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读表。
下列关于该时期欧洲局势的说法,正确的有①英国放弃大陆均势外交政策②欧洲主要国家矛盾交织复杂③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④巴尔干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并没有放弃大陆均势外交政策,排除①;欧洲主要国家之间矛盾导致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所以②③正确;两次巴尔干战争反映了巴尔干半岛矛盾尖锐,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所以④正确。
故选②③④组合,排除ABC,选D。
2.某亲历者写道:“那年夏天,在比利时的沙滩上,唯一发出噪音是到处叫喊的报童。
他们喊着巴黎报纸上吓人标题‘奥地利向俄国挑衅’、‘德国准备战争总动员’,以此来向游客们兜售报纸。
”该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A.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B. 德国实施“施里芬计划”C. 俄国参战攻入东普鲁士后D. 德国准备出兵吞并奥地利【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战俄奥矛盾和德国备战等相关信息,可以推测这是一战爆发前的情况,故选A。
浙江省嘉兴市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浙江省嘉兴市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1.古代一位思想家曾说:“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
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
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苏格拉底C.庄子D.亚里士多德2.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中央专制集权的国家。
这些措施包括()①皇帝制②郡县制③刺史制④三公九卿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唐太宗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此言本质上反映了()A.察举制网罗了天下英才B.中央官学培养大量政治人才C.科举制适应了专制集权D.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的发展4.有学者认为,“克伦威尔领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这里的“潮流”是指()A.资本主义的发展B.《民法典》的最终颁布C.海上霸权的确立D.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5.恩格斯说:“集权是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生命基础,而集权不无道理正在于此。
每个国家必要力求实现集权,每个国家从专制君主政体到共和政体止,都是集权的。
”下列史实中,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克伦威尔就任终身护国公B.华盛顿力辞连任第三届总统C.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D.苏维埃政府将全部企业收归国有6.下列为美国某课程目标的部分内容:第一,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其思想的核心概念,例如异化、资本、共产主义和剩余价值;……第三,这门课应帮助学生大致熟悉其思想出现时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趋势,其中包括欧洲哲学史、政治学、经济学,以及欧洲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该课程研究的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A.马克思B.凯恩斯C.列宁D.斯大林7.毛泽东在延安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说:“因此我们拥护议会形式的代议制政府、抗日救国政府、保护和支持一切人民爱国团体的政府。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
“宽容”主要是指()A.诸子百家争鸣 B.分封制崩溃 C.商人地位降低 D.“学在官府”2.孔子在社会伦理上强调尊卑有别,等级分明,但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贱富贵,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一差异表明孔子()A.重视教育对社会秩序的作用 B.努力维护教育公平C.有意推动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D.具有人道主义精神3.下图为小明学习“百家争鸣”时制作的思维导图,图中的①~④分别对应不同的学派,两个序号之间是学派间争论的问题。
①②③④对应的学派分别是()A.儒、墨、道、法 B.儒、道、法、墨C.道、墨、儒、法 D.墨、道、儒、法4.据文献记载,“卫太子鼻大,武帝病,太子入省。
江充曰:上恶大鼻,当持纸蔽其鼻而入。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了一张西汉早期的纸质地图。
据此可知,以下结论最为合理的是()A.西汉武帝时期,纸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B.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纸都可用于绘图C.由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可推定纸的使用不晚于西汉D.考古发现的纸质地图与文献记载的纸可以互相印证5.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常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
这一现象体现了()A.“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 B.“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C.“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 D.“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6.下表为隋唐和两宋节妇烈女情况统计。
