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测数据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针对公路隧道监测数据处理及回归分析

针对公路隧道监测数据处理及回归分析
2数据处理
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上述提供的数据绘制成该公路隧道监测数据曲线图,通过曲线图可以更加直观的体现出围岩位移变化的情况。任何公路隧道的数据监测都存在误差性、偶然性、离散型,当公路隧道监测数据出现误差时,回归分析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数据的回归分析可以预测围岩最大变形量,指导二衬施作时间。目前在公路隧道的回归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是一元非线性函数。在一元非线性函数回归方法中有双曲线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指数函数为例,相关的数据处理人员需要掌握指数函数换算为线性函数的步骤,合理运用转算公式,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针对公路隧道监测数据处理及回归分析
摘要:基于某公路隧道工程监测数据为背景,针对该公路隧道工程侧线布置与监测频率进行简要分析,并阐述了数据处理与回归的方法,以期为同行业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隧道监测;数据处理;回归分析
现阶段,我国交通行业发展速度逐渐提升,人们在生活中需要通过运输完成基本生活活动。为了提高加快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速度,相关部门逐渐注重建设高速公路,从而提升车辆的驾驶速度,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质量。由于货车重量过重,高速公路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损毁,为了提高高速公路的使用年限,提升人们的驾驶体验。相关部门需要对高速公路展开检修工作,提高高速公路的使用质量,提升人们的使用体验,进而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公路隧道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中多采用新奥法,新奥法在公路隧道结构设计与实际施工中的应用推进了我国公路隧道工程的发展。但是,由于公路隧道工程自身具有的工期长、施工难度大,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增加了公路隧道工程建设的难度,一旦某一环节出现误差,将会给公路隧道工程的建设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科学合理的隧道检测与数据分析、处理在该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隧道监控量测回归分析浅析

隧道监控量测回归分析浅析
2 0 2 2
2 4 2 6 28
1 . 7O 2 39
3 . 02 3 . 1O 3 . 30
4 34 4 35
43. 0 45. 1 45. 0
4 0 4 2
4 4 4 6 4 8
5 0 5 2
5 4 56 58
6 】 o 6 . O 1

74 .
3 6
5 40
6 6
7 . 94
9 6
8 . 26
的变形量 即预测 累计变 形量 。常 用 的数 值分 析方法 多采用 凹归 分 析 ] 。

56 .
3 8
5 . 59
6 8
7 91
9 8
8 . 24
l O l 2
1 4 1 6 1 8
8 0 0. 81 2 . 81 3 .
14 O lO 1
16 l 12 2 18 2
l4 3 10 4
16 4 12 5 18 5
8 . 12 8 . 2O
8 . 09 8 . O0 7 . 97
8 15 8 . 03
8 4 0. 81 0 . 81 2 .
3 数 据 处 理 3 1 回 归分 析 .
刚 归分 析 是 确 定 两 种 或 两 种 以 上 变 数 问 相 互 依 赖 的定 量 关 系 的一 种统 计 分 析 方 法 。 在 隧 道 监 控 量 测 数 据 分 析 中 主 要 处 理



变形量 和时『 的关系 , 日 J 即是 采用 =厂 t 函数 对采集 的位 移一 时 _ ) ( 问散点 图进行拟合 。鉴于实际监控过程 , 隧道 围岩实 际变形 主要 分为两 个部分 : 围岩开挖前的位移 和 围岩 开挖后 的位移 “, 其 中 围岩 开挖 后 的位 移 又分 为 可 量 测 位移 “ 和 受 施 工 因 素 不 可

隧道围岩监控测量总结汇报

隧道围岩监控测量总结汇报

隧道围岩监控测量总结汇报隧道围岩监控测量总结汇报一、引言隧道工程是目前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围岩稳定性是隧道工程中的重要问题。

为了确保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工程质量,对围岩进行监控测量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对我们在隧道围岩监控测量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汇报。

二、目的和意义隧道围岩监控测量的目的在于实时掌握围岩的稳定性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保障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对围岩的监控,我们可以了解岩石的变形、位移、裂缝和应力等情况,为合理调整施工参数和加固措施提供依据。

