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压监测数据分析报告
矿压分析最终稿

矿压分析最终稿矿压是指在矿井开采过程中,由于岩层受力性质的变化,引起了矿井中岩层的变形和破坏。
矿压分析是为了预测和评估岩层的变形、应力和破坏状态,以及确定其开采方案和支护措施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讨论如何进行矿压分析以及其重要性。
矿压分析的方法一般分为三种:理论计算、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
其中,理论计算是根据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推算,由于缺乏现场实测数据,其预测结果具有一定误差。
现场监测是通过使用各种物理仪器和设备,对岩层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收集,以确定岩层的力学性质和变形状态。
数值模拟则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采用计算机软件,来模拟和预测岩层的力学性质和变形状态。
在进行矿压分析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岩层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开采方式、支护措施、地质构造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岩层受力变化,从而产生矿压。
为了有效地防止矿压,需要制定相应的支护措施。
一般来说,主要的支护措施包括:采用合适的开采方式、加强岩层支护、合理排水、控制工作面进切速度等。
在制定支护措施时,需要综合考虑各项因素,以保证最大程度地确保安全生产。
矿压分析在煤矿、金属矿山、盐矿等地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煤矿中,由于工作面的进切速度较快,矿体变形和破坏较严重,因此需要更加严格的矿压分析和支护措施。
在金属矿山中,为了保证矿体的开采效率和安全性,需要采用更加精细的力学模型和支护措施。
在盐矿中,由于盐层的特殊性质,采用适当的开采方式和支护措施是防止矿压的关键。
矿压分析的意义在于能够预测和评估岩层变形和破坏的风险,以及制定合理的支护措施。
这对于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和提高煤矿等矿山的开采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进行矿压分析是煤矿等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总之,矿压分析是保证矿山安全生产和提高开采效率的重要手段。
必须对岩层的物理和力学性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不同的矿井特点和开采方式制定相应的支护措施,以确保矿山的安全和稳定性。
矿压观测总结报告(大全5篇)

矿压观测总结报告(大全5篇)第一篇:矿压观测总结报告2011年3月份11A601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预报应用及矿压观测总结报告吉新矿11A601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预报应用及矿压观测总结报告:11A601工作面面长116.6m,走向1180m采高2.6m,倾角20~40º顶板支护设备选用放顶煤液压支架支护强0.54MPa<0.64MPa-0.73MPa.顶板管理是采煤工作面回采工艺的最关键问题,近两年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仍未管好顶板杜绝顶板冒顶事故,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预报则是用科学的办法及时掌握回采工作面支架初撑力质量和预报顶板即将发生的活动,适时采取可靠的治理措施,实现安全产.2011年1月1日我矿安装了KJ216煤矿顶板动态监测系统在11A601工作面,工作面共安装4台压力监测分机,分别安装在75架(1号机上部)43架(2号机中)31架(3号机中部)3架(4号机下部)主要监测顶板活动规律,按照规程支架对顶板初撑力设计值是不得大于24MPa,超过设计值支架安全阀会自动漏液,经过三个月的实践,初步掌握了顶板活动规律,及时预报了顶板即将出现的变化,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了安全生产.根据3月份11A601工作面综采工作阻力历史数据分析曲线图和监测日报表作出以下结论;1,工作面上端与下端压力太小,其中上部压力比较突出,平均压力值最大11.33MPa,最小2.69MPa,中部压力较大已超出预定的设计值,平均压力值最大33.13MPa,最小4.876MPa,下部压力值平均最大值23.92MPa,最小值5.4MPa2,中部压力从3月5日(923m)至3月12日(938m)明显增大,平均压力值49MPa,初步发现中部有来压现象,来压步距为15m,持续时间7天3,3月22日中部压力值最大已达到46MPa,由此可证明支架安全阀没有自动漏液泄压,安全阀需检修或更换。
