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研制与设计特点_张恩和

合集下载

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研制与设计特点

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研制与设计特点

30 0 00h。
进入 2 世纪 , 了满足空 中客车公司 A 8 l 为 30超 大型客机的动力要求 , E E P 和 R G A /W R公司成功研
制 了 G 70 和 T E T 0 等 大 涵 道 比 涡 扇 发 动 P 20 R N 90
机; 为了满足波音公 司 B 8 77大型客机的动力要求 ,
维普资讯
20 0 7年第 3 3卷第 3期
航 空 发 动 机
张恩 和
( 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 沈 辽宁沈阳 10 1) 10 5
摘要: 较为系统地 总结 了国外大涵道 比涡扇发动机 的研 制特 点和设计特 点。
关键词 : 涡扇 发 动 机 大涵道比 研制 设计
Ab ta t Th e e o me ta dd sg au e f h ih b p s ai u b fn e g n n fr i r o rh n i e s r c : e d v lp n n e in f tr so e hg y a sr t tr oa n i e i e g ae c mp e e sv — e t o o n

航 空 发 动 机
20 0 7年第 3 3卷第 3期
1 0 2 0 N 推力 级 : R公 司 的 R 2 1—2 B 6 0k R B1 2、

5 5 4 P 公 司 的 P 0 7 3 E .W W2 3 ; 2 0—2 0 N推 力 级 : R公 司 的 R 2 1— 2 、 2 9k R B 1 54
司 的 C 3 , R公 司 的 T Y、 R 1 F4 R A B 7 0和 B 7 5 R 1;
10—10 N 推力 级 : 0 5k 国际合 作 的 V 50和 20 C M5 F 6系列 , W 公司 的 P 0 0; P W6 0

民航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总体性能参数敏感性分析

民航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总体性能参数敏感性分析
· 222 ·
计算 机 测 量 与 控 制 .2016.24(4) 犆狅犿狆狌狋犲狉 犕犲犪狊狌狉犲犿犲狀狋 牔 犆狅狀狋狉狅犾
设计与应用
文章编号:1671 4598(2016)04 0222 04 DOI:10.16526/j.cnki.11-4762/tp.2016.04.064 中图分类号:V231.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 10 27; 修回日期:2015 11 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 科 学 基 金 (51306201);四 川 省 教 育 厅 自 然 科 学 项 目 (16ZB0035);中 国 民 用 航 空 飞 行 学 院 科 学 研 究 基 金 (J2014-38);中 国 民 用 航 空 飞 行 学 研 究 基 金 (J2015-28)。 作者简 介:赵 军 (1980 ),男,安 徽 淮 北 人,博 士,高 级 工 程 师,主 要从事航空发动机总体性能分析和故障诊断方向的研究。
压气机、涡轮作为高速旋转部件,随着服役时间的增加, 会 出 现 老 化 现 象 。 [29] 关 于 各 部 件 工 作 对 总 体 性 能 的 影 响 , 文 献 [10] 针对涵道比的高低进行了区分:低涵道比涡扇发 动 机 的性能 衰 退 主 要 是 由 于 风 扇、压 气 机 性 能 变 化 引 起,约 占 60% ~70%; 涡 轮 变 化 占 10% ~15%; 其 余 为 封 严 间 隙 增 大 造成。对于高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由于涡轮前总温高,性 能衰退主要是 由 于 高 压 涡 轮 引 起, 约 占 63% ~67%; 高 压 压 气机约占16%~28%;低压转子占7%~21%。文 献 [11] 则 给出了民航修理厂的经验:在发动机的部件模块中,低压压气
机的大修可以恢复7~15 ℃ EGT 裕 度,高 压 涡 轮 的 大 修 可 以 恢复15~30 ℃ ET 裕度,其他部件的大修对恢复 EGT 裕 度 贡 献 不 大。 上 述 表述大都是发动机大修厂的经验数据积累,多为定性的数据, 且需要验证;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上少有各部件的敏感性定 量分析的研究,为精细研究总体性能参数受各部件的影响大 小,直接试验的研究方法将是最准确的,但为获得敏感性数据 的耗费也将是巨大的,因此有必要通过计算机仿真的手段进行 各部件敏感性定量分析的研究。