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卷(含答案)

靴子,他们蹒跚而行,眼里充满了血丝。所有
的人都一瘸一拐,所有的人都瞎了;他们筋疲
力尽;甚至对身后轻轻落下的毒气弹的呼啸声 也充耳不闻。”这首战地诗歌描写的状况,最
第 2 题图
早可能出现于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嘉兴市高二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卷·第 1 页 共 10 页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参加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拒签了《凡尔赛和约》,签
C.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D.达成处置战败国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共识
11.公元前 479 年,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去世,享年 73 岁。由此可知,孔子出生于
A.公元前 5 世纪中期
B.公元前 5 世纪晚期
C.公元前 6 世纪中期
D.公元前 6 世纪晚期
12.清书《塞北纪程》记载,“于八月朔已未黎明,亲帅将士,至乌兰布通地迎敌决战。
A. ①②③ C. ①③④
B. ①②④ D. ②③④
8.右图为英国人谢帕德于 1941 年 1 月 8 日发表的
漫画《全力以赴》(Full Pressure)。漫画中熊
熊燃烧的“纳粹主义”(NAZISM)战火,正向
一幢文明(CIVILIZATION)大厦漫延。瓦砾中
有一个士兵手握消防水枪正在扑灭燃烧的大
署了《九国公约》。这表明
A.中国完全受西方列强的支配
B.北洋政府是反动卖国的政府
C.中国近代外交意识逐渐成熟
D.《九国公约》总体利于中国
5.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遍及欧洲、地中海和北非,就战争规模、范围
和卷入国家的数量来说,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不能称为世界大战。主要是因为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①英国放弃大陆均势外交政策②欧洲主要国家矛盾交织复杂③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④巴尔干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D【解析】一战前,英国并没有放弃大陆均势外交政策,所以排除①。
欧洲主要国家之间矛盾导致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所以②③是正确的。
两次巴尔干战争反映了巴尔干半岛矛盾尖锐,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所以④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从题干所给的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英法俄与德奥意分属两大军事集团,巴尔干半岛矛盾尖锐。
本题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属较易题。
2.某亲历者写道:“那年夏天,在比利时的沙滩上,唯一发出噪音是到处叫喊的报童。
他们喊着巴黎报纸上吓人标题‘奥地利向俄国挑衅’、‘德国准备战争总动员’,以此来向游客们兜售报纸。
”该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A.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B. 德国实施“施里芬计划”C. 俄国参战攻入东普鲁士后D. 德国准备出兵吞并奥地利【答案】A【解析】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在一战爆发后才开始实施,所以排除B。
俄国参战攻入东普鲁士是在一战初期,所以排除C。
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是在二战爆发前,所以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战俄奥矛盾和德国备战等相关信息,可以推测这是一战爆发前的情况。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属于较易题。
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制订了“施里芬计划”,但这一计划低估了对手实力,导致速决战破产后陷入持久战的泥潭。
致使“施里芬计划”破产的具体原因有()①德军没有及时在西线集中主力②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③俄军在短时间内进攻东普鲁士④美国在经济上全力支持协约国A. ①②③B. ②③C. ①③④D. ②④【答案】B【解析】一战中,西线一直是主要战场,德国在西线集中了主要兵力,所以①不是“施里芬计划”破产的具体原因。
2019-2020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嘉兴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高二历史卷2020.1说明:1.本试卷分试卷Ⅰ(选择题)和试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试卷Ⅰ的答案应填在答题卡上;试卷Ⅱ的答案应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答案做在试卷上无效。
试卷Ⅰ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各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杰里·本特利指出:“从1750年到1914年,三种相互联系的历史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工业化和帝国扩张——是他们(欧美列强)支配全球事务的重要原因。
这些历史发展激发了国家间的竞争,殖民地争端和民族主义者的雄心,也使欧洲——接着是整个世界的大部分地区——陷入到1914年的战争中。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指出了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B.分析了工业革命对一战的影响C.揭示了一战带来的深重灾难D.指明人类避免世界大战的方向2.右图是某同学找到的一幅图例受损的欧洲战争地图。
