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攻略: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归纳

专题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引起极大震动。中国 共产党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领导苏联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 而奋斗的历史,同时认为,揭开斯大林问题的“盖子”,对于 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包括我们党,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探 索适合本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栏目 导引
专题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史料实证——继承与发展中的史学研究理论 1.史学研究的步骤及原则 (1)步骤: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 (2)原则:历史主义原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切史学研究, 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用发展的眼 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 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重视历史的内 在联系,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都要批判继承地对待历史遗产。
栏目 导引
专题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对点训练] 1.(2019·湖北八校联考)杨继绳指出:从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 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 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 阶级的两颗小星。对此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政权没收官僚资本 B.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栏目 导引
专题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2017·高考全国卷Ⅲ·T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 (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 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 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发展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发展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⑴背景:①反右派斗争的影响,党认为反右派斗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一些领导人误认为完全有可能以更高的速度进行建设。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为尽快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
⑵提出和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⑶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客观上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追求高速度,也改变了八大坚持的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在总路线指导下中央开展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后果。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严重泛滥)——(1)原因:总路线提出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⑵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2)发动: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主要是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8月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了高潮。
这样,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
(3)影响:“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特点是“一大”指规模大“二公”指公有制程度高)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评价: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
但在探索中,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二、“反右倾”斗争(纠“左”中断,左倾错误继续发展)——⑴背景:1959年庐山会议(目的是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纠正“左”倾错误),彭德怀上书毛泽东,指出“大跃进”运动以来的问题,并分析原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1949-1978年)++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

第8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1949-1978年)时空定位概览必过核心知识一、改革开放前的政治建设[线索·明]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三大政治制度构成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2)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图示·解]二、改革开放前的对外关系[线索·明]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日渐成熟。
2.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改善,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图示·解]三、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与科教文化[线索·明]1.经济建设:(1)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2. 社会生活与科教文化:(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呈现新风尚。
(2)科技、教育和文艺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受“左”倾路线的干扰,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历程曲折。
[图示·解]必清核心问题[辨析·判正误]·历史现象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让各少数民族实现“民族自治”。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民族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2.《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主要区别是体现的原则不同。
(√)3.“一边倒”就是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提示:“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其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4.“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实质相同。
(×)提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不同阶级不同政治路线的论争,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
2020高考历史攻略: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

第8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考点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成就1.民主政治的构建与破坏(1)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民主政治建设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初步建立;1954年9月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民主政治的挫折:“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
2.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初期①背景: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和激烈斗争。
②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③成就: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2)20世纪70年代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
③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知识串联专题十二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__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中共十一

-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育和理论建设 (1)外交事业 ①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 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政策。 ②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 约》。 ③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 问题的基本准则。 ④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为推动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⑤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 进会议圆满成功。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2-
-3-
政,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严重 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 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1956 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 系;“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 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1-
1 2 3 4 5 6
2.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决定在工业、交通运输业的部分行业试 办托拉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建立了如中国烟草工业 公司等一批专业性大公司,到1965年,全国工业产值比1962年增长 关闭 8.5%,成本降低了9.5%。这表明党中央( ) A. 开始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开始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城市经 B.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济体制改革才出现的状况,不可能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故A项错误;“探索 C.优先发展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出现 D.初步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

5.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校改革 (2015·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 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 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尝试解题] ________
2.命题点:中共八大对当时国家工作任务的分析 (2018·全国卷Ⅲ)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 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尝试解题] ________
D [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 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 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 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 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新中国 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没有改变, 故A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文 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 B.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 D.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材料“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 级人民政府”说明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 选 C项;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是1954年一届人大 召开,而“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论述 人大而不是政协,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我国的政体不是群众 基础,故排除D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提出:1956 年春,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 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挫折:“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 治问题,“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融会贯通]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
社会主 要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三大改造完成后,转化为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经济 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 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 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
④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 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⑤参加万隆会议:1955 年,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 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友谊。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2)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 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 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 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正式建交。 ③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 改善。1972 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主要史实有哪些]
理发展主线,有利于找准解题“题眼”
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pptx

