。利益矛盾在阶级社 会中突出地表现为阶级矛盾。利益矛盾是阶级矛 盾的根源,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的矛盾表现 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力,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基本方法。 它要求分析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经济地位、社会 地位及其变动趋势,分析各阶级由其利益所决定 的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及其思想倾向,分析各 阶级的差别、矛盾、斗争以及阶级力量变化的趋 势,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阶级实质,揭示阶级斗 争的客观规律。
• ⑴生产力系统 • ①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
对象 • ②参透性要素:科学技术 • 其中劳动者是主导性要素,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 • ⑵生产关系系统 •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 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 ③产品的分配形式
• ⑶上层建筑系统 • ①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
②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是实践,物质生产是社 会生成、发展的基础,它制约着人类的其他活动。 人类社会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由人在社 会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都是从人的关系中抽象 出来的。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的本质关系,是其 他关系的基石。 ③人类社会是在实践与交往中形成并在实践与交往 中不断扩大的,人类自身的解放和发展也必须在 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 ④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离不开人的各种生产实践活 动,认识、把握和利用其规律也离不开人的社会 实践。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内部诸要素在 相互矛盾和不断协调中推动着社会有机体的运行 和更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人口系统 •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口系统是社会大 系统存在的第一前提。 • 第一,人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首要要 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又是物质 资料的消费者。 • 第二,人是生产关系系统的承载者和 调解者。 • 第三,人是上层建筑系统的构成主体。
五、自然环境系统
第一,自然环境系统对人口系统具有直接影
• 二、经济社会形态 • 五种经济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 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依次演进的经济社会形态。
• 三种社会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 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 五种经济社会形态是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 系来划分的,三种经济社会形态是从人在生产劳 动中地位和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划分的,这两种划 分方法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本质上是统一的。 • 人的依赖性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 会; • 物的依赖性社会:商品经济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我国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属于这一阶 段; • 个人全面发展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思考题目
• 1· 应当怎样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 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关系? • 2·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 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 哪些复杂的关系? • 3·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与经济社会形态、技 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何 重要意义? • 4·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这些方法论原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有哪些指导意义?
• 三、什么是系统研究方法? • 第一,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 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方法论提炼的产物。 • 第二,系统研究方法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 的科学方法。 • 第三,系统研究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在当 代的最新发展。
• 第二节 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 一、生产力系统 •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构成生产力系 统的实体性要素。 •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 劳动资料是传递人对劳动对象的作用的物和物 的系统。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构成要素, 标志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 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分为两 大类:一类是天然存在的、没有经过人们加工的 自然界物质,如矿藏、原始森林;另一类是经 过人们加工的原材料,如纺纱用的棉花、炼油 厂的原油、机械制造用的钢铁等。
生产力系统的非实体性的条件或软件构成, 包括科学技术、管理等渗透性要素和运筹 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要素。只有 当它通过技术环节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 到其他要素中,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现实 的生产力。 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生产力 系统的运筹性要素。
二、生产关系系统 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和再生 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 环节当中。
• 二、什么是系统科学? • 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系统来进行专门研究,揭 示复杂系统运动的规律,研究和应用它的一般原 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新兴科学群。 • 钱学森认为,系统科学由这样三个层次构成的 : 第一个层次是直接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技术 层次,它包括各类系统工程、信息技术和自动化 技术等; • 第二个层次是直接为系统科学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的技术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和运筹学等; • 第三个层次是揭示系统普遍性质和一般规律的基 础科学。钱学森称这个层次为系统学。系统学是
• 三、技术社会形态
• 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对社会形态 的划分。 • 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看,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依 次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 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等技术社会形态。 •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 • 石器时代——渔猎社会。 • 铜器和铁器时代——农业社会。 • 蒸汽和电气时代——工业社会。 • 电子时代——信息社会。
三、上层建筑系统 经济基础: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称为一个 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 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上层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包括政治上层建筑 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 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 的方式。 政治法律设施主要包括政权机构、政党组织、 军警组织、法庭监狱等。 政治法律制度指国家的管理形式、组织形式、 行使权力的制度和法律规定等,包括关于 政权的组织形式及相关的立法、司法、宪 法的规章等。
第三专题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一节• 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 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 怎样理解? • 第一,凡是系统在一定意义上必定是一个功能整体。 • 第二,凡是系统整体都由数量不等但至少两个以上的部 分所组成。这些组成部分称为系统的要素。 • 第三,凡是系统都有一定的边界,从而与周围的环境相 区别。 • 第四,凡是系统郡有一定的结构。 • 结构就是系统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定方式,包 括要素的比例关系、排列次序和组合方式等。 • 第五,凡是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
• 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侧重从生产力、科 学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角度研究社会形态的 发展变化,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 决定性作用。它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相 辅相成,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 展的客观规律。
第四节 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 • • • 一、整体性原则 二、结构性原则 三、层次性原则 四、开放性原则
响。
第二,自然环境系统与生产力系统相互作用。
第三,自然环境系统对上层建筑系统的军事、
政治和文化也具有一定影响。
第三节 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有机体,通常指人和动植物这类有生命的物质实体,它以自身 内部不同组成部分的紧密联系和不间断的新陈代谢为基本特 征。 社会有机体:是指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个社会层次、各种社 会构成要素有机联系而又相互制约构成的社会整体。 社会有机体所包括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着的社会要素 :人口和 自然地理环境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是社会有机体经济生活的构成要素,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机 构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要素。 • 马克思将辩证法联系、发展的思想运用和体现于社会有机体 的分析中。一方面,他强调社会有机体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他强调社会有机体的变化 发展。
思想上层建筑又称为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思 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 宗教、哲学等各种观点所构成的社会意识 形式。
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表现:第一,政治上层建筑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 第二,思想上层建筑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 第三,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作为一个系统整体,都 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国家政权——上层建筑系统中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