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案 16 散文二篇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教案(一)打印版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教案(一)一、内容解读1.《永久的生命》从标题看,作者写作意图非常明确,即热情地歌颂永久的生命。
但课文写法是先抑后扬,由一个较低的起点,渐入崇高的思想境界。
“永久”是课文论说的重点。
课文共5段,每段都有一个中心句。
第1段的中心句是“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作者以三十岁时人们的变化为例,感叹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说人们“非常可怜”。
这一段看似论调悲观,与标题相去甚远,但这是在为后面的“扬”蓄势。
第2—4段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第2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第3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第4段“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是各段的中心句。
这些段落围绕一个总的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展开,传达文章的主要观点。
第2段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是从外在现象来说;第3段论说生命本体的流转,以代词“它”来称呼生命,将其具体化,是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第4段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第5段以一个精练的句子收束全文,令人印象深刻。
2.《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的结构比较清晰,为“总—分—总”结构。
第1段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爱情虽属于个人情感领域,但它是人与人之间最深刻、最美的联系。
将追求知识与同情人类苦难列为生活的主要目标则体现了作者的大我意识。
第一段的两句话,是全文的总起,其中第二句较难理解,要结合下文才能更好地明白其含义。
第2—4段是分述,是对上述三种人生追求的详细解释,即“我”为什么会以此作为人生的主要动力。
追求爱情是因为爱情可以给人带来喜悦,可以使人摆脱孤寂,可以让人领略人生最美好的境界。
知识则可以增进人们对自然、科学和人类自身的了解,满足人类的求知欲,使人类的精神更加充实、眼界更加开阔,并且这种探求本身也能造福人类,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
第16课《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永久的生命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分析文中优美语句,了解议论性散文语言的特点。
2.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和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分析文中优美语句,了解议论性散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和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第一课时一、铺垫蓄势,导入新课董卿在《朗读者》第二季第三期《生命》的开场白中说:生命是多么深邃的话题,它包含着人世间一切最极致的体验,生命可以是能够被毁灭,但不能够被打败那般顽强,也可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那般博大。
生命如果有颜色,会不会看上去就像梵高的《向日葵》和《星空》。
生命如果有态度,是不是听上去就是贝多芬的《田园》和《英雄》。
生命的意义是如此厚重,无论我们怎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因为我们生而为人,生而为众生。
是啊,有同感吗,同学们?在新冠肺炎面前,我们的生命是多么脆弱,但是所有最美逆行者都用他们的坚持与努力证明了,我们的生命又是多么顽强。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严文井,听听他对生命有着怎样的解读,听听他生而为怎样的人!【设计意图】董卿的开场白既有富有哲理,又有文采,可读性很强。
而且,短短的几句话中,诠释了她对生命以及生命背后的那个精神层面的“人”的理解。
用她的开场白导入,再联系2019年岁末、2020年初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能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生命”,带着思考,带着感慨走进课文。
二、自读课文,画出生疏的字词,通过注释或查字典解决臼齿:位于颔末端,较大的、以研磨为用途的牙齿。
兴味:趣味;兴趣;兴致。
洗涤:冲荡;清洗。
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牛犊:小牛。
炫耀:特意强调,夸耀自己。
茸毛:指人和动物的绒毛;植物体上的细毛。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地不断向周围扩展滋生凋谢:草木花叶枯萎脱落。
比喻衰败,死亡。
学写两个易错字:臼、卑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1.理清行文思路提问: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哲理性散文,思路清晰,章法井然,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设计范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设计范文一、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文章,该篇短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名为《鱼》,第二部分名为《荷》,文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可以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细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
•掌握散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学习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能力目标•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启示。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方法分析散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能够运用学习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设计1. 导入活动(10分钟)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最近读过的一本书,分享阅读心得。
在介绍中,重点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书中人物、情节、场景等方面的感受和思考。
2. 预习活动(10分钟)提前让学生阅读好《鱼》和《荷》,然后在课堂上集体讨论。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教学过程(35分钟)3.1 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教师通过提问或者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
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描述鱼和荷的情景,说说作者如何描绘鱼和荷的美丽之处?•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鱼》和《荷》,文章的主旨是什么?3.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段落的结构:怎样划分段落?每个段落在叙述什么?•比喻的使用:有哪些比喻?比喻的意义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使用比喻?•对比的运用:鱼和荷在文章中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4. 拓展活动(15分钟)让学生自己选择一则故事或者一篇美文,探讨其主题和情感,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和阅读方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6《散文二篇》优课教案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6《散文二篇》优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背影》两篇经典散文。
本节课将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散文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散文课文,对散文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散文的深层次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散文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散文的特点及其在文章中的体现。
2.难点:对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为例,分析散文的特点和表达技巧。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
2.教材:准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背影》两篇课文的教学材料。
3.参考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鉴赏散文的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散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背影》两篇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加深对散文特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分享讨论成果。
第16课《散文二篇》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二组:语言看似矛盾,却富有哲理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凋谢与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分析:“分开来”是指生命存在于个体之中,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也是暂时的。“合起来”是指整体的生命。整体的生命生生不息,永不休止地繁殖、蔓延,是永久的。
追求知识,既可使自己的精神更加充实,还能掌握改造世界的方法,从而造福人类;
同情人类的苦难,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减轻苦难,则由小我升华到了大我,由个人之爱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这三个追求存在着情感上由浅入深境界上由低到高的逻辑关系。可以看出文章严密的逻辑。
小结:
哲理散文特点: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深入
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芬芳,让世界变的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而且“落红不是无情物”,凋谢只是换了一种生存方式,它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下一代。所以凋谢和不朽并存,表现出生命的价值。