该图是A.普法战争形势图B.拿破仑战争形势图C.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D.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图3.“行进中男人们睡着了,很多人丢失了他们的靴子,他们蹒跚而行,眼里充满了血丝。
所有的人都一瘸一拐,所有的人都瞎了;他们筋疲力尽;甚至对身后轻轻落下的毒气弹的呼啸声也充耳不闻。
”这首战地诗歌描写的状况,最第2题图早可能出现于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参加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拒签了《凡尔赛和约》,签署了《九国公约》。
这表明A.中国完全受西方列强的支配B.北洋政府是反动卖国的政府C.中国近代外交意识逐渐成熟D.《九国公约》总体利于中国5.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遍及欧洲、地中海和北非,就战争规模、范围和卷入国家的数量来说,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不能称为世界大战。
主要是因为A.世界上主要国家未被卷入 B. 物质和技术条件尚不足以支撑C.世界各地尚处于孤立状态D. 引发战争的问题非世界性矛盾6.日本本庄将军提交的备忘录中写道:“为了加强我国的地位与力量,有必要立即利用苏联还未完成五年计划和中国尚未成为统一国家的形势,同时还要利用世界经济的困难处境。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嘉兴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高二历史卷 2019.1说明:1.本试卷分试卷Ⅰ(选择题)和试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试卷Ⅰ的答案应填在答题卡上(或按所在学校要求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试卷Ⅱ的答案应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答案做在试卷上无效。
试卷Ⅰ 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各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读右表。
下列关于该时期欧洲局势的说法,正确的有①英国放弃大陆均势外交政策②欧洲主要国家矛盾交织复杂③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④巴尔干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某亲历者写道:“那年夏天,在比利时的沙滩上,唯一发出噪音是到处叫喊的报童。
他们喊着巴黎报纸上吓人标题‘奥地利向俄国挑衅’、‘德国准备战争总动员’,以此来向游客们兜售报纸。
”该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A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B .德国实施“施里芬计划”C .俄国参战攻入东普鲁士后D .德国准备出兵吞并奥地利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制订了“施里芬计划”,但这一计划低估了对手实力,导致速决战破产后陷入持久战的泥潭。
致使“施里芬计划”破产的具体原因有①德军没有及时在西线集中主力 ②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③俄军在短时间内进攻东普鲁士 ④美国在经济上全力支持协约国A .①②③B .②③C .①③④D .②④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欧洲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882年 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1892年 法俄缔结军事协定 1904年 英法两国结成同盟 1907年 英法俄形成了三国协约 1912—1913年 爆发两次巴尔干战争4.法国贝当将军在回忆某战役时说:“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
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
”这旨在说明A .索姆河战役的巨大消耗B .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C .战争成为新技术催化剂D .贝当为投降德国辩解5.“除了西班牙、荷兰和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
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这种逐层扩展的关系,实际上受到下列哪种制度的影响A. 世袭制度B. 分封制度C. 宗法制度D. 郡县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察的是分封制的内容。
从材料中“家,国,天下”可以看出其修身的顺序与分封顺序正好相反,体现了个人不断攀升的过程,D项中郡县制尽管也是国家管理地方制度但郡,县名称明显不同于家,国,天下。
王位世袭与宗法制亦各有其侧重,与题意不复。
如上所述,不复赘述。
考点:分封制的内容。
评点:该题需要掌握儒家思想对政治的态度与道家和法家的不同,儒家的入世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对后世各家产生深远影响,它是现今关注家国大事的理论的渊源。
