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儿童学心理学实验

合集下载

招教常考的心理学经典实验

招教常考的心理学经典实验

招教常考的心理学经典实验1.吉布森:视觉悬崖实验——证明人很小便具备的深度知觉/立体知觉/距离知觉。

2.库珀和谢帕德:心理旋转实验——证明表象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

3.皮亚杰:点红实验——证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主体与客体分化的特征。

三山实验——证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有自我中心性。

守恒实验——证明前运算阶段儿童是单维思维,不能形成守恒观念。

钟摆实验——证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假设演绎的抽象推理。

对偶故事法实验——说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过程是从以结果为他人行为判断的他律阶段到以动机为他人行为判断的自律阶段的,10岁左右是他律到自律的关键转折期。

4.巴普洛夫:狗听铃声分泌唾液实验——证明了经典性条件作用中获得、消退、泛化、分化等规律。

5.格赛尔:双生子爬楼实验——证明身心发展受成熟机制的制约。

6.卢钦斯:量杯实验——证明了思维定势(定势具有双重作用)。

7.邓克尔:蜡烛实验——证明了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作用。

8.斯金纳:小白鼠按杠杆实验——证明了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强化理论。

9.班杜拉:波波玩偶实验——证明班杜拉的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

10.桑代克:饿猫出笼实验——证明尝试-错误说的“三条学习规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率。

形状知觉实验——论证了迁移的相同要素说/共同要素说,迁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需要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有共同成分。

11.柯勒:大猩猩叠箱/接杆实验——证明学习不是桑代克所说的盲目渐进的尝试错误,而是重新形成情境关系的“顿悟”过程。

小鸡觅食实验——证明迁移的关系转化说,迁移是学习者能够发现学习经验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

12.托尔曼:小白鼠位置学习实验(小白鼠走迷宫实验)和潜伏学习实验——证明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认知目的学习理论,学习不是简单的S-R联结而是S-O-R的过程,“O”是包括能力与倾向内部过程,证明情境的“认知地图”的存在以及期望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心理学中的十个有趣实验

心理学中的十个有趣实验

心理学中的十个有趣实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实验来探索人类心理世界的奥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心理学领域中的十个有趣实验,这些实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和行为模式。

1. 杜尚兰实验杜尚兰实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Alfred Binet在19世纪末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被要求重复一个被研究者说出的数字序列。

通过观察被试的错误模式,研究者可以了解到人类在记忆任务中的注意力、思维以及决策过程。

2. 皮亚杰实验皮亚杰实验是瑞士心理学家Jean Piaget在20世纪初设计的。

实验中,研究者观察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发展过程。

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和思维过程,研究者揭示了儿童认知能力的不同阶段和发展规律。

3.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在1971年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被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在模拟监狱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

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巨大影响,引发了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

4. 韦伯冷却实验韦伯冷却实验是由德国心理学家Ernst Heinrich Weber在19世纪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将手指分别放在冷热水中,然后判断温度的相对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人类对温度的感知并不是绝对值,而是相对差异的感知。

这个实验启发了我们对感知和知觉的理解。

5. 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在1961年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被要求给予一名“学习者”电刑作为惩罚,观察他们是否会在实验者的压力下继续执行。

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试会在实验者的指令下不顾道德约束执行电刑命令,这揭示了人们在权威压力下的服从行为。

6. 被示威者效应实验被示威者效应实验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Bibb Latané和John M. Darley在1969年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旁观一段被指定的暴力事件,观察他们在不同社交情境中是否会寻求帮助。

十大心理实验

十大心理实验

十大心理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实验方法可以揭示出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

下面将介绍十大经典的心理实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世界。

1.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该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波尔扎尼(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设计并进行。

实验模拟了一所监狱,将一组志愿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观察他们在模拟监狱环境下的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在极端环境下,人们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暴力和服从等行为。

2. 权威实验(Milgram Experiment)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于1961年设计了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实验者要求被试者给予电击,观察他们是否会服从指令。

结果显示,大部分人愿意遵循指令,甚至在被试者出现痛苦的情况下仍然继续给予电击,揭示出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对权威的强烈服从倾向。

