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卢卡奇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1. 引言1.1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乔治·卢卡奇是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在他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
这本书被认为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文本之一,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和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社会现象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试图揭示其中隐藏的规律和机制。
他特别关注了一种现象,即“物化”(reification),即社会关系被看作是客观物质存在的东西,而非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的社会关系被当做是一种物质存在,违背了人类的本质和意识。
这种“物化”现象使得人们失去了对社会关系的理解和掌控,使得社会关系看似不可改变和不可逾越。
通过对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物化”这一概念,以及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该书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变当代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
1.2 物化理论的概念卢卡奇在其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物化理论,这一概念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中重要概念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物化理论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和社会关系被生产和交换的物化过程所淹没,导致人们与自己的劳动、与他人以及与整个社会的关系被异化和疏离。
物化不仅仅是对人们物质生活的表现方式,更是一种对人类精神和意识的束缚。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的个体意识形态归结于物质生产和交换的结果,从而忽视了个体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本质联系。
这种物化导致了人们对自身与社会的认知产生偏差,使得人们变得迷失在物质追逐与消费主义之中。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阶级意识形态的根源之一,因为物化剥夺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使其被动地接受和服从现存的社会制度。
物化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定表现形式。
卢卡奇

1.物化的扬弃与总体性原则的恢复 2.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 3.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
(三)阶级意识与阶级革命
1.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2.阶级意识与阶级革命
卢卡奇的马克思 主义观
一、总述
卢卡奇,1885—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 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 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923年,他 以著名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 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 始人和奠基人。物化、总体性、主客体的统 一、阶级意识四个范畴构建起了卢卡奇所理 解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构架。
二、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物化和物化意识
1.物化定义:卢卡奇给物化的定义是“由于这种情 况,人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劳动成为某种客观的、 独立于人的东西,成为凭借某种与人相异化的自发 活动而支配人的东西”。
2.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1)人的数字化
(2)主体的客体化 (3)人的原子化
3.物化意识
试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试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物化”是卢卡奇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
他根据马克思《资本论》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提出“物化”范畴,并且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作了完整阐述。
主要探讨卢卡奇所提出的物化理论的内涵、物化的具体表现以及物化的克服,力求较为全面地把握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并发掘出物化理论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意义。
标签:物化的内涵;物化的表现;物化的克服;当代意义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自马克思以来第一次通过物化概念来论述资本主义的异化问题。
他认为,物化现象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现象就是“物化”。
时至今日,分析、探索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物化的内涵卢卡奇是通过分析马克思《资本论》中对拜物教的阐述得出物化的理论的,他引用马克思的话说:“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的社会关系”[1]。
卢卡奇指出,人的“物化”的特性,正是在此基础上,把按照可计算性来加以调节的合理化原则,把由于社会分工导致的生产的机械性,把掩盖在物与物关系的虚幻形式下的生产者人格的破碎以及生产者的原子化和孤立化都包含在了其中。
因此,卢卡奇认为物化就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2]。
