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一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哲学的含义、目的和发展一哲学的含义(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观点和根本看法。

2、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1)区别: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人人未必有哲学(2)联系: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

(二)哲学史对自然学科、社会学科识、思维学科的概括和总结。

1、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关系:(1)区别: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探究的是整个世界一般的、本质的、共性的规律,而具体学科以世界的某一部分为研究对象,探究的是某一领域特殊的、个性的规律。

两者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性的关系。

(2)联系:具体学科的发展推动和丰富了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学科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1)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二、哲学的目的指导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三、哲学的发展动力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各种实践活动四、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并不是一切哲学都是科学哲学的基本派别一、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二、哲学基本派别划分的唯一依据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决定谁的问题。

三、唯物主义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现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

2、唯物主义的具体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观点,但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混淆了哲学物质概念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观点,但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时静止的、孤立不变的、世界的发展是在外力的推动下行进的。

(3)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四、唯心主义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2、唯心主义的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思想、观念,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复习要点:准确记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各项原理的灵活运用;当前国家大政方针的哲学依据。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核心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各种哲学观点的具体表现。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不是一般的世界观,而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一方面,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哲学又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1)世界观特别是历史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生观,支配着人们对生活道路的选择,贯穿于人们的生活理想、信念和抱负中,表现在人们对人生幸福、苦乐、荣辱、生死以至恋爱、婚姻、家庭等等的看法中;(2)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对人生抱什么态度,往往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世界和社会的看法,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中打上了明显的人生观的烙印。

总之,人生观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一定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总会体现为一定的人生观。

人们常常把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在同一个意义上相提并论,正反映了三者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中包含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中渗透着世界观,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二者是一致的。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本体论内容,即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坚持这一标准,也就是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

(2)认识论内容,即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认识论问题以本体论问题为前提并制约着本体论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课件-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课件-文档资料
•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 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
哲学
马 克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
经济 政治 文化 科技 军事 ……
• 德国财长布吕克自称 成了马克思的“粉丝”
• 法国总统萨科齐正在 研读《资本论》
再看看危机时代的他们!
• 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 廉斯也发表评价说: “长久以前,马克思就 窥探到了资本主义的运 转之道”。
• 以漫画、超译等多种形式 解说《资本论》的图书近 来走俏日本。这类解说本 尽管多多少少有些失真, 却在读者与原著之间架起 了一座桥梁,使得身陷危 机时代的日本人能够从 《资本论》中寻找到生存 的启示。
• 德国卡尔-迪茨出版社经理称, 2008年11月他们售出的《资本 论》已是2007年全年销量的3 倍,并可能成为圣诞节的最佳 礼物。
• 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肆虐欧洲、 蔓延全球,马克思的鸿篇巨制《资 本论》再度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经 典。
• 华尔街“凉”了 《资本论》“热” 了
• “马克思又回来了”
看看危机时代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们!
俄 国 十
中 国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 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 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 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 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 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 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 科学内涵
*恩格斯:“所有这些先生们都在搞马 克思主义,然而他们属于10年前你(指 保·拉法格——引者注)在法国就很熟 悉的那一种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这种马 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 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 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 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 而收获的却是跳蚤。’”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总结(重点高中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总结(重点高中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总结(重点高中版)————————————————————————————————作者:————————————————————————————————日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总结(高中版)哲学概述第1章哲学的内涵与外延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生活中通常因惊讶而引发各种疑问,这些问题中有时会触及这样或那样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

因此,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的本义是爱智之学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尚不足以成为哲学。

(哲学的体系性。

也有人持反对观点。

)2.世界观与方法论:决定与体现四、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2.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养料”。

哲学通过从不断发展的具体科学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论来获得发展;3.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五、哲学是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好的方式哲学不只是一个理论体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即哲学性的思考。