张恩和:“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

张恩和:“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

张恩和:“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作者:孙晓明来源:《科技视界》 2011年第31期■孙晓明张恩和,“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历经几个发动机型号研制,在自主创新之路上孜孜以求,“太行”发动机研制终获成功,向党和国家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无愧于钟爱的航空动力事业。

人生与蓝天结下了难舍难分的情缘,荣辱与航空动力事业的兴衰脉脉相连。

情感的律动与那颗火热的报国心,激情演绎出永恒深爱的航空报国主旋律。

在“太行”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中,张恩和总是深知肩上责任的重大,超常负重前行的他,总保持着忧患意识,有人说张总就是一台“发动机”,身影忙碌,步履匆匆。

年逾七旬,从业几十年来,他用心血和智慧筑就成功通天之路。

张恩和先后荣立航空航天部一等功多次,国防科工委一等功,中国一航航空报国科技尖兵、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航空报国金奖,沈阳市劳动模范,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殊荣。

在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张恩和荣获“航空报国特等金奖”。

近日,张恩和担任总师的“太行”发动机与某飞机工程共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一技术成果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特等奖,他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在人民大会堂光荣地接受了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颁奖。

航空发动机是在高温、高压、高转速恶劣环境条件下长期反复使用的气动热力机械,其特点是技术难度大、研制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研制风险高、可靠性要求高。

它的研制涉及学科多、技术面广、集成度高、产业链长、经济带动效应显著,与基础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对基础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俄、英、法、中等少数国家具有独立研制航空发动机的能力。

让中国动力飞上蓝天,60年来航空人一直梦寐以求。

2006年“太行”发动机研制成功,这一梦想再次变成现实。

“太行”总师张恩和深情地说,发展航空,动力要先行。

凝聚民族的智慧,以航空发动机各所厂为主力,结合行业内外大专院校的科技力量,共同推进我们的航空发动机事业,给我们的战鹰一颗动力十足、鲜活强劲的中国“心”。

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研制与设计特点_张恩和

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研制与设计特点_张恩和

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研制与设计特点张恩和(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5)摘要: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外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研制特点和设计特点。

关键词:涡扇发动机大涵道比研制设计D evelop m ent and D esign Features of H igh Bypass Rati o Turbofan Engi neZhang Enhe(Shenyang A er oengine R esearch I nstit u te,Shengyang110015,L iaon i n g,Ch i n a) Ab stract:The develop m ent and desi gn features of the h i gh bypass ratio turbo fan eng i ne i n f o re i gn are comprehensive-l y summ arized.K ey word s:turbo fan eng ine;h i gh bypass rati o;deve l op m ent;des i gn1引言20世纪60~70年代,GEAE、P W和RR等公司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成功地研制了TF39、J T9D、CF6和RB211等大型运输机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开创了战略远程运输机和大型宽体喷气客机的新时代。

20世纪70~80年代,根据不同用途,GEAE、P W和RR等公司对CF6、JT9D和RB211发动机改进改型,利用发动机部件改进计划和E3发动机研究计划开发的技术,研制了V2500、CF M56、TAY、CF34、P W2000、P W4000等多种推力等级的涡扇发动机。

20世纪90年代,为了满足各种运输机的动力要求,GEAE、P W和RR等公司改型研制了CFM56 -5B、CF M56-7B、RB211-524G/H、CF6-80E1等大涵道比涡扇发机,新研制了TRE NT700、TRENT500、P W4168、P W4098、P W6000、GE90、P W4084、TRENT800、BR710等发动机。

WS-10,太行发动机研制历程

WS-10,太行发动机研制历程

太行发动机从立项到研制成功整整用了18年(图) 2007年02月20日 09:42 航空知识中国空军歼八II战机四机编队巡航记者:据了解,“太行”发动机从立项到研制成功整整用了18年,完成一个发动机型号的研制用了近20年时间,请从技术角度谈谈“太行”发动机的研制为什么这么难?张恩和:我国的航空发动机起步是从仿制第一代涡喷发动机开始的,而“太行”发动机研制又几乎与第二代涡喷发动机研制同时起步。

我想从第二代涡喷发动机到第三代涡扇发动机的技术进步谈起。

第三代涡扇发动机除了在总压比上较第二代涡喷发动机大大提高外,在材料的使用温度上以及对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方面,较第二代发动机也有很大提高。