三、监控测量方案我们采用了多种监控测量手段,包括岩石应力检测、变形监测、位移监测和裂缝监测等。

岩石应力检测通过埋设应力计,实时测量围岩中的应力值,以判断其变化情况。

变形监测采用了全站仪和测距仪,可以准确地记录围岩的三维形变情况。

位移监测通过安装测斜仪和微变形仪等设备,可以监测围岩的位移情况。

裂缝监测则通过安装裂缝计进行,记录裂缝的发展和变化情况。

四、监测结果与分析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 隧道围岩整体稳定性良好,在施工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岩体破裂和滑动等问题。

2. 隧道围岩在施工初期有一定程度的收缩变形,但变形速度逐渐减小,并最终趋于稳定。

3. 隧道围岩中的应力分布较均匀,无明显的应力集中区域。

4. 隧道围岩中存在一些微小的裂缝,但裂缝的扩展速度较慢,不会对施工安全造成明显影响。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在实施围岩监控测量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以下建议:1. 测量设备的精度和灵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以获得更准确和可靠的监测数据。

2.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需要建立更科学的模型和算法,以更准确地评估围岩的稳定性。

3. 应加强与施工人员的沟通和合作,及时获取施工进展和变化情况,以便调整监控测量方案。

六、结论通过对隧道围岩的监控测量,我们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数据和结论,为合理调整施工参数和采取加固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软岩隧道变形监测报告

软岩隧道变形监测报告

软岩隧道变形监测报告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软岩隧道变形监测,并提供监测报告。

本报告旨在分析软岩隧道的变形情况及可能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关建议。

1. 监测背景软岩隧道是常见的地下工程形式之一,由于其较弱的岩体特性,软岩隧道易受地应力、地下水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变形和破坏的风险较高。

2. 监测方法本次监测采用了多种监测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测量位移仪、倾角计、挠度计及应变计等。

这些方法可对隧道周边岩体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以获取隧道变形的准确信息。

3. 监测结果根据监测数据显示,软岩隧道在施工期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形。

主要变形特征包括隧道周边岩体的位移、倾斜和挠度等。

具体变形情况如下:3.1 位移隧道周边岩体的水平位移较小,垂直位移较为显著。

位移主要分布在洞口附近和隧道顶部,其中洞口附近的位移较大,达到了X毫米级别,而隧道顶部的位移较小,为X毫米级别。

3.2 倾斜隧道周边岩体的倾斜主要表现在纵向和横向方向。

纵向倾斜主要出现在隧道开挖的顶部和底部,其中底部的倾斜较大,达到了X度级别。

横向倾斜主要分布在隧道两侧,最大倾斜量约为X度。

3.3 挠度隧道开挖后,岩体发生一定的变形,导致隧道整体产生了挠度。

挠度的大小与开挖深度成正比,整体变形较小,依然满足设计要求。

4. 安全评估基于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我们对软岩隧道的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估。

根据现有变形情况,软岩隧道在开挖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变形和位移,但整体变形范围尚在可接受范围内。

然而,随着施工的进行,软岩隧道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5. 建议基于上述安全评估,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确保隧道的安全性:5.1 加强地下水管理,保持隧道周边地下水位的稳定。

5.2 增加支护措施,包括加固洞口附近岩体、设置衬砌等。

5.3 定期监测和记录隧道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隐患。

5.4 在施工过程中增加监测频次,提高对隧道变形的实时掌控能力。

通过采取上述建议,可有效控制软岩隧道的变形,提高其安全性,并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隧道监控量测数据的回归分析

隧道监控量测数据的回归分析

隧 道 在 开 挖 过 程 中 围 岩 变 形 随 时 间 的变 化 关 系 , 为 后期 设 计 修 改 与 施 工 指 导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 同 时 也 为 以 后 隧 道 的
设计 、 施 工积 累经 验 。
关 键 词 :隧 道 ; 新奥法 ; 拱顶沉降 ; 回归 分 析 中 图分 类 号 : U4 5 6 文 献 标 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1 0 0 4 — 3 1 5 2 ( 2 0 1 3 ) 0 5 — 0 0 7 0 — 3
( 1 . 丹 江 口市公 路 管 理 局 , 湖北丹江口

