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讲

合集下载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唯心论的一元论又有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之分, 客观唯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客体精神(各种宗教,黑格 尔哲学等等)主观唯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主观精神, 如“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两个,一个是物质,一 个是精神,两者并行不悖,互不干扰。企图调和唯物论 与唯心论的矛盾,走第三条哲学路线。其哲学的不彻底 性最终倒向唯心论。
2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物质观是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 展、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科学从宗教神学奴役下解放 出来为基础的,有: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开普勒的 “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律”、康德的 “星云假说”提供了科学材料。
物质观上的重要标志:原子论 它以近代自然科学的理论与哲学结合起来,相对古代 朴素唯物论是一个进步,但把自然科学发展到某一程度的 认识绝对化了,原子成为构成物质的最后单位,具有不可 入性(不可分)。
辩证唯物主义构成
哲 学
世 界 -世界 观
本原—是什么 状态—怎么样 本质—可知否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意识论和实践观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唯物论和唯心论有各种不同的回答。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一元论都认为:世界是统一的,本 原只有一个。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论的一元论。 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论的一元论。
*这种客观实在是可知的,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去 感知,去认识和反映。
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当时辩证唯物主义的最高成果,我 们今天理解仍有较大的困难,原因在于它的高度抽象性。
如前面讲到的山的概念的抽象,没有了高、险、奇、 秀的特征,仍有山的特点,水的概念的抽象,没有了淡、 咸、急、缓的特征,仍有水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 抽象,抛开了一切具体事物的形状、结构、特点,就只剩 下客观实在性,无形无体。请注意,在这里,客观实在性 不等于客观实体性。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章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章 PPT课件
7
1、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 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 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 过程。
8
2、实践、认识主体
(1)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从 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主体的特点。
(2)主体的特点
社会性
狼孩卡玛拉
10
认 识 主 一个 体 残废! 的 特 点
历 史 性
有伤 风化!
真 美 !
客观 世界
客体
❖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
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
16
自然客体
精神客体
社会客体
4、中介
(1)工具:指把主体和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 中介系统。
(2)工具的类型
物质工具 观念工具 语言工具
18
认识工具是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 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系统
认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主体
认识 工具
认识 客体
19
5、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
34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离开了社会实践
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离开了辩证法
把认识过程简单化、 片面化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正确地指出了 认识的本质及其过程
35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 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反映具有摹写性。 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 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邓小平
27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 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 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 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 尝。
28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 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 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 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 己思维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讲42页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讲42页PPT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讲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新版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讲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新版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讲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
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 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3.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
上来说,就在于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 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 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 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植物和动物之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 吸取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动物正好相反, 吸取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它们就是这样 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的。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 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 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 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 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
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 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N
S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 相辅相成的。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 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 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 动事物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章-讲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章-讲义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 科学推向前进”___恩格斯
•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提供了:新客体材料,新实验手段,新工具.真正有系统的 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 实践促进知识交往与知识
的社会遗传.
• 实践使经验和知识内化为
人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式, 提高认识能力.
• 实践使对象深度本质暴露. • 实践产生的直接经验是认
识的起点.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
第五,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反映是模写、选择、 建构和创造的统一。
摹写
主体
选择
客体 认识
建构
创造
• 能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肯定主体状况对认识的影响。
*在传统思想中人们一般从负面来评价这种影响。如英 国近代哲学家培根,他提出所谓“四偶像”(种族、 洞穴、市场、剧场偶像)这人类和个人的有限性、语 言与文化、哲学观念等是助长谬误有害于真理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和创造是人类认识功能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 反映具有摹写性
• 反映具有创造性:
• 不仅反映现象,还反映本质 • 不仅反映现在,还反映未来 • 不仅反映现实,还能虚拟仿象
• “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
映客观世界,而且能够 创造客观世界”
___列宁
能动的反映
• 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特征是反映论:物质第一性,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先验论
1、唯心主义先验论
柏拉图的“回忆说”:
孔子的“生而知之”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
2、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以培根,洛克为代 表的经验论过分强调了 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 而忽视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能动性、创造 性。这是以“白板论”为典型代表的旧唯 物主义认识论——直观的反映论
1、从这首温涵哲理的佳作中你可以引申出一个认 识论上的什么道理?