3. 空间不一致实验(Ponzo Illusion)该实验由意大利心理学家马里奥·庞佐(Mario Ponzo)于1913年设计。

实验通过绘制两条等长直线,但在两条直线的顶端分别绘制不同大小的斜线,使得上方的线条看起来更长。

这一现象揭示了人类的视觉错觉,即我们在处理空间关系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4. 批量同化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索洛蒙·阿什(Solomon Asch)于1951年进行了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个体在面对集体压力时是否会改变自己的判断。

实验者让被试者在一组明显错误的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

结果显示,当其他人都选择错误答案时,被试者往往会选择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答案,揭示出人类的从众心理。

5. 权衡选择实验(Tversky and Kahneman)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合作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揭示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偏见和错误。

教师资格-12个心理实验

教师资格-12个心理实验

教师资格-12个心理实验三山实验-皮亚杰实验内容: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

小一点的孩子说不出来,而大一点的孩子则可以。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迷笼实验-桑代克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内容: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微信订阅号NTCECN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完整版)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完整版)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1.三山实验-皮亚杰实验内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迷笼实验-桑代克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4、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内容: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并由此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1.三山实验-皮亚杰实验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图片中指出哪一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迷笼实验-桑代克实验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4、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容:箱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并由此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幼儿园教资、考编常考心理学实验汇总

幼儿园教资、考编常考心理学实验汇总

在幼教招聘考试中,心理学实验是常考的一个考点,重点记住人物—实验名称—实验结论即可。

1.三山实验-皮亚杰-自我中心2.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格赛尔-成熟机制决定人的发展3.视崖实验-沃克和吉布森-深度知觉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发明了“视崖”装置,来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经典方法。

4.点红实验-阿姆斯特丹等人-自我意识-主客体分化很多妈妈都知道,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会有一个阶段分不清“你”和“我”,当他想要妈妈抱抱的时候,不说“我要抱抱”,而是“宝宝要抱抱”,这是孩子话说得不好?其实不是,而是这个阶段的孩子,他的世界里还没有“我”的概念。

5.客体永久性实验-皮亚杰-客体永久性/物体恒存6.波波玩偶实验-班杜拉-观察学习7. 陌生情境实验-艾斯沃斯-依恋类型8. 延迟满足实验-沃尔特·米歇尔-自我控制能力【巩固练习】1.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考察的是( )。

A.儿童的深度知觉B.儿童的计数能力C.儿童的自我中心性D.儿童的守恒能力答案:C【解析】三山实验,是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的一个著名的实验。

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著名的“视崖实验”研究的是()。

A.大小知觉B.深度知觉C.方位知觉D.形状知觉答案: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发明了“视崖”装置,来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经典方法。

六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具有了深度知觉。

3.证明生理成熟对学习有影响的实验称为()。

A.双生子爬楼梯实验B.延迟满足实验C.视崖实验D.点红实验答案:A【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通过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证明了生理成熟对学习的影响最大。

4.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斯运用“陌生情境实验”考察儿童的()。

A.自我意识B.道德认知C.依恋行为D.同伴交往答案: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斯运用“陌生情境实验”研究儿童的依恋行为。

并且根据婴儿的行为表现,将婴儿的依恋类型分为以下三种:回避型;安全型;反抗型。

十大心理实验

十大心理实验

十大心理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实验的方法来理解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以下是十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心理实验,它们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设计的。

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如何扮演角色,并观察监狱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被分配为监狱守卫的参与者表现出了令人震惊的残暴和虐待行为,而被分配为囚犯的参与者则表现出了极度的沮丧和恐惧。

2. 朗格尔实验朗格尔实验是由心理学家丹尼尔·朗格尔(Daniel Langer)于1978年进行的。

该实验通过向参与者展示两个相似的物体,要求他们在心理上区分这两个物体。

结果显示,参与者倾向于更高估在他们无法接触到的条件下看到的物体的价值。

3. 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由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于1961年进行的,旨在研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给予一系列电击给学习者,当学习者回答错误时,电击的电压会逐渐增加。