卢卡奇对物化的本质规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物化产生的前提是商品形式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范畴。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它不具有谋取永恒的自然规律的资格,它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相关联,并遍及社会的一切方面。
所以,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和对象化是不完全相同的,他只是将资本主义范围之内的对象化理解为物化。
第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核心内涵是指社会关系的物化。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二讲-卢卡奇

2、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的四种形式
劳动产品的异化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 人的本质的异化 人与人的异化
物化的表现形式:
①经济领域的物化 表现四个方面:劳动者相对于劳动对象、 劳动活动、劳动产品和个人自身 ②政治领域的物化 资本主义政治领域的异化,首先表现在对 社会生活合理化、系统化和标准化 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框于法律范 围之内,都受到国家机器的强有力的干预和 调治。
2、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
卢卡奇在分析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时,提 出了著名的“物化”(Verdinglichung, reification)思想。可以说,他是在马克思 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的基础上, 发展出一种经过普遍化的、扩展了的资本主 义社会意识形态批判。
2、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
“如果我们追溯劳动在从手工业经过合作生产和工厂手工业再到机 器生产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道路的话,我们就能看到一个更加合理的, 逐步消除工人的质上的、人的和个人的差别的不断进步的趋向。另一方 面,劳动过程逐步分解为许多抽象的、合理的和专门化的操作,使得工 人不同最终的制成品发生接触,并且工人的劳动简化为一套专门化操作 的机械性的重复行为。另一方面,随着加强机械化和合理化,完成一件 工作所必要的时间周期(这是合理计算的基础),则从仅仅是一个经验 的平均数转化为一个客观上可以计算的,作为工人所面对的固定的和既 成的现实的工作定额。随着对劳动过程的现代‘心理分析’(在泰勒制 中),这种合理的机械化一直扩展到工人的‘心灵’中…”87
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 马克思研究的结果,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 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三、卢卡奇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为基础
卢卡奇(课堂PPT)

第二讲 卢卡奇的“正统马克思主义”
1
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 -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 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 要的地位。1923年,他以著名的《历史和阶 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1919年3月成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卢卡 奇出任主管文化和教育的人民委员。同年8月匈牙 利苏维埃共和国被推翻,革命宣告失败,卢卡奇同 许多政治流亡者一样,移居维也纳。
4
这一时期最大的事件是他的《历史和阶 级意识》的问世。卢卡奇在此书中以物化、 总体性、阶级意识、主客体的统一等范畴 所表述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解在国际 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产生了轰动效应,获得 了许多人的赞同与信奉,成为一些理论家 反对正统马克思主义中的机械论、宿命论 和经济决定论等错误倾向的重要理论立场。
2
一、卢卡奇的生平
1885年4月13日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
富有的犹太人家庭;29岁时出版了长达千页的
两卷本现代戏剧论集,并以《戏剧的形式》的
论文于1906年在布达佩斯获得博士学位。
1908年前后,为了写作关于现代戏剧的专著
研读了《资本论》。在1912-1917年间,他
先后几次在德国的柏林、海德堡等地攻读德国
11
目录
历史与阶级意识 目录:新版序言(1967) 序言(1922)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罗莎·卢森堡 阶级意识 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Ⅰ.物化现象 Ⅱ.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 Ⅲ.无产阶级的立场 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变化 合法性和非法性 对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的批评意见 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 人名索引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的概念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的概念卢卡奇的阶级意识是个挺有意思的概念。
咱先别把它想得太复杂,就当是在一个特别大的家族里,不同的家庭成员有着不同的想法和感觉。
这个家族就是社会的各个阶级,而阶级意识呢,就像是每个家庭成员心里对于自己家族地位、家族使命的一种觉悟。
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不同阶级就像不同的表演团体。
有那种特有钱有势的阶级,就好比是舞台上穿着华丽戏服、占着好位置的演员。
他们的阶级意识可能是要维护自己的财富和地位,让自己的这个小团体永远在舞台上闪闪发光。
比如说那些大资本家,他们就想着怎么能赚更多的钱,怎么能让自己的企业一直强大,他们会形成一种阶级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他们对待工人的态度,对待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
工人阶级呢,就像是舞台后面默默准备道具、干苦力活的一群人。
他们的阶级意识开始的时候可能很模糊。
就像刚进后台干活的小工,只知道自己要干活,累了一天能拿到一点报酬就好。
可是慢慢地,随着日子久了,他们发现舞台前面那些穿着华丽的人好像过得太舒服了,自己这么辛苦却只能勉强糊口。
