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系统异常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污水系统异常处理措施

附1异常问题及解决对策生物处理系统在运行时会因进水水质、水量或运行参数的变化使微生物类群发生变化,并导致污泥性状恶化;处理设备也会因人为或自然因素而损坏。
我们在运行管理中要及时发现运行中的种种异常现象,迅速予以解决,使之长期达标运行。
1.污泥性状异常及解决对策(见附表1)活性污泥及生物膜是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降解有机污染的主体,正常的活性污泥应以菌胶团细菌为主所组成,并含有以钟虫类为主的多种微型生物,它具有很强的吸附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当进入二沉池后沉降凝聚性能良好,能很快进行泥水分离。
2.水质测定中异常现象及解决对策(见附表2)在平时的日常运行管理中,我们应定时对进水的水质及活性污泥的性状测定,当发现异常现象时要及时调整,使之早日恢复正常运行3.工业废水处理中生产不正常时的运行对策生物处理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废水中不稳定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为稳定的无机物。
为了保持微生物的活力,必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在连续、均衡的进水和充氧条件下,微生物可具有最大的活力,保持最隹的处理效果。
由于废水处理装置常常会受到市场问题、原材料问题、厂里设备检修问题、厂休或节假日停产等问题造成不定期、不规则的指令性停工,与之相应,造成了废水处理不正常。
较长时间的断水(废水)和较长时间的不曝气,会使活性污泥中的好氧异氧微生物不断死亡。
如果恢复生产,废水处理设施开车时曝气池内会发黑发臭,1—2d内处理效率呈规律性下降。
如果采用断废水后继续曝气的措施,虽然污泥不再发黑发嗅,但污泥中微生物因内源代谢而下断减少,一旦恢复进水,处理效果同样不隹。
为此,需寻找在停工断水或水量不足时合适的运行方法。
⑴间歇曝气法利用调节池间断进水、间歇曝气,转转停停,交替运行。
根据调节池中贮水量及断水时间,确定间歇进水次数和进水量,按设计要求(进水量及曝气量),间歇运行。
这样不会因过曝气而破坏污泥结构;而当溶解氧和营养物质消耗到临界状态时,下一曝气周期又开始,又不因停止曝气而出现厌氧状态。
活性污泥老化的分析判断和控制

活性污泥老化的分析判断和控制活性污泥是一种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广泛应用的生物处理技术,它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来去除水中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质。
然而,随着活性污泥运行时间的延长,污泥中的微生物会逐渐老化,影响处理效果,这就需要对活性污泥老化进行分析判断和控制。
一、活性污泥老化的表现1. 污泥结构松散: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越来越少,污泥变得松散,容易被气泡带走,从而影响沉降性能。
2. 污泥颜色变暗:老化的活性污泥会表现出颜色变暗的特点,说明其中的微生物活性降低。
3. 污泥比容增大:由于老化微生物的死亡和溶解,活性污泥中的有机物含量下降,污泥比容增大。
二、活性污泥老化的原因1. 长期运行:活性污泥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会逐渐老化,影响其除污性能。