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参与者在被实验者要求继续给予电击时,愿意服从指令,即使他们明知道这样做可能会给学习者带来伤害。

4. 皮亚杰实验皮亚杰实验是由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于20世纪初进行的。

该实验旨在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通过观察儿童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皮亚杰发现儿童的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从简单的感官和运动行为向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转变。

5. 纳什均衡实验纳什均衡实验是由数学家约翰·纳什(John Nash)于1950年提出的。

这个实验模型用于研究参与者在多人博弈中做出决策的策略。

实验结果显示,在某些情况下,个体最优的决策并不能导致整体最优的结果。

6. 阿斯套实验阿斯套实验是由心理学家伊丽莎白·阿斯套(Elizabeth Loftus)于1974年进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大儿童学心理学实验很久很久以前,虽然现在看起来已模糊不清,我们都曾是孩子。

我们咯咯笑、大哭、大笑、探索、摔倒,我们对于刚刚起步的这条旅途几乎一无所知。

除非遭遇不幸,在生命最初的几年中,我们产生了记忆、语言、自我意识、记忆认知、社会和情绪能力。

我们向着未来的自己走出了最初的几步。

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发展心理学——并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这样的人,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就像了解自己的历史可以对未来有所借鉴,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

这篇及以后几篇将介绍儿童心理学几个重要领域中的10个经典研究。

每个实验都是我们自己这个拼图中的一块,细细品味任何一个实验,都将提醒我们,现在看来浑然天成的事情曾经是多么复杂。

10大儿童心理学实验(1)——婴儿从很早就有记忆有些人认为,我们不可能记得2到4岁之前的任何事情。

另一些人则认为我们能记住那之前的事——可能甚至能追溯至出生之前。

“儿童期失忆”可不好研究,因为我们很难证明成人最早的记忆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不过心理学家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通过一系列经典实验来检查幼年的记忆形成。

如果真的很早就有记忆,那么从理论上成人当然可能记住很早期的经历。

一踢脚就有声上世纪六十年代,Carolyn Rovee-Collier(现任职于Rutgers大学)教授和同事们设计了一个经典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以了解婴儿记忆的机制。

