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专题---勾股定理与全等

合集下载

勾股定理知识点总结

勾股定理知识点总结

17.1勾股定理考点一: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

(即:a 2+b 2=c 2) 技巧归纳:勾股定理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之一,其主要应用:(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在ABC ∆中,90C ∠=︒,则22c a b =+,22b c a =-,22a c b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两边的关系,求直角三角形的另两边(3)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证明线段平方关系的问题考点二:勾股定理的证明一般是通过剪拼,借助面积进行证明。

其中的依据是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变。

图1是由4个全等三角形拼成的,得到一个以a+b 为边长的大正方形和以直角三角形斜边c 为边长的小正方形。

则大正方形的面积可表示为(a+b)2,又可表示为12ab ·4+c 2,所以(a+b)2=12ab ·4+c 2,整理得a 2+b 2=c 2在图2的另一种拼法中,以c 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可表示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边长为(b-a)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和,所以12ab ·4+(b-a)2=c 2,整理得a 2+b 2=c 2.考点三:勾股定理的应用(1)勾股定理的应用条件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所以常作辅助线——高,构造直角三角形。

(2)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勾股定理反映了直角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的有关计算和证明.例如: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可求斜边;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可求另一条直角边。

勾股定理还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组),将实际问题转化成直角三角形的模型来解决。

(3)利用勾股定理作长为 n (n 为大于1的整数)的线段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较易找到与它对应的点,而若要在数轴上直接标出无理数对应的点则较难。

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及各种证明方法

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及各种证明方法

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是一个初等几何定理,是人类早期发现并证明的重要数学定理之一,用代数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也是数形结合的纽带之一。

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一个特例。

勾股定理约有400种证明方法,是数学定理中证明方法最多的定理之一。

“勾三股四弦五”是勾股定理最基本的公式。

勾股数组方程a ² + b ²= c ²的正整数组(a ,b ,c )。

(3,4,5)就是勾股数。

也就是说,设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a 和b ,斜边为c ,那么a ²+b ²=c ²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勾股定理命题1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命题2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证法1】(赵爽证明)以a 、b 为直角边(b>a ), 以c 为斜边作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则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21ab. 把这四个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形状. ∵ RtΔDAH ≌ RtΔABE,∴ ∠HDA = ∠EAB.∵ ∠HAD + ∠HAD = 90º,∴ ∠EAB + ∠HAD = 90º, ∴ ABCD 是一个边长为c 的正方形,它的面积等于c2. ∵ EF = FG =GH =HE = b―a ,∠HEF = 90º. ∴ EFGH 是一个边长为b―a 的正方形,它的面积等于.∴ ∴.【证法2】(课本的证明)做8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再做三个边长分别为a 、b 、c 的正方形,把它们像上图那样拼成两个正方形.从图上可以看到,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都是a + b ,所以面积相等.即, 整理得 .【证法3】(1876年美国总统Garfield证明)以a、b 为直角边,以c为斜边作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则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把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形状,使A、E、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RtΔEAD ≌ RtΔCBE,∴ ∠ADE = ∠BEC.∵ ∠AED + ∠ADE = 90º,∴ ∠AED + ∠BEC = 90º.∴ ∠DEC = 180º―90º= 90º.∴ ΔDEC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它的面积等于.又∵ ∠DAE = 90º, ∠EBC = 90º,∴AD∥BC.∴ABCD是一个直角梯形,它的面积等于∴ .∴.【趣闻】:在1876年一个周末的傍晚,在美国华盛顿的郊外,有一位中年人正在散步,欣赏黄昏的美景,他就是当时美国俄亥俄州共和党议员伽菲尔德。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学期压轴题攻略专题02 勾股定理与全等三角形综合的三种考法全梳理(原卷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学期压轴题攻略专题02 勾股定理与全等三角形综合的三种考法全梳理(原卷版)