这样,在“太行”发动机研制过程中就要突破很多新材料、新工艺的难度,进行大量的技术攻关;同时,在加工设备上也要进行诸多技术改造。

由于涡扇发动机有一股外涵气流,因此涡扇发动机在发动机整机参数匹配上与涡喷发动机有较大的差异。

因为进入加力燃烧室的气流温度较涡喷发动机低,所以组织燃烧更困难。

另外,第三代涡扇发动机较第二代涡喷发动机的部件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不但设计难度大,而且在试验设备上也需要相应的技术改造。

比如,高压压气机压比高,要对前几级静子进行调节;需要采用收敛-扩散超音速喷口等。

总之,涡扇发动机在设计、材料和加工工艺方面的难度均比涡喷发动机难度更大,随之带来许多新设计、新技术和与之配套的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加工、试验设备上的技术改造,都增加了研制的难度。

另外,在型号立项之前,由于技术储备不够,故立项后较多时间花在了技术攻关方面。

而我国发动机行业的设计队伍工程经验较少,研制过程中走的弯路也比较多,增大了研制风险,也拖长了研制时间。

“太行”发动机在研制过程中,世界航空大国对我国实行了严密的技术封锁;我们没有技术与经验可以借鉴,在基础弱、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要克服设计、试制、材料、工艺等多方面的重重困难,解决装配、试车、试验、试飞等过程的无数难题。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结构分析课后答案第一章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结构分析课后答案第一章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结构分析课后答案第一章第一章概论思考题1、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有哪些基本类型,指出他们的共同点、区别和应用。

区别:涡轮喷气发动机:在单个流道内靠发动机喷出的高速燃气产生反作用推力的燃气涡轮发动机,涡轮出口燃气在喷管中膨胀,使燃气可用能量转变为高速喷流的动能而产生反作用力。

主要应用:军用、民用、特别是超声速飞机,目前大多被涡扇发动机取代。

涡轮风扇发动机:与涡喷发动机相比多了压气机前风扇、外涵道结构。

空气进入发动机后分别通过内外涵道。

推力由内外涵道两部分的气体动能产生。

主要应用:中、大涵道比发动机多用于亚声速客机和运输机,小涵道比发动机多用于战斗机和超声速飞行器上。

涡轮螺旋桨发动机:靠动力涡轮把燃气能量转化为轴功率,带动螺旋浆工作,主要应用于速度小于800km/h的中小型运输机、通用客机。

涡轮轴发动机:原理与结构基本与涡轮螺旋桨发动机一样,只是燃气发生器出口燃气所含能量全被自由涡轮吸收,驱动轴转动。

其主要用途是直升机。

螺旋桨风扇发动机:可看做带高速先进螺旋桨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又可看做除去外涵道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兼具耗油率低和飞行速度高的优点。

目前尚未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共同点:组成部分:进气装置、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和尾喷管。

工作过程:吸气进气、压缩、燃烧后膨胀和排气。

核心及部分:压气机、燃烧室、涡轮。

2、涡轮喷气、涡轮风扇、军用涡扇分别是何年代问世的?涡轮喷气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

涡轮风扇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

军用涡扇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

3、简述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基本类型。

按用途可分为军用涡扇发动机和民用涡扇发动机,按是否有加力燃烧室分为带加力的涡扇发动机和不带加力的涡扇发动机,带加力的用于军用超音速飞行,不带加力的用于民用,按涵道比大小可分为小涵道比、中涵道比、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

4、什么是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如何按涵道分类,说明各类型发动机的应用机型。

涵道比是指涡扇发动机外涵道和内涵道空气质量流量之比,又称流量比。

太行发动机研制内幕

太行发动机研制内幕

“太行”发动机研制内幕:事关两型战机“生死”2005年12月28日,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太行"在沈阳一航动力所诞生。

太行,号称"天下之脊",中国第一台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取名太行,其意义不言启明。

"太行"发动机研制所面临的技术基础薄弱、研制奉贤极大、设备条件不足等诸多困难,犹如攀登太行一座座险峰、陡隘,注定需要我国航空技术人员拿出勇气与魄力,付出艰辛和努力。

