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隆盛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 西学东渐及中断 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 来。他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宗教神学,也将 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 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由于宗法专制沉重,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士 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中国对 外部世界的大门日益关闭
•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中西方的冲突 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 中国文化推人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 历史阶段。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 文化勃兴
• 爆发于公元750年的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 已久的种种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 发生了巨大变迁。 •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 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 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 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 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 • 基本观点: 理一元论 理一分殊 存天理、灭人欲 •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 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玄学的兴盛,体现出动乱时代人们对个体存 在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而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也成为道教与佛教兴盛的土壤。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 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北魏萧梁陶弘景更以“天 子师”之尊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 史,道教至此基本定型。 与道教勃兴的同时,佛教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文化 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 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
•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 •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 礼制,实质上无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 精神。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 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 此。
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表现

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表现1、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这个时期是先秦以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文学艺术种类繁多,包括诗歌、散文、传记、唐传奇等等,尤其是诗歌。
现在大约有50,000首诗留了下来,产生了大量的诗人和其他作家。
其他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和雕塑也有所发展。
在思想上,儒、释、道相互兼容。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历史的编纂方法多种多样,产生了许多史书。
而政治文化、商业文化、外交文化都体现在不同的思维中,具有灿烂的美的氛围。
2、繁荣、发展和创新。
文学和艺术高度发达。
整个唐朝有几十位风格独特的著名诗人,包括李白和杜甫。
诗歌种类繁多,成熟的格律诗构成了唐诗的主体,宋词也应运而生。
内容拓展,视野开阔,风格多样,如边塞诗、山水诗、田园诗、游侠诗等。
古文运动促进了传记、散文和游记的发展,出现了散文家韩愈和散文家柳宗元。
唐传奇出现在小说中,成为后世小说的直接来源,开辟了后世文学的道路。
这些人可以说是世代相传的“衣词人”。
其他艺术,如绘画、音乐、书法、舞蹈、雕塑等。
书法的整体水平很高。
颜真卿、刘公权、欧阳询等楷书大师的出现,成为后世书法的典范。
他们创造的书法风格已经成为后世汉字的主要形式——楷书。
3、开放包容,开放开放。
唐代各种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融合的结果。
与此同时,它的文化体现了广纳百川的精神。
它有极其广阔的视野。
各种艺术大胆地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
比如,音乐吸收外国音乐,创新10首,包括《西凉》、《高昌》、《颜》、《青》。
这种舞蹈吸收了西域的剑舞、胡璇舞等类型,达到了中国封建舞蹈艺术的最高峰,出现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规模宏大、形式壮观的宫廷舞蹈。
法院还成立了专门的音乐和舞蹈组织,如教学工作室和梨园。
这种包容性也体现在政治开放、思想自由和信心上。
为了儒、释、道的兼容发展,将儒、道经典列为考试内容,弘扬佛教,其他理论和信仰自由发展,少受束缚,思想活跃。
促进与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的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度同制
魏国布币
西周钱币