专题02勾股定理与全等三角形综合的三种考法全梳理目录【方法归纳】 (1)【考法一、勾股定理与倍长中线全等模型】 (2)【考法二、勾股定理与手拉手全等模型】 (5)【考法三、勾股定理与一线三直角全等模型】 (7)【课后练习】 (10)【方法归纳】模型1.倍长中线模型模型2.手拉手模型,如下图:模型3.三垂直全等模型,如图:【考法一、勾股定理与倍长中线全等模型】例.【问题情境】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ABC 中,若12AB =,8AC =,求BC 边上的中线AD 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 到E ,使AD DE =,连接BE .请根据小明的方法思考:(1)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ADC EDB V V ≌,依据是___________.A .SSSB .ASAC .AASD .SAS(2)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求得AD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解后反思:题目中出现“中点”“中线”等条件,可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初步运用】(3)如图2,AD 是ABC 的中线,BE 交AC 于E ,交AD 于F ,且AE EF =.若3EF =,2EC AE =,求线段BF 的长.【灵活运用】(4)如图3,在ABC 中,90A ∠=︒,D 为BC 中点,DE DF ⊥,DE 交AB 于点E ,DF 交AC 于点F ,连接EF ,试猜想线段BE ,CF ,EF 三者之间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变式1.【证明体验】(1)如图1,在ABC 中,AD 为BC 边上的中线,延长AD 至E ,使DE AD =,连接BE .求证:ACD EBD △≌△.【迁移应用】(2)如图2,在ABC 中,5AC =,13BC =,D 为AB 的中点,DC AC ⊥.求ABC 面积.【拓展延伸】(3)如图3,在ABC 中,90ABC ∠=︒,D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BC CD =,F 是AB 上一点,连接FD 交AC 于点E ,若2AF EF ==,6BD =,求ED 的长.变式2.[方法储备]如图1,在ABC 中,CM 为ABC 的中线,若2AC =,4BC =,求CM 的取值范围.中线倍长法:如图2,延长CM 至点D ,使得MD CM =,连结BD ,可证明,由全等得到2BD AC ==,从而在BCD △中,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可以确定CD 的范围,进一步即可求得CM 的范围.在上述过程中,证明ACM BDM △≌△的依据是______,CM 的范围为______;[思考探究]如图3,在ABC 中,90ACB ∠=︒,M 为AB 中点,D 、E 分别为AC 、BC 上的点,连结MD 、ME 、DE ,90DME ∠=︒,若1BE =,2AD =,求DE 的长;[拓展延伸]如图4,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 BC >,分别以AC 、BC 为斜边向上作等腰Rt ACD △和等腰Rt CBE △,M 为AB 中点,连结DM ,EM ,DE .①求证:DM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②若将图4中的等腰Rt CBE △绕点C 转至图5的位置(A ,B ,C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连结AB ,M 为AB 中点,且D ,E 在AB 同侧,连结DM ,EM .若5AD =,3EB =,求DAM △和EBM △的面积之差.变式3.【问题背景】(1)如图1,点P 是线段AB ,CD 的中点,求证:AC BD ∥;【变式迁移】(2)如图2,在等腰ABC 中,,AB BC BD =是底边AC 上的高线,点E 为ABD △内一点,连接ED ,延长ED 到点F ,使ED FD =,连接AF ,若BE AF ⊥,请判断AF 、BE 、BC 三边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拓展应用】(3)如图3,在等腰ABC 中,90,ACB AC BC ∠=︒=,点D 为AB 中点,点E 在线段BD 上(点E 不与点B ,点D 重合),连接CE ,过点A 作AF CE ⊥,连接FD ,若10,4AF CF ==,求FD 的长.【考法二、勾股定理与手拉手全等模型】例.如图,在ABC 中,以AC 为边向外作等边ACD ,以AB 为边向外作等边ABE ,连接CE 、BD .求证:BAD EAC ≌.【知识应用】如图,四边形ABCD 中,AC 、BD 是对角线,AC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45°ADC ∠,2AD =,4CD =,求BD 的长.【拓展提升】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AC =,90ABC ADC ∠+∠=︒,BD =,则BAC BDC ∠-∠=________.变式1.在Rt ABC 中,90BAC ∠=︒,AB AC =,P 是直线AC 上的一点,连接BP ,过点C 作CD BP ⊥,交直线BP 于点D .(1)当点P 在线段AC 上时,如图①,求证:BD CD -=;(2)当点P 在直线AC 上移动时,位置如图②、图③所示,线段CD ,BD 与AD 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变式2.如图1,在Rt ABC 中,90AC BC ACB =∠=︒,,E 为AC 上一点,D 为BC 延长线上一点,且CE CD =,连接AD BE ,,并延长BE 交AD 于F .