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洞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小XX山记》阅读题以及答案

高考语文《小**山记》阅读题以及答案—高考语文《小**山记》阅读题以及答案ﻭ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小**山记ﻭ柳宗元ﻭ自西山道口径①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
其上为睥睨③梁俪④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⑥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ﻭ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⑦,更⑧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⑨,是固⑩劳而无用。
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予未信之。
ﻭ注释:①径:直往。
②垠:yín,边;界限。
③睥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④俪:lì,栋梁。
ﻭ⑤箭:箭竹,竹子的一种。
ﻭ⑥数:cù,密,与“疏”相对。
ﻭ⑦夷狄: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⑧更:经过。
ﻭ⑨售其伎:施展它的技能。
ﻭ⑩固:通“故”.1、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结合语境,“及是,愈以为诚有”中的“诚”,应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诚chéngﻭ⑴真心,不虚伪。
《列子·汤问》:“帝感其~。
”(上帝被愚公的真诚精神了。
)⑵确实,的确.《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与倍项羽邪”ﻭ⑶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果真”。
王安石《上皇帝》:“~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使之.”ﻭ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⑴逾黄茅岭而下(逾:________)ﻭ⑵其一少北而(少:________)⑶窥之正黑(窥:________)ﻭ⑷良久乃已(已:________)⑸益奇而坚(益:________)ﻭ⑹愈以为诚有(愈:________)ﻭ⑺则其果无乎(果:________)ﻭ⑻而独为是物(是:________)ﻭ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⑴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Word解析版】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福建卷)

2013年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解析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答案】(6分)(1)鸡鸣桑树颠(2)烟光凝而暮山紫(3)此情可待成追忆(4)烽火扬州路(5)惶恐滩头说惶恐(6)援疑质理【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
【解析】要严格按规定默写,要求写几句就写几句。
注意: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要像小学生一样写字。
严禁空白!错一字、漏一字这道小题均不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龙洞山记【元】张养浩历下多名山水,龙洞尤为胜。
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
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
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
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
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
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象甚夥。
世兵,逃乱在多此焉。
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
望之窅然。
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
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
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
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
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
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
如是,仅里所。
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
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
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
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疑许事未必有。
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
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
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
福建省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

福建省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2013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2)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3)?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6)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龙洞山记【元】张养浩历下多名山水,龙洞尤为胜。
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
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
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
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
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
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象甚夥。
世兵,逃乱在多此焉。
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
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
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
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
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
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
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
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
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
如是,仅里所。
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
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
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
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
2013 高考文言文阅读汇编实词翻译-印

2013高考文言文实词翻译汇编2013新课标卷1《明史·马文升传》【实词】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
【答案】4.A(考中)【翻译】⑴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⑵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答案】⑴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5分)⑵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
说道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5分)2013新课标卷2《旧唐书·李揆传》【实词】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
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撰写。
C.深昧.求贤之意也—昧:冒犯。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任意。
【答案】4.(3分)C【翻译】⑴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⑵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答案】⑴(5分)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臵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
(译出大意给2分;“时名”、“滞”、“引进”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⑵(5分)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
(译出大意给2分;“薄”、“迁徙”、“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013全国大纲卷《宋书·杜慧度传》【实词】A.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遂:于是。
B.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遏:禁绝。
C.与林邑累.相攻伐—累:屡次。
D.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旷:空缺。
【答案】8.B(3分)【翻译】⑴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5分)⑵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
(5分)【答案】⑴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
(5分。
译出大意给2分;“造”、“入城”、“乃”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⑵从此声威恩泽及于全境,邪恶偷盗之事不再发生,以至城门夜不关闭,路不拾遗。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16套及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一)课外文言文阅读(5分)匠人建国,水地以县①,置槷②以县,胝③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④。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选自《周礼·考工记》)【注释】①县:古同“悬”,悬绳。
应用悬绳,以水平法定地平。
②槷(niѐ):观测日影的木杆。
③胝:古同“视”。
④朝夕:即东西方向。
⑤一夫:古代井田制百亩为一夫。
1.“以正朝夕”中的“正”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2.《周礼·考工记》是中国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选文中匠人建造城邑需要运用哪些方法来确定标准和方向?(2分)3.选文中匠人建造城邑要考虑哪两个主要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二)课外文言文阅读(5分)徐文长为幕客①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
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
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胡公皆许之。
文长乃葛衣乌中,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
胡公大喜。
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
表上,永陵喜甚。
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凡公所以饵汪、徐②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
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
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③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
有沙门④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
其信任多此类。
(选自《徐文长传》,有删改) 【注释】①幕客:指徐文长在胡梅林幕府中任书记,主文告事。
②汪、徐:汪是大藤峡叛乱中瑶民后代汪直。
徐是明代徽州歙县人,嘉靖年间的倭寇头领之一,后被总督胡宗宪(号梅林)用计诱降。
③健儿:军卒,士兵。
④沙门:原为古印度反婆罗门教思潮各个派别出家者的通称,佛教盛行后专指佛教僧侣。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分)(1)属.文长代作表(2)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3年福建卷

2013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2)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3)?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6)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龙洞山记【元】张养浩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
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
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
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
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
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
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
世兵,逃乱者多此焉。
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
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
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
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
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
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
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
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
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
如是,仅里所。
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
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
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
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
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张养浩《龙洞山记》高考试题原文及译文赏析

