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

合集下载

(完整版)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浅析林黛玉与茶花女的人物形象

(完整版)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浅析林黛玉与茶花女的人物形象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浅析林黛玉与茶花女的人物形象第一部分导论一个是阆苑仙姝,一个是风尘奇葩,一个是冰清玉洁的白色芙蓉,一个是明媚鲜妍的红色山茶。

18世纪,在亚欧大陆两端的古老国度——中华帝国与法兰西,两位文采卓然的文学大师,曹雪芹与小仲马,“分别运用中国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西方艺术的‘再现’手法,为我们塑造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传神之形和玛格丽特真切感人的悲剧女性形象”。

1中国古典小说的奇葩《红楼梦》,运用现实主义和诗意的手法,将封建社会的衰落这一宏阔画幅作为这场悲剧收尾的爱情故事的背景。

《红楼梦》博大精深的艺术成就,使之成为永久的谈论主题。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全书的主线,对读者而言,林黛玉更是成为了不朽的“潇湘妃子”。

小仲马先于1848年写下小说版的《茶花女》,后改编成为戏剧。

受小仲马的启发,威尔第创作了歌剧《茶花女》。

1935年,《茶花女》被搬上荧幕,名为《玛格丽特·戈蒂埃的故事》。

茶花女这一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两个看似生平迥异的女子,却在文学艺术上有着异曲同工的美感。

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出发,以作者曹雪芹和小仲马的生平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红楼梦》和《茶花女》的小说本身以及林黛玉、茶花女的原型等角度为切入点,对林黛玉和茶花女的身世、生平、性格、爱情悲剧及根源、文学艺术之美进行多角度比较。

关键词:红楼梦,茶花女,林黛玉,曹雪芹,小仲马第二部分正文第一章曹雪芹与小仲马的生平简介及其所处社会背景比较1.1 曹雪芹与小仲马的生平介绍及比较1.2 曹雪芹与小仲马所处社会背景比较第二章《红楼梦》与《茶花女》简介2.1.《红楼梦》简介2.2.《茶花女》简介2.3. 林黛玉和茶花女的原型小考第三章林黛玉与茶花女的人物形象比较3.1. 林黛玉和茶花女的身世比较3.2. 林黛玉和茶花女的性格比较3.3. 林黛玉和茶花女的爱情悲剧比较3.4.林黛玉和茶花女的悲剧根源比较第四章林黛玉与茶花女的文学艺术美比较4.1. 林黛玉和茶花女的文学美比较4.2. 林黛玉和茶花女的艺术美比较第三部分:结论山茶已去,墓冢依然;绛珠亦走,金陵梦断。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林语堂《吾国吾民》中的中国形象-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林语堂《吾国吾民》中的中国形象-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林语堂《吾国吾民》中的中国形象-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 《吾国吾民》扬名海外林语堂自塑的中国形象不同于在他之前,形形色色的西方游历者、传教士和自诩为中国通的西方人所绘制出的各色斑斓的中国图景。

林语堂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2007:32)为指针,开创了独具影响力的对外讲中局面,塑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形象.而《吾国吾民》是林语堂在西方世界的成名作,1935年在美国第一次出版后,几个月内就印了七版。

这本书使林语堂跻身于英语世界的作家群中,奠定了林语堂的国际声望和地位,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吾国吾民》是用散文笔调写的社会文化评论,以外国读者为主要对象,介绍和评论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

这本书的文化和知识内涵很丰富,文笔幽默而生动,受到西方读者的好评。

1989 年2 月10 日,美国总统布什对国会两院联席会谈到他访问东亚的准备工作时,说他读了林语堂的作品,感受很深,布什说林语堂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情形,但他的话今天对我们每一个人仍然受用。

布什的话表明:林语堂至今还影响着美国人的中国观.从20 世纪90 年代至今,研究林语堂的论文处于快速发展期。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从1999 年到2010 年,共有3732 篇关于林语堂研究的学术论文,而且每年的数量都在快速增加。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林语堂研究的宏观和微观层次。

这篇论文主要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兼及散文文体的特点,论述林语堂塑造的中国形象的特点和方法,以及背后的潜隐性因素。