初露锋芒的涡扇6-中国涡扇发动机零的突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年轻的新-中国还是一穷二白,百业待兴,各项建设正蹒跚起步,而在战争的硝烟中建立起来的航空工业基础更是薄弱。

航空发动机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高科技产品,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航空工业的难点。

但是中国一航动力所不畏艰险,从1961年建所之初就致力于研制先进的航空发动机,目标直指涡扇发动机。

要知道,当时涡扇发动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也是各发达国家即将批量用于作战飞机的主流航空发动机。

当时,我国航空技术人员在条件艰苦,困难重重的情况下,经过20年的努力,研制了相当于国外二代涡扇发动机水平的涡扇6,几经辗转后初步达到成熟阶段。

可是后来由于配装的飞机型号下马,涡扇6发动机因失去使用对象而终止研制。

涡扇6发动机虽然下马,但是在涡扇6的基础上,我国航空技术人员对涡扇发动机的研制有了初步尝试,不仅积累了经验,而且锻炼成长了一支队伍,这是最宝贵的财富。

大推力"太行"发动机上马-事关中国两型先进战斗机的"生死"改革开放的大潮使航空发动机事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1986年1月,经邓小平同志批示,肯定了发动机行业老专家发展涡扇发动机的建议。

于是一航动力所与兄弟单位一起,开始了新一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太行"发动机的研制。

"太行"发动机不是为研制而研制,是我国国防建设急切而重大的需要。

毫不夸张地说,事关我国某两型先进战斗机的生死,"一发配两型天大的事"。

1987年至1993年,在原国防科工委和空军的大力支持下,经过6年多的艰苦奋斗,一航动力所克服了基础薄弱、条件不足等重重困难,完成了"太行"验证机阶段的研制工作,并拟配装我国自行研制的某新型战斗机,使其从技术状态转入原型机研制状态。

涡扇发动机——精选推荐

涡扇发动机——精选推荐

涡扇发动机同军用飞机一样,民用支线/公务机发动机也经历了以涡桨发动机为主到以涡扇发动机为主的发展进程。

在这一过程中,国外几家著名的大发动机公司逐步参与和进入了支线/公务机的动力市场。

他们将其成熟的大型和军用发动机技术移植到支线/公务机的动力上,既促进了这类发动机的发展,也加剧了该类发动机的竞争。

现代支线/公务机动力的主要特点从”涡桨化”到”涡扇化”70年代中期,西方发生能源危机,燃油价格几次上涨,节能工作变得非常突出。

与此同时,美国执行了新能源政策,对发展经济性好的支线/公务机以有力的促进。

由于涡桨发动机在亚音速和短程航线内的经济性好,采购费用与使用维修费用低,噪声和污染也能满足要求,因而受到当时航空公司的欢迎。

因此,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85%的支线/公务机都采用了涡桨发动机作为动力。

特别是80年代投入使用的支线飞机几乎都装用了涡桨发动机,故有人称此趋势为支线/公务机发动机的”涡桨化”。

这些发动机主要由普惠加拿大公司和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等生产。

其中普惠加拿大公司研制的PT6A和PW100系列发动机用得最广,当时约60%以上的支线/公务机都采用了这两种发动机。

随着航空运输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航空公司预计到速度高。

航程远和座位相对多一些的支线/公务机将会有较大的需求量,而最适合这种飞机的动力装置就是涡轮风扇发动机。

美国艾利逊公司(现并入英国罗-罗公司)最早作出响应,率先在T406涡轴发动机的基础上研制了AE3000系列涡扇发动机。

接着,英国罗-罗公司。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普惠加拿大公司等都先后开始研制用于支线/公务机的涡扇发动机,出现了”涡扇化”趋势。

强调可靠性。

耐久性和维修性保证飞行安全是飞机制造商和航空公司始终追求的目标,也是飞机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

因此,飞机制造商总是千方百计提高飞机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是保证飞机飞行安全的关键。

为此,发动机制造商在其设计和研制中将可靠性和耐久性摆在比性能更重要的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研制与设计特点张恩和(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5)摘要: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外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研制特点和设计特点。