2.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好是今天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这个派别是( )A. 道家B. 墨家C. 儒家D. 法家【答案】A【解析】【详解】老子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提出了“道法自然”,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内在价值,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好与今天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构想相符,故A项正确;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并未勾勒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的世界蓝图,故B项错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主张的社会蓝图是恢复周礼,并未勾勒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的世界蓝图,故C项错误;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他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兴市第一中学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卷一、选择题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这段文字中的“大道”是指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2.一位中国哲人所提出的“民为邦本”的思想,被日本学者宇野重昭称为“首次在世界思想史上明确表达了人民主义革命理论”。
这位哲人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3.谈及中国古代政制,有学者形容“譬犹从一大树中截枝分栽,别成一独立之新根干。
”他旨在描述A.分封制下中央地方的实力消长B.宗法制下大小宗之间关系C.郡县制下地方政府的割据倾向D.行省制下中央集权的加强4.按照雅思贝尔斯的见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对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A.焚书坑儒 B.崇儒尚佛 C.独尊儒术 D.百家争鸣5.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这表明汉代A.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 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6.汉武帝以前的丞相,多为功臣或功臣子弟;汉武帝之后,丞相中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开始增多,昭帝朝四位丞相中的两位、宣帝朝五位丞相中的三位就来自上述地区。
这反映出汉代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儒学地位的提升C.中央集权的强化 D.政治中心的转移7. 右图是考古发掘出的唐代越窑青瓷“喀喇沁摩羯纹葵花形银盘”。
盘内底部的大鱼化龙图案为摩羯(印度神话中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动物)纹,大鱼作翻腾状,口大张,鼻上卷。
以下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A.唐代制瓷业十分发达B.唐代的对外贸易繁荣C.唐代手工业的民营化趋势明显D.唐代文化呈现出中外融合的特征8. 清代军机处有官而无吏,故其中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 15 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
这说明清代军机处A.独掌政务决策权 B.重视保密较为封闭C.理政人员素质低 D.职官简练事务清闲9. 据历史文献记载,古代官员的数额是有定员的:夏120员,殷240员,东汉7567员,晋6836员,隋12576员,唐18805员。
这可用来说明A.统治者对官吏擅权的防范B.中央政务管理机构由简到繁C.国家统治机器的不断完善D.政府行政效率逐步得到提升10. 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住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
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A.盟约对各诸侯的政治约束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C.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制D.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11.《唐代涉商诗研究》指出,唐诗中出现的各种集市名称有:水市、山市、村市、草市、早市、晚市、夜市、鱼市、酒市、药市、蚕市、花市、灯市、槐市、鬼市等。
这表明唐代A.政府对市场有严格管理B.专业化的市场已经出现C.商业活动时空限制取消D.大量诗人身兼商人身份12.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在他头上的金箍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以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
这反映出明代出现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13. 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
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14.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佛说万理俱空,吾儒说万理俱实。
”他认为“人心”和“理”是一体的,而佛教“人心”和“理”是分离的。
这反映了朱熹A.主张人放弃一切欲望 B.吸收了佛教有益成分C.倡导和谐的社会秩序 D.反对佛教的禁欲主义15. 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幸,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自进士出身,这一标准得到宋以后历代朝廷的一再强调。
这说明监察官选任A.逐渐趋于民主科学B.由注重门第到注重科举C.不再受到皇权干扰D.侧重德行到侧重学识16.下图反映了康熙帝巩固国家统一的一次行动,康熙帝在这次行动中的决策有A.起用汉将,重用绿营B.分兵合击,三次御驾亲征C.筑城屯田,派兵永驻D.南巡孔庙,行三跪九叩礼17. 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和同之辨”的议题。
孔子认为君子之间相处要求“和”,而小人则恰恰相反,是以“同”为准。