因为林语堂取得了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和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用西方文化的思想来观照中国文化是他写作的一个出发点,同时他又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观照西方文化,比较文学的分析角度应该是最接近他创作的初衷的。

另外,国内学者涉及林语堂自塑的中国形象多侧重从其小说入手分析,而较少直接从其散文类作品予以分析。

关于对比较文学的认识

关于对比较文学的认识

关于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的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

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1.跨越性:“四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比较文学的主要方向和内容是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进行文学比较研究,即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新型边缘学科。

从世界文学的角度着眼,充分揭示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文学所持有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探索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乃至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比较文学的任务。

2.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

可比性是一种有待于研究者去发掘的内在价值,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

它主要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3.文学性:比较文学最本质的规定性,文学首先是艺术层面、形式层面,不是文化、历史、哲学、宗教。

4.开放性和宏观性:开放性体现在:①它不受时间、空间、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

如荷马史诗、印度史诗与北欧史诗。

②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更具有宽泛的内容。

传统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作家和作品之间,而比较文学的研究却从作家、世界、读者等方面到文本。

③兼容并包的方法,比较文学为主,兼及系统归纳、审美评论、历史考据、哲学反思、图表统计、社会调查、文本细谈、传记互证。

宏观性体现在: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精神是加强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沟通与平等对话。

然而我们学习比较文学又有什么意义呢?一、有助于视野的拓展和治学方法的改进拓宽知识视野①改进我们的思维方法,不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②打磨我们的立体目光(曹禺话剧的西方来源;对郭沫若诗作的多元思考;边缘地带的创新性本体要求)比较文学是以一种跨越国界的视野研究文学现象及其相关的文化现象的,它要求人们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用一种面向世界的胸怀去看待文学。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和方法角度论巴拉德《太阳帝国》中国人形象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和方法角度论巴拉德《太阳帝国》中国人形象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和方法角度论巴拉德《太阳帝国》中国人形象最近读了英国著名作家巴拉德的作品《太阳帝国》,作品是以是以1937 年到1945 年抗日战争为背景写的,作品是从一个12—14 岁少年的视角讲述的故事,珍珠港战争后的上海,尸横遍地,一片混乱。

吉姆找寻父母未果,却被关进日军的龙华平民集中营,在那里,他目睹了长崎的冲天白光,也见证了毁灭的世界重生的曙光。

一部关于战争和掠夺、集中营和死亡行军,饥饿和生存的真实记录。

通过一个懵懂的小男孩的视角,讲述在无秩序可言的世界里成年人的状态和价值观。

从外部研究:第一,从作家有关异国的信息来源的角度看,是非常明显的,《太阳帝国》作者巴拉德出生在上海,珍珠港事变后,被日军羁押在龙华集中营,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作者是以他的亲身经历来写这品小说的。

第二,从作家创作时的感情,心理因素来看,作品中小男孩对日本零式飞机非常仰慕,甚至对日本兵都颇有好感,他认为这些侵略者比战争中的英国人更为可爱。

他尤其钦佩无畏的精神和无尚的勇气,而胜利的日本人看起来则非常勇敢。

然而作者创作时才意识到日本人是何其恶劣地对待了中国人,他们以惨绝人寰的方式屠杀了数百万的中国人。

第三,在人物的刻画上,这部作品里有许多的中国人物形象,如奶妈,司机,乞丐,警察等等。

而且大多形象都是消极的。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奶妈的形象,她在小男孩家被日军占领前和占领后的态度简直判若两人,在小男孩家里拿东西的时候她显得很镇定,而且狠狠地扇了主人公一耳光,所以在奶妈的身上我们隐约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中国人一定程度的丑化。

然而在司机的身上,又看到了见义勇为等的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我觉得,作者在对中国的态度上是中立的,不仇恨也不鄙视。

从内部研究:从等级关系来看,作品里有那么一幕,当主人公在大街上被一个小男孩追的时候,他拼命地跑,他宁愿向日本人投降,都不愿被抓到,从种种来看小男孩对日本人是有一种敬佩的,他认为日本人是非常勇敢的,这就反应出作者潜意识里的一定的等级关系,他认为像主人公那样的上流人士不应该与追他的那个男孩是一个层次的。