(1)求证:BF AD ⊥.(2)若点N 与C 关于直线AD 对称,连接CN ,连接AN .①如图2,作ACB ∠的角平分线CM 交BE 于点M ,连接AM .判断DAN ∠与DAM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②如图3,若14AF CN ==,,求AB 的长.变式3.如图所示,等腰直角ABC 中,90ACB ∠=︒.(1)如图1,若D 是ABC 内一点,将线段CD 绕点C 顺时针旋转90︒得到CE ,连,AD BE ,求证:AD BE =;(2)若D 是ABC 外一点,将线段CD 绕点C 顺时针旋转90︒得到CE ,且AE AB =,连结BD ,猜想:线段CD 和BD 满足什么数量关系?请在图2中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一种即可),并在你所画图形的基础上完成证明;(3)如图,若O 是斜边AB 的中点,M 为BC 下方一点,且2OM =,7CM =,45BMC ∠=︒,则BM =___________.变式4.【探索研究】已知:ABC 和CDE 都是等边三角形.(1)如图1,若点A 、C 、E 在一条直线上时,我们可以得到结论:线段AD 与BE 的数量关系为:,线段AD 与BE 所成的锐角度数为︒;(2)如图2,当点A 、C 、E 不在一条直线上时,()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灵活运用】(3)如图3,某广场是一个四边形区域ABCD ,现测得:45m AB =,60m BC =,且30ABC ∠=︒,60DAC DCA ∠=∠=︒,试求圆形水池两旁B 、D 两点之间的距离.【考法三、勾股定理与一线三直角全等模型】例.通过对下面数学模型的研究学习,解决下列问题:【模型呈现】(1)如图,90BAD ∠=︒,AB AD =,过点B 作BC AC ⊥于点C ,过点D 作DE AC ⊥于点E .由12290D ∠+∠=∠+∠=︒,得1D ∠=∠.又90ACB AED ∠=∠=︒,可以推理得到ABC DAE ∆∆≌.进而得到AC =__________,BC AE =.我们把这个数学模型称为“K 字”模型或“一线三等角”模型;【模型应用】(2)如图,90BAD CAE ∠=∠=︒,AB AD =,AC AE =,连接BC ,DE ,且BC AF ⊥于点F ,DE 与直线AF 交于点G .求证:点G 是DE 的中点;【深入探究】(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和DEGF 为正方形,AFD ∆的面积为1S ,DCE ∆的面积为2S ,则有1S __________2S (填“>、=、<”)(4)如图,点A 、B 、C 、D 、E 都在同一条直线上,四边形ABAH 、KCMG 、DENM 都是正方形,若该图形总面积是16,正方形KCMG 的面积是4,则HKG D 的面积是__________.变式1.(1)在ABC 中,90ACB ∠=︒,AC BC =,直线MN 经过点C ,且AD MN ⊥于D ,BE MN ⊥于E .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请直接写出AD 、DE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______.(2)在(1)的条件下,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3)类比以上解题思路,完成下面的题:如图3,已知ABC 中,90ABC ∠=︒,AB BC =,三角形的顶点在相互平行的三条直线1l ,2l ,3l 上,且1l ,2l 之间的距离为1,2l ,3l 之间的距离为3,求AC 的长.变式2.如图,用一副三角板摆放三种不同图形.在ABC 中,90ABC ∠=︒,AB CB =;DEF中,90DEF ∠=︒,30EDF ∠=︒.(1)如图1,当顶点B 摆放在线段DF 上时,过点A 作AM DF ⊥,垂足为点M ,过点C 作CN DF ⊥,垂足为点N ,请在图1中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说明理由;(2)如图2,当顶点B 在线段DE 上且顶点A 在线段EF 上时,过点C 作CP DE ⊥,垂足为点P ,猜想线段AE 、PE 、CP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3,当顶点A 在线段DE 上且顶点B 在线段EF 上时,若5AE =,1BE =,连接CE ,则AEC △的面积为.【课后练习】1.阅读材料:小明喜欢探究数学问题,一天杨老师给他这样一个几何问题:如图①,ABC 和ADE V 都是等边三角形,点D 在BC 上.求证:以DE 、CD 、BD 为边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探究发现】小明通过探究发现:连接CE ,根据已知条件,可以证明BD CE =,120DCE ︒∠=,从而得出DCE △为钝角三角形,故以DE 、CD 、BD 为边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请你根据小明的思路,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拓展迁移】如图②,四边形ABCD 和四边形AEGF 都是正方形,点E 在BD 上.①猜想:以DE 、EF 、BE 为边的三角形的形状是________;②当2223BE ED +=时,直接写出正方形AEGF 的面积.2.如图,ABC 中,120BAC ∠=︒,AB AC =,点D 是BC 中点,MDN ∠的两边DM ,DN 分别与直线AB ,AC 交于点E ,F ,且DE DF =,连接EF(1)如图1,当点E ,F 分别在AB ,AC 上时,猜想DEF 形状是______三角形;线段AE 、AF 、AB 的数量关系是______(2)如图2,当点E ,F 分别在AB ,CA 延长线上时,上述两个结论成立吗?