张养浩《龙洞山记》高考试题原文及译文赏析龙洞山记【元】张养浩历下多名山水,龙洞尤为胜。
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
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
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
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
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
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象甚夥。
世兵,逃乱在多此焉。
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
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
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
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
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
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
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
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
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
如是,仅里所。
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
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
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
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
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尝疑许事未必有。
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
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
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
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
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注】①胜国:前朝。
②劣:仅仅,才。
③磐折:弯腰。
④较然:明显的样子。
⑤吊:悲伤。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所导火灭会:适逢B、意其穴竟于是意:料想C、亦阳慑力殆慑:害怕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虞:欺骗【解析】选D。
08 教考衔接教材文言文重要实词40练(21-40)(解析版)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教考衔接教材文言文重要实词40练(21-40)21.延[课本回扣](1)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过秦论》)(2)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赤壁之战》)(3)秦人开关延敌(《过秦论》)(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5)延伫乎吾将反(《离骚》)[高考链接](1)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詹鼎传》)延:(2)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游龙鸣山记》)延:延(3)邓前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明史熊鼎传》)延:(4)延余两人坐(《游东山记》)延:21 答案:[课本回扣](1)动词,延长,延续 (2)动词,蔓延,扩展 (3)动词,引进,迎击 (4)动词,邀请(5)副词,久久[高考链接】(1)延请,邀请(2)延请,邀请(3)延请,邀请(4)邀请22.会[课本回扣](1)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2)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4)与秦王会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5)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五柳先生传》)(6)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7)乃中《经首》之会(ㄍ庖丁解牛》)[高考链接](1)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龙洞山记》)会:(2)会暮,约诘朝合战(《宋史康保商传》)会:(3)明曰,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会:(4)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北史魏德深传》)会:22 答案:[课本回扣](1)副词,必定,当然 (2)动词,相会,见面(3)动词,聚会 (4)动词,会盟(5)动词,领会(6)副词,正好,恰巧(7)名词,节奏[高考链接】(1)造逢(2)适逢(3)适逢(4)适逢23.及[课本回扣](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兰亭集序》)(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过秦论》)(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5)及献燕之督六之地图(《荆轲刺秦王》)(6)方急时,不及召下兵(《荆轲刺秦王》)(7)其贤不及孔子(《师说》)(8)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离骚》)(9)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10)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马嵬(其二)》](11)蚕丛及鱼凫(《蜀道难》)(12)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速》)[高考链接](1)及即尊位,得吴降人(《三国志注》)及:(2)及再遇阵没,诏以保商代父职(《宋史康保裔传》)及:(3)一日一夜与房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干数(《三国志曹彰传》)及:(4)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新唐书列传忠义》)及:23 答案:[课本回扣](1)动词,达到 (2)动词,等到 (3)动词,到了(4)连词,和 (5)连词,并 (6)副词,来得及 (7)动词,比得上(8)副词,趁着 (9)连词,和,以及 (10)动词,比得上 (11)连词,和(12)动词,比得上[高考链接】(1)等到(2)等到(3)遇到(4)言及24益[课本回扣](1)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苏武传》)(2)武益前,单于使使晓武(《苏武传》)(3)滩水暴益(《察今》)(4)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察今》)(5)满招损,谦得益(《尚书》)(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高考链接](1)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已(《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益:(2)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伯父墓表》)益:(3)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宋清传》)益:(4)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史记叔孙通传》)益:-24 答案:[课本回扣](1)副词,越发,更加(2)副词,逐渐,渐渐(3)动词,通“溢”,水涨 (4)动词增加:(5)名词,好处(6)名词,利益,好处(7)副词,更加,愈加[高考链接】(1)动词,充实(2)动词,扩充,增强(3)副词,更加(4)副词,渐渐25.致[课本回扣】(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3)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5)听妇前致词(《石壕吏》)(6)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7)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高考链接](1)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李文公集》)致:(2)(2)会昌初致仕,卒(《白居易传》)致仕:(3)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后汉书》)致:(4)公命柏速巡国,致能歌者(《晏子春秋》)致:[课本回扣](1)名词,情致 (2)动词,到达 (3)动词,招致,招来(4)动词,得到 (5)动词,表达,表述(6)副词,极,尽(7)动词,招请,招集[高考链接】(1)-起(2)退休或辞职回家(3送给(4)使……到来26.卒[课本回扣](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3)庶刘饶幸,保卒余年(《陈情表》)(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5)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6)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泰论》)(8)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张衡传》) (9)卒惶急不知所为(《荆轲刺秦王》)(10)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孔雀东南飞》) [高考链接](1)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洞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龙洞山记》为元代著名作曲家张养浩所作的一篇游记。
龙洞山位于山东省济南郊区姚家镇龙洞村南。
以下是为你的龙洞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龙洞山记》阅读材料
龙洞山记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尤为胜。
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
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
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
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
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
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象甚夥。
世兵,逃乱在多此焉。
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
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
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
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
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
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
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
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
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
如是,仅里所。
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
惟导者一人
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
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
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啕连日。
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尝疑许事未必有。
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
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
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
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
时延佑龙集丁巳八月也。
【注】①胜国:前朝。
②劣:仅仅,才。
③磐折:弯腰。
④较然:明显的样子。
⑤吊:悲伤。
《龙洞山记》阅读题题目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所导火灭会:适逢
B、意其穴竟于是意:料想
C、亦阳慑力殆慑:害怕
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虞:欺骗
3、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 )(3分)
①是中极暗②烟郁勃满洞中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⑤有泣者,恚者,诟者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那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
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初焉,若高阔可步。
(3分)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3分)
《龙洞山记》阅读答案
2、【解析】选D。
(虞:忧虑,担心)(3分)。
3、【解析】选D。
(3分)
4、【解析】选C。
(3分)
5、(1)【解析】【参考译文】(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
(3分)(赋分点:初、若、步)
(2)【解析】【参考译文】(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