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艾青一课时

合集下载

艾青的诗 春

艾青的诗 春

艾青的诗春摘要:一、介绍艾青及其诗歌特点二、分析艾青诗歌《春》的主题与结构三、解读《春》中的象征意义四、探讨《春》的写作技巧及其艺术价值五、总结艾青诗歌对春天的独特诠释正文:艾青,原名蒋正涵,是我国著名诗人,被誉为“诗的人民性”。

他的诗歌主题丰富,风格独特,以其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深入人心。

在艾青的诗歌作品中,春天是一个经常出现的主题,而他笔下的春天,独具一格,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春》是艾青创作的一首描绘春天的诗歌,通过对春天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诗歌的结构独特,以四句为一节,共五节,形成了一种韵律感。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如“绿叶”象征着生机与希望,“阳光”象征着温暖与关爱,“春风”象征着改革与创新,“春雨”象征着洗礼与滋润。

在《春》中,艾青将春天与生活、爱情、理想等紧密联系,展示了春天的美好。

如第一节:“绿叶儿/挤在树枝上/偷偷地/看着我们”,这里,绿叶象征着生活中的希望,树枝则代表着社会环境,诗人以此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第二节:“阳光/在每一个角落/照着我们的脸”,阳光象征着温暖,代表着生活中的关爱与关怀。

第三节:“春风/把门打开了/把心也打开了”,春风象征着改革与创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节:“春雨/轻轻地/洗着我们的灵魂”,春雨代表着洗礼与滋润,寓意着人们在春天的洗礼中得到升华。

第五节:“春天/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诗人以此强调春天是大家的,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共享愿景。

在写作技巧方面,艾青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拟人等手法,使诗歌更具艺术价值。

如诗中对春天的描绘:“绿叶儿偷偷地看着我们”,通过拟人手法,使绿叶充满生机与活力,形象生动。

又如“阳光照着我们的脸”,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春天的温暖与关爱。

总之,艾青的诗歌《春》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写作手法,诠释了对春天的美好诠释。

这首诗歌不仅展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更传递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艾青诗选春原文

艾青诗选春原文

艾青诗选春原文
摘要:
1.介绍艾青及其代表作《春》
2.分析《春》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3.探讨《春》中所表现的主题和情感
4.总结艾青的诗歌特点和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
正文:
1.介绍艾青及其代表作《春》
艾青,原名蒋正华,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深厚的艺术感染力,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艾青的代表作之一《春》,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象的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对春天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2.分析《春》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春》是一首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诗歌作品。

首先,在形式上,《春》采用了自由诗体的形式,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其次,在语言上,《春》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在主题上,《春》以春天为背景,通过对春天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探讨《春》中所表现的主题和情感
《春》的主题是对春天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在诗歌中,艾青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中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是充满希望的,这也正是艾青对生活的态度。

此外,艾青在诗歌
中还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

他认为,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珍惜时光,就一定能够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4.总结艾青的诗歌特点和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
艾青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诗歌,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映,又有对未来的热烈向往,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春》艾青

《春》艾青

春艾青引言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丽、最令人期待的季节之一。

它代表着希望、新生和繁荣。

艾青在他的诗歌中描述了他眼中的春天的美丽,他的感怀和他对自然的热爱。

春天的美丽春天是大自然恢复生机的季节。

当冬天的寒冷逐渐消退时,春天带来了温暖的阳光和明媚的天空。

艾青形容春天的美丽如下:春潮带着小蓝环,和煦的阳光洒落在大地上,河水清澈见底,万物复苏。

这些诗句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清澈的河水、和煦的阳光和万物复苏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和愉悦的感觉。

希望和新生春天象征着希望和新生。

寒冷的冬天过去,大地重新充满了活力,一切都在向前发展。

艾青将春天的希望和新生形容如下:春风轻轻吹拂大地,柳枝抽出新芽,花朵盛开鲜艳多姿。

这些诗句传达了春天的喜悦和生机。

柳树的新芽和鲜花的盛开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生命的延续。

对自然的热爱艾青对自然的热爱贯穿了他的诗歌中。

他用诗歌表达了他的情感和思考,与自然融为一体。

他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并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我爱大自然!在春天里,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这些诗句展现了艾青深深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他相信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是我们的母亲。

总结春天是一个令人振奋和充满希望的季节。

艾青通过他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美丽和希望,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

春天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新生。

无论是春潮带着小蓝环还是花朵盛开鲜艳多姿,都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期待春天的到来吧!让我们欣赏自然的美丽,感受生命的喜悦!。

