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能力言语输入与互动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输入与输出关系分析

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输入与输出关系分析

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输入与输出关系分析在人类语言习得的早期阶段,儿童通过不断地接收输入信息来建立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输入信息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主要来源,而输出则是儿童语言能力的表现。

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对于儿童语言习得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儿童语言习得中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输入是儿童语言习得的基础,也是最早接触和理解语言的方式。

儿童通过听觉系统接收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语言信息,这些声音包括婴儿听到的母语以及其他语言环境中的声音。

儿童首先要能够识别出声音的差异性,并将其与特定的含义联系起来。

在早期的输入阶段,儿童还无法理解完整的语法和句子结构,因此他们主要通过对单词和短语的理解来建立起对语言的初步认知。

输入信息对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语言学习的样本和参考。

儿童通过频繁地接触和听到成人和其他儿童的语言,逐渐学会了单词的发音、用法及其在句子中的位置。

输入信息帮助儿童建立了对语言系统的假设和规则,并对他们的语言能力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除了从输入中获取语言信息外,儿童还需要通过输出来巩固和展示他们对语言的掌握。

输出是指儿童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通过输出,儿童将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转化为实际的语言能力,并通过使用语言来与他人进行交流。

输出在儿童语言习得中具有多重作用。

首先,通过输出,儿童可以检验他们对语言的理解程度。

当儿童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他们可能会意识到语言的某些方面还不够准确或完整,从而促使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其次,输出可以帮助儿童巩固和加强对语言的学习。

通过实际运用语言,儿童可以加深对已学内容的记忆,并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最后,输出还可以为他人提供语言信息,使得儿童可以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输入和输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正常的语言习得过程中,儿童需要通过接收输入来建立他们的语言基础。

然后,他们通过输出来巩固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先天”能力、言语输入与互动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先天”能力、言语输入与互动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以斯金 纳( ..k nr 为代 表人物 , 调语 言习得过程 BFS i e ) n 强
中环 境 影 响 的重 要 性 。 持 这 种 理 论 观 点 的人 认 为 , 言 是 人 语 对 外 界 一 系列 环 境 刺 激 的 反 应 , 人 和 动 物 最 明 显 的 区别 所 是
个字 。据说 , 所得 之语 言为现在的土耳其北部边陲某部落 的 语言 。 以现代 的语言学观点来看 , 上述实验结果很值得怀疑 。 然而 , 这确实体现 了人 们 自古以来就对语言 的起源 问题产生
21 第 2 00年 2期
经济研究导刊
E C0N0MI S ARCH GUI C RE E DE
NO2 20i .2, 0
总第 9 6期
Se ilNo.6 ra 9
“ ” 言 入与 动 言习 先天 能力、 语输 互 在语 得中的 作用
边林 霞 , 单兴缘
( 尔滨 理工 大学 外 国 语 学 院 , 哈 哈尔 滨 1 0 8 ) 5 0 0
同样不能 习得人类语 言。可见 , 只有同时具备“ 先天” 能力 和
后 天 的 言 语 输 入 与 互 动 , 能 习得 语 言 。 者 同等 重 要 , 一 才 两 缺
最早 进行 语言习得理论思考 的是 1 7世纪的法 国思想家
笛卡尔。在《 方法论》 , 卡尔认 为语 言是人的天赋 , …… 中 笛 “
人不管多笨 , 都会说话 ……而猴 子和鹦鹉 再怎么聪明在说话
上也 没法 跟 最 笨 的 甚 至 是 脑 袋 有 毛 病 的 婴孩 相 比 ” 。
通过模仿 和选择性强化 而习得语 言的。 故语言 习得是习惯 形成 的结果 , 习者是一个 “ 言产 学 语 出机器 ” 只要 有语言环境 即言语输 入与互动 , 习者便可产 , 学 出语 言。 在此 , 言语输 入与互 动被看 做是决 定性 的因素 , 刺激

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语言习得

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语言习得

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语言习得语言是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而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在发展心理学中备受关注。

儿童语言习得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为流利的语言用户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和交流技能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理解和掌握儿童语言习得对于了解儿童认知和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在早期,婴幼儿通过听觉和运动经验来感知和理解语言。