齐国刀币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 究中的两个派别。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 ,“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 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 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 古文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 、左氏春秋、 毛诗、周官礼等。
• 古文经大师:卫宏、贾逵、服虔、许慎、马融等 ;郑玄遍注群经,融合今古文经 。
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 玄学兴起 • 道教创制与佛教
传入 • 儒、玄、道、佛
相与激荡
五、乱世中的文化多元
玄学
玄学是以老庄哲学为 基础发展出的哲学, 它的宗旨就是贵无, 它的最高主题就是对 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 思考。
王弼注《老子》
其他文化成就:
• 科技 • 医学 • 文学 • 书法 • 绘画 • 石窟艺术
兰亭序(局部)
2、书法
欧阳询《化度寺碑》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张旭《终年帖》
李邕《李思训碑》
魏晋南北朝建筑麦积山石窟
六、隋唐:隆盛时代
一、文化背景:门阀世族势力急剧没落。科举制度 打破了文化垄断的旧秩序。
(一)原始宗教:自然崇 拜、生殖--祖先崇拜、 图腾崇拜。
(二)原始艺术:陶塑、 陶绘、原始雕刻、岩画 。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大麦 地岩画遗存有史前岩画1万 幅以上 ,最早的岩画在旧石 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之间。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华夏: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 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分布区。
隋唐文化

吴道子是古代画家中最享盛名的一个,一千年来他被奉为“画 圣”,被奉为民间画工的“祖师,《天王送子图卷》是一幅优 秀的作品。图卷取材于《瑞应本起经》,反映了净饭王抱了初 生的释迦牟尼到神庙中,诸神为之慌忙匍伏下拜的故事。
展子虔的一生经历了北齐、北周,到了隋代,官朝散大夫、帐内都督。 擅长画台阁、人物、车马,也工画远近山水。他的画细致传神,画马立者 有走势,卧者则腹有起跃之势;画山水树木层次分明,比例适当,人称 “有咫尺千里之趣”;画人物描法细腻,以色晕开面部,神采如生。
赵州桥
(四)绘画的成就
隋唐时期的绘画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尤其以擅长画台阁、 山水、人马而声名显赫。阎立本、吴道子的人物画,张萱、 周昉的仕女图,李思训、王维的山水画后世的评价极高。
《步辇图》是阎立本名作之一,它表现的是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 时的情景。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 长安通聘,《步辇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唐太宗与禄东赞会面的场景。
科举制确立
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 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 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 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 员,。 背景:中小地主势力、三省六部制度、纸张
唐朝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 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 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 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 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 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 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 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 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明代八股考试题目为四书五经中的句子。只能依照题义 阐述其中的义理,代“圣贤立言”,格式僵死,字数也 有限制,句法要求对偶。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中国古代史 第五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C)
A.张择端
B.王羲之 C.阎立本
D.辛弃疾
11.【教材素材题】(2021·临沂)下列关于下图中历史人物的说法,正确
的是
(C)
图一 松赞干布塑像
A.图中两人和亲是迫于吐蕃势力强大 B.图二人物为图一人物带去玉米种子 C.图中两人和亲与中原文化先进相关 D.这两位人物和亲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图二 文成公主塑像
( C)
A.南下灭陈
B.营建东都
C.开通大运河
D.创立科举制
5.★(2021·营口)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
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下表空白处应正确填写的内容是
( C)
皇帝
措施
隋文帝
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唐太宗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武则天
(C) A.东汉末年社会动荡 B.隋朝灭亡 C.唐朝由盛转衰 D.金与南宋对峙
17.(地方特色)(2021·岳阳二模)湖南望城县铜官镇为全国著名的“五
大陶都”之一,方圆十里,炉窑林立,遍地皆陶,号称“十里陶城”。铜
官陶始创于何时
( B)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18.(2021·衢州)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诗歌繁盛的表现,这与当时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表现:唐朝诗歌数量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人身份多样等。制度: 科举制。
(3)根据上述材料中的相关史实,说明“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