2. 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活性污泥系统中,氧化还原电位的降低也会导致微生物老化。
3. 毒性物质的影响:废水中的毒性物质会抑制活性污泥的微生物代谢活动,加速其老化。
三、活性污泥老化的分析方法1. 污泥理化性质检测:包括污泥的比容、颜色、颗粒度等参数检测,从而判断污泥的老化程度。
2. 水质分析:监测活性污泥出水的水质参数,如COD、NH3-N、TP等,分析活性污泥的处理效果。
3. 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活性污泥的微生物形态和数量,评估活性污泥的新陈代谢能力。
四、活性污泥老化的控制方法1. 混能搅拌:采用混能搅拌设备,加强对活性污泥的混合和悬浮,促进微生物代谢活动。
2. 曝气系统改造:提高曝气系统的氧气输送效率,增加氧气的溶解量,促进微生物的氧化代谢。
3. 排泥系统优化:优化活性污泥的排泥系统,及时去除老化污泥,减少对系统的影响。
通过对活性污泥老化的分析判断和控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活性污泥老化的监测和控制是污水处理工程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活性污泥中毒的处理措施

活性污泥中毒的处理措施
在生物处理系统出现中毒症状后,首先应通过现象观察,借助理化分析手段,判明中毒的原因是由进水重金属超标导致,应对症下药,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污水处理厂一般采取外部和内部两项措施予以应对,具体如下。
1.外部措施
1)向上级报告水质异常情况
污水处理厂发现进水异常后,启动水质异常应急预案,立即将有关情况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辖区环保部门。
2)辖区污染源调查
污水处理厂向上级报告水质异常情况后,应立即安排人员对厂外泵站的进水和厂内进、出水进行24h 留样。
组织管线人员对厂外管网的污水进行多次采样,并根据进水异常的特点对辖区污染源尤其是排污大户企业的污水进行重点排查、采样,以确定具体的污染源,掌握
第一手资料,为厂内生产调控提供依据。
3)配合环保局督查
污水处理厂应积极争取辖区环保局的支持,并提供力量配合其开展督查工作,制止企业超标排污行为,尽快在最短时间使污水处理厂进水恢复正常,符合相关标准,为污水处理厂内部工艺调控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内部措施
污水处理厂在采取外部措施的同时,应根据进水水质异常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对污水生物处理工艺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控制,以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1)进水量调整
在进水异常事件发生后,控制进水泵房的进水,根据异常程度采用少进水或间歇进水,在保证管道污水不溢流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进水量,以防止高浓度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进一步毒害生化系统中的微生物,加长生物系统恢复进程。
2)增加水质化验频次。
活性污泥法运行中的常见问题及故障解答

活性污泥法运行中的常见问题及故障解答(一) 普通活性污泥法处理市政污水,发生污泥膨胀,SVI>400,决定在曝气池前端分隔设厌氧选择器。
由于这方面的经验少,想搞清楚,如果把选择器设大一些,会有什么不好的吗? 我们现在设厌氧选择器站总生化池体积所谓25%, 回流污泥与污水的接触时间大约为1小时。