关键词:涡扇发动机大涵道比研制设计D evelop m ent and D esign Features of H igh Bypass Rati o Turbofan Engi neZhang Enhe(Shenyang A er oengine R esearch I nstit u te,Shengyang110015,L iaon i n g,Ch i n a) Ab stract:The develop m ent and desi gn features of the h i gh bypass ratio turbo fan eng i ne i n f o re i gn are comprehensive-l y summ arized.K ey word s:turbo fan eng ine;h i gh bypass rati o;deve l op m ent;des i gn1引言20世纪60~70年代,GEAE、P W和RR等公司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成功地研制了TF39、J T9D、CF6和RB211等大型运输机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开创了战略远程运输机和大型宽体喷气客机的新时代。

20世纪70~80年代,根据不同用途,GEAE、P W和RR等公司对CF6、JT9D和RB211发动机改进改型,利用发动机部件改进计划和E3发动机研究计划开发的技术,研制了V2500、CF M56、TAY、CF34、P W2000、P W4000等多种推力等级的涡扇发动机。

20世纪90年代,为了满足各种运输机的动力要求,GEAE、P W和RR等公司改型研制了CFM56 -5B、CF M56-7B、RB211-524G/H、CF6-80E1等大涵道比涡扇发机,新研制了TRE NT700、TRENT500、P W4168、P W4098、P W6000、GE90、P W4084、TRENT800、BR710等发动机。

B777运输机发动机的最大推力已经超过50000da N,涵道比增大到8~9,涡轮进口温度达到1700K,巡航耗油率已经从50年代涡喷发动机的1.0kg/da Nh下降到收稿日期:2007-06-16作者简介:张恩和(1939)),研究员,中国一航动力所副所长,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曾获部级一等功、航空科技尖兵称号、辽宁省五一奖章等。

0.55kg/da Nh,CO、UHC和NO X排放量已经分别下降70%、90%和45%,发动机寿命也已经达到20000 ~30000h。

进入21世纪,为了满足空中客车公司A380超大型客机的动力要求,GE AE/P W和RR公司成功研制了GP7200和TRENT900等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为了满足波音公司B787大型客机的动力要求, GEAE和RR等公司正在研制GE NX和TRENT1000发动机。

在上述发动机的研制和使用中,GEAE、P W和RR等公司开发并验证了大量先进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研制和使用经验。

因此,研究国外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研制历程,总结其研制和设计特点,对于中国开展该方面研究和研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2研制特点2.1型号众多,3大研制商包揽为了满足各种大型客机的动力要求,世界航空发动机设计与制造商已经研制了多种推力等级、几十个型别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

100kN以下推力级:P W公司的J T8D,GE AE公司的CF34,RR公司的TAY、BR710和BR715;100~150k N推力级:国际合作的V2500和CF M56系列,P W公司的P W6000;12007年第33卷第3期航空发动机160~200kN推力级:RR公司的RB211-22B、-535E4,P W公司的P W2037;220~290kN推力级:RR公司的RB211-524、TRENT500,P W公司的P W4000-94系列,GEAE公司的CF6-80A、CF6-80C2;310~320kN推力级:RR公司的TRE NT700、TRENT1000,P W公司的P W4000-100系列,GE AE 公司的CF6-80E1、GENX;330kN以上推力等级:RR公司的TRE NT800、TRENT900,GE AE公司的GE90系列,P W公司的P W4084、4090、4098,GEAE和P W联合体的GP7200。

上述发动机研制的突出特点是,研制商主要由GE AE、RR和P W3大公司垄断,如图1所示。

其中,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也许是由于在战斗机发动机研制方面耗费了太多精力,P W公司对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研制呈明显下滑趋势。

图13大公司研制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2.2飞机与发动机多用途化为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除B717和B737以外,目前空中客车公司和波音公司生产中的大型客机大多选用1种以上发动机,见表1。

其中,正在研制的B787梦想客机,在GEAE、P W、RR的3种发动机方案上,最终选定GEAE公司的GENX发动机和RR公司的TRENT1000发动机,/一飞多发0的思想在这2种发动机上得到了新的发展。

这2种发动机具有同样的性能,且与飞机接口相同,可以在任一时间和地点与任一架B787飞机实现同型或与异型发动机换装,这必将为航线用户带来更大方便和经济效益。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航空发动机设计与制造商力争将一些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应用到多种飞机上,以获得更大市场,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而在90年代以后,这一情况有所改变,呈现1种发动机主要应用于1种飞机的趋势。