4 3 0 0 7 2 )
4 4 2 7 0 0 ; 2 . 武 汉 大学 土 木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 武汉

要 :以丹 土 一 级 公 路 0 3 A 标 伍 家 岭 隧 道 拱 顶 沉 降 实测 数 据 为 基 础 , 利用 数学方法 对其进行 回归分析 , 得 到 该
间的相关性 , 并且 反映 了 “ 一 之 间线 形 关 系 较 好 ;
( 2 ) 回归 精度 表 明 , 用指 数 函数预 报该测 点沉 降
第2 7 卷 第 5期 2 0 1 3年 1 o N
土 工 基 础
S o i l En g . a n d F o u n d a t i o n
VO 1 . 2 7 NO. 5
0c t . 2 Ol 3
隧 道 监 控 量 测 数 据 的 回归 分 析
王 元 柱 , 梁
伍 家岭 隧道 右 线 K2 +5 4 6断 面 沉 降 实 测 值 如
表 1 。
3 . 2 函数 模 型 的 对 比 与 选 择
用下 述 3 种 模 型 回归 分 析 K2 +5 4 6断 面 E测 点处 拱顶 沉 降 , 如表 2 。考 虑 了模 型 的相 关 系数 和

隧道工程中的智能化监测: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

隧道工程中的智能化监测: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

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在隧道监测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隧道监测中的深化应用
大数据技术在隧道监测中的创新应用
• 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 海量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 • 远程监控与预警
• 预测与决策支持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隧道监测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隧道监测中的普及应用
• 自动化监测与报警系统
• 智能分析与诊断
• 机器人与无人驾驶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
机器学习技术在隧道监测中的创新发展
• 模型训练与优化
• 算法研究与改进
• 实际工程应用与验证
隧道工程智能化监测的法规与标准完善
法规与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监管与认证体系的建立
隧道工程智能化监测的
与完善
可持续发展
• 隧道工程智能化监测的法规框架
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设备的选择与应用
• 应力、应变、变形等传感器
• 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传感器
• 地震、滑坡、岩爆等监测设备

数据传输技术
• 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蓝牙等
• 有线通信技术:如光纤、电缆等
• 卫星通信技术:如GPS、北斗等
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 系统架构与设备布局
• 工程地质不确定性:如地下水、软弱地层等
•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如支护结构、施工方法等
隧道工程智能化监测的必要性
• 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性
• 降低施工成本和时间
• 促进隧道工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智能化监测在隧道工程中的重要性
01
02
03
实时监测隧道结构安全
实时监测隧道环境
提高隧道施工效率和质量
• 监测隧道应力、应变、变形等关

隧道周边收敛监测月报数据

隧道周边收敛监测月报数据

隧道周边收敛监测月报数据一、引言隧道是现代交通建设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隧道周边的收敛监测是确保隧道安全运营的重要环节。

本月报将详细记录隧道周边收敛监测的数据情况,以便对隧道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和分析。

二、监测设备及布置为了对隧道周边的收敛情况进行准确监测,我们在隧道周边布置了一套完善的监测设备。

该设备包括激光测距仪、位移传感器、测斜仪等。

我们将这些设备布置在隧道周边的关键位置,以确保能够全面、准确地监测到收敛情况。

三、监测数据分析根据本月的监测数据,我们对隧道周边的收敛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以下是我们的数据分析结果:1. 收敛速率根据监测数据显示,隧道周边的收敛速率为每月平均0.5毫米。

这表明隧道周边的收敛情况相对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

2. 收敛位置通过监测设备的数据分析,我们确定了隧道周边的主要收敛位置。

其中,A区域的收敛最为明显,每月平均收敛0.3毫米;B区域的收敛速率为每月平均0.2毫米;C区域的收敛速率为每月平均0.1毫米。

3. 收敛趋势根据历史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隧道周边的收敛趋势较为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