解答:1.市政污水发生丝状均膨胀,不太多见,因为市政污水成分合理,不像工业废水成分单一而更易发生膨胀。
2.增设前段厌氧池,的确是比较好的控制丝状菌的方法。
3.单从工艺上谈,自然设置大一点为好!从您提供的资料来看,生化池停留时间是4小时,好像短了点,如果污泥负荷较高的话,建议放大该厌氧选择器。
(二) 污水处理中,为什么沉淀池出水会带绿色?池塘的水也是带绿色。
原因应该差不多吧!解答:我想池塘水带绿色,绝大部分情况下是藻类所致。
废水的话,处理水达标排放,也会有诸如小球藻等游动型藻类滋生,使出水带色,当然,由于源水带色,而使出水带色的情况也很常见,如印染厂废水、纸厂涂布废水等带色废水。
(三) 我们现在的污水暂时能达标,但是这是因为我们的管网还在建设,现在的进水很大部分都是修管网排过来的地下水,一小部分生活污水只来源于一所大学,所以进水的BOD很底。
我们的设计进水是2.5万吨/日,现在的进水量根本不能满足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工艺要求,日进水量大概就在8000方,现在如果不看SV30,水是能达标,但是曝气池里好象没污泥,想到3月份或4月份管网建设完成,城市大部分污水进来,没有污泥,担心达不到标,如果SV30能有个10% ,我也没那么担心,但是现在2个月过去了,还是只有2%,而且用马铁炉烘后发现,有机成分只占做SV30污泥的20%左右,剩余的全是无机物质或惰性物质,这样的污泥对于3或4月份进来的污水能否有效,真是让人怀疑啊。
解答:1.有的调查工作还是需要的,比如您的外围管网建成后进水量、水质,需要有第一手参考资料,这样您才能调控好您的生化系统来迎接进水。
污水处理厂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解析

污水处理厂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解析一、活性污泥部分污泥膨胀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含水率一般在99%左右。
当活性污泥变质时,污泥不易沉淀,SVI值增高,污泥结构松散和体积膨胀,含水率上升,澄清液稀少,颜色也有异变。
此即污泥膨胀。
污泥膨胀主要是由于大量丝状细菌(特别是球衣细菌)在污泥内繁殖,使泥块松散,密度降低所致;也有由真菌的大量繁殖引起的污泥膨胀。
污泥膨胀不但发生率高,发生普遍,而且一旦发生难以控制,通常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调整。
针对污泥膨胀,各方面的理论很多,但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有很多相互矛盾,这给污水处理工作者造成很大的麻烦。
污水中碳水化合物较多,溶解氧不足,缺乏氮、磷等营养物,水温高,pH 值较低等都易引起污泥膨胀。
为防止污泥膨胀,首先应加强操作管理,经常检测污水水质、曝气池内溶解氧、污泥沉降比、污泥指数和进行显微镜观察等。
结合我们自主研发的污水处理厂运行状况智能分析工作站(见附件),将从污泥膨胀的内在因素着手,整理出几种较为成熟且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并归纳一下污泥膨胀控制的一般方法。
总结以下几点:1、污泥负荷(F/M)对污泥膨胀的影响2、溶解氧浓度对污泥膨胀的影响3、其它方面对污泥膨胀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方式:1、缺氧、水温较高可加大曝气量,或者降低进水量以减轻负荷,亦可降低MLSS 值使得需氧量减少等2、F/M污泥负荷率过高,可提高MLSS值,以调整负荷,必要时可停止进水。
3、缺乏氮、磷等营养物,可投加硝化污泥液,或氮磷等成份。
4、保持池内足够的溶解氧对于高负荷的生化系统特别重要, 一般至少应控制DO>2mg/L。
5、若污泥大量流失,可投加5~10mg/L氯化铁,帮助凝聚,刺激菌胶团的生长。