艾青诗选春原文

艾青诗选春原文

艾青诗选春原文【原创实用版】目录1.艾青诗选《春》原文概述2.诗选《春》的文学特点3.《春》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4.《春》的作者艾青及其创作背景5.诗选《春》的社会影响和价值正文1.艾青诗选《春》原文概述《春》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一首诗歌,收录于他的诗选中。

这首诗歌以春天为背景,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

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2.诗选《春》的文学特点艾青的诗选《春》原文具有以下文学特点:(1)生动的描绘: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景象进行细腻的描绘,如“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等诗句,形象地展现了春天的美丽。

(2)富有哲理:诗人在描绘春天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人生哲理,如“生命,是一次旅行,一路上收获朋友和风景”等诗句,引人深思。

(3)情感真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生命的敬畏之情,流露在诗句之中,感人至深。

3.《春》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在艾青的诗选《春》原文中,春天、春水、春林、春风等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1)春天:象征着希望、新生和美好。

(2)春水:象征着生命的源泉和生命的延续。

(3)春林:象征着茂盛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希望。

(4)春风:象征着温暖和关爱,寓意着生命的成长需要关爱和呵护。

4.《春》的作者艾青及其创作背景艾青,原名蒋正华,是我国著名诗人、作家。

他生于 20 世纪初,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作品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艾青的诗歌以描绘自然、歌颂生命为主题,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诗选《春》原文是他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创作的,当时正值国内战乱,诗人以春天为背景,表达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5.诗选《春》的社会影响和价值艾青的诗选《春》原文发表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这首诗歌以春天为背景,歌颂了生命的美好和希望,激发了人们热爱生活、追求和平的信念。

第二单元第七课艾青《春》

第二单元第七课艾青《春》
2.“顽强的人之子”指什么?(革命烈士。)
3.本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那句?
点拨:“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这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是这首诗的整个内涵浓缩而成的,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春天的到来,是由千万烈士的英勇牺牲换来的,这一思想,更集中地点了出来。
(四)诗歌赏析
1.内容赏析:诗人写《春》,始终是围绕着“桃花”展开。一开始,诗人就开门见山地点出了“春”,点出了“桃花”,这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五烈士牺牲是在春天,春天,就有桃花开放。虚写:这“春天”,这“桃花”,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新的社会。当然,光看这两句,还看不出这种象征意义,只有随着下面展开的诗句,才能了然。“桃花”与“血迹”的联系,是诗人构思的关键,也是这首诗成功的关键。
课题
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春》
学习
目标
1.知识能力:了解作者艾青的相关常识
2.过程方法:反复诵读,识记并理解诗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学习本文用词的精当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为社会、为国家尽责的责任心
重点
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分析诗意体会诗歌情感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2.背景介绍(见课件)
(二)自由朗读全文,感知文章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寡(guǎ)妇咽(yè)泣舐(shì)吮(shǔn)
墓窟(kū)点缀(zhuì)蓓(bèi)蕾(lěi )
2.全班齐读,感知文章内容
点拨:文章通过对华龙这个地方的桃花的描述,写了烈士的血不会白流,他们的精神将化作战胜黑暗的力量。这里盛开的桃花,是社会解放的象征,表达作者必胜的信念。
5.学生查阅工具书和教辅资料,掌握文中生字词

艾青诗选春原文

艾青诗选春原文

艾青诗选春原文摘要:一、艾青简介二、诗选《春》原文三、诗歌主题及意义四、作品评价正文:【艾青简介】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位巨匠。

艾青的诗歌创作始于上世纪30年代,他坚持用诗歌记录时代、反映社会,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诗选《春》原文】以下是艾青诗选《春》的原文:春春,是温暖,是希望,是大地的梦,是生命的绽放。

春,是蓝天上的风筝,是草地上嬉戏的孩子们,是树枝间欢唱的鸟儿,是田野里破土而出的绿意。

春,是久别的重逢,是思念的寄托,是追逐的梦想,是勇往直前的力量。

春,是温柔的母亲,是慈祥的父亲,是温暖的怀抱,是幸福的家园。

春,是燃烧的热情,是蓬勃的生机,是满怀的豪情,是无尽的向往。

春,是崭新的开始,是辉煌的绽放,是勇敢的前行,是辉煌的未来。

【诗歌主题及意义】《春》这首诗以丰富的意象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传达了春天温暖、希望的主题。

艾青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借春天歌颂了生命的力量、梦想的追求以及未来的憧憬。

这首诗富有画面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之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生机。

【作品评价】艾青的《春》以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希望。

这首诗在诗歌史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它不仅传递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信心。

艾青的诗 春

艾青的诗 春

艾青的诗春
摘要:
1.艾青简介
2.诗歌《春》的创作背景
3.《春》的主题与意义
4.《春》的主要内容与形式特点
5.结论
正文:
艾青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丰富的情感、鲜明的个性、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