若成立,请完成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6AB =①连接AD ,直接写出AED AFD S S -=△△______②当EB BD =时,求AF 的长3.已知:在Rt ABC △中,90ACB ∠=︒,BC AC =.(1)如图1,若点D 在线段AB 上,连接CD ,在CD 的右侧作CE CD ⊥,CD CE =.①线段BE 和线段AD 存在何种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②请直接写出线段AD 、BD 、DE 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_________.(2)如图2,若点D 在线段AB 延长线上,连接CD ,在CD 的右侧作CE CD ⊥,CD CE =,则线段AD 、BD 、CD 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3)如图3,若点D 在直线AB 上,连接CD ,在CD 的左侧作CE CD ⊥,当3AD =,9AB =时,CDE 的面积为_________.4.在ABC 中,AB BC =,90ABC ∠︒,点E 是直线AB 上一点,作BF CE ⊥于点F ,AH BF ⊥于点H .(1)如图1,点E 在线段AB 上,BH 交AC 于点M ,若F 为MB 的中点,1BE =,则AB =______;(2)如图2,取AC 中点D ,连接DH .①若点E 在线段AB 上,求证:HF =②若点E 在直线AB 上,60CEB ∠=︒,2DH =,求AB 的长.5.【证明体验】如图1,向ABC 外作等边三角形ABD △和等边三角形ACE △,连接BE DC ,,求证:BE DC =;【思考探究】如图2,已知ABC ,以BC 为边作等边BCD △,连接AD .若60CAD ∠=︒,4=AD ,3AC =,求AB 的长;【拓展延伸】如图3,在ABC 中,8BC =,以AB 为边作等腰ABD △,AB AD =,连接CD .若10CD =,2DAB ACB ∠=∠,直接写出ABC 的面积.6.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120,90AB AD BAD B ADC =∠=︒∠=∠=︒,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60EAF ∠=︒,探究图中线段,,BE EF FD 之间的数量关系.(1)提示:探究此问题的方法是延长FD 到点G ,使DG BE =,连接AG ,先证明ABE ADG △≌△,再证明AEF AGF ≌.请根据提示按照提示的方法完成探究求解过程.(2)探索延伸:如图2,若在四边形ABCD 中,,180AB AD B D =∠+∠=︒,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12EAF BAD ∠=∠,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3)能力提高:如图,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90,BAC AB AC ∠=︒=,点M ,N 在边BC 上,45MAN ∠=︒,若10,26BM MN ==,则CN 的长为.6【问题呈现】“一直线三等角”,是几何证明的常见模型.(1)如图1,ABC 和ADE V 均为等边三角形,点D 为BC 边上一个动点,4BC =,点O 为AC 边中点,连接CE ,写出图中全等的三角形______.线段OE 的最小值______.【问题探索】(2)AC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90ACB CA CB ∠=︒=,,点E 是AB 上一点,45CED ∠=︒,交BC 于D .①如图①试探究AE BE EC 、、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②如图②,若26AE BE ==,,点F 是BE 的中点,求CF 的长.【灵活运用】(3)如图3,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E ,AB AD =,150308BAD ACD ACB AC ∠+∠=︒∠=︒=,,,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7.问题探究:如图1,小明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在ABC 中,8,6,AB AC AD ==是中线,求AD 的取值范围.他的做法是:延长AD 到E ,使DE AD =,连接BE ,证明BDE CDA △≌△,经过推理和计算使问题得到解决.请回答:(1)小明证明BDE CDA △≌△的判定理由是______;(填写“ASA ”或“SAS ”)(2)AD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方法运用:(3)如图2,AD 是ABC 的中线,在AD 上取一点E ,连接BE ,使得BE AC =,延长BE 交AC 于点F .求证:AF EF =;(4)如图3,在ABC 中,90,BAC D ∠=︒为BC 的中点,90EDF ∠=︒.求证:222BE CF EF +=.8.(1)问题发现:如图1,ABC 和DCE 均为等边三角形,当DCA 应转至点A ,D ,E 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E ,易证BCE ACD ≌,则①BEC ∠=;②线段AD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2)拓展研究:如图2,ACB 和DCE 均为等腰三角形,且90ACB DCE ∠∠==︒,点A ,D ,E 在同一直线上,若12AE =,7DE =,求AB 的长度;(3)如图3,P 为等边三角形ABC 内一点,且150APC ∠=︒,30APD ∠=︒,4AP =,3CP =,7DP =,求BD 的长.。