从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论

从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论

从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论一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也开始被提上议事日程。

如果说,以前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主要还只是一种阐释的话,那么,今天的研究则多带有一种比较的眼光。

研究者们正开始有意识地将中国古代文论置于世界文论的背景之下,考察其所处的位置,并据此判断它的独特价值。

不过,这里说的“世界文论”一语所指尚不明确。

按照一般的理解,世界文论既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学理论的总和,即包括英、法、德、意、俄、美等欧美国家和中国、印度、日本等亚洲国家在内的各国文学理论,也可指涵盖东西方各国文论的一般文学理论(General Literary Theory)。

在后一个意义上,它和歌德所说的“世界文学”相对应。

那么,我们所谓“置于世界文论的背景之下”,是什么样的世界文论呢?著名比较文学专家季羡林教授曾指出:世界上讲文艺理论的只有中国、印度、欧洲这三个地方“能言之成理,自成体系”。

这是有道理的。

由此而言,我们既讲世界文论背景,就应该充分考虑各国文论,尤其是那些自成体系的文论各自的异同,但这样一来,问题的实质反倒容易掩没在细节的辨析中了。

事实上,正如西方文论从古至今虽说流派林立,但仍有着某种一以贯之的特色一样,中国、印度、日本等东方国家的文论,也有着某些不同于西方的自己的特征。

为着大处着眼,研究中国古代文论者所说的世界文论背景,主要是指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文论背景。

中国文学理论和亚洲其它国家文论的比较无疑是有意义的,但只有在西方文论背景的映衬之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自身的特征才会更加显豁,其独特价值才更易见出。

而中国文论与其它东方国家文论的差异,相比之下倒不是那么重要。

比较只是研究问题的方法或手段,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将中国文论置于西方文论的背景之下辨其异同,而在于通过这异同的辨析走向一般文学理论,尽管这在目前还只是一个辉煌而诱人的设想。

应该明确,一般文学理论并不只是东西文论共同的文心,它还必须包揽东西文论各自的差异,是同与异的辩证统一。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绪论一、从研究对象和范畴看:三个阶段: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布吕奈尔三人主义二、从价值取向着眼三、比较文学的价值1、对文学研究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确立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比较文学,处于对狭隘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不满,后者滞后于当时文学的全欧性与全球性交流的事实。

新的视角:本国文学与他国文学关系的角度新的领域: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2、对文学创作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了解与欣赏其他民族文学的理论指导。

比较文学可以提醒创作者注意吸取他国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写作技巧,以推动自己与本国文学的发展。

3、对文化交流而言,比较文学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文化体系互识互证互补,最终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世界和平。

全球化趋势使不同民族、不同体系之间的文化交流、对话与包容势在必行,比较文学有助于缓解文化霸权与极端民族主义的矛盾,促进文化多元化。

比较文化是“跨文化之桥”(乐黛云语)“自我”和“他者”的认识之道(孙景尧语)四、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两者不等同,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展开的文学研究都属于比较文学:1、两个比较所归属的层面不同:前者是一种比较意识,属本体;后者是一种研究方法。

2、指涉的对象不同:前者前就对象必须跨越国家语言民族学科等界限;后者则不一定跨越;3、使用方法不同:前者除比较法之外,还可使用实证法批评法和阐发法。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学科史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酝酿于十九世纪20—30年代、形成于十九世纪70—90年代的欧洲,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1、思想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球渗透促成全球意识和比较意识的产生,最终促成文学研究的全球意识与世界胸怀的形成。

2、研究方法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促成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比较研究的形成于比较方法的广泛应用。

3、文学发展方面,各民族文化与文学交流的频繁,促使传统的民族、国别文学研究方式被突破,比较文学应运而生。

对比较文学的理解

对比较文学的理解

对比较文学的理解比较文学的本质及意义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或途径,用以揭示文学作品间的异同与联系,寻求其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和内涵。

它不仅是文学史研究、文学批评和文学教学的必需工具,而且是理解人类文化变迁和交流的重要角度之一。

通过比较文学,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作家、不同文化、不同国度、不同时代间的文学作品存在着共性和差异。