4,重点做好中部支架的初撑力观测,保证上部和下部支架初撑力达到要求。
综采工作面矿压分析

十一月份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报告本月通过对33405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掌握了该工作面煤层顶板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步距、工作面支架支护强度、围岩破坏活动过程煤壁中应力变化大小和应力影响范围。
为工作面现场管理提供完善、准确的资料,以直接指导生产实践和解决施工生产问题。
一、煤质和煤层赋存情况,该工作面所采(3+4)#煤层是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主要可采煤层,根据现有巷道揭露的煤层资料分析,该面煤层结构简单,煤层属稳定煤层,煤层厚度为 3.65m。
煤层倾角3°~7°平均6°。
1、煤层顶、底板情况:(1)、顶板:顶板依次为伪顶、直接顶、基本顶。
伪顶为灰黑色碳质泥岩,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厚度平均约为0.18m;直接顶为黑色砂质泥质结构,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斜层理较发育,底部含碳质,厚度平均约为7.75m;基本顶为灰色粉砂岩、中间含中粒砂岩,为粉砂状结构,薄层状构造,厚度平均约为8.05m。
(2)、底板:直接底板为灰黑色泥岩,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厚度平均约8.5m。
3#+4#煤层顶板以泥岩为主,抗压强度平均13.8MPa;抗拉强度平均0.95MPa;单项抗剪强度平均6.79 MPa;底板也多为泥岩,抗压强度平均10.6MPa。
2、地质构造:据掘进揭露的地质资料分析,33405工作面煤层整体形态为一单斜构造,工作面沿倾向布置,从工作面巷道揭露资料看,该面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古河床冲刷带和F28正断层横穿整个工作面。
工作面里段为易冒落的顶板,顶板随回采而垮落,顶板来压比较稳定。
二、原始记录汇总:①工作面支架支护载荷的观测根据,33405工作面的顶板支护动态监测记录:每5天进行一组数据分析,数据平均值如下:1-5:16.68 Mpa、6-10:20.1Mpa、11-15:20.86 Mpa、16-20 21.94Mpa、21-25:20.34MPa、26-30:22.5 Mpa, 本月共出现4个压力峰值,分别是6日的25.1Mp、12日的20.2 MPa、22日的28MPa、28日的29.2Mpa,其它时间都相对平缓。
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报告3月

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报告3月一、引言本报告是关于3月份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的分析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回采工作面矿压的变化情况,为后续的矿山管理和安全生产提供依据。
二、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数据分析根据我们的观测数据,3月份回采工作面的矿压变化情况如下:1.压力变化趋势矿压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从观测数据来看,整个3月份,回采工作面的矿压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表明矿山内部的应力受到了明显的增大。
2.矿压异常情况在3月份的观测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些矿压异常情况的发生。
具体来说,工作面西侧的矿压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且压力变化幅度较大。
该异常情况可能与工作面附近岩层的变化有关,需进一步研究分析。