勾股定理与全等三角形

勾股定理与全等三角形

第二章勾股定理与‎全等三角形‎
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观察图中用‎阴影画出的‎3个正方形‎,我们可以知‎道两个小正‎方形P、Q的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R的面‎积。

那AC+BC=AB说明,任意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那么,只要是直角‎三角形,都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吗?
概括:
数学上可以‎证明,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都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勾股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则‎有:a+b=c
例: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边长为‎3c m,斜边长为5‎c m,求另一直角‎边的长。


解:在RtAB‎C中如图所‎示B C=3cm AB=5cm
根据勾股定‎理的:AC+BC=AB
AC=√AC-BC=√25-9=4cm
答:另一直角边‎的长为4c‎m.
习题:
1.在RtAB‎C中AB=c BC=b AC=b∠B=90
⑴已知a=6 b=10 求c.⑵已知a=5 c=12,求b.
2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比‎一直角边长‎2c m,另一直角边‎长为6cm‎求它的斜边‎长?
3如图所示‎,为了求出湖‎两岸的两点‎A B之间的距‎离。

一个观测者‎在点C设桩‎,是三角形A‎B C恰好为‎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得到AC长‎160米,BC长12‎8米,问从点A穿‎过湖到点B‎有多远?
习题:。

等腰三角形勾股定理及全等的综合应用

等腰三角形勾股定理及全等的综合应用
在△CHB和△AEF中,
∴△BD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F=BD=5,
∴AF=AD-DF=12-5=7;
(2)证明:如图2,在BF上取一点H使BH=EF,
连接CF、CH
在△CHB和△AEF中,
=
∵ ∠ = ∠ = ° ,
=
∴△CHB≌△AEF(SAS),
∴AE=CH,∠AEF=∠BHC,
∴DE⊥DP;
(2)连接PE,设DE=x,则
EB=ED=x,CE=4-x,
∵∠C=∠PDE=90°,
2
2
2
2
2
∴PC +CE =PE =PD +DE

2
2
2
2
∴2 +(4-x) =1 +x ,
解得:x=





则DE=

证:CD⊥BF;
2
2
2
(2)连接BE,交CD的延长线于点H,如图2,若BC =BE +CD ,试判断
CD与BE的位置关系,并证明.
解:(1)证明:在△ACD和△AFE中
=
∠ = ∠ ,
=
∴△ACD≌△AFE(SAS),
∴∠DCA=∠EFA,
∴CD∥EF,
∵BF⊥EF,
∴CD⊥BF;
(2)解:CD⊥BE,理由如下:
延长CA到F,使AF=AC,连接EF,
∵BA⊥CF,AC=AF,
∴BC=BF,
由(1)可知CD∥EF,CD=EF,
2
2
2
∵BC =BE +CD ,
2
2
2
∴BF =BE +EF ,

勾股定理与全等三角形

勾股定理与全等三角形

1、已知:如图,△ABC中,△C=90°,D为AB得中点,E、F分别在AC、BC上,且DE△DF.求证:AE2+BF2=EF2。

2、如图,△ACB与△ECD都就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ECD=90°,D为AB边上一点,求证:(1)△ACE≌△BCD;(2)AD2+DB2=DE2.3、如图,△ABC中,AB=BC,BE⊥AC于点E,AD⊥BC于点D,∠BAD=45°,AD与BE交于点F,连接CF.(1)求证:BF=2AE;ﻫ(2)若CD=2,求AD得长、4、如图①,已知点D在AB上,△ABC与△ADE都就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ADE=90°,且M为EC得中点。