这些共性和差异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它们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本质和历史背景。

同时,比较文学也可以推广文学的发展,借鉴他人的长处,吸取对方的经验,从而使文学更加繁荣、优秀。

比较文学的方法与步骤比较文学的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对比、文化对比、时空对比等。

而在实践中,比较文学也需要注意一些步骤,这些步骤包括:选择比较对象,明确比较目的,收集研究资料,剖析文本内容,找出共性和差异,诠释其深层含义,达成认识和结论等。

选择比较对象是比较文学时的第一步,比较对象的选择应该有针对性和合理性。

可以是属于同一文种,来自不同国家的作品,或者是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的作品等等。

而明确比较目的就是要为后续的研究和分析作出引导和指向作用,因此,比较目的不能模糊不清,应该有明确的准则和目标。

收集研究资料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步骤,研究者需要获取文学作品的文本资料、作者背景资料、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相关资料。

收集到资料后,应该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找出文本内部和外部的共性和差异。

剖析文本内容,则是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

将比较文学所涉及到的多个文本进行分析和比较,将其作品的核心思想、主题、历史背景、美学风格等进行有机结合,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阐述这些文本的内涵。

找出共性和差异,则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头戏。

这一步是比较文学的核心,也是比较文学最难的部分,对于研究者的能力和水准有着较高的要求。

从中找到共性和差异,不仅仅只是探究它们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要揭示其内在的意义和历史背景等。

诠释其深层含义,则是对比较结果的进一步解析。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现代文学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现代文学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特点摘要:本文从文艺思潮、作家和读者、言语和媒体三方面,以与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中心,考察并记述了东亚三国现代化的过程。

并阐明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如何与其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相连。

虽然各国政治情况各异,但基于民族主义的民主化方向却表现出一致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因此,可以说。

东亚的现代文学是在西方的压迫和对其反抗的过程中诞生的,换言之,是运用排外主义的方式西方化的。

东亚现代文学史研究必须走出西方文学的阴影,发掘和整理与现代西方存在差异的、具备东亚个性的文学史。

关键词:现代性;文学史;门户开放;启蒙运动;个别性;普遍性;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1序言在本文中,现代文学的概念,并非仅仅是以时间作为标准进行划分的。

而是把所有在本质上具备了现代的精神和形式的文学作品统称为现代文学。

也就是说,所谓现代文学是指“以市民精神为内容,把自由的文体作为形式的文学”,或者说,是由被分化了的艺术类别的概念所形成的文学。

如果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分析,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为基础并且充分地反映了复杂的市民社会的小说无疑在现代文学史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还有,由于文艺新闻的形成,带来了文学和媒体的完美结合。

这种文化现象使文学的功能和意义在社会中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

综上所述。

与古代文学相比,现代文学是以不同于前代的社会条件和意识形态作为背景诞生的,它是文学与时间意义上的现代相结合的产物。

与西洋的市民社会不同,东亚的中、日、韩三国,在现代社会制度的建立与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中。

被迫的门户开放政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东亚的现代意识和文学意识,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半殖民地这一历史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制约。

再加上之前的封建制度所造成的影响依然大量残存于精神文化领域方面,文学在与现代相结合的过程中,经过了各种各样错误的尝试,做出了必要的修正。

研究东亚三国被欧美列强蹂躏的历史,其现代文学的比较分析是其中一个必要的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同点摘要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成书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吴承恩的《西游记》则完成于我国明代万历年间也就是16世纪中叶。

虽然2部作品在空间上相隔数万里,时间上也相差1个世纪,但这2部作品的创作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点。

本文主要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相似点产生的原因、以及比较2部作品的意义这4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关键字比较文学《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一、比较文学的概念二、《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2.1 浓厚的宗教色彩2.2 艺术特色2.3 主题思想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产生的原因:3.1 作者的出身经历人生观价值观3.2 社会背景3.3 宗教信仰被西方认为最好的少年启蒙读物《天路历程》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同以宗教取材,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中西方的古代神话世界。

《天路历程》和((西游记》分别是英国和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具有浓厚宗教思想、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