3.矿压与地质条件关系回采工作面的矿压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根据我们的观测和历史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矿压与矿体的岩性、构造、倾角等地质因素有较强的相关性。
在3月份的观测中,矿压的明显增加可能与工作面附近岩层的特点有关,需要加强对地质条件的研究和分析。
4.矿压与采矿方式关系矿压的变化还与采矿方式密切相关。
回采工作面的采矿方式不同,其矿压变化也存在差异。
根据观测数据,我们发现不同采矿方式下工作面矿压的变化幅度有所不同。
因此,在制定采矿方案时,需要考虑工作面的矿压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压力。
5.安全生产建议根据以上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安全生产建议:(1)加强矿压观测:根据观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观测频次,加强对回采工作面矿压的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2)强化地质条件分析:加强对回采工作面附近地质条件的研究和分析,深入了解其与矿压变化的关系,为制定科学的采矿方案和安全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优化采矿方式:根据回采工作面矿压的变化情况,优化采矿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压力,保障工作面的安全稳定运营。
(4)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加强对回采工作面安全生产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
煤矿监测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煤矿安全生产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本报告通过对煤矿监测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煤矿安全生产现状,为煤矿企业提供决策依据,促进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提升。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我国某大型煤矿企业2019年至2021年的监测数据,包括瓦斯浓度、温度、湿度、压力、粉尘浓度、一氧化碳浓度等关键参数。
2. 数据处理: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其次,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不同参数量纲的影响;最后,运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方法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三、数据分析1. 瓦斯浓度分析(1)总体情况:2019年至2021年,该煤矿瓦斯浓度平均值为0.5%,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但在2020年第二季度,瓦斯浓度曾短暂超标,达到0.6%,需引起重视。
(2)原因分析:通过对超标期间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瓦斯浓度超标主要与采煤工作面通风不良有关。
2. 温度与湿度分析(1)总体情况:2019年至2021年,该煤矿温度和湿度均在合理范围内,平均温度为24℃,平均湿度为75%。
(2)原因分析:温度和湿度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夏季温度和湿度较高,冬季温度和湿度较低。
3. 压力分析(1)总体情况:2019年至2021年,该煤矿压力稳定,平均压力为0.8MPa,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2)原因分析:压力稳定主要得益于煤矿企业对压力监测系统的不断完善。
4. 粉尘浓度分析(1)总体情况:2019年至2021年,该煤矿粉尘浓度平均值为0.5mg/m³,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2)原因分析:粉尘浓度超标主要与采煤工作面切割、运输等环节有关。