ﻫ)1)求证:△BM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思路点拨:考虑M为EC得中点得作用,可以延长DM交BC于N,构造△CMN≌△EMD,于就是ED=CN=DA,即可以证明△BND也就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BM就是等腰三角形底边得中线就可以了。

)请您完成证明过程:(2)将△ADE绕点A再逆时针旋转90°时(如图②所示位置),△BM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结论就是否仍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1、证明:延长ED到G,使DG=DE,连接EF、FG、CG,如图所示:△△DF=DF,△EDF=△FDG=90°,DG=DE△△△EDF△△GDF(SAS),△△EF=FG△又△D为斜边BC中点△BD=DC又△△BDE=△CDG,DE=DG△△BDE△△CDG(SAS)△BE=CG,△B=△BCG △△AB△CG△△△GCA=180°-△A=180°-90°=90°在Rt△FCG中,由勾股定理得:FG2=CF2+CG2=CF2+BE2ﻫ△EF2=FG2=BE2+CF2.证明:过点A作AM△BC,交FD延长线于点M,连接EM、△AM△BC,△△MAE=△ACB=90°,△MAD=△B.△△AD=BD,△ADM=△BDF,△△ADM△△BDF.△AM=BF,MD=DF、又DE△DF,△EF=EM、△AE2+BF2=AE2+AM2=EM2=EF2、2、证明:(1)∵∠ACB=∠ECD,ﻫ∴∠ACD+∠BCD=∠ACD+∠ACE,ﻫ即∠BCD=∠ACE.ﻫ∵BC=AC,DC=EC,∴△ACE≌△BCD。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专题:第18章勾股定理知识点与常见题型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专题:第18章勾股定理知识点与常见题型总结