这种方式提供了关于婴儿记忆何时、如何发展的重要证据。

在他们的实验中,Rovee & Rovee让9-12周大的婴儿舒适地躺在家中的摇篮中,向上看着一个色彩鲜艳的木头旋转风铃。

在他们的脚上系一条绳子,另一端连到旋转风铃上。

所以当孩子踢脚的时候,风铃就会动。

如果他踢得用力,那些木头装饰就会相互撞击发出悦耳的敲击声。

小孩踢得越多,他们就可以听到更多的敲击声。

如果你知道巴普洛夫和他那只流哈喇子的狗,那理解这个实验应该没什么问题。

这个实验就是看看婴儿可不可以对踢脚让小车移动产生条件反射。

研究者首先记录婴儿踢脚次数的基础水平(小车没有连到脚上),之后和有激动结果(风铃动了!)的踢脚次数进行比较。

Rovee&Rovee发现八周大的婴儿就可以掌握踢脚和风铃转动之间的关联。

在45-55分钟之后,这种概念依然不会削减。

早期记忆虽然这个原始发现价值不大,但是利用这一程序导致了之后很多有关婴儿记忆的新发现的出现。

比如,在后续实验用不同的旋转风铃代替了旋转的小车,看看婴儿是否可以分别不同,以此来测试他们是否真的记住了。

另一项实验中,只有八周的婴儿接受了为期三天,每天9分钟的旋转风铃训练。

24小时之后,只有使用相同的风铃,婴儿才会比基础水平踢的多。

这说明他们记得训练他们所使用的风铃而并不是随便一个就风铃。

这是一个特别激动人心的发现,因为在那之前人们认为长期记忆(24小时对心理学家就算长期了)直到8或9个月才会出现。

因为这个和类似的一些实验,我们现在更多地了解了婴儿记忆。

我们的记忆系统实际上从很早起开始就工作得相当好。

儿童的记忆也差不多和成人的有相同的工作方式——只不过婴儿的记忆更加脆弱而已。

Carolyn Rovee-Collier怀疑婴儿期失忆是否真的存在。

看起来,我们的大脑确实可以在一岁之内就存储长期记忆。

成年后很难提取这时期的记忆是因为我们的早期记忆系统功能有限,之后又受到以后生活的干扰,最终我们会不可避免的忘记早期信息。

10大儿童心理学实验(2)——自我概念形成自我概念的出现:镜子里的是我么?至今为止,“镜子测试”依然是最好的检查婴儿自我概念出现的实验大多数人总是首先想到自己,因此我们很难想象曾几何时,我们没有“我”的概念。

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简单实验显示,直到2岁左右,我们还不能在镜子里认出自己。

由于这个研究,以及后来一些延伸的实验,一些观点认为直到2岁生日,我们才出现自我概念。

鼻子上的红点1972年,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 Beulah Amsterdam发表了一项实验,从此开启了随后几十年关于自我认识的研究。

实验的过程很简单。

首先悄悄地在6-24个月的婴儿鼻子上粘一小红点,然后把他们放在镜子前。

孩子的妈妈指着镜子里的影像问孩子:“那是谁?”之后研究者们开始观察婴儿的反映。

Amsterdam测试了88个婴儿,最终只能得到16个孩子的可靠资料——婴儿终究是婴儿,而且很多孩子不想玩。

从这16个婴儿身上,Amsterdam发现了三类反应:1、6-12个月:那是别的孩子!婴儿的行为好像在镜子里的是另一个人——一个他们想友好相处的人。

他们会做出接近的动作,比如微笑、发出声音等。

2、13-24个月:退缩。

婴儿看到自己在镜子里面的样子不再感到特别兴奋。

有些看起来有些警惕,而另一些则会偶尔微笑一下并弄出些声音。

对这种行为的一种解释是婴儿这时的行为很自觉(感到自己存在,可能表现出自我概念),但是这也可能是面对其他孩子的反应。

3、20-24个月以后:那是我!大约从这个时候开始,婴儿开始能够通过指着自己鼻子上的红点,清楚地认出自己。

这明确地表明他们认出镜子里的是自己,而那块棉球是在自己的鼻子上。

虽然Amsterdam的结果是通过小样本得出的,之后在更多的被试身上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另外,之后设立控制情况的实验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孩子如果鼻子上没有红点就不会碰自己的鼻子。

这说明摸鼻子并不是他们看到自己影像的自然反应。

自我概念还是仅仅认出自己?当然这个实验简化了大量的复杂心理过程。

心理学家就镜子实验到底揭示了什么提出很多问题。

比如,有可能婴儿在2岁之前还不能很好地分辨面孔。

所以,他们可能在更早的时候产生自我概念。

另一种可能是,在两岁左右,婴儿产生了牢固的外表或视觉的自我概念,不过还没什么心理的自我概念。

如果是这种情况,测试说明我们知道我们看起来很像,可能我们需要到更久以后才产生自我概念。

这仅仅是两个常见的解释,你肯定能相处更多其他解释。

这种多元可能性显示了儿童心理学中一个重大障碍:由于只有有限的实验可以在孩子身上实践,因此结论特别模棱两可。

尽管有这么多的可能解释,这么多年来镜子实验依然牢不可催并且继续得到应用,而其他实验要就无人问津了。

社会性的孩子镜子实验之所以长盛不衰,其中一个原因是,从其他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自我概念这时应该已经产生了。

