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和教训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教训。
这一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充满着挑战和困难。
但正是在这些挑战和困难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初步探索的经验1. 坚定信念: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定地信念。
我们相信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相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这种坚定的信念是我们不断探索的动力和支撑。
2. 探索创新: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敢于探索创新。
我们不断吸取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 科学规划: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注重科学规划。
我们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制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规划,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二、初步探索的教训1. 国情分析不够充分: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教训。
其中最主要的教训就是国情分析不够充分。
我们在初期对我国的国情和实际了解不够,对一些矛盾和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导致一些政策措施的不够到位。
2. 政策措施不够精准: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政策措施不够精准的问题。
一些政策措施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对一些特定情况的考虑不够周全,导致政策效果不佳。
3. 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了制度建设不够完善的问题。
一些原有的制度体系在新的形势和发展需求下不够适应,在重大改革和调整时出现了一些难题。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我们要坚定信念,敢于探索创新,注重科学规划,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第2课_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列出与1、2两课内容有关的大事年表
时间 1917.3 1917.11 1918~1920 1921 1922年底 1928 1936 重大事件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三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通过新宪法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 了。” ——邓小平 请回答(1)新经济政策是哪一年实施的?为什么说它比较好?
1.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 A、俄罗斯联邦 B、外高加索联邦 C、乌克兰 D、爱沙尼亚
D
2.1928年后,苏联为实现工业化重点发 展的是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商业
B
3.苏联的成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 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苏联成为社会主义 国家的时间和标志是 A.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 B.1922年苏联成立 C.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D.1937年农业集体化
A、“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
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 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B、“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
斯大林模式
C、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 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 D ) A、俄罗斯联邦 B、外高加索联邦 C、乌克兰 D、爱沙尼亚
1922 1940 年苏联成立 年加入的有 1929年加入的有 1925 年加入的有 俄罗斯联邦 爱沙尼亚 哈萨克 乌兹别克 外高加索联邦 拉脱维亚 塔吉克 乌克兰 土库曼 立陶宛 吉尔吉斯 白俄罗斯 摩尔多瓦
中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
筚路蓝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四面八
方”)、政治(人民民主专政)与文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新民主主义试验,主要是“过渡时期总 路线”和卓有成效的“三大改造”
提前进入社会主义
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客观因素和毛个人的 主观因素,促使中国提前进入社会主义,
第六讲 中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个主题,两(三、四)大理论,三位巨人
一个主题 摧毁封建专制的牢笼,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政 权; 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完成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摆脱贫穷愚昧的困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
两(三)大理论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三位巨人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我们唱着《东方红》,翻身当家站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让我们共同建设好伟大祖国的未来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孙中山的功绩
1、全面揭示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主题— —独立、民主、富强 2、提出实现主题的政治纲领:民族、民 权、民生 3、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4、首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5、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 大政策
“最大失误”的三个版本
版本之一——“建国以来”“我们”: “离开发展生产力,去搞社会主义” 版本之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 “没有把教育搞好,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知识
分子待遇太低” 版本之三——“我” “搞特区时没有坚持一下把上海摆进去”
邓小平论社会主义
1、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动摇 2、剔除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正确
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理论基础。
在新时代,中国要深入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三、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动力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略。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障。
在新时代,中国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强大动力。
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力量。
在新时代,中国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广泛凝聚人民力量,为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坚实基础。
五、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根本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要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ppt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苏联成立——1922年
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苏联成立——1922年
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 联”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 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 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 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 史名词。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 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 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 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 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 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
特点: 多种经济并存, 发展商品经济
影响: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11119994爱92路20俄92年沙5年2罗年的加尼年加斯入亚加入苏探联的的入邦联有有索的成有立
(二)俄、苏罗联斯成联立邦——19拉立摩吉哈 塔外乌白2脱 陶 尔乌尔萨吉2高克俄土维宛多吉兹克克年加兰罗亚瓦库斯索斯别曼联克邦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 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 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 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社会主义工业化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 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 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 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 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 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
第2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主要成就: 1、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十年探索(1956—1966):第一颗原子弹、氢弹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失误表现: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失误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忽视本国国情;急于求成 经验教训:立足国情,制定适合国情的政策,实事求是; 经济发展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
课堂探究「1」
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 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 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 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 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引起不满。 (3)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或:列宁是怎样纠正错误的?)取得什么成效?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 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教
训:
1、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农业和轻工 业的发展 2、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 3、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注意提高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 4、保护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 5、政治上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 法制建设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 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 索——(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新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 1918——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 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已经 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了。 2、时间、主要内容(或特点): 1921年;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 品经济 3、作用是什么?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民 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谈谈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认识