6、应急措施主要方法是投加药物增强污泥沉降性能或是直接杀死丝状菌。
投加铁盐铝盐等混凝剂可以直接提高污泥的压密性保证沉淀出水。
另外,投加一些化学药剂,如氯气,加在回流污泥中也可以达到消除污泥膨胀现象。
活性污泥系统的异常现象及解决方法

活性污泥系统的异常现象及解决方法•相关推荐活性污泥系统的异常现象及解决方法活性污泥系统的异常现象及解决方法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种种异常情况,造成处理效果降低,污泥流失,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异常现象和解决措施。
1、混合液溶解氧不足现象:活性污泥呈灰黑色,污泥发生厌氧反应,污泥中出现硫细菌,出水水质恶化。
原因:①负荷量增高;②曝气不足;③工业废水的流入等。
对策:①控制负荷量;②增大曝气量;③切断或控制工业废水的流人。
2、SV值异常(1)污泥沉淀30~60min后呈层状上浮(污泥上浮),多发生在夏季。
原因:硝化作用导致在二沉池中被还原成N2,引起污泥上浮。
对策:减少污泥在二沉池的HRT;减少曝气量。
(2)在沉淀后的上清液中含有大量的悬浮微小絮体,出水透明度下降。
原因:污泥解体,曝气过度;负荷下降,活性污泥自身氧化过度。
对策:减少曝气;增大负荷量。
(3)泥水界面不明显。
原因: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流入,使微生物处于对数增长期;污泥形成的絮体性能较差。
对策:降低负荷;增大回流量以提高曝气池中的.MLSS,降低F/M值。
3、SVI值异常原废水水质的变化和运行管理不善都会使SVI异常。
4、污泥膨胀污泥膨胀是指活性污泥质量变轻、膨大,沉降性能恶化,在二沉池中不能正常沉淀下来,SVI异常增高,可达400以上。
导致污泥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两种。
(1)因丝状菌异常增殖而导致的丝状菌性膨胀。
主要的丝状菌有球衣菌属、贝氏硫细菌、以及正常活性污泥中的某些丝状菌如芽孢杆菌属、某些霉菌等。
(2)因黏性物质大量积累而导致的非丝状菌性膨胀。
当出现污泥膨胀时,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杀灭丝状菌,如投加氯、臭氧、过氧化氢等的药剂。
(2)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性,投加絮凝剂如硫酸铝等。
(3)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密实性,投加黏土、消石灰等。
(4)加大回流污泥量并在其回流前进行再生性曝气。
(5)使废水经常处于好氧状态,防止厌氧反应的发生,如预曝气。
活性污泥浓度提升困难解决方案

活性污泥浓度提升困难的问题解决方案在污水处理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或是希望污泥浓度能有所提升,但往往效果不佳。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又该如何解决呢?一般活性污泥浓度MLSS提升困难有以下两种情况:1、污泥没有达到各项控制指标的情况下,提升困难即主要是针对活性污泥控制指标中的SV30,食微比、MLSS。
以传统活性污泥法来看,通常控制SV3015%,MLSS值在1100-2500mg/L,F/M值在0.08以上。
如果没有能够达到指标的控制参考值,可认为其是有调整提升能力的,也有必要提升浓度。
2、在符合各项控制值的条件下,提升困难对于污泥符合工艺参考值要求的,如若污泥浓度提升困难,需重点分析是否有必要进行提升。
提升困难原因及应对方法1、曝气过度,溶氧值控制过高曝气过度对活性污泥浓度提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活性污泥提升过程中产生的游离细菌容易被过量的曝气所氧化,使得浓度无法进一步提升。