隧道周边的收敛情况呈现出持续收敛的趋势,但收敛速率较缓慢。

四、风险评估与建议基于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对隧道周边的收敛情况进行了风险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 风险评估根据收敛速率和收敛位置的数据分析,我们认为目前隧道周边的收敛情况处于可控范围内,风险较低。

但仍需密切关注A区域的收敛情况,以防止出现进一步的收敛加剧。

2. 建议为了确保隧道的稳定运营,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继续保持对隧道周边的收敛情况进行定期监测,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问题。

- 针对A区域的收敛情况,加强监测频率,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隧道的安全性。

- 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结论通过本月的收敛监测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隧道周边的收敛情况相对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

监测工程总结报告

监测工程总结报告

监测工程总结报告监测工程总结报告一、引言本次监测工程旨在对某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以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监测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一系列的仪器设备,并按照监测方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监测,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下面我们将对本次监测工程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建议,为下一步的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二、监测工程情况1. 工程概况本次监测工程是针对某地下隧道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的。

隧道总长度为XXX米。

监测目标包括隧道位移、地表沉降、周边建筑物振动等。

2. 监测方案我们制定了详细的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目标、监测方法、监测时间、监测频率等。

根据方案,我们选用了多种仪器设备,如激光测距仪、位移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等。

3. 监测数据收集我们按照监测方案,定期对工程进行监测,并记录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我们及时发现了潜在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三、监测结果分析1. 隧道位移通过激光测距仪的测量,我们得到了隧道的位移数据。

结果显示,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隧道的位移整体保持在安全范围内,没有出现过大的偏差。

这说明施工过程中的支护措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 地表沉降通过位移传感器的监测,我们得到了地表沉降的数据。

结果显示,在一段时间内,地表沉降仅为X毫米,符合设计要求。

但在某一段时间内,沉降速度稍有增加,需要进一步加强支护工作,以防止不必要的沉降。

3. 建筑物振动通过振动传感器的监测,我们记录了周边建筑物的振动情况。

结果显示,建筑物的振动较小,并未对周边环境造成明显的影响。

这说明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方已采取了有效的隔振措施。

四、结论与建议1. 结论:本次监测工程对隧道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监测,并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认为工程施工整体稳定,支护措施有效,安全状况良好。

2. 建议:在下一步的工程施工中,我们建议继续保持对隧道位移、地表沉降和建筑物振动的监测,以及加强对施工过程的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铁十三局固原隧道
围岩位移及钢梁应变远程自动化监测原始数据(2014-3-12至2014-4-6)




长沙亿拓土木工程监测仪器有限公司
二零一四年四月八日
一、 监测情况概述:
本周期观测时间:2014年3月12日-2014年4月6日
拱顶沉降位移变形观测仪器:多点位移计
拱架钢梁应变观测仪器:表面应变计
采集方式:远程自动化采集传输技术
分析软件:预警预报版本的采集分析软件(详细软件界面见软件实际操作)
二、传感器布点情况:
距离隧道口80米断面处,拱顶中间布设1个单点位移计测点;钢拱架上分别在中间和两肩45°方向布设一个表面应变计,共3个应变测点。

断面至隧道口采用一根485系统总线方式引至隧道口有移动信号处,采用亿拓远程自动化采集系统进行无线传输,数据可实时在监控中心观测,可设置报警值进行预警预报分析。

监测布点和系统组建示意图:
三、监测原始数据曲线
3.1位移计原始数据曲线:
3.2应变计原始数据曲线:
四、数据分析
3.1拱顶位移变形监测
3.1.1测点数据图表
表1距隧道口80米断面拱顶沉降累计变化表
自编号“位移计01”位移值单位(mm)
2014-3-12 2014-3-13 2014-3-162014-3-23 2014-3-24 2014-3-25 2014-3-26
0 0 0 2.4 2.5 2.5 2.5 2014-3-27 2014-3-28 2014-3-292014-3-30 2014-3-31 2014-4-1 2014-4-2
2.5 2.5 2.5 2.5 2.5 2.6 2.6 2014-4-3 2014-4-4 2014-4-5 2014-4-6
2.6 2.7 2.9
3.2
自编号位移计101位移变形曲线图:
3.1.2监测数据分析
距离隧道口80米断面位移计安装完成时间为2014年3月12日,截止2014年4月6号,位移计累计变化量为3.2mm, 2014年4月3号之后有位移量逐渐变大的趋势,请注意下周期内的观测。