5. 一氧化碳浓度分析(1)总体情况:2019年至2021年,该煤矿一氧化碳浓度平均值为0.2ppm,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2)原因分析:一氧化碳浓度稳定主要得益于煤矿企业对通风系统的不断优化。
翟镇煤矿1401E回采巷道矿压监测及数据分析

在 10 E联络巷 中布置 3个测站 , 中3 、# 41 其 # 6 测站 位 于巷道 两端 ,= 站位于巷道 中间位置 ; 10 E运 7} } 测 在 41 输巷 中布置 1 、# #2 测站 ,# 2 N 站距 10 E联 络巷分 1 、# 41
别 为 10 5 m; 10 E轨道巷 中布置 4 、# 0 m、0 在 4 1 # 5 N站 , 4 # 5 N站距 10 、# 41 E联络 巷分别 为 10 5 m。 0 m、0
△ 口
6
4
3
、
单体支柱压力监测仪 Y Y 0 D) B 6( 6、 7 顶板 离 层 指 示 仪 D 2o L 0
一
口
△ 口
3
6
钻孔应力计及超前支柱应力监测仪均有连续 记录
和储 存数据的功 能 , 仪器 、 仪表安 好后 , 置并 记 录初 设
读 数 。每周进行一 次数据 采集 。数据 采集 过程 中 , 均
为 了揭示并且 总结 随着工 作面 的推进 , 方煤壁 前
内的应力 分布规律 , 以及 由此造 成 的 回采及 其他 受采 动影 响巷道 的变 形情 况 , 以 10 E工作 面为背景 , 特 41 在 回采巷道 中布置 了矿压监测站 。 10 作面位于三采运输 下 山及 三采 轨道下 山 41 E工
21年 期 02 第1
参堪j 技 i ; 斜l
1 8 9
翟 镇 煤 矿 10 回 采 巷 道 矿 压 监 测 及 数 据 分 析 4 1 E
穆 华, 王 芳 , 玉娥 穆
2 10 ) 7 2 4 ( 山东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翟镇煤矿 , 东 新泰 山
摘
要 翟镇煤矿 为 了 示、 揭 总结在 工作 面推进过 程中, 方煤壁 内的应力分布规 律, 前 以及 由此造 成的 回采巷道 变形情况 , 特在 10 E工作 面 41
2024年矿压观测总结(二篇)

2024年矿压观测总结尊敬的领导:根据我单位在2024年进行的矿压观测工作,我将向您汇报观测结果和总结的相关情况。
一、观测地点及时间:我们选择了位于XX省XX市的XX矿区作为观测地点,并在2024年1月至12月期间进行了连续观测。
二、观测仪器和方法:在观测过程中,我们使用了高精度矿压监测仪器,对矿区的主要区域进行了实时、连续的矿压观测。
观测方法包括静态观测法和动态观测法,通过监测矿区地表沉降、矿井深度、开采进度等参数,对矿压变化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和分析。
三、观测结果及分析:通过连续观测,我们得到了大量的数据,并对矿压的变化趋势和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
1. 矿压变化趋势:根据观测数据显示,XX矿区的矿压总体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矿井的开采导致了地层压力的重新分布,进而对矿压产生了影响。
2. 矿压分布规律:我们发现,矿压在矿区内存在着空间异质性,即不同位置的矿压变化幅度不同。
这主要受到地质条件和采矿方式的影响。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矿巷产生的应力会导致矿压的局部增大,进而对矿区的压力传播产生影响。
3. 矿压与开采进度关系:观测数据显示,矿区的矿压与开采进度密切相关。
随着开采工作的进行,地表沉降和矿压均逐渐增大。
这主要是由于矿井开采过程中煤岩体的变形和破裂,致使地层失稳,从而引起了矿压的增加。
四、观测结论:根据观测结果和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1. XX矿区的矿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对矿区的安全生产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2. 矿压在矿区内存在着空间异质性,为矿压控制和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3. 矿压与开采进度密切相关,需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控制矿压的增加,保证开采过程的安全性。
五、建议和措施: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对矿压控制的建议和措施如下:1. 加强矿压观测:继续进行矿压观测工作,及时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为矿压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 推广现代化采矿技术:引入现代化采矿技术,利用先进的开采设备和控制手段,尽量减少煤岩体的破坏和变形,以降低矿压的增加。