这个时候,工人阶级的意识就开始觉醒了。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整体,自己这个阶级有着被剥削的情况,自己应该争取更好的待遇,就像后台的工人们团结起来,想要跟舞台前面的人说,咱们的分配太不公平了。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还体现在文化方面。
就好比不同家族有不同的家风。
有钱阶级的文化可能是那种高雅艺术、高级社交礼仪之类的,他们的阶级意识在文化上就是要保持这种高雅和独特性,把自己和其他阶级区分开来。
而工人阶级的文化呢,可能是那种在艰苦生活中形成的团结互助、质朴勤劳的文化。
他们的阶级意识在文化上就是要发扬这种团结,通过这种团结来对抗不公平的待遇。
我记得小时候,在村子里有富户和穷户。
富户家的孩子穿得好,吃得好,他们从小就被教育要管理好家里的产业,以后要做大事,这就是一种家庭环境赋予的类似于阶级意识的东西。
穷户家的孩子就想着怎么能帮家里多干点活,减轻点负担。
但是当村里要修一条路的时候,穷户家的人就团结起来了,他们觉得自己虽然穷,但是人多力量大,这就是一种小小的阶级意识的觉醒。
总体性的辩证法_卢卡奇辩证法新解

马克思主义研究总体性的辩证法———卢卡奇辩证法新解李富君摘 要 针对第二国际的庸俗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卢卡奇提出了把总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核心的新思想。
其总体性范畴主要有三个层次,即总体是一种整体统率局部的原则,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统一,体现为一种历史过程。
对卢卡奇总体性思想作以探讨,对纠正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违反辩证法的现象和倾向有重要意义,对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会产生启迪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 总体性 辩证法作者简介 李富君,女,1977年2月出生,郑州大学在读研究生。
(郑州 450052) 在辩证法思想史上,卢卡奇提出了总体性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新思想。
卢卡奇一反“正统”,提出了“总体性”范畴,并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试图“革新”马克思主义,给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
一、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含义什么是“总体性”?“总体性”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卢卡奇有过多种表述,概括说来,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总体性”是一种整体统率局部的原则“总体性”即着眼于全体、整体,是相对于局部、片断而言的。
整体由部分组成,但又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其作用也不等于各部分之和。
卢卡奇认为,“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到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①,它强调“总体的全面渗透优于部分”,要求“每一部分从属于历史与思想的整个统一体”。
卢卡奇把这种总体对于局部的优先性看作“科学中革命原则的支撑者”②。
(二)“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统一卢卡奇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总体性离・23・不开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同时,总体性不仅决定认识的客体,而且决定认识的主体,只有把主体自身作为一个整体时,才能把客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
由此,他强调整个阶级的意识,并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总体性的认识。
卢卡奇把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加以区分,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形而上学把客体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把主体的活动看作非实践的冥思或直观;而辩证法的中心问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就是对于“实在”的改变。
第二章 卢卡奇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卢卡奇的哲学思想李庆霞马克思主义学院乔治·卢卡奇(1885~1971)——传奇的一生考试题:简要说明卢卡奇物化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其基本内涵。
(黑格尔、马克思、西美尔、韦伯)第一章卢卡奇的哲学思想引言: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开头,便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以往的哲学家只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460页)“只有当意识同现实有了这样一种关系时,才可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只有当意识的产生成为历史过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来自人的意志,但不取决于人的任意妄为,也不是人的精神发明的)所必须采取的决定性步骤时;只有当理论的历史作用在于使这一步骤称为实际可能时;只有当出现一个阶级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就必须正确认识社会这样的历史局面时;只有当这个阶级认识自身就意味着认识社会时;只有因此这个阶级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而且按这种方式,理论直接而充分地影响到社会的变革过程时,理论的革命作用的前提条件——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才能成为可能。
”——《历史与阶级意识》49页关键词: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无产阶级意识正统马克思主义思考题:1.如何理解卢卡奇的历史概念?2.如何理解卢卡奇对辩证法的界定?3.如何理解物化的基本内涵?4.比较卢卡奇物化概念与马克思异化范畴的异同?(共同点: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通过商品拜物教揭示异化。