正是2到4岁这段时间,孩子们开始迅速发展出很多社会性行为。

简单的互动没有大用,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才是成功的社会关系的基础。

如果婴儿没有一定的自我概念,他们大概不可能和别人建立关系。

镜子实验也被用于测试动物的自我概念,实际上,在Amsterdam之前,这个实验最早是由Gordon Gallup教授用于黑猩猩的研究。

所有的大型类人猿都“通过”了测试,其他还有海豚、鲸鱼和大象。

在最近的一项实验中,一个8英尺高的镜子被摆放在纽约Bronx公园的大象笼里。

研究者在大象的头上画上记号,他们观察到大象去碰他们自己脑袋上的记号。

大象和其他能够通过这项实验的通过都拥有复杂的社会体系,这并不是巧合。

基本的自我识别是与其他动物交流的关键;有了这个知识,婴儿们开始一摇一摆地进入了社会性的世界。

10大儿童心理学实验(3)——儿童学习发展孩子怎么明白地球不是圆的的关于儿童时期学习过程的经典实验指出:真正的理解建立在放弃固有的成见之上想想那些我们都慢慢接受的知识:人类是从猴子进化的,用字母代替数字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地球是个绕着太阳转的圆球。

他们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周围的事情,这些事实如今看来微不足道,似乎上学时只用一天的课程就可以掌握。

不论这些概念现在看起来多么明显,曾经一度我们无论如何也弄不明白,那时候我们坚信算数只能用数字、人类是特殊的物种,而地球是平的。

孩子们如何扭转了对世界的理解,这是儿童心理学中最引人入胜的领域之一。

不过这不仅仅与儿童有关,我们总要时不时地接受新的概念——虽然可能不是物种起源这么重大的问题。

我们很容易认为学习主要与记忆有关——特别是糟糕的教育中,学习就是死记硬背。

当然更好的学习方式,不仅是知其然,还要只求所以然。

那么是何种认知过程让我们从死记硬背发展成真正的理解呢?Stella Vosniadou 和William Brewer 曾经进行过一项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让人们了解了我们如何“知其所以然”。

实验的根据是一种叫做“心理模型”的认知心理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我们先建造一个解释某件事情原理的心理模型,然后测试这个模型,以获得对于周遭的理解。

这个理论指出在我们理解一个概念的过程中,可能有一系列的中间点,每达到一处都了解了事情的一个部分而非全部。

Vosniadou 和 Brewer希望从这些心理模型的中间点中找出证据说明理解的发展过程。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Vosniadou 和 Brewer在实验中共采访了60个6-11岁的孩子。

每个孩子需要回答48个问题,开始的问题很简单:“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后面的设计的问题则更有试探性,用以了解孩子有关地球的心理模型。

尽管大多数孩子开始的时候都说地球是圆的,研究者很快发现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模型。

当问到如果你年复一年一直走路会发生什么情况,很多孩子说会掉下去,考虑到他们认为地球是个圆球,这个答案让人吃惊。

有些孩子甚至说你会掉到其他的星球上。

还有孩子说虽然地球是圆的,但我们住在地球里面的一个平面上。

最初,这些答案看起来杂乱无章也不具统一性,好像是孩子们自己编造出来的。

但随着进一步提问,出现了一个明确的回答模式(括号的数字包含了具有该种心理模型的孩子的数量)长方形的地球:认为地球是一个平的长方形,你可能掉下去(1/60)圆盘形的地球:认为地球是一个平的盘子,你可能掉下去(1/60)两个地球:认为我们站在一个“地球”上,它是平的,而另一个在天上的“地球”是圆的。

这个答案说明当被问到“地面”的时候,他们认为这个星球是平的,;而被问道“地球”是则认为是圆的(8/60)空心球:认为我们住在地球内部的一块平地上(12/60)铺平的球体:认为地球是个铺平的圆球,人可以在上面(和下面)生活(4/60) 球形:随着年龄的增长,持有地球是球状的常规观点的孩子稳步增多。

混合模型:剩下的孩子或者是没有给出统一的答案,或者难以归纳出一种模型(11/60)理解的发展以上结果说明我们需要一个发展过程来接受一个本来犹如天方夜谭的全新概念。

日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地球一定是圆的。

否则,向下的重力会把我们拽到。

这是我们最初关于地球的“心理模型”。

之后我们被告之地球差不多是个球形,而我们尽力改造原有的模型,但过了一段时候我们发现我们陷入了两难的处境。

这些心理模型的中间点指出,我们为了弄清一个新的概念,最初想通过某种办法,将其归入已有的理解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