2、
怎样才能提升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能力?
(三)、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地位
列宁说:“生活、 实践的观点,应 该是认识论的首 要的和基本的观 点。”
《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42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之所以是认识论的首要 的和基本的观点,就在于实践对认识起 着决定的作用,是整个认识过程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 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个时 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 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 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的 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后, 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 行而求知,因知而进行。” 先秦时期的”知易行难” 对后世影响很大,是历史上 探讨知行问题的发端.后来 的思想家大都承袭了这一 思想. 孙中山在总结中国革命 实践的基础上,别出心裁地 提出”知难行易”
第二讲 对真理世界的不懈追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本章的主要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以及认识对实践的相 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3 正确构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4、认识的辩证运动和认识过程的实现机制。 5、真理及其绝对性和相对性,以及真理检验标准 问题上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6、价值的本质,以及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
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 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 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 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能力。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 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 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 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
39
唯物主义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
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
一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主张 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 这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
30
2、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 为,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 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 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 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 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
.
43
康德
康德的“不可知论”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要形成认识必
须具备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
的感官引起感觉;用先验的认识形式
来整理这些材料。时空和十二范畴就
是这样的认识形式。他认为用时空和
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自
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
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讲)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二)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深刻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即现代唯物 主义的物质观,具有重大意义。 主义的物质观,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 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 统一。 统一。 第四,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 发点。 发点。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四)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 存在的形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 存在的形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 因而是绝对的。 因而是绝对的。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包含着两重含义:首先,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包含着两重含义:首先,时间 和空间的具体特性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所制约, 和空间的具体特性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所制约,随 着物质运动的形式、特性的变化而变化, 着物质运动的形式、特性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是可变 有条件的;其次, 的、有条件的;其次,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 是可变的、发展的, 是可变的、发展的,它随着人们对时间和空间认识的 发展而不断深化, 发展而不断深化,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反映着时空 具体特性的可变性,这一重含义也说明,时间和空间 具体特性的可变性,这一重含义也说明, 具有相对性。 具有相对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着的
活火
赫拉克里特
7
凡是认为意识或者精神是第一性的, 是本原或者本体,而物质或者物质世界 是第二性的,是由精神决定的,就是唯 心主义。 心动
旗动! 风动!
8
(一)意识与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史上对此的探讨与大致划分: (关于唯物主 义可分为) 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2.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现代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44
案例1
“光既是粒子也是波。” ——爱因斯坦 [请你解释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它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45Βιβλιοθήκη 案例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
[请你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属性来分析这句 话。]
46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8
2. 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②近代的机械运动观;(牛顿力学影响下的唯 物论:狄德罗和拉美特利) ③其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的一些变化形态。
40
(2)形而上学产生的根源: ①历史的必然性;[朴素辩证法的局限性] ②实践的基础;[社会分工、科学分科] ③作为哲学方法论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41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 对立统一规律.
柏拉图
16
(二)意识与物质的同一性问题
即是从认识论的立场上看,我们的意识能否
对现实的物质世界进行正确的认识或者反映。 (用马克思主义的话来说,就是“意识能否 符合客观现实”的问题。)
它可以有两个答案:世界可以被认识,或者
不能被认识。
17
所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 意识与物质世界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可分为不可知论和可知论。
31
三、唯物辩证法及其基本规律
(一)什么是“唯物辩证法”?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32
(一)什么是“唯物辩证法”?
1.“辩证法”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2.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形态: 3.形而上学的历史地位及其产生的根源. 4.唯物辩证法就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方法论(略).
33
1.“辩证法”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与 辩证法
主讲:高维杰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 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打下理论基础。锻炼理论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 世界的物质性 ·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教学难点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三、唯物辨证法及其基本规律。 四、联系和发展及其基本环节。
4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那么,什么是“思 维”?什么是“存在” 呢?]