简车等农业工具的出现,农业发展迅速,走在世界前列;有广州、扬州 等商业城市,商业繁荣,出现国际大都市;唐诗等文学艺术的发展,文 化繁盛,远播世界;疆域辽阔,民族交融,国力强盛,是当时亚洲最强 大的国家。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

中华文化史(第3版)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5
目录
题记
导论
上编中华文化生态
第一章“文化生态”界说
第二章中华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三章中华文化植根的经济土壤
第四章中华文化依托的社会结构
下编中华文化历程
第一章上古: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
第二章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第三章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第四章秦汉:统一的帝国与一统的文化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第六章隋唐:隆盛时代
第七章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第八章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第九章明:沉暮与开新
第十章清:烂熟与式微
第十一章近代:蜕变与新生(上) 第十二章近代:蜕变与新生(下) 结语。
第六节隋唐隆盛时代

•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 山瀑布》)
• 饮中八仙歌
• • • • •
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 威尔斯《世界简史》:“当西方人的心灵为 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 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 唐文化的特有气质,正是这种“兼收并蓄”、 “有容乃大”的精神。孟子说:“充实之谓 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 尽心 下》)有容乃大的精神,造就了唐代的“充 实而又光辉”的文化繁荣时代。
• 3)花鸟走兽
• 独立发展并涌现出一批专画花鸟:如薛稷擅长画 仙鹤,杜甫有诗称其画鹤“低昂各有意,磊落如 长人”;姜皎擅长画鹰,画面突兀逼人,充满肃 杀之气。
• 韩幹所绘《照夜白图》,用洗练而富有弹性的铁 线勾勒后稍加渲染,将一匹烈马狂暴不羁的神情 刻划的栩栩如生,四蹄腾越,昂首嘶鸣,有脱缰 而去的势态,不愧为大手笔之作。
三、艺术风采
1、诗歌(诗的唐朝) 全民爱诗 自上而下 传诵于士庶、僧徒、孀妇、处女、女童、马走之口 流布于市井、寺庙、道观、逆旅、行舟、邮亭之间 宫掖所传,梨园子弟所歌,旗亭所唱,边将所进, 率当时名士所为绝句。 自下而上 行人南北尽歌谣,人来人去唱歌行,时俗所重,正 在诗歌,可见“有唐吟业之盛”的社会心理基础。
• 开放
• 李世民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 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李唐一族之 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人中原文 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 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唐源流出于夷狄” • 政治方面,朝贡关系:留学、传教、经商与居住 • 科技方面,天文、历法、医学、药学与数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四大阶段):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
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主要有:模仿劳动动作的舞蹈,以及陶塑、陶绘和木雕、骨雕。
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1.时间:夏、商、周时期,具体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共约1800多年)。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2.各代文化特征夏文化特征:尚忠。
从鲧、禹治水的故事可知,恪尽职守,英勇无畏,实干苦干,是夏文化的基本精神气质。
商文化特征:宗教色彩很浓,可称之为神本文化。
西周文化特征:(1)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即人本文化取向。
(2)农耕文化取向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的总特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浪潮。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荀子是最杰出的思想家。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总特征:制度化、模式化、程序化。
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秦汉时期:①开拓、进取、创新是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②思想文化统一。
最重大的文化活动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①社会虽动荡,但文化多元,生动活泼,是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②兴起了一股新的文化思潮——玄学。
玄学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着眼点在于思考个体的人生意义与价值,崇尚精神自由。
这影响了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
③佛教与道教勃兴,发展到隋唐时期,与儒学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成熟期(隋、唐——南宋)隋唐时期:①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隆盛时代,气度恢宏、史诗般壮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