不同点:背景不同、自由时期和稳定时期;表现不同,四种形式,具体内含;消除方式不同,消灭分工和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意识和无产阶级革命)卢卡奇思想总概括:一、历史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的本体论基础二、批判异化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的主题三、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方法论的实质一、卢卡奇简介:思想历程;政治生涯;国际影响乔治·卢卡奇(1885~1971),(韦伯1864-1920)匈牙利哲学家,文艺理论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
卢卡奇的“正统马克思主义”
格奥尔格· 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 -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 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 要的地位。1923年,他以著名的《历史和阶 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如果按照科学思维,社会历史的进步也 是由客观的历史活动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合力”而决定的,而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就没有积极意义了。恩格斯对社会历史进步 的所谓的“合力论”就符合了这种科学思维。 这是一种消极的历史决定论。
马克思把这种因果性思维所理解的社会看 作是“从事后”思索的结果。言外之意, 马克 思主张“事先”思索。科学思维总是按照因果 性法则来理解历史进步的。而按照因果性就总 要从“从前”的某种存在来推导出将来的存在, 过去决定现在和将来。在这个意义上, 历史发 展与人的那种为“未来”而构造的能动性意识 没有关系。因为无论样,历史都会“进行”下 去的。所以, 这种消极的历史决定论也就是 “历史宿命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方法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否是纯粹的研 究历史事实的“科学”? 正是对这个问题 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 物主义的两种不同观点。一种就是以第二 国际为代表的科学主义, 另一种就是卢卡 奇所理解的辩证法的态度。 当我们说历史是按照某种内在目的发 生的, 这个目的不是在历史之外某个地方 神秘存在的, 只是说,历史是在我们思辨 的思维中显现为历史的。人总是为了自身 去建立某种“意义”, 这个“意义”就是 历史的本质。
二、《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的研究
这部著作包括八篇论文,包括了作者1919
年至1922年期间在党的工作岗位上对革命运动 的理论问题和组织问题进行思考而写下的八篇 文章,以及专门为此书而写的《物化和无产阶 级意识》和《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两篇。
他声称要坚持“正统的马克思主义”, 并要帮助人们弄清楚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真正 含义及其性质。
历史并非是纯粹的事实,人总要对自身 的历史性生存给出某种“理解”和“解释”, 而这些解释活动才真正构成了历史的本质。 历史是惟一在人自身的“意识”中显现的东 西,这样就需要有一种从“历史”出发的自 我意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质就是历 史发展到资本主义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人类 自身的一种自我意识。
阶级意识:第一,它不是个别人的意识,而是集 体的意识,个人意识不可能支配历史发展的进 程; 第二,它不是普遍的工人们的意识,而是无产阶 级的历史利益的合乎理性的表达,是同现实生 活中的工人阶级意识完全不同的东西; 第三,它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有可能通过 政党而体现出来。
阶级意识的威力在于它可使一个阶级 成为统治阶级,“因为一个阶级能够成 为统治阶级就意味着,这个阶级是从它 的阶级利益和阶级意识出发的,并据此 把整个社会组织起来。”
目录 历史与阶级意识 目录:新版序言(1967) 序言(1922)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罗莎· 卢森堡 阶级意识 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Ⅰ.物化现象 Ⅱ.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 Ⅲ.无产阶级的立场 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变化 合法性和非法性 对罗莎· 卢森堡《论俄国革命》的批评意见 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 人名索引
一、卢卡奇的生平 1885年4月13日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 富有的犹太人家庭;29岁时出版了长达千页的 两卷本现代戏剧论集,并以《戏剧的形式》的 论文于1906年在布达佩斯获得博士学位。 1908年前后,为了写作关于现代戏剧的专著 研读了《资本论》。在1912-1917年间,他 先后几次在德国的柏林、海德堡等地攻读德国 古典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这一时期的哲学研 究影响了他一生的理论思索,因为在这期间, 他直接接触了胡塞尔、李凯尔特、文德尔班、 狄尔泰等著名哲学家,特别是直接就教于著名 生命哲学家齐美尔和著名社会学家韦伯,并同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布洛赫成 为同学和朋友。
在费尔巴哈看来,主体是“人”,客体是 “你”,主体在同时又是另一主体的客体, 所以主体和客体是同一的。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关系是平等的,就象主体实质上是“主体客体”一样,客体在实质上即是“客体-主 体”;不仅主体(人)有能动性,而且客体 (人或物)也有能动性。 可见,费尔巴哈在人本身基础上提出的主 体客体理论上本质上是自然主义的。
这一时期最大的事件是他的《历史和阶 级意识》的问世。卢卡奇在此书中以物化、 总体性、阶级意识、主客体的统一等范畴 所表述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解在国际 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产生了轰动效应,获得 了许多人的赞同与信奉,成为一些理论家 反对正统马克思主义中的机械论、宿命论 和经济决定论等错误倾向的重要理论立场。