朝阳煤矿矿压观测报告

朝阳煤矿矿压观测报告一、引言朝阳煤矿是一座位于山西省朝阳市的大型煤矿,拥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
为了确保矿山安全生产,我们进行了矿压观测工作。
本报告将对观测过程、结果分析和对策建议进行详细说明。
二、矿压观测过程1.观测设备的安装我们在矿井的各个关键位置安装了矿压观测设备,包括测力传感器、应变计、位移计等。
所有设备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校准和安装,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2.数据采集和监测通过数据采集系统,我们对观测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包括测力传感器的拉力变化、应变计的变形情况以及位移计的位移数据等。
同时,我们也针对矿井的不同工作面进行了矿压观测,以全面了解矿山的状况。
3.数据分析和处理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我们得到了矿山的矿压状态。
基于数据分析,我们能够判断出矿山的矿压强度、矿压分布以及矿压的变化趋势等重要信息。
三、观测结果分析根据我们的观测结果分析,朝阳煤矿的矿压状态如下:1.矿压强度根据测力传感器的拉力变化数据,我们测得了矿井内部的矿压强度。
整个矿山的矿压强度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一些工作面的矿压较大。
2.矿压分布通过应变计和位移计的观测数据,我们得到了矿压的分布情况。
矿山上下盘存在明显的压力差,尤其是下盘的矿压更大。
此外,在一些工作面存在局部的矿压异常现象。
3.矿压变化趋势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矿山的矿压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
同时,一些工作面的矿压波动较大,可能存在潜在的矿压危险。
四、对策建议为了保障矿山的安全生产,根据观测结果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1.强化支护措施针对矿山的矿压分布情况,我们应加强支护措施,特别是在下盘和局部矿压异常的区域,采取更加牢固的支护措施,以防止发生地压事故。
2.加强监测和预警鉴于矿山矿压的变化趋势,我们应加强对矿山的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矿压异常情况,确保工人的安全。
3.优化矿井布置根据观测结果,我们建议优化矿井的布置,合理规划矿山的开采方案,避开矿压较大和矿压异常的区域,减少地压灾害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907工作面矿压监测数据分析报告
1、初次来压分析报告:
(1)21907工作面39m初次来压
(2)初次来压表现为:上出口10m范围内巷道底鼓严重,37-40号支架处煤壁片帮,30-39号支架底板有瓦斯涌出现象,支架压力增大。
(3)采取措施:加强顶板管理,及时超前移架,严格检查上下两巷超前支护,发现自缩单体和损坏的π钢梁及时更换,底鼓地段进行拉底,保证泵站出口压力不低于31.5MPa,配合通风部门进行瓦斯治理,尽量缩小工作面控顶距,做到及时回柱放顶,使直接顶充分垮落。
2、周期来压分析报告
(1)第一次周期来压步距30.7m
(2)周期来压表现为:上出口10m范围内巷道顶板破碎且底鼓严重,12-20号局部支架处煤壁片帮,29-39号支架底板有瓦斯涌出现象,支架压力增大。
(3)采取措施:加强顶板管理,及时超前移架,严格检查上下两巷超前支护,发现自缩单体和损坏的π钢梁及时更换,底鼓地段进行拉底,保证泵站出口压力不低于31.5MPa,配合通风部门进行瓦斯治理,尽量缩小工作面控顶距,做到及时回柱放顶,使直接顶充分垮落。
3、2016年1月周期来压分析报告
(1)本月4次周期来压,来压步距分别30.7m、30.1m、32m、32.1m (2)周期来压表现为:局部支架处煤壁片帮,局部支架处底板有瓦斯涌出现象,上下出口附近有底鼓现象,
(3)周期来压采取措施:加强顶板管理,及时超前移架,严格检查上下两巷超前支护,发现自缩单体和损坏的π钢梁及时更换,底鼓地段进行拉底,保证泵站出口压力不低于31.5MPa,配合通风部门进行瓦斯治理,尽量缩小工作面控顶距,做到及时回柱放顶,使直接顶充分垮落。
(4)1、加强工作面的顶板管理,严格按《 Bm2016-05号采煤作业规程》中规定进行施工,工作面煤壁应采齐采直,及时进行超前移架,缩短架前空顶时间和空顶距离,严禁在空顶、空帮及支护质量不合格的情况下作业。