《春》是艾青创作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展示了春天的美好与希望。

《春》创作于20 世纪30 年代,这一时期正值我国社会政治动荡、民生凋敝的时期。

艾青在这首诗中,以春天为背景,寓言式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信念。

《春》的主题与意义在于揭示春天的美好与希望,唤起人们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

在诗中,艾青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天以生命和感情,使其成为希望的象征。

同时,诗中还通过对春天的描绘,暗示了我国大地在春天里焕发生机、充满希望的场景。

在形式上,《春》具有鲜明的艾青诗歌特点。

首先,诗歌采用了自由诗体,形式灵活多变,富有节奏感。

其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破冰的流水”、“绿色的旗子”等,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春》还采
用了拟人化、寓言化的手法,使诗歌更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总之,艾青的《春》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寓言式地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优秀诗作。

艾青.春doc

艾青.春doc

艾青《春》教学实录(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一、导语设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就诗歌创作对现实的参与程度,诗歌技艺所达到的高超水平,以及对当代诗坛产生深远影响的诗人,艾青堪称大家。

他是给现代中国人提供了无穷精神养料的诗人。

是一位曾经感动了现在仍然感动着中国的诗人。

二、学生介绍艾青及相关资料(教师投影资料)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等。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诗选》等。

被誉为“中国诗坛泰斗”三、共同感悟[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师:作为一首政治抒情诗,这首诗的骨架非常清晰,请大家再次朗读并找出承担抒情骨架作用的语句。

[学生朗读并小组讨论]生:龙华的桃花开了。

生:大地舐吮着年青人的血液。

生:血迹爆开蓓蕾,点缀春天。

师:找得很正确,现在我们理解这首诗就容易多了。

作者为什么特意点出龙华?[学生自读注解并讨论]生:龙华是蒋介石在上海屠杀革命者的地方。

生:龙华除了地域含义以外,它还是监狱,是杀害烈士的刑场。

生:龙华也是烈士灵魂的安息地,既是实写,又是虚写。

师:看来作者要把烈士的牺牲与春天桃花的盛开要结合起来。

那么,龙华的桃花是在什么情景中绽开的?生: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那些夜是刮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生:龙华的桃花开放时,是五烈士牺牲的时间,并且是在夜间开放的,这不是自然意义上的夜间,在这里夜间象征着黑暗的社会环境。

师:我也同意这个看法,艾青的诗歌深受法国象征主义大师波德莱尔的影响,在这里是虚实结合。

夜间就象征了黑暗。

的确三十年代的旧中国,茫茫暗夜,漆黑一片,失却了光明,反动统治的淫威到处肆虐,苦难的人民在无望的哭泣,在受难负重!师:作者进而把视点转向了整个大地,为什么土地舐吮着年青人的血液?[自由发言]生:五烈士的鲜血流淌在龙华的土地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青
课前预习:
熟读诗文,通过查字典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能够赏析背诵经典诗文,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评价任务:
感知内容、品悟语言
研讨写法、主题探究
拓展延伸、达标检测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领悟、形象探究、语言赏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分析诗意体会诗歌情感
2、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情导入
1931年2月7日,“左联五烈士”柔石、殷夫、胡也频、李伟森、冯铿,这五位年轻的革命者、作家和诗人,被敌人杀害现在上海华龙,艾青听到后,气愤异常,于是写诗以纪念为国牺牲的烈士而写。

2、背景介绍
《春》作于1937年4月。

艾青说:“这是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的。

胡风拿去发表在《生活与学习》上。


在龙华被国民党反动派无情地杀害了。

这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当时震撼了全国。

面对这一残酷的严重事件,革命的诗人、文学家们无不满腔怒火、义愤填膺。

当时作为一个年轻诗人的艾青,同样也是怒不可遏。

而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来讴歌五烈士的革命精神,来唤起民众呢?
为了反映这一事件,诗人本来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

可以直抒胸臆,投枪匕首般地喷泻而出,可以直接具体刻划五烈士英勇就义的场面,也可以写五烈士革命的历程——写一首长诗。

而诗人没有这样选择,可能诗人觉得这样写会流于一般化,不足以撼动人心。

因此诗人最终选择了《春》。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

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感知文章内容。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文章通过对华龙这个地方的桃花的描述,写了烈士的血不会白流,他们的精神将化作战胜黑暗的力量。

这里盛开的桃花,是社会解放的象征,表达作者必胜的信念。

四、诗歌赏析
1、内容赏析
诗人写《春》,始终是围绕着“桃花”展开的。

“桃花”这一形象,成为这首诗成功与否的关键。

我们来看,诗人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

一开始,诗人就开门见山地点出了“春”,点出了“桃花”:“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