在卢卡奇看来,辩证法只能与一个向度发生关系:主体与 客体的关系。 作为一种方法论,“总体性辩证法”要求全面、历史地看待 研究对象, 把握研究对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发展趋势, 从 而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价值纬度;而“自然科学实证 主义研究方法”则是孤立、静止和无批判地看待它所要研究的 对象, 从而起到了肯定现实的功能。 作为一种本体论,“总体性辩证法”是一种主、客体相互 作用的辩证法, 只能限制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实践”则是联 系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 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 “人的实践”为基础、以“人类社会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现代 实践唯物主义哲学; 只有建立在现代实践论哲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上, 马克思 主义哲学才能真正实现对人的生活世界以及人的价值和命运的 关怀。
(二)有阶级意识的无产阶级是历史的主体 和客体
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主体是“非对象的、 唯灵论的存在物”,主体的本质是自我意识; 而客体则是主体设定的,其本质是抽象的意识。 这样,主体的能动性就只能是抽象的、精神的 能动性。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就表现为主 体(理念、精神)将自身设定为客体又对之加 以扬弃、最终复归自身的过程。显然,黑格尔 唯心主义主体客体理论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的 色彩。
卢卡奇指出,黑格尔哲学的优点在于承认
历史的重要性。黑格尔将主体看作历史过程 的原动力和产物,从而排除了主体和客体之 间的对立,确立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同一。 然而,他又认为,黑格尔同一的主体和客体理
论使马克思成功地在历史内部找到了同一的主体 和客体,这就是有自我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无产阶 级。
此种论断基于如下认识论:认识不是简单 的直观,不是消极地反映现实,而是实践。 他反对把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分开,主张要用 总体性的观点来认识客观世界。这样一来, 实践就不可能是单个人的实践,而应是阶级 的社会实践,因为,只有人数众多的阶级才
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方法,而不是公 式和结论。这种方法是把整个人类历史看作有机的 整体,突出实践性。如其所言:“不是经济动机在 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位,而是总体的观点使马克思 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有着决定性的区别”。
“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 接受马克思的一些研究成果。它不是对这 个或那个命题的‘信奉’,也不是对‘圣 书’的解释。与此相反,正统马克思主义 指的只是方法。”而这个“方法”便是总 体性的辩证法。
1919-1929年的十年是卢卡奇开创西方马克思 主义思潮的时期,由于这十年卢卡奇主要在维也纳 活动,因此也可以称作“维也纳时期”。十月革命 的胜利,鼓舞了各国的无产阶级,匈牙利也于1918 年10月暴发了无产阶级的武装革命,并于1918年11 月成立了匈牙利共产党。卢卡奇于1918年12月加入 匈牙利共产党,并投身革命。 1919年3月成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卢卡 奇出任主管文化和教育的人民委员。同年8月匈牙 利苏维埃共和国被推翻,革命宣告失败,卢卡奇同 许多政治流亡者一样,移居维也纳。
为什么说无产阶级只有具备了自我意识—阶级意识, 才能成为历史的主体和客体呢?
但同时,他也由此遭致了许多批评,特别是受 到共产国际的领导人和理论家的严厉批判和指责。 而到了1928年,卢卡奇又因为“勃鲁姆纲领”而进 一步遭到批评。当时,卢卡奇化名“勃鲁姆” (Blum)为匈牙利共产党起草一份新纲领,提出 要建立以资产阶级民主为基础的“无产阶级和农民 的民主专政”。这一纲领被共产国际执委会斥责为 社会民主党的“取消主义的纲领”。在1919年到 1929年间,卢卡奇的主要理论著述是1923年发表 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
卢卡奇坚持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 他从探讨“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这一 问题开始,围绕如何解答这一根本性的问 题,卢卡奇主张从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方 面出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 究”,求出正确的答案。这主要还是针对 第二国际的“科学主义”的态度进行批判。 而卢卡奇的意思是,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 纯粹“科学”的东西, 而是一种“辩证 法”。马克思是思考人类历史性生存问题 的。对于这个问题显然要以“辩证法”来 对待。
卢卡奇将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思想概 括为反“物化”(Materiazation)。其基本观点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隶属于它的个人在 精神上“被商品生产所创造出来的物化所毁 灭。”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 阶级“抹去了”包括诗人在内的“一切向来受 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灵光”,使他们成 为被“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在《资本论》 中,他又嘲讽地以“金钱拜物教”指谓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意识形态。
自然性即康德–黑格尔的自然律–(盲 目)自然必然性–合规律性之意。 历史性存在与自然性存在不同,就是 因为自然性存在是按照因果必然性来运行, 因而, 自然性存在是需要在科学中被解 释的。而历史则还需要人类自身的自我意 识的参与才能运行, 就是说,人类历史 需要辩证法。辩证法不是别的, 只是帮助 历史显现为何种历史的逻辑。因此, 历 史只能通过辩证法进入人的思维之中,人 则需要在辩证法的意义上获得历史的本质。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卢卡奇回到了匈 牙利,任布达佩斯大学哲学和美学教授,并当选为匈 牙利科学院院士,此后,直到1971年逝世,他一直 留在匈牙利。 卢卡奇晚期的理论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同教学活 动相结合。从40年代末就成为卢卡奇学生的一批青年 理论家,如A· 赫勒、G· 马尔库什、M· 瓦伊达等人, 在卢卡奇的精心指导下,到了60年代形成了东欧新马 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之一——布达佩斯学派。 一方面,他继续对《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的一些观 点进行自我批评,但另一方面,他又超越了苏联时期 的保守的斯大林主义立场,试图以社会存在本体论、 日常生活等新的理论范式来阐释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