通俗理解,即理性的生活。

第2章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3.哲学上绕不开这个基本问题4.生活上也常常面临着这个基本问题二、唯物主义(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阴阳五行说2.西方哲人的回答(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唯心主义1.柏拉图的理念世界2.黑格尔的主观唯心主义第3章哲学与时代精神一、哲学与时代精神1.一切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3.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解放与动员群众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与特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基础1.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和失败,表明了工人阶级已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2.思想基础: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3.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三大自然发现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一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一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第一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与以往的哲学否认、掩盖其阶级性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表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服务的,是无产阶级阶级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武器,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体现在哪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核心的观点。

它要求把理论和实践贯通起来,打破了以往哲学知行脱节的严重弊端。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基础。

科学的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把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了科学的说明。

3、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同时就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观点,蕴含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重大任务。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论和历史观之中。

第一,实事求是体现了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实事求是体现了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第三,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第四,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笔记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笔记

肖前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重点笔记第一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节哲学及其社会功能一、什么是哲学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哲学是从总体上概括地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

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

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通过人们观察和处理各种具体事物时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表现出来的。

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并且是关于这种一般的、普遍的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

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经过了理论的加工和概括的。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只有这样,哲学才能真正成为智慧之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二、哲学的特点1、哲学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

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在对象上的区别实质上就是一般与个别或特殊、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无限与有限的区别2、哲学的特点,还表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黑格尔指出:“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反思。

”这种反思,实质上就是对人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所创获的成果的总结、概括。

这种总结、概括就是哲学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它必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三、哲学的功能总体而言,哲学是关于各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它同其他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哲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构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哲学作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再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中,乃至再整个人类精神世界中,都处于核心的地位,其者统摄一切的灵魂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目标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从认识论、价值观和人文关怀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基础是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也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推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成果,实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有机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价值,主张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强调人的价值,将人民放在首位,倡导发展全面人的素质,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和文化自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这些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

这些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自由发展、人的社会性等原理相契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也要关心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要从人的本质出发,体现人的尊严和个性。

在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观念,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自由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三讲: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5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三讲: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5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三讲: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5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三讲: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第三讲: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这种核心地位既体现在实践观的确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方面。

在自然观中,它在确认自然界的先进性和客观实在性的同时,强调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历史观中,它主张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认为历史不过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主要通过实践来解决;在辩证法中,它在确认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同时,认为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运动,而思维的辩证运动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在认识论中,它把实践作为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认为认识依赖于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在价值论中,它同样把实践作为价值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认为真理与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

科学的实践观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基本环节,将其各个组成部分连接成一个有几整体。

2、社会生活之所以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唯物史观确认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必须坚持“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的观点。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之中,这是准确把握实际情况,进而正确指导实际工作的必由之路。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再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就在于,旧唯物主义离开认识活动的实践基础去谈反映,因而其反映论只能是消极、直观的反映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
第一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与以往的哲学否认、掩盖其阶级性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表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服务的,是无产阶级阶级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武器,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体现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核心的观点。

它要求把理论和实践贯通起来,打破了以往哲学知行脱节的严重弊端。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基础。

科学的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把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了科学的说明。

3、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同时就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观点,蕴含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重大任务。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论和历史观之中。

第一,实事求是体现了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实事求是体现了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第三,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第四,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第五,实事求是包含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2、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党的思想路线有着丰富的内涵,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必要途径。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两种倾向都违背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都无法做到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

3、怎样做到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与时俱进,就是要把握时代的新特点,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用这种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实践。

求真务实,就是正确地认识世界,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形成真理性的
认识;注重实践,脚踏实地,身体力行,追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坚持求真务实,既要在‘求真’上下功夫,更要在‘务实’上做文章,尤其是要做到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掌握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人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包含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即世界观,也包含基于这些总体看法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世界统一于物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尺度;等等。

这些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不仅彼此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而且渗透着人民大众的根本立场,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它们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这些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奢靡之风的强大思想武器。

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和安身立命之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