3.2钢拱架应变监测
3.2.1测点数据图表
表2距隧道口80米断面钢拱架应变累计变化表
自编号“应变计102、应变计103”应变值单位(με)
编号和日期 2014-3-12 2014-3-132014-3-16 2014-3-23 2014-3-24 2014-3-25 应变102 0 0 -90 -13 -25 -32
应变103 0 1 -43 -396 -405 -410
编号和日期 2014-3-26 2014-3-272014-3-28 2014-3-29 2014-3-30 2014-3-31 应变102 -40 -48 -50 -58 -63 -68
应变103 -412 -418 -418 -418 -418 -419
编号和日期 2014-4-1 2014-4-2 2014-4-3 2014-4-4 2014-4-5 2014-4-6 应变102 -69 -69 -69 -70 -77 -90
应变103 -422 -425 -428 -432 -429 -430
自编号应变计102、103曲线图:
3.2.2监测数据分析
距离隧道口80米断面应变计102、103安装完成时间为2014年3月12日;
截止2014年4月6号,应变计102累计变化量为-90με,
应变计103累计变化量为-430με;
2014年3月16日——2014年3月23日之间因系统初期安装和调试过程中,未检测到数据,此时现场出现了坍塌情况,对照前后数据确实发生了突变。

2014年4月3号之后应变计102有应变值变大趋势,请注意下周期内的观测。

应变计103基本处于稳定了。

四、本周期监测结果报告
2014年3月16日至2014年3月23日钢拱架应变值发生了突变,且现场确实出现了施工异常情况;
2014年4月3日之后有位移计和应变计102发生变大趋势,注意下周期加强观测。

五、本周期遇到问题和需改进处
5.1系统和软件调试测试初期遇到问题
2014年3月12号安装完毕后,至3月24日隧道工程中出现了塌陷情况,产品虽反映出了数据变化,但监测系统正处于刚测试启动期间,不巧没有及时反馈预警预报情况,这点今后我们得安排专人负责,加强关注,改进不足。

5.2数据有效使用和分析
根据《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监测规范》(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说明,对测试数据散点分布规律,可采用三种函数回归分析(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双曲线函数),进行进一步数据分析拟合。

对预期监测效果分析进行评估和判断,指导后续施工进度和规范施工过程;
软件可增加累计位移量和变化速率报表打印;
增加断面位移传感器的数量,方便对比分析,预警预报更加准确;
5.3分析软件升级及预警预报
预警预报分析软件预期会延伸新的查询数据途径:网页查询版和手机APP客户端查询版,方便广大施工单位和业主实时关注施工安全情况,达到良好预警预报效果。

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

六、报警值设定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隧道工程监测必须确定监测报警值,监测报警值应满足隧道工程设计、地下结构设计以及周边环境中被保护对象的控制要求。

监测报警值应由隧道工程设计方确定。


七、预期后期监测效果
需改进工作:积累监测数据分析报告,将软件预警预报功能发挥作用,只要传感器超过报警值,便可进行短信报警,报给相关技术负责人,并设定级别报警;分析软件添加回归分析函数算法,对预期监测效果分析进行评估和判断,指导后续施工进度和规范施工过程;
后续改进点:实现网页查询版和手机APP客户端随时查询数据曲线和报警情况等;
八、后期软件定制
对于业主来讲,我们可以定制大数据库容量的服务器软件、客户端软件、网页查询版软件、统一APP客户端软件,推广每个标段使用和查询数据,达到全信息化指导施工和规范施工的目的。

长沙亿拓土木工程监测仪器有限公司
2014年4月6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