这是实写,也是虚写。

实写:五烈士牺牲是在春天,春天,就有桃花开放。

虚写:这“春天”,这“桃花”,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新的社会。

当然,光看这两句,还看不出这种象征意义,只有随着下面展开的诗句,才能了然。

只读这两句,读者很难猜到诗人往下如何写。

读了下面的诗句,就不能不惊叹诗人转折的高明了,而且这种转折极其自然。

这首诗妙处多多。

诗文开篇点题——“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作者要写春,主要是写“龙华的挑花”。

接下来就自
然的导出挑花开放的具体时间,是在“血点斑斑夜间”,是在“没有星光”“刮着风的”“听着寡妇的咽泣”的夜间。

诠释了黑夜,文笔突然回转,作者把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喻为“饥饿的野兽”,这个比喻形象有力,既突出了龙华对春的渴盼之切,又暗示了龙华潜藏的强悍之盛,这只野兽它要舔舐血液——“年轻人的”“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诗文至此,做好了铺垫,就顺理成章的进入了真正的主旨,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是因为“舐吮了年轻人的热血”,才得以”“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才得以“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这里提到的斑斑血迹,既明指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又暗喻芬芳满目的桃花,这些桃花和蓓蕾带来的理想结果——“江南处处是春了”,但是“春从何处来?”——“来自郊外的墓窟”,末两句其实凝结了作者深切的感悟,极具精神震撼力。

2、修辞赏析
一个时代当然有一个时代的诗歌。

作为现实主义大师,拥有“太阳与火把的歌手”的美誉的艾青,他的诗歌艺术就在于立足于现实而高于社会,起于现实而终于理智,他的作品大多都篆刻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像《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火把》等等,这首《春》也不例外。

在诗中,龙华烈士的鲜血被喻为报春的桃花,比喻妥帖巧妙且震撼人心——龙华的春天,其实
就是烈士的春天,其实就是龙华的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春天,这样的春的代价是惨重的,这样的春天也是悲壮而刻骨铭心的;接着,他又用“无数的蓓蕾”暗喻烈士用鲜血培育出来的一代革命新人,用江南处处是春来明指革命事业的光明前程,指出革命事业在“经过悠长的”“无限困乏的”“冰雪的季节”之后,必将产生一种令人振奋的柳暗花明的伟大盛况。

作者字字惜春,其实是字字惜人,作者写春,其实是在写对烈士牺牲的感受,它所引发出来的感情是真挚而又强烈的,所以他说春“来自郊外的墓窟”,是墓窟里烈士的血和一个个不屈的灵魂滋润了东方的万物,哺育了神话般的春。

这里的春是一种象征,是因烈士的血、烈士的灵魂以及作者的真切感悟而存在的一种象征,春其实就是烈士血。

对于处在光明的春天中的我们读到此诗时理应明白“春”所蕴涵的深意,从而想到我们应该对烈士们或为烈士们做些什么。

3、语言赏析
此外,这首诗的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它的谴词造句,在诗中,每一个名词经过作者的“匠心”经营都具备了特定的含义,和当下的一些现代诗歌不同,这首诗中找不到多余累赘的形容词;在造句方面,全文多处运用了结构相似的造型,但一点也不闲罗嗦,像“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三个“经过”摆在一起,读起来有很好的层次感……对于这些,就不多说了。

当然,一首好诗,有作者的创作智慧,也有读者的阅读智慧,艾青老前辈早已把《春》创作完整,至于能读出什么味,读出什么感受和智慧,就全在于我们这些大大小小的读者了。

五、学生自由质疑、理解。

如:①作者把土地比作野兽是否不当?
作者把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喻为“饥饿的野兽”,这个比喻形象有力,既突出了龙华对春的渴盼之切,又暗示了龙华潜藏的强悍之盛,这只野兽它要舔舐血液——“年轻人的”“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②“顽强的人之子”指什么?
革命烈士。

③本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那句?
“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这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是这首诗的整个内涵浓缩而成的,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春天的到来,是由千万烈士的英勇牺牲换来的,这一思想,更集中地点了出来。

六、朗读背诵。

七、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桃花——血液——春天
教学反思: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离不开教师的适时点拨、
指导与激励,适时点拨、指导与激励就是抓住“愤悱”时
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生的学习权利,学习时
间,主体地位是别人不能取代,也绝不能无法取代的,教
师的角色就是引导者、指导者、参与者,就是循循善诱,
启发诱导。

本节课给学生设置了导向性信息诱导学生独立
思考,并适时点拨、指导、激励,同时,在诱导过程中,
不仅激情激趣,而且注重学法指导,以期达到“凡为教者
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在不自觉间引诱学生自主进入
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