孔子对“和同之辨”的阐发主要体现了其下列哪一思想A.仁 B.中庸C.礼D.德治18. 解读右图,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是A.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贸易兴盛B.以中国为主的朝贡贸易体系C.工业革命下的世界市场体系D.新航路开辟之初的世界状态19. 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下面各项主张与唐太宗的认识比较接近的一项是A.无为而治B.重农抑商C.民贵君轻D.以法治国20.雅典军主帅特米斯托克里斯有句名言:“只要雅典人拥有200只满载海军的船只,那就是有城邦。
”这表明“城”与“邦”可以分离,“城”毁而“邦”却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
这句话反映了A.航海业发达推动了城邦迁徙B.雅典军人以保护城邦为己任C.公民集体是希腊城邦的核心D.公民个体完全服从城邦利益21.梭伦改革之前,雅典的德拉古法以严酷著称,偷窃水果、懒惰等过失都要判处死刑,人民指责它不是用墨水所写,而是用血写的。
梭伦改革后,废除了这一酷刑,规定除杀人罪外其他罪犯都不得处以死刑,任何公民皆有权提出控告。
这一变化体现出A.雅典公民实现了人人平等B.打破了贵族垄断司法局面C.古雅典对人权的尊重D.雅典法律体系走向完善22.《十二铜表法》规定:“有人歌唱有害的歌谣,必须执行死刑。
”《法经》规定:“议国法令者诛,籍其家及其妻氏。
”二者思想都A.有效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B.产生于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时代C.体现出对民众严格的思想控制D.推动了人文主义运动的发展23.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三个重要命题:“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和“人是政治动物”。
这表明他①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②强调人应该依据感觉办事③认识到人具有社会属性④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4.恩格斯曾说:“如果说国家和国家法是由经济关系来决定的,那么不言而喻,民法也应该说是如此,因为民法的作用在本质上就是要把各个人彼此间在一定情况下所有的正常经济关系确认起来”。
这一观点较好地诠释了罗马A.公民法的特点B.成文法形成的主要原因C.习惯法的价值D.万民法内容上的侧重点25.公元前390年,高卢人攻占罗马。
情况危急,罗马人决定请卡米卢斯回来带兵作战。
他们派出一名使者冒险穿过敌人的包围,回城征求元老们的意见。
元老院取消了对卡米卢斯的放逐,命其为独裁官。
卡米卢斯才能够名正言顺地来带领众人打败入侵者。
卡米卢斯的这一人生转变表明A.罗马贵族垄断司法权欺压民众B.万民法巩固了罗马的共和政权C.民族矛盾激化了罗马阶级矛盾D.古罗马公民注重遵守法律程序26.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
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C.“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27.《孙膑兵法》介绍某一古代战阵:“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
”秦始皇陵兵马俑中,集中体现孙膑上述思想的战阵位于右图A.1号坑B.2号坑C.3号坑D.4号坑28.平遥古城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古民居建筑的主要特点是①轴线分明,左右对称②数量众多,保存完好③精巧秀丽,安全舒适④“三雕”精美,典雅俊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29. 1293年,佛罗伦萨市政当局委托迪坎比奥设计主教堂,委托书上这样写道:“您将建立人类技艺所能想象的最宏伟、最壮丽的大厦,您要把它塑造得无愧于这颗结合了万众一心的公民精神而显得极其伟大的心灵。
”该教堂是30.中国古代某朝代的长城“起自盐泽,中经敦煌、酒泉、居延塞、光禄塞,在大青南麓与原有长城连接,然后再向东延伸到辽东。
”该长城①就地取材,用险制塞,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②全长五千多千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万里长城③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④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北方蒙古、女真民族的南下侵扰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二、非选择题部分(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31.(10分)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希腊人文主义更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种“重人”,不同于儒家人文主义所体现的那种日常伦理的实用理性,而是人作为一种宇宙存在物,能对宇宙之物进行一个理性的思考……作为人文主义起点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德性是其共有的特征,然而细究其内在的关系可以发现它们有不同之处,儒家德性在于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并且要超越日常生活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希腊人文主义则是对一个单一的个体进行理性的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刘汉芸《“轴心时代”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材料二古希腊存在民主制,与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有关。
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批独立自由的城邦主权国,文化比较相近,存在松散的同盟关系。
梭伦改革开启了这样一种观念:基于同意的统治取代了基于强制的统治,矗立于尖端之上的金字塔,又被安放于它的地基。
——据【英】克顿《自由与权力》等整理(1)根据材料归纳“轴心时代”(约前800年—前200年)希腊人文主义和中国儒家思想的异同点。
(5分)(2)结合梭伦改革的措施,说明梭伦是如何推动“基于同意的统治取代基于强制的统治”的?指出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社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