尽管产生于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但是两者在主题、情节、宗教意义等方面有着无可置疑的相似性与互证互补性作为反映与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学作品,两部小说思想内容方面无处不在的相似性,极大程度地折射出生活于不同时域中的人类文化之间的类同性。

这种相似性统摄之下的相异性又恰恰表现出世界两大主要宗教教义的互证与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球性的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佐证与案例。

引言分析了国内外对两部小说的研究状况,并提出运用比较文学主题学理论对它们进行研究。

本文探讨两部小说所反映出来的基督教与佛教拯救理念的异同,研究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结论部分总结前文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不同文明应当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共创世界和谐。

本文采取了比较文学主题学的新视角,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两部中外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宗教作品,在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方面开拓了新的思维空间,并为两部小说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它们都是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一位哲人曾说“: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象中,神化和宗教是最难兼容于纯粹的逻辑分析了”,即宗教信仰是自明而不可追问的。

但宗教虽难容于“逻辑分析”,纵观中外文学史,宗教文学的深厚传统却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在“乐园—犯罪—受难—赎罪—得救”的模式下构思主人公的经历的。

基督徒背着“原罪”的包袱踏上了赎罪的征程。

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终得包袱脱落,进了天堂;而唐僧师徒有的前世有错,有的今生犯罪,都从乐园中贬入凡间受苦,在神仙、菩萨等的帮助下,一行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灵山,成了正果。

再次,作品都引用了各自宗教的典籍。

《天》第一、二部分别从《圣经》中引用了160个和94 个比喻,《圣经》的思想观念在整部作品中无处不在。

《西》中儒、道、佛的典籍、故事、教义也是比比皆是。

唐僧取佛经是为了济世、救天下万民;观世音菩萨见了玉帝,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居然口称陛下,这些都很明显是儒教的观点。

道教之说也为数不少,孙悟空本来就学道于菩提老祖,而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人物都取之于道家。

佛教的影响最大,作品中引录了多篇佛教经文,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等。

综上可述,尽管《天路历程》和《西游记》存在着文化和宗教的差异,17世纪的英国人民和16世纪的中国人民对当时的社会充满了强烈的不满,又想通过宗教的形式寄托自己的济世愿望,因此这两部作品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

同时,两部作品不管是基督徒还是唐僧师徒,他们的旅途其实都象征着一个人一生的心路历程。

所谓的圣城或灵山也就是一个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要想达到这种境界,人们应该付出非常人的努力和艰辛。

因此这两部作品也就谕示着人们要注重内心修养,只要认准方向,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达到目标。

借用佛教的一句话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两部小说都在宗教的框架中展开故事。

《天路历程》按照基督教的“原罪———信主———赎罪———得救———沐恩”思想构思小说:描述基督徒如何背着“原罪”的包袱,走上寻求真理和光明的漫漫历程。

先受到“世智先生”等诱惑,直到在“拯救墙”下抱住了十字架,意味着他虔信了基督,“包袱”才终于脱落,走上了赎罪的正路,最终进入了天堂。

《西游记》则主要按照佛教的因果报应、苦行得救、普渡众生、修成正果的思想构思小说。

唐僧师徒都因前世有过,贬入人间受苦。

而一旦他们认定了西天取经的目标,就得到神佛们无时不在的救助。

师徒们的“八十一难”既是苦修苦行的历程,也是他们驱妖除魔、救济众生的功德。

两部小说写的都是信徒们如何为追求各自宗教的最高境界———基督教的“天国”和佛教的“西天”———而历尽劫难,最终都实现最高的宗教理想。

主人公们都是各自宗教最虔诚执着、百折不挠的信徒。

《天路历程》中基督徒历尽恶魔、美色、财富、淫威、自杀、背叛等种种诱惑的考验,向着天国,矢志不移。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见恶必除,除恶务尽的普济众生的英雄,唐僧及其师徒也都是面对“水水山山灾不脱,妖妖怪怪命难逃”的重重磨难,一心西行的信徒。