5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 的内容: 意识与 物质的 关系
37
(2)唯心主义辩证法:
黑格尔:世界的一切本质上都是绝对理念或
客观精神自身发展的历程,它的每一个阶段 或者任何细小的环节都必定离不开“正-反-合” 的辩证发展或螺旋上升之过程。
[例如:他认为绝对理念的辩证发展分为“逻辑”、 “自然”和“精神”三个阶段;个人的认识发展过 程、社会历史的发展也与此类似。]

2)意识只能是人的专有之物吗? 3)你认为将来人与人造智能机器的关系会如何?
30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客观规律性与 意识(略)
1.世界统一于物质.(“统一场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包括 人类的精神和社会都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的。
2.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具有普遍客观性. 3.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动的反映”、“主 观映象”)[主观能动性的四个表现] 4.客观规律性与意识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略]
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11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 义,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关于物质是 世界本原的思想,吸取了近代自然科学的 成果,是从自然科学基础上产生的唯物主 义世界观,在许多细节方面更加清晰准确 了。不过它同样受到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状 况的限制,存在着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 不彻底性等严重缺陷。
2. 质量互变规律. 3. 否定之否定规律.
42
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最一般的规 律是“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 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居于核心地位。其原因在于]
43
1.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现于两个基本属性: 1)同一性: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结、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局限性
38
(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对比:)
批判
唯心主义 思辨性 不彻底性 阶级局限性
恢复
唯物主义 现实性 革命性 无产阶级世界观
39
3.形而上学的历史地位及其产生的根源. (1)形而上学的历史形态: ①古代的绝对静止观;(例如:芝诺的悖论、 庄子的“棰”、柏拉图的“理念论”)
28
(1)人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 质器官。(意识的生理基础) (2)人的意识是在与意识对象的联系和互动 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客观环境条件和认 识本质)
[而这里的“能动的反映”也就是“主观映象”得以产 生的关键所在。这与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有关。]
29
3.意识和人工智能
[思考与讨论] 1)电脑或者人工智能有可能达到乃至超越人脑或 人类意识吗?
(3)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和发展不平衡性
①普遍性与特殊性:(三点关系)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各有特 点的;因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即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 要方面,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 [请谈一下,“你是如何理解以上两点矛盾的属性 的?”]
2)人的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即劳动在人
类意识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27
2.意识的本质
[问题]: 既然意识是物质的对立面,那么什么是意 识呢?(请你尝试按自己的认识、用自己的话 概括一下)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 存在的能动的反映。”[那么,什么是“能动 的反映”呢?]
● ●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
本讲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础,是其哲
学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所以,学好本讲 将对以后各部分的学习产生讲积极而决定性 的影响和作用。
本讲内容的难度比较大,需要大家在课前做
好准备、课中集中精神、课后多作思考和复 习。*
3
第一节 唯物论与辨证法的统一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时空观:
1.时空与运动的关系. 2.时空的客观性.
25
(二)意识是什么?
1.意识的起源。
2.意识的本质。 3.意识和人工智能。
26
1.意识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之前对意识起源的解释:(宗教神学\ 客观
唯心论\ 主观唯心或唯意志论等) 而马克思主义认为: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即对进化论的推广):
9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的唯 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马克 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基 本阶段。
培根
10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是把世界 的本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物, 虽然它肯定了世界的自然物质性,在马 克思主义看来原则上是正确的,并有可 贵的辩证法思想之萌芽,但也存在着缺 乏系统论证、感官直观性、猜测性等缺 陷。
23
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p57)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何谓“唯物主义一 元论”?思维或者意识是不是“物质的”?] ②坚持了辨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从而区分了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科学的物 质概念。
24
马克思主义的运动与时空观(略)
运动的概念:
(3)恩格斯:“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 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即 “物质”是对各种实物共性的概括。
22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定义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 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 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该定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 概念最经典的定义。]
休谟 康德 黑格尔
18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 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 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 础。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第一方面 的回答,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 一标准。
19
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2.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
赫拉克利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永远 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 的分寸上熄灭。……一切转为火,火又转为一切。”
《老子》:“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请你解释一下,以上两句话如何体现了 辩证法的思想?为什么说它们是朴素 的?]
12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继承了古代 和近代唯物主义的优秀传统,又克服了它们的 严重缺陷,把唯物主义世界观建立在现代科学 成就的基础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 观性,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克服 了近代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并在社会实践 观点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人类认识 史上的革命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