2、营养剂投加不足保证营养剂的合理量投加,通过对出水水质的营养剂残余检测来判断营养剂投加是否充足比较有效。
3、进水底物浓度太低4、进流水中含有过量的有毒或抑制类物质应对这一情况,需要对蓄积在污泥内的有毒或惰性物质通过排泥及时排出。
对应各工艺参数表现1、溶氧值在污泥浓度提升困难时,需考虑溶氧值,当溶解氧值超过6mg/L时,可认为这样的溶氧长期存在会抑制活性污泥的进一步增长。
2、食微比在提升困难时,需要第一个进行确认的就是该项指标。
如果F/M值低于0.03,会发现即使不排泥也很难提升污泥浓度。
3、营养剂不足是否充足,可通过检测生化池出水氮磷含量予以确认。
控制出水含磷0.4mg/L,氨氮4mg/L 即可。
但当检测的含磷低于0.1mg/L,氨氮低于1mg/L,就不支持活性污泥浓度进一步提升。
问答交流实例问题1:加营养剂能否加快提高MLSS。
回答:营养剂一般指的是氮、磷的补充,因为不是微生物的主食(BOD),所以,不会加快提高MLSS,当然如果处理水主食充裕,但是,氮和磷不足的话(通常出现在工业废水),可以通过补充营养剂来间接加快提高MLSS。
污水处理-活性污泥系统常见异常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详解

活性污泥系统异常问题及解决方法一、污泥性状异常、污泥膨胀及其异常出水中悬浮固体(ESS)的多少会极大地影响到处理的效果。
由于进水中SS大部分已通过格栅、沉砂、初沉等预处理工艺而被去除,残留的少量SS在进入曝气池后被活性污泥所吸附并构成了污泥的组成部分,因此ESS实际上系由外漂的污泥所组成,ESS的多寡与活性污泥的沉降凝聚性能以及二沉池的运行工况有关。
对正常的处理系统,ESS应小于30mg/L或仅占活性污泥浓度的0.5%以下,即曝气池中污泥质量浓度为2~4g/L时,ESS应为10—20mg/L。
若超过这一限度,即说明污泥性状不良,其往往是因大块或小颗粒污泥上浮及污泥膨胀所致。
①大块污泥上浮沉淀池断断续续见有拳头大小污泥上浮。
引起大块污泥上浮有两种情况:a.反硝化污泥上浮污泥色泽较淡,有时带铁锈色。
造成原因是曝气池内硝化程度较高,含氮化合物经氨化作用及硝化作用被转化成硝酸盐,N03-—N浓度较高,此时若沉淀池因回流比过小或回流不畅等原因使泥面升高,污泥长期得不到更新,沉淀池底部污泥可因缺氧而使硝酸盐反硝化,产生的氮气呈小气泡集结于污泥上,最终污泥大块上浮。
改进办法:加大回流比,使沉淀池污泥更新并降低污泥池泥层;减少泥龄,多排泥以降低污泥浓度;还可适当降低曝气池的DO水平。
上述措施可降低硝化作用,以减少硝酸盐的来源。
b.腐化污泥腐化污泥与反硝化污泥的不同之处在于污泥色黑,并有强烈恶臭。
产生原因为二沉池有死角,造成积泥,时间长后,即厌氧腐化,产生H2S,C02,H2等气体,最终使污泥向上浮。
解决办法为消除死角区的积泥,例如经常用压缩空气在死角区充气,增加污泥回流等。
对容易积泥的区域,应在设计中设法予以改进。
②小颗粒污泥上浮小颗粒污泥不断随出水带出,俗称漂泥。
引起漂泥的原因大致可分如下几种:a.进水水质,如pH值、毒物等突变,使污泥无法适应或中毒,造成解絮。
b.污泥因缺乏营养或充氧过度造成老化。
c.进水氨氮过高、C/N过低,使污泥胶体基质解体而解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性污泥系统异常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污泥性状异常、污泥膨胀及其异常
出水中悬浮固体(ESS)的多少会极大地影响到处理的效果。
由于进水中SS大部分已通过格栅、沉砂、初沉等预处理工艺而被去除,残留的少量SS在进入曝气池后被活性污泥所吸附并构成了污泥的组成部分,因此ESS实际上系由外漂的污泥所组成,ESS的多寡与活性污泥的沉降凝聚性能以及二沉池的运行工况有关。
对正常的处理系统,ESS应小于30mg/L或仅占活性污泥浓度的0.5%以下,即曝气池中污泥质量浓度为2~4g/L时,ESS应为10—20mg/L。