小说的主题显然都在宣扬人类宗教所共有的信条———因果报应,惩恶扬善,虔信主宰,禁欲宽容,都宣扬了各自宗教的万能与至上。

作为以宗教为主题的小说,它们都把各自宗教的最高经典《圣经》或佛教有关的典籍作为创作的依据。

班扬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和传教士,他一生所受的书本教育主要是从《圣经》中来的,被称为“读一本书的人”(man of one book)[5],因此,他对《圣经》十分熟悉。

《天路历程》第一、二册分别从《圣经》引用了160个和94个比喻,《圣经》的思想观念在整部小说中无处不在。

全书充斥着浓厚的向善宽容、一切荣耀归基督的宗教理念和自律道德、理性严谨的清教思想。

吴承恩不是纯粹的佛教徒或道教徒,他带有中国世俗知识分子释、道、儒三教合一的传统思想。

因此,《西游记》诸神中,有佛祖如来,菩萨;也有道教玉帝、天王,他们常联合起来,对付孙悟空这样的叛逆者。

唐僧既是个“普渡众生”的佛家弟子,又有儒生的懦弱、迂腐无能的特点;孙行者师从祖师,后皈依佛门。

小说中的佛教故事、儒学经典、道家谶语俯拾皆是。

而师徒四人最后的结局是取得真经(佛教)、长生不老(道教)和继续济世(儒教),带有释、道、儒三者合璧、共享荣耀的色彩。

小说努力将忠孝礼义儒家美德、慈悲为怀的佛教教义和纯朴无饰的道教风范融为一体,显然又把佛教奉为最高境界。

因此,小说中直接追索佛教经典的细节比比皆是。

正如评论家林赛(Linsay)说的“在整个故事中,佛经变得形象生动,犹如《圣经》里的话语。

”[6]同时,道家的思想和言辞也无处不在,最典型的是小说以《易经》的理念和意象作为开篇和结尾,道家的阴阳交合与故事的虚实相得益彰。

一、浪漫主义色彩的充分表现浪漫主义创作着重表现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和理想,即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美丑﹑真假﹑善恶的感知和认可,其实质就带有明显的主观性。

作者因不愿直面丑恶的现实﹑剖析现实,而只好采用奇特的幻想﹑大胆的夸张﹑奇异的情节等表现方式,来表明自己对现实的感受和理想的追求,以图超越现实。

从《天路历程》和《西游记》来看,情景﹑情节的奇异性等浪漫主义特征是共同具有的,正是它们不为国度所限,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The romanticism creation focuse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ubjective feelings of life and ideal, namely the perception and recognition of the reality of life in the beauty and ugliness, true and false, good and evil, it is with obvious subjectivity. The author was reluctant to confront the ugly reality and analyze reality so they have to use the strange fantasy, bold exaggeration, strange plot style to show their sense of reality and pursuit of ideal and also to transcend the reality. From The Pilgrim's progress and Journey to the West, we can know that singular characteristics of romanticism is common. That common thing is the reason why the two works are so popular among two nations.《天路历程》故事开头便以梦的形式展开叙述,然后充分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力,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其中有惊心动魄的决斗,有层出不穷的妖魔鬼怪等等,给人一种奇幻、浪漫的感觉。

The Pilgrim's progress begin with the form of dream narrative thus giving full scene of imagination of the author and showing a colorful picture for the reader, which have thrilling dues, there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of demons and ghosts and so on, giving a person a kind of fantasy and romantic feeling.《西游记》情景的幻化完全与神佛妖魔结合起来了。

其表现的内容比先前的任何作品更宽阔,更雄奇。

《西游记》所虚构的幻景,完全脱离时空的界限,自由驰骋。

时光时而眼前,时而倒流;人、神、禽、兽、物其姿态万千,活灵活现;从人神妖魔,到亭台楼阁,无一雷同。

如对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的描写“:重一万三千五百斤”“,长的高万丈,头如泰山,腰如峻岭,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霎时收了法象,将宝贝还变做个绣花针。

”还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哪咤的三头六臂,铁扇公主的芭蕉扇等等。

天上的飞禽,地下的走兽,举不胜举。

这些虚幻,神奇的幻想,组成了一个绚丽多姿,五光十色,雄奇离异的神魔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