八年级下册第18章.勾股定理知识点与常见题型总结1.勾股定理内容: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表示方法: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222a b c +=勾股定理的由来:勾股定理也叫商高定理,在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形式的勾股定理,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并证明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①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常见方法如下:方法一:4EFGH S S S ∆+=正方形正方形ABCD ,2214()2ab b a c ⨯+-=,化简可证.cbaHG F EDCB A方法二:bacbac cabcab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221422S ab c ab c =⨯+=+大正方形面积为222()2S a b a ab b =+=++所以222a b c +=方法三:1()()2S a b a b =+⋅+梯形,2112S 222ADE ABE S S ab c ∆∆=+=⋅+梯形,化简得证a bcc baE D CBA3.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它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就不具有这一特征,因而在应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明了所考察的对象是直角三角形4.勾股定理的应用①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长,求第三边在ABC ∆中,90C ∠=︒,则22c a b =+,22b c a =-,22a c b =-②知道直角三角形一边,可得另外两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③可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b 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 为斜边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可用两小边的平方和22a b +与较长边的平方2c 作比较,若它们相等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222a b c +<,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若222a b c +>,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②定理中a ,b ,c 及222a b c +=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可认为是唯一的,如若三角形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c b +=,那么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是b 为斜边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用问题描述时,不能说成:当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时,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勾股数①能够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即222a b c +=中,a ,b ,c 为正整数时,称a ,b ,c 为一组勾股数②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如3,4,5;6,8,10;5,12,13;7,24,25等 ③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n 组勾股数: 221,2,1n n n -+(2,n ≥n 为正整数); 2221,22,221n n n n n ++++(n 为正整数)2222,2,m n mn m n -+(,m n >m ,n 为正整数)7.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边长的计算或直角三角形中线段之间的关系的证明问题.在使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把握直角三角形的前提条件,了解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直角边各是什么,以便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应设法添加辅助线(通常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以便正确使用勾股定理进行求解.8..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能帮助我们通过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在具体推算过程中,应用两短边的平方和与最长边的平方进行比较,切不可不加思考的用两边的平方和与第三边的平方比较而得到错误的结论. 9.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具体的几何问题中,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通常既要通过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又要用勾股定理求出边的长度,二者相辅相成,完成对问题的解决. 常见图形:ABC30°D CB A ADB CCB DA题型一:直接考查勾股定理 例1.在ABC ∆中,90C ∠=︒.⑴已知6AC =,8BC =.求AB 的长 ⑵已知17AB =,15AC =,求BC 的长 分析:直接应用勾股定理222a b c += 解:⑴2210AB AC BC =+=⑵228BC AB AC =-=题型二:应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 例2.⑴在ABC ∆中,90ACB ∠=︒,5AB =cm ,3BC =cm ,CD AB ⊥于D ,CD =⑵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之比为3:4,斜边长为15,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⑶已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30cm ,斜边长为13cm ,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分析:在解直角三角形时,要想到勾股定理,及两直角边的乘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的乘积.有时可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 解:⑴224AC AB BC =-=, 2.4AC BCCD AB⋅==DBAC⑵设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3k ,4k ∴222(3)(4)15k k +=,3k ∴=,54S =⑶设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则17a b +=,22289a b +=,可得60ab =1302S ab ∴==2cm例3.如图ABC ∆中,90C ∠=︒,12∠=∠, 1.5CD =, 2.5BD =,求AC 的长21EDCBA分析:此题将勾股定理与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结合起来 解:作DE AB ⊥于E ,12∠=∠,90C ∠=︒ ∴ 1.5DE CD == 在BDE ∆中2290,2BED BE BD DE ∠=︒=-=Rt ACD Rt AED ∆≅∆ AC AE ∴=在Rt ABC ∆中,90C ∠=︒222AB AC BC ∴=+,222()4AE EB AC +=+3AC ∴=例4. ( 2014•安徽省,第8题4分)如图,Rt △ABC 中,AB =9,BC =6,∠B =90°,将△ABC 折叠,使A 点与BC 的中点D 重合,折痕为MN ,则线段BN 的长为( )A .B .C .4 D . 5考点: 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分析: 设BN =x ,则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N =AN =9﹣x ,根据中点的定义可得BD =3,在Rt △ABC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关于x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解.解答:解:设BN=x,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N=AN=9﹣x,∵D是BC的中点,∴BD=3,在Rt△ABC中,x2+32=(9﹣x)2,解得x=4.故线段BN的长为4.故选:C.点评:考查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涉及折叠的性质,勾股定理,中点的定义以及方程思想,综合性较强,但是难度不大.例5.已知长方形ABCD中AB=8cm,BC=10cm,在边CD上取一点E,将△ADE折叠使点D恰好落在BC边上的点F,求CE的长.解析:解题之前先弄清楚折叠中的不变量。

完整版)勾股定理知识点与常见题型总结

完整版)勾股定理知识点与常见题型总结

完整版)勾股定理知识点与常见题型总结勾股定理复勾股定理是指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表示为a^2 + b^2 = c^2,其中a、b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c为斜边。

勾股定理的证明常用拼图的方法。

通过割补拼接图形后,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常见的证明方法有以下三种:1.通过正方形的面积证明,即4ab + (b-a)^2 = c^2,化简可证。

2.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即4ab + c^2 = 2ab + c^2,化简得证。

3.通过梯形的面积证明,即(a+b)×(a+b)/2 = 2ab + c^2,化简得证。

勾股定理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因此在应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明确所考察的对象是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可用于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边长计算或直角三角形中线段之间的关系的证明问题。

在使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把握直角三角形的前提条件,了解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直角边各是什么,以便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同时,应设法添加辅助线(通常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以便正确使用勾股定理进行求解。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 + b^2 = 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为斜边。

a^2+b^2=c^2$是勾股定理的基本公式。

如果三角形ABC 不是直角三角形,我们可以类比勾股定理,猜想$a+b$与$c$的关系,并对其进行证明。

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有很多。

例如,在图中,梯子AB靠在墙上,梯子的底端A到墙根O的距离为2m,梯子的顶端B 到地面的距离为7m。

现将梯子的底端A向外移动到A′,使梯子的底端A′到墙根O的距离等于3m。

同时梯子的顶端B下降至B′。

那么BB′的长度是小于1m的(选项A)。

又如,在图中,一根24cm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15cm,高8cm的圆柱形水杯中。

设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为h cm,则h的取值范围是7cm ≤ h ≤ 16cm(选项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