•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 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 、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 改革运动。“古文”这一 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 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 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 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 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 ,所以称“古文”。韩愈 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 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 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 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 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 道。
世中 界国 佛取 教代 的印 中度 心成 为
•
运唐 动代 产散 生文 深尤 刻以 影古 响文
•
求唐 备代 ”绘 的画 极“ 盛灿 时烂 期而
•
到中 一国 个书 高法 峰在 唐 代 达
•
空这 前是 活一 跃个 的诗 时歌 代创 作
•
诗歌(诗的唐朝)
• 全民爱诗 • 自上而下 • 传诵于士庶、僧徒、孀妇、处女、女童、马走之 口 • 流布于市井、寺庙、道观、逆旅、行舟、邮亭之 间 • 宫掖所传,梨园子弟所歌,旗亭所唱,边将所进 ,率当时名士所为绝句。 • 自下而上 • 行人南北尽歌谣,人来人去唱歌行,时俗所重, 正在诗歌,可见“有唐吟业之盛”的社会心理基 础。
唐朝
• 历经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位之后,经 过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 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 领先地位。此后,唐玄宗时期又出现了 “开元盛世”,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 次出现。但同样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 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书法
书法和书法家
颜真卿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 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 力遒劲而气概凛然,端庄雄伟。他的行书遒 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 度 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书法和书法家
柳公权
柳公权书,矫肥厚之 病,专尚清劲。
绘画
• 1)人物画 • 盛唐时期的吴道子最为出名,被后世奉为“画圣”。 吴道子所画的人物,称“疏体” ,笔不周而意足, 貌有缺而神全;他还一变东晋顾恺之以来那种粗 细一律的“铁线描”,善于轻重顿拙似有节奏的“兰 叶描”;突破南北朝“曹衣出水”的艺术形式,笔势 圆转,衣服飘举,盈盈若舞,形成“吴带当风”的 独特风格,风行于时,被称作“吴家样”。吴道子 善于把握住传神的法则,注意形象塑造的整体, 故所画执炉女子壁画,达到“窃眸欲语”的地步。 十分传神生动。
佛教
法门寺50亿建世界佛都 重塑 唐代“焕丽”盛景
唐代佛教,是指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到哀帝天祐四年 (907)二百八十九年间李唐一代的佛教而言。
敦煌
服饰
• 唐太宗以中国文化特有的“和实生物”的 中和之道与宽容、包容精神,尊道、礼佛 、崇儒,实行开明的“三教”并立政策, 不仅促使儒、释、道相互吸收融合繁荣发 展,更造成一种宽松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与 风气。 • 文化的盛世,不仅表现在对自己传统文化 的完美继承与发扬,也表现在对异族文化 、外域文化的汲取上。唐王朝采取开放的 民族政策,不仅使得唐朝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得到巩固和扩大,更重要的是,多元文 化的交汇,有助于促成文化隆盛的形成。
诗歌之诗人
• 李白
杜甫
李白醉酒图
杜甫草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隋朝
• 隋文帝的贡献:创立新的选官制度,不再像南 北朝时那么残酷。创立《开皇律》。开创义仓 。创立科举制度。简化地方官制。影响后世千 年。隋文帝时期,国家繁荣强盛,政治清明,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大好局面,为了纪念隋文 帝的功绩,人们把隋文帝时期尊称为“开皇之 治”。隋炀帝则创立科举进士制,收集三百年 战乱失散的文献,修造大运河等。隋朝末年由 于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叛军反,被缢弑 于江都,隋朝便宣告灭亡。
隋唐:隆盛时代
•气度恢弘 •史诗般壮丽 •朝气蓬勃
隋唐文化背景
• • • • • • 地主结构的深刻变化 门阀氏族势力趋于急剧没落 隋末农民大起义 杨隋和李唐政权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大批中下层士子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 精英分子对前途与未来充满信心
隋唐百科
• 隋朝,从公元581年 建立,比唐朝还要繁 荣,唐朝兴盛来源 于隋朝打下的基础 。 • 唐高祖建立了唐朝 ,而唐太宗李世民 领兵用十年时间完 成了统一大业。
绘画
• 吴道子(画圣)
送子天王图
神仙图
2)山水画
• 一以武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青 绿山水 • 一以文臣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 • 青绿山水以勾勒为法,用笔细密烦琐,颜 色以石青、石绿为主;有时为了突出重点, 勾以金粉,金碧辉煌,亮丽壮观,工致动 人。传为李思训的 《江帆楼阁图》、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有容乃大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魄
• 孟子:"充实之谓 • 威尔斯:“当西方 人的心灵为神学所 美,充实而有 缠迷而处于蒙昧黑 光辉之谓大。 暗之中,中国人的 ” 思想却是开放的, 兼收并蓄而好探求 • ——《 的。” 孟子· 尽心下》 • ——《世界简史
》
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 各 种 文 化 艺 术 众 多
• 唐代朝廷颇重视书法,翰林院设有侍书学士,将 书法作为进身仕途的门径之一。中央的「国学」 分为六科,其一为书学科,是专门教习书法的机 构,效仿汉代以书取士、晋有书学博士。 • 唐初四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和薛稷 • 篆书:李阳冰圆劲 • 草书:张旭、怀素“颠张狂素” • 行书:李邕、颜真卿 • 楷书:颜真卿、柳公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