第三组: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分析:“像飓风一样”说明激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
16.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永久的生命教材分析《永久的生命》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议论性散文。
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情感哲思”,以散文体裁为主,呈现写人记事、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说理等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本单元的学习是在七年级上册“人生之舟”和七年级下册“生活哲理”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也为九年级“砥砺思想”“浩然正气”主题单元的学习做了情感及价值观的铺垫。
本文是作家严文井1942年创作的,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揭示出个体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而言,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高度赞美以及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告诫人们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促人上进。
文章哲理深邃,语言通俗,感情充沛,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思维特点上正在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对散文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及学习能力,但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尚不成熟。
因此,在此类哲理散文的理解上,会存在些许障碍。
同时,中学生对人生产生惊奇、疑惑,这驱使他们在万花筒里看世界,他们有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但随着自我成长,他们的知识逐渐丰厚,自我意识强烈。
他们开始思考探索“一个人从哪里来,要走向哪里”“我是谁,我会死亡吗”等一系列不明晰的问题,这可能让他们焦虑、忧心或迷茫。
上课时,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内容,把握作者观点,学习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同时要帮助他们领会课文人文内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大胆发言,深入思考,结合文本,认识生命的意义与可贵。
八年级的语文主题学习主张“课外阅读课内化”。
实践以来,取得了一些变化。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与积累,阅读速度有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有所进步。
在此基础上,课堂内我们将继续采用教读引领课,以“1+X”类比阅读,既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又能让学生了解哲理性散文的特点,还能启迪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找关键句,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2.反复朗读,品味语言,领会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3.类比阅读,迁移运用,加深自己对生命本质的感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6《散文二篇》2课时

02 互动学习 · (六)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1. 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 【答案】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些细琐的事情入手,通过生活中 的点滴小事的变化表现诞生命的易逝。这样以小见大的表现 手法,更有利于读者感知生命的易逝,通俗易懂。
02 互动学习 · (六)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2. 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答案】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 那样的微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我们丝毫不能做主。作者 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一步赞美生命蓄势。
02 互动学习 · (六)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4.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最后的抒情,表达出了作者对自己人生所追求 的三种感情的坚守和执着,抒发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 生活的思想感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进一步提升了文 章的感染力。
3 课堂小结
学习活动七: 通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深入探究本文
2 互动学习
学习活动三: 利用本课学习资源,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
拓展视野
景、文体文化常识,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
前置补偿
堂互动反馈。
02 互动学习 · (三)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 北武昌人。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 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 童话寓言集》等,曾获首届全国优秀 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 艺创作荣誉奖。
3 课堂小结
学习活动八: 反思本课学习,归纳中心意思,评析写作特
通读课文
点。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评价篇章
03 课堂小结 · (八)通读课文,评价篇章
本文主旨
《永久的生命》这篇散文抒写了生命的低微、柔弱、易 逝,但它又是永久的、充满希望的,我们应该赞美生命, 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感谢生命,回报生命。
2023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散文二篇教案

16 散文二篇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赏析,学习欲扬先抑和层层深入地阐述道理的写作方法。
3.感悟作者的生活态度,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赏析,学习从生活经历谈起,表达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的写法。
2.感悟作者的生活态度,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课时安排:2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资料助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展示: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一、新课导入生命,是人类永远也解不开的迷。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人活在世上的时间是有限的。
那么,生命怎样才能永久呢?这节课,我们就到《永久的生命》中去寻找答案。
二、走进课文(一)资料助读(展示课前预习)1.了解作家作品。
2.写作背景。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思考:1.本文对生命永久这一问题进行总结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明确】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2.请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并概括各部分内容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
第二部分(2-3):谈生命的永久。
第三部分(4-5):高唱生命的赞歌。
(三)重点研读任务一:本文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交流展示】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
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
接着作者说“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作者的感情由悲观变为乐观,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这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表面上看作者一开始的感情是悲观失望的,其实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客观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散文二篇
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永久的生命
本文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略有改动。
本文是严文井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富有哲理,鲜明生动,
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我为什么而活着
本文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有改动。
本文是罗素为自传作的序言。
罗素才学非凡,尤其在哲学、数学、逻辑学方面造
诣颇深。
罗素一生都在不断求索,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
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强烈的感情支配着他的一生。
教学过程
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人类的生命却是永久的,只要我们珍爱生命,活出价值,就能使生命变得神奇和不朽。
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段),谈个人生命的短暂,表现出个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
第二部分(第2~4段),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第三部分(第5段),以一个精警的句子收束全文,令人印象深刻。
【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生命的感悟,揭示了生命“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我为什么而活着
通读课文,请问答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是什么?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感悟精彩句子】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这三种感情”比作“飓风”,表现出了作者对一生中的三大追求执着坚定的信念。
【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认为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