2、加强上、下两巷的顶板管理,严格对两巷超前支护进行检查,出现单体自缩及时补压,出现π梁断、裂情况及时更换,对底板鼓起地段及时进行拉底,保证巷道高度不低于1.8m。
保证上、下出口高度不得低于1.8m。
3、必须保证泵站出口压力不低于31.5MPa,支架初撑力不低于25.2MPa,单体液压支柱初撑力不低于11.5 MPa,杜绝管路出现窜、跑、冒、滴、漏液现象。
4、本次来压期间,要认真观察工作面顶板下沉量,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
5、本次来压期间,人员进入机道内作业前必须先用长把工具(长度不小于1.5m)处理掉煤壁的伞檐,确认安全后方可进入机道作业。
6、当班回采班组要积极配合通风部门进行瓦斯治理。
7、周期来压期间机电人员要每班对机电设备进行完好检查,杜绝电器失爆。
8、周期来压期间尽量缩小工作面控顶距,做到及时回柱放顶,使直接顶充分垮落,以缓冲基本顶垮落时对工作面的冲击。
9、专职支架工负责调整支架间隙在规程允许范围内。
10、人员不可站在架间,以防活矸掉下伤人。
11、落煤后必须及时移架,并保证支架的初撑力和有效支护。
4、2016年2月周期来压分析报告
(5)本月3次周期来压,来压步距分别31.8m、31m、31m
(6)周期来压表现为:局部支架处煤壁片帮,局部支架处底板有瓦斯涌出现象,上下出口附近有底鼓现象,
(7)周期来压采取措施:加强顶板管理,及时超前移架,严格检查上下两巷超前支护,发现自缩单体和损坏的π钢梁及时更换,底鼓地段进行拉底,保证泵站出口压力不低于31.5MPa,配合通风部门进行瓦斯治理,尽量缩小工作面控顶距,做到及时回柱放顶,使直接顶充分
垮落。
(8)1、加强工作面的顶板管理,严格按《 Bm2016-05号采煤作业规程》中规定进行施工,工作面煤壁应采齐采直,及时进行超前移架,缩短架前空顶时间和空顶距离,严禁在空顶、空帮及支护质量不合格的情况下作业。
2、加强上、下两巷的顶板管理,严格对两巷超前支护进行检查,出现单体自缩及时补压,出现π梁断、裂情况及时更换,对底板鼓起地段及时进行拉底,保证巷道高度不低于1.8m。
保证上、下出口高度不得低于1.8m。
3、必须保证泵站出口压力不低于31.5MPa,支架初撑力不低于25.2MPa,单体液压支柱初撑力不低于11.5 MPa,杜绝管路出现窜、跑、冒、滴、漏液现象。
4、本次来压期间,要认真观察工作面顶板下沉量,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
5、本次来压期间,人员进入机道内作业前必须先用长把工具(长度不小于1.5m)处理掉煤壁的伞檐,确认安全后方可进入机道作业。
6、当班回采班组要积极配合通风部门进行瓦斯治理。
7、周期来压期间机电人员要每班对机电设备进行完好检查,杜绝电器失爆。
8、周期来压期间尽量缩小工作面控顶距,做到及时回柱放顶,使直接顶充分垮落,以缓冲基本顶垮落时对工作面的冲击。
9、专职支架工负责调整支架间隙在规程允许范围内。
10、人员不可站在架间,以防活矸掉下伤人。
11、落煤后必须及时移架,并保证支架的初撑力和有效支护。
5、2016年3月周期来压分析报告
(9)本月1次周期来压,来压步距分别31.5m
(10)周期来压表现为:局部支架处煤壁片帮,局部支架处底板有瓦斯涌出现象,上下出口附近有底鼓现象,
(11)周期来压采取措施:加强顶板管理,及时超前移架,严格检查上下两巷超前支护,发现自缩单体和损坏的π钢梁及时更换,底鼓地段进行拉底,保证泵站出口压力不低于31.5MPa,配合通风部门进行瓦斯治理,尽量缩小工作面控顶距,做到及时回柱放顶,使直接顶充分垮落。
(12)1、加强工作面的顶板管理,严格按《 Bm2016-05号采煤作业规程》中规定进行施工,工作面煤壁应采齐采直,及时进行超前移架,缩短架前空顶时间和空顶距离,严禁在空顶、空帮及支护质量不合格的情况下作业。
2、加强上、下两巷的顶板管理,严格对两巷超前支护进行检查,出现单体自缩及时补压,出现π梁断、裂情况及时更换,对底板鼓起地段及时进行拉底,保证巷道高度不低于1.8m。
保证上、下出口高度不得低于1.8m。
3、必须保证泵站出口压力不低于31.5MPa,支架初撑力不低于25.2MPa,单体液压支柱初撑力不低于11.5 MPa,杜绝管路出现窜、跑、冒、滴、漏液现象。
4、本次来压期间,要认真观察工作面顶板下沉量,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
5、本次来压期间,人员进入机道内作业前必须先用长把工具(长度不小于1.5m)处理掉煤壁的伞檐,确认安全后方可进入机道作业。
6、当班回采班组要积极配合通风部门进行瓦斯治理。
7、周期来压期间机电人员要每班对机电设备进行完好检查,杜绝电器失爆。
8、周期来压期间尽量缩小工作面控顶距,做到及时回柱放顶,使直接顶充分垮落,以缓冲基本顶垮落时对工作面的冲击。
9、专职支架工负责调整支架间隙在规程允许范围内。
10、人员不可站在架间,以防活矸掉下伤人。
11、落煤后必须及时移架,并保证支架的初撑力和有效支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