谈谈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因此,我国首先进行了经济建设,通过土地改革、农田水利建设等一系列措施,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我国逐步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在我国,人民群众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特征。
因此,我国积极推进人民民主,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实行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安排,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还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需要有自己的精神文化支撑。
我国通过扶持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
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还要注意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对充分发展的社会,但仍然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我国通过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同时,我国还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系列实践经验的总结。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九年级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孙香玉学习目标:1.掌握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的时间,加盟国,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重点、作用,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936年新宪法的内容,斯大林模式。
2.了解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
学习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学习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
教材分析重点:1、新经济政策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可以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结合改革开放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状况加以说明。
使学生认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辅以谈话法和课堂讨论。
预习学案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_________________时期。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___________,允许_______并存,大力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__________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_________”。
当时加入苏联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后来,苏联扩大到______个加盟共和国。
4.________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____________。
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________国变成强盛的__________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步伐。
5.苏联在_________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______________国家”。
_____________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 业的发展; ② 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 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③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 农民的利益; ④ 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 重经济效益等; 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 法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的社 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 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 折。 列宁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 经济政策 斯大林时期,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 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延伸:
比较一下苏联的工业化和资本 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背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 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3).评价: ①对苏联工业化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弊端:第一,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比例失调; 第二,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 量差。第三,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 发展粗放,效益低,浪费能源。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背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 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领导国家的权力需
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
(3).评价: ①对苏联工业化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弊端:第一,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比例失调;第 二,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 效益低,浪费能源。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的探索——实行计划经济)
1.社会主义工业化 : ( 1 ) 1928-----1937年,实行两个五年计划。 ( 2 )重点-----发展重工业。 ( 3 ) 结果-----苏联由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国防力量大为加强。
2.农业集体化: ( 1 ).目的---适应工业化需要。 ( 2 ).方法----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打击富农。 ( 3 ).1937年完成。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的探索——实行计划经济)
1.社会主义工业化 : ( 1 ) 1928-----1937年,实行两个五年计 划。 ( 2 )重点-----发展重工业。 ( 3 ) 结果-----苏联由由传统的农业国变 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加强。 2.农业集体化: ( 1 ).目的---适应工业化需要。 ( 2 ).方法----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打击富农计划”方式,引 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 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 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斯大林就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 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 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所以,他就明确提出一 个要贡税论,就是说要农民,除了他要交的 粮食,应该交的国家任务之外,在工业品上, 他要把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 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就是 说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来积累工业化的资金。
A、“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
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 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B、“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
斯大林模式
C、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 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一、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斯大林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一些致命 的弱点,首先是经济发展不均衡,重工业、 军事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轻工 业、农业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特别是农业。 第二方面呢就是人民的生活没有能得到重 大的改善,没有能够和工业发展同步得到 改善,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的粮食 的产量、人均的肉类的产量,还没有达到 沙皇时代的水平。
列出与1、2两课内容有关的大事年表
时间 1917.3 1917.11 1918~1920 1921 1922年底 1928 1936 重大事件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三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通过新宪法
D
(一)实施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2)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3)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措施 : (1) 时间:1921年开始实施。主要内容:允许多 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意义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二)成立苏联 1.1922年底,苏联成立 2当时加盟共和国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 乌克兰和 白 俄罗斯。 3.后来,苏联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苏联的成立 (政治方面)
苏联国旗
请注意区别: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联国徽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苏联的成立
1922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
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共有15个加盟国。
列宁是哪年逝世的? 他为俄国革命和建设、 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做 出了哪些贡献?
一、开始的部门不同:苏联优先发 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 二、资金来源不同:苏联主要采取 行政手段来保证、实行高积累多投资,资 本主义国家主要来源于殖民掠夺、向外国 借债等。
4、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 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 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 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 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 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从农 业国变成工业国。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 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苏联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
背景 时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阻碍苏俄经济 的发展 1921年
内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结果 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 水平 影响 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 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 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 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把商品、货币、 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 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