9
主干知识提炼
高考考向研析
压轴题型突破
@《创新设计》
2.1969年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有44个,到1972年底达到88个。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
B.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 根据材料“1972年底达到88个”可知,原因是中国积极改善同美日等西方国
压轴题型突破
@《创新设计》
③纠正失误:1960年冬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调整工农业、 轻重工业的比例和经济发展的速度;1962年起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1965年得到恢 复和发展。 ④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13
主干知识提炼
(1)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 好转。 (2)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①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 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②工业化建设: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 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4
主干知识提炼
高考考向研析
压轴题型突破
@《创新设计》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是我 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 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民主政治的挫折:“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会秩 序混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考点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成就1.民主政治的构建与破坏(1)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民主政治建设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初步建立;1954年9月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民主政治的挫折:“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
2.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初期①背景: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和激烈斗争。
②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③成就: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2)20世纪70年代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
③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1.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该会议()A.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B.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C.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解析1954年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故A项错误;1954年,政协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表明政协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B项正确;讨论确立新型国家的架构是1949年的政协会议,故C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1956年提出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2.1969年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有44个,到1972年底达到88个。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A.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B.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C.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析根据材料“1972年底达到88个”可知,原因是中国积极改善同美日等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故选A项;根据所学,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排除B项;1972年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排除C项;根据所学,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D项。
答案 A考点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①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②工业化建设: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③三大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①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②探索失误: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③纠正失误:1960年冬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调整工农业、轻重工业的比例和经济发展的速度;1962年起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1965年得到恢复和发展。
④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2.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①特点: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生活水平:物资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交通事业的进步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电视事业的发展: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1.1962年,中共中央将原来并入国营商业的合作社商业和小商小贩逐步退出来,重新组成合作商店、合作小组。
同时,恢复社员自留地,鼓励社员经营多种家庭副业,开放农村集市贸易。
这些措施表明()A.政府妥善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对立B.原有体制弊端得到初步解决C.国民经济调整注意发挥市场调节D.政府重视经济建设均衡发展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为了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提出了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又据材料信息“将原来并入国营商业的合作社商业和小商小贩逐步退出来,重新组成合作商店、合作小组。
同时,恢复社员自留地,鼓励社员经营多种家庭副业,开放农村集市贸易”可知,国民经济调整注意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故C正确。
答案 C2.《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写道:“(农民)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
”由此可知()A.农村出现了严重经济困难B.八大的路线未能坚持C.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不足D.政治动荡影响经济建设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农民的心态,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农村没有出现严重经济困难,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是从1953年开始的,到1956年达到高潮,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故B项错误;农业合作化是从1953年开始的,到1956年达到高潮,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由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不足,当时进行农业合作化的时机并不成熟,农民并不是很欢迎农业合作化运动,故C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政局稳定,故D项错误。
答案 C考点三改革开放前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1.毛泽东思想(1)《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理论准备。
2.科技:“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提高了国防实力;1973年,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
3.文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4.教育(1)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育方针。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3)“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事业遭到破坏。
(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冬,高考制度恢复。
1.鉴于斯大林时期由苏联最高领导人裁决科学与艺术争论,并在文化学术领域扶持一派打击另一派的恶劣做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双百”方针。
这表明“双百”方针()A.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B.意在纠正“左”倾错误C.反映了对苏联文化的反思D.消除了苏联文艺的影响解析依据材料“鉴于斯大林时期由苏联最高领导人裁决科学与艺术争论,并在文化学术领域扶持一派打击另一派的恶劣做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双百’方针”分析可知,“双百”方针反映了对苏联文化的反思,故C正确。
答案 C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接管、整顿、改造等措施掌握了绝大多数新闻媒体的资产、设备、人员等控制权以后,充分利用这些“喉舌”、“工具”或“武器”,对重大政治事件,统一由中央引导,从而形成全国范围的社会舆论。
由此可知,新中国()A.建立了广泛的人民民主政权B.开展了文化普及教育工作C.重视对思想意识形态的管理D.实行新闻自由的方针政策解析根据材料“党和政府通过接管、整顿、改造等措施掌握了绝大多数新闻媒体的资产、设备、人员等控制权”、“对重大政治事件,统一由中央引导,从而形成全国范围的社会舆论”可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舆论宣传,重视对意识形态的管理,故选C项。
答案 C考向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和外交(1)以刘少奇在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为切入点,考查中国的法制建设。
(2)以地图为切入点,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以宪法为切入点,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4)从国情出发,考查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
(5)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成就。
(6)以漫画《大旗招展全球》为切入点,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考题例证1] (2019·江苏单科,11)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下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答案 D考向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从矿产资源勘探的漫画入手,考查“一五”计划的实施及影响。
(2)从漫画《拖拉机》入手,考查新中国成立初农村生产方式的改变。
(3)从矿业政策角度考查“一五”计划的特点。
(4)从职工人数猛增角度考查“大跃进”的盲目性。
(5)以工业化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
[考题例证2] (2019·江苏单科,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答案 B考向三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成就(1)以《人民日报》的社论为出发点,考查“大跃进”时期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