若超过这一限度,即说明污泥性状不良,其往往是因大块或小颗粒污泥上浮及污泥膨胀所致。
①大块污泥上浮沉淀池断断续续见有拳头大小污泥上浮。
引起大块污泥上浮有两种情况。
a.反硝化污泥上浮污泥色泽较淡,有时带铁锈色。
造成原因是曝气池内硝化程度较高,含氮化合物经氨化作用及硝化作用被转化成硝酸盐,N03-—N浓度较高,此时若沉淀池因回流比过小或回流不畅等原因使泥面升高,污泥长期得不到更新,沉淀池底部污泥可因缺氧而使硝酸盐反硝化,产生的氮气呈小气泡集结于污泥上,最终污泥大块上浮。
改进办法是:加大回流比,使沉淀池污泥更新并降低污泥池泥层;减少泥龄,多排泥以降低污泥浓度;还可适当降低曝气池的DO水平。
上述措施可降低硝化作用,以减少硝酸盐的来源。
b.腐化污泥腐化污泥与反硝化污泥的不同之处在于污泥色黑,并有强烈恶臭。
产生原因为二沉池有死角,造成积泥,时间长后,即厌氧腐化,产生H2S,C02,H2等气体,最终使污泥向上浮。
解决办法为消除死角区的积泥,例如经常用压缩空气在死角区充气,增加污泥回流等。
对容易积泥的区域,应在设计中设法予以改进。
②小颗粒污泥上浮小颗粒污泥不断随出水带出,俗称漂泥。
引起漂泥的原因大致可分如下几种。
a.进水水质,如pH值、毒物等突变,使污泥无法适应或中毒,造成解絮。
b.污泥因缺乏营养或充氧过度造成老化。
c.进水氨氮过高、C/N过低,使污泥胶体基质解体而解絮。
d.池温过高,往往超过40℃。
e.机械曝气翼轮转速过高,使絮粒破碎。
解决办法为弄清原因,分别对待。
在污泥中毒时,应停止有毒废水的进入;对缺乏营养、污泥老化和解絮污泥,需适当投加营养,采取复壮措施。
③污泥膨胀在活性污泥系统中,有时污泥的沉降性能转差、密度减轻、SVI值上升,污泥在二沉池沉降困难、泥面上升,严重时污泥外溢、流失,处理效果急剧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污泥膨胀。
它是活性污泥法工艺中最为棘手的问题。
a.丝状细菌的生理特点
比表面积大、沉降压缩性能差;耐低营养;耐低氧;适合于高CAN的废水;某些丝状菌对环境有特殊的要求,如贝氏细菌、发硫细菌必须在废水含有还原性硫化物时才能大量生长。
b.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方法
采用化学药剂杀灭丝状菌丝状菌因与环境接触表面积大,故对药物较为敏感,在加药剂量合适时,可做到既杀灭丝状细菌,又不至于过多地损伤菌胶团细菌,在丝状菌明显受到抑制后,即可停止加药,并投加营养,采取适当复壮措施。
常用的药物及剂量如下:
漂白粉量按有效氯为MLSS的0.5%-0.8%投加;
投加液氯或漂白粉,使余氯为lmg/L时球衣菌经30min死亡;余氯为5mg/L时,球衣菌经120min 死亡;
加废碱液使曝气池pH值上升至8.5-9.0,维持一段时间后,镜检可见丝状菌萎缩、断裂。
上述方法在生产中应用时,最好先通过小样试验,以确定合适的投加量。
由于微生物具有较强
的变异能力,在多次使用同一药物后,丝状菌往往会产生适应性,并导致方法的失败。
改变进水方式及流态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CMAS)处理废水容易引起污泥膨胀。
经研究,采用推流式(PFR)或序批式(SBR)活性污泥法对抑制污泥膨胀有良好的效果。
控制曝气池的DO 采用推流式(PFR)或序批式(SBR)活性污泥法,使污泥交替经过厌氧、好氧状态。
菌胶团细菌能在厌氧、好氧交替的条件下摄取、转化和贮藏基质,从而竞争性地排斥了这一条件下该能力差的丝状菌。
调节废水的营养配比对因缺乏N、P而引起SVI值上升、造成污泥膨胀的处理系统,需在进水中追加N/P。
综合上述,在污泥发生膨胀时,应及时改变曝气池中微生物所处的环境条件,在有两大类微生物——菌胶团细菌和丝状菌共存并相互竞争的污泥体系中,创造适合于菌胶团细菌生长的环境条件,使丝状菌得不到优势生长,以达到改善污泥沉降压缩性能、控制或预防污泥膨胀的目的。