见表2。

表1大型飞机配装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情况空客飞机配装发动机波音飞机配装发动机A300/A310CF6-50C、-80C2A,J T9D-59A,PW4100B717B R715A318CF M56-5B/P,PW6100B737CF M56系列A319/A320CF M56-5A,-5B,-5BP,V2500-A5B747J T9D-7R4,CF6-50E、80C2B,RB211-524D4、-524G&H-T,PW4000A321CF M56-5B,-5BP,V2500-A5B757PW2000,RB211-535E4B、-535ECA330CF6-80E1A,PW4100,TR E NT700B767CF6-80A、-80C、-80C2B,J T9D-7R4,P W4000,RB211-524HA340CF M56-5C,-5C/P,TRENT500B777GE90,TRENT800,PW4084A380TRENT900,G P7200B787GENX,TRENT1000表2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应用于大型飞机情况发动机配装飞机发动机配装飞机CF6-50C DC10,A300,A310,B747BR715B717CF6-80A B767,A310BR710湾流V,G l oba lExpress等CF6-80C2A300,A310,M D11,B747,B767V2500A319,A320,A321,MD90-30P W4000-94B747,B767,A300,A310,MD11C FM56B737,A318,A319,A320,A321,A340 P W6000A318RB211L1101,B747,B757,B767TR E NT500A340P W4084B777TR E NT800B777GE90B777TR E NT900A380G P7200A380TRENT1000B787GENX B787,B747-8,A350X W B2航空发动机2007年第33卷第3期2.3本国独立研制与国际合作研制相结合由于航空发动机研制费用高昂、研制风险较大且市场竞争激烈,世界上技术最雄厚的3大航空发动机公司和技术相对较弱的其他发动机公司都认识到,单纯依靠一家公司研制现代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在技术和经济上都存在一定困难,且研制风险较大。

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了实现技术优势互补、风险分担和市场共享,对许多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采用了国际合作研制的形式,见表3。

但在这些合作中,各合作伙伴的目的却大不相同。

P W、GEAE、RR以及SNEC MA等技术雄厚的公司的合作目的主要是为了共担风险,争取更大赢利,占有更大市场;而技术力量比较弱的公司则是想通过国际合作掌握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在国际航空发动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表3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国际合作情况PW发动机P W合作伙伴GEAE发动机GEAE合作伙伴RR发动机RR合作伙伴P W2037F I AT(4%),l M TU(11.2%)CF6-50MTU,SNEC MA R B211I H I,KH IJ T8D VOLVE(9%),M TU(12.5%),日本三菱(2.5%)CF6-80CMTU,S N EC M A,VOLV E,RR,F I ATTRENT700I H I,KH I,I T P等V2500RR(30%),J AEC(2.3%),M TU(11%),F IAT(6%)CF M56SNEC M A TRENT800I H I,KH I,I T P等P W4000F I AT(2%),挪威(3%),比利时(1%),南朝鲜(3%),日本(10.4%),荷兰(1%)GE90SNEC M A25%,F I AT10%,I H I6%TRENT500I H I,KH I,ITP,TRW,F IAT等P W6000F I AT,M TU GP7000G E,P W TRENT900F I AT,G oodr i ch等2.4多继承与少创新相结合多继承是指广泛吸取已经积累的设计、研制、使用与维护等方面经验,充分利用已有的部件与组件,确保良好的可靠性、耐久性、可维护性和可保障性等的传承;少创新是指少量(一般10%~20%)采用经验证的先进技术,以使发动机提高效率、降低油耗、改善环保特性等。

无论是全新设计的GENX、TRENT1000、GP7000、TRENT900、GE90、P W4084、TRENT800等发动机,还是衍生发展的RB211、CF6、CF M56、P W4000等系列发动机都是如此。

GE NX发动机是GEAE公司为B787飞机研制的新一代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

其研制目标是耗油率降低15%,部件数减少30%(进而使维护费用大大降低),排放较目前规定的极限值低95%,噪声水平降到最低。

该发动机采用CF6、GE90等发动机的研制和使用经验,保证了可靠性、耐久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采用了TEC H56技术计划等开发和验证的第3代复合材料风扇叶片、复合材料机匣、3D气动设计的弯掠叶片、对转涡轮和发动机诊断等先进技术,提高了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