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第二讲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二讲:世界的物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二讲:世界的物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第二讲:世界的物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一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助长物质第一性的哲学家是唯物主义者,助长思维或精神第一性的哲学家是唯心主义这;主张思维能够认识存在的是可知论者,主张思维不能够认识存在的,则是不可知论者。

2、社会存在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其一。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的生命运动仍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只能取之于自然界,社会实践活动始终要以自然界为基础。

其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但实质上市以物质力量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其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层,生产力是人来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总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它承认并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认为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边或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表现形态,这就为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其次,他强调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不是运动着的物质或不是由运动着的物质产生的东西,因此,人民要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就必须摒弃一切无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思想观念,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否则,就必然在实践中失败。

再次,它确立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类在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中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为确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偱回往复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奠定了唯物论基础。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唯心论的一元论又有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之分, 客观唯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客体精神(各种宗教,黑格 尔哲学等等)主观唯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主观精神, 如“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两个,一个是物质,一 个是精神,两者并行不悖,互不干扰。企图调和唯物论 与唯心论的矛盾,走第三条哲学路线。其哲学的不彻底 性最终倒向唯心论。
2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物质观是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 展、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科学从宗教神学奴役下解放 出来为基础的,有: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开普勒的 “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律”、康德的 “星云假说”提供了科学材料。
物质观上的重要标志:原子论 它以近代自然科学的理论与哲学结合起来,相对古代 朴素唯物论是一个进步,但把自然科学发展到某一程度的 认识绝对化了,原子成为构成物质的最后单位,具有不可 入性(不可分)。
辩证唯物主义构成
哲 学
世 界 -世界 观
本原—是什么 状态—怎么样 本质—可知否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意识论和实践观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唯物论和唯心论有各种不同的回答。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一元论都认为:世界是统一的,本 原只有一个。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论的一元论。 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论的一元论。
*这种客观实在是可知的,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去 感知,去认识和反映。
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当时辩证唯物主义的最高成果,我 们今天理解仍有较大的困难,原因在于它的高度抽象性。
如前面讲到的山的概念的抽象,没有了高、险、奇、 秀的特征,仍有山的特点,水的概念的抽象,没有了淡、 咸、急、缓的特征,仍有水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 抽象,抛开了一切具体事物的形状、结构、特点,就只剩 下客观实在性,无形无体。请注意,在这里,客观实在性 不等于客观实体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讲共4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讲共42页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讲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 PPT课件
状态

3、下意识(直觉)

人在不注意或略微注意的情形下的觉知状态 4、潜意识
平 蕴含在意识层面之下的观念、欲望、想法、恐惧等 被控制和压抑而使个体在当时不觉知的意识状况
心理状态 注意
第二节 认识与实践
我们能获得

真理吗?

我们怎样 获得真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
我们能获得 真理吗?
天赋观念论
笛卡尔认为,如果,我们不能从感觉经验 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如果真正的知识是根 据某种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推理的结果, 那么这些基本概念和原则就必定是头脑所 固有的,是天赋的或先验的。
物质
生理 (N系统)
精神 (意识)
唯物论
认识论Leabharlann S SS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 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方法论
与第一章、第三章的逻辑关系
第一章
物质世界 运动规律 意识能动
第二章
认识规律 指导实践 改造世界
第三章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历史发展 群众决定作用
本体论(唯物论 和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观
揭示了: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人类社会相互转化的 过程及意义
柏拉图
笛斯 卡宾 尔诺

莱 布康 尼德 兹
乔姆斯基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 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能 力
知理 识论 性 因经 素验
非情 知感 识 性 因意 素志

践 个体主体

体 群体主体 基
本 形
人类主体

第二,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是人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自 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第一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与以往的哲学否认、掩盖其阶级性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表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服务的,是无产阶级阶级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武器,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体现在哪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核心的观点。

它要求把理论和实践贯通起来,打破了以往哲学知行脱节的严重弊端。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基础。

科学的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把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了科学的说明。

3、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同时就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观点,蕴含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重大任务。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论和历史观之中。

第一,实事求是体现了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实事求是体现了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第三,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第四,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马原第二讲2

马原第二讲2

明朝王阳明: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 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 “你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 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 的心外。”
——《传习录》
“先生曰:‘尔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 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曰:‘人又什么叫做心?’对曰:‘只是一 个灵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 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 是天地鬼神的主宰。(略)天地鬼神万物, 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 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 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 得?’”
又问: “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 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曰: “今看死的 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 尚在何处?” ——《传习录》
主观唯心主义
心外无物
王阳明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罗素在《哲学问题》中对主观唯心主义 作了如下分析:“他们以为物质的存在, 完全是心理的,主观的,我们经验所得的 东西,不能离我们的心而独存,要有视听 触各种心理作用,才能认定外物的存 在。”由此,我们也许可以这样理解,主 观唯心主义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由于过分 强调人的主观经验(或主观精神)的重要 性以致质疑甚至否定外物(或世界)的客 观实在性。
世界是永恒的火
阿那克西曼德 “无定”、“无 限”说
阿那克西美尼 “气”说
恩培多克勒 “四根”说
德谟克利特 “原子”说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学说一改过去“神 创世界”的思路,力求从自然界中寻找一 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作为本原,具有了 唯物主义思想的雏形,但缺乏科学实验证 明。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学说强调作为原则 、规律的“逻各斯”的重要性,为近代机 械唯物主义的建立奠定哲学基础;还涉及 万物生长动力的“努斯”,可惜未能很好 发展这一理论,导致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对 主观能动性的忽视。

第二讲(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第二讲(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4)《手稿》说明了生产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 用,分析了生产劳动的内在矛盾,初次涉及生产劳动过程 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 的辩证关系奠定了基础。
(5)《手稿》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 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根源,论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 短暂性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深化了阶级斗争和 共产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唯物史观的表述: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 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 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 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 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 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 们产生的过程。‛
抽象。‛经济学的观念、范畴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的。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更准确地阐述了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不仅界定了生产力的内涵、要素
和生产关系的内涵,还说明了生产力在社会历史中的基 础地位和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
系,从而使唯物史观这一根本原理的表述达到了理论内
容与表达形式的科学统一。另外,马克思还利用‚社会 机体‛这一概念阐述了对社会形态的理解,得到了对社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公开系统阐述
主要内容

二 三
唯物史观的发现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 述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系统阐 述
一.唯物史观的发现历程
起 点
发 展
创 立
意 义
1.起点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唯物史观创立过程的起点。 《手稿》中,马克思深入地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黑格

(八)《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八)《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学哲学与用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读书笔记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

“马工程”系列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理论读物,涵盖了最新的理论成果,读后给人的集中印象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本”。

该书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特色在于阐述每个理论之后,提供了深入浅出的指导实践的原则和要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因为: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的生命运动仍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只能取之于自然,社会实践活动始终要以自然界为基础;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但实质上是以物质力量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总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认识客观规律,并以这种规律性的认识能动地改造世界。

而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环节,是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典型形式。

2.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原理:社会生活之所以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科学的实践观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基本环节,将其各个组成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我们党倡导的一贯传统和作风。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必须善于学习。

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自觉地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第二讲世界的物质性和一些从实际出发
思考题:
1.怎样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2.什么是“实际”?怎么样做到“一些从实际出发”?
3.结合工作谈谈你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体会。

延伸阅读: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2.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3.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4.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5.胡锦涛:《在十六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