下表为污泥性状异常及分析。
(2)生物泡沫及其控制泡沫是活性污泥法运行中常见的现象。
泡沫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化学泡沫,另一种是生物泡沫。
化学泡沫是由污水中的洗涤剂以及一些工业用表面活性物质在曝气的搅拌和吹脱作用下形成的。
在活性污泥培养初期,化学泡沫较多,有时在曝气池表面会形成高达几米的泡沫山。
这主要是因为初期活性污泥尚未形成,所有产生泡沫的物质在曝气作用下都形成了泡沫。
随着活性污泥的增多,大量洗涤剂或表面物质会被微生物吸收分解掉,泡沫也会逐渐消失。
正常运行的活性污泥系统中,由于某种原因造成污泥大量流失,导致F/M剧增,也会产生化学泡沫。
化学泡沫处理较容易,可以用水冲消泡,也可以加消泡剂。
较难处理的是生物泡沫,它是由称作诺卡氏菌的一类丝状菌形成的。
化学泡沫呈乳白色,而生物泡沫呈褐色,可在曝气池上堆积很高,并进入二沉池随水流走,产生一系列问题。
首先,生物泡沫蔓延至走道板上,使操作人员无法正常维护。
另外,生物泡沫在冬天能结冰,清理起来异常困难。
夏天生物泡沫会随风飘荡,形成不良气味。
诺卡氏菌极有可能成为人类的病原菌。
如果采用表曝设备,生物泡沫还能阻止正常的曝气充氧,使混合液D0降低。
生物泡沫还能随排泥进入泥区,干扰浓缩池及消化池的运行。
用水冲无法冲散生物泡沫,消泡剂作用也不大。
因为诺卡氏菌产生于活性污泥絮体内部,尝试用氯解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增大排泥,降低SRT,有时稍有效果,但只能去除世代期长的那部分诺卡氏菌。
生物泡沫控制的根本措施是从根源上人手,以防为主。
①生物泡沫的产生条件诺卡氏菌是形成生物泡沫的主要原因。
这种丝状菌为树枝状丝体,其细胞中蜡质的类脂化合物含量高达11%,细胞质和细胞壁中都含有大量类脂物质,有极强的疏水性,密度小。
诺卡氏菌在温度较高(高于20C)、富油脂类物质的环境中易大量繁殖。
含油及脂类物质较多或初沉池浮渣去除不彻底的人流污水,易产生生物泡沫。
夏天比冬天易产生生物泡沫。
大部分诺卡氏菌世代期都在9d以上,故超低负荷的活性污泥系统中更易产生生物泡沫。
②泡沫问题的诊断和控制与污泥膨胀一样,当出现泡沫时,应认真观察分析,确认泡沫种类及产生原因,对症下药,否则起不到控制泡沫的作用。
现象一在曝气池表面产生白色的、黏稠的空气泡沫,有时出现较大的浪花。
诊断程序如下:
如果在污泥培养过程中出现这种现象,则系正常情况,不必注意。
随着污泥的增多,泡沫会自然消失。
在正常运行的活性污泥中,如果出现上述现象,应首先检查MLVSS是否降低了。
如果由于二沉池出水造成污泥流失,导致MLVSS降低,则应分析流失原因并予以处理。
如果由于排泥过量导致MLVSS降低,则应减少排泥。
如果MLVSS未降低,则进行下述步骤。
检查污泥的耗氧速率SOUR。
如果SOUR降低了,则说明污泥中毒,应分析中毒原因并采取处理措施。
如果某些曝气池中有泡沫而其余池子没有,则应检查各池之间的配水是否均匀,进入各池的回流污泥分配是否均匀。
如果某一曝气池进入的污水多,而分配进去的回流污泥少,则该池易出泡沫。
现象二在曝气池表面形成细微的暗褐色泡沫。
诊断程序如下:
检查系统的负荷是否太低,泥龄是否太长,排泥是否不足。
该种泡沫一般系由污泥过氧化所致,一般不会发展到特别严重的程度,只有适当增大排泥,泡沫即可消失。
现象三脂状,暗褐色泡沫异常强烈,并随混合液进入二沉池。
诊断程序如下:
检查混合液种是否有丝状菌。
如果存在,多为由诺卡氏菌导致的生物泡沫。
如果有条件,也可进一步辨认诺卡氏菌。
此时,可以对产生的泡沫进行简单的清理,但主要精力应放在根源上。
首先对上游油脂类废水的排放要加强管理,其次要加强初沉池浮渣的清除,特别是乳状浮渣。
初沉池除去SS的功能以外,去除油脂类漂浮物质的功能应予以强化。
另外,还应重视沉砂池的除油功能,适当调节曝气量,以利于油水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