他们开始注意到语音的差异以及语言的节奏和重复模式。

在此阶段,儿童还没有开始发出自己的语音,但他们已经开始认知和理解语言。

随着儿童的发育,他们逐渐开始使用单词。

一般在1岁左右,儿童开始试图模仿他们听到的语言。

通过观察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儿童学会将具体的事物与特定的单词相关联。

这是儿童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逐渐开始使用简单的语法结构,构建出更为复杂的句子。

他们开始学习和运用语言规则,包括词汇的形态、词序和语法规则等等。

这个阶段表明着儿童对语言的认知和理解水平不断提高,并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沟通。

在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中,重要的环境因素和社会互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环境的丰富性和质量对于儿童语言习得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儿童在早期没有暴露于丰富的语言环境中,他可能会在语言习得上遇到挑战。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场所。

在家庭中,父母与儿童的互动不仅能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还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

在学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语言环境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儿童语言习得还受到认知发展和社会情境的影响。

例如,儿童在认知发展方面的不同阶段会对语言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语言的认知和运用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在社会情境中,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也能够促进儿童语言习得。

发展心理学中的研究表明,儿童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研究儿童语言习得对于帮助儿童充分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提高他们的交流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输入”、“输出”、“交互”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输入”、“输出”、“交互”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当 。
l 有 着 过 滤 和 制 约 的 作 用 , 感 过 滤 弱 , 利 于 学 习 入 情 有
三 、 交互假设” “
。 吸 收 语 言 信 息进 而 习得 语 言 ; 之 , 感 过 滤 强 , 者 反 情 会
“ 交互假设” 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 随着时代 l 抑制习得的产生 , 习得的收效 也就越小 。
学习的有效途径 。

1 . 根据 Kahn的 “ rse 输入 假 设 ”, 习者 应 该 有 机 学 在 输 入 和输 出 环 节 的合 作 学 习都 可 以 成 为促 进 词 汇 : 接 触 大 量 的 可 理解 性 的输 入 材 料 。 富 的输 入 材 料 会 丰
l 于 词 汇 习 得 同 等重 要 。 汇 习 得是 一 个 极 为 复 杂 的 对 词 l 程, 过 即便 机 械 记 忆 的 词 汇也 需 要 在 语 境 中反 复 再 现
- 道 的输 入 方 式 要 优 于单 渠道 的输 入 方 式 。 渠 网络 技 术
“ 输出假设” 是加拿大语言学家 Me l S an J r l wi在 i r 的发 展 给 学 习者 提 供 了更 为 丰 富 的真 实 的 输 入 材 料 , 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S a wi n通过在加拿大的浸 l 学 习者 容 易 在 大 量 输入 材 料 面前 不 知 如何 取 舍 , 但 教 入式教学实验发现 , 虽然学生接受了长时间的浸入式 I 有 必 要 给 学 生 必要 的指 导 。 师
《 学与 管理 》 教
21 00年 4月 2 0日
“ 入 、输 ’ “ 互’ 论 词 教 中 作 输 " “ 出’ 交 ’ 在 汇 学 的 用 、 理
◎广 东珠海城市职 业技术 学院 刘敬 华

输入\互动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输入\互动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输入\互动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摘要:在影响二语习得的外部因素中,输入是关键的因素。

本文拟简述Rod Ellis等人提出的输入、互动理论及其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对国外输入研究与国内研究的异同、各自的优缺点提出看法,最后探讨开展输入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输入互动习得路径习得速度1、引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二语习得研究在借鉴不同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

在此领域中,Rod Ellis所著的两本书《第二语言习得概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可以说是二语习得理论的集大成者。

经过对这两本书以及有关文章中的输入理论的梳理,我们从中了解他们用输入理论对二语习得的解释力度,但同时也发现了其中的某些缺陷。

2、输入的特征2.1妈妈的话及看护者的话在国外进行二语习得的输入研究时,学者们首先将目光投向第一语言习得中的输入,即输入在儿童习得母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Snow和Ferguson(1977)以及Waterson和Snow(1978)通过对“妈妈的话”(motherese)及“看护者的话”(caretaker talk)(即妈妈或看护者和儿童说话时所用的话语)进行研究,发现与成人之间的语言相比,这类语言(即输入)的语法结构更简单、句子更短、发音更清晰、语速更慢、“此时此地”类话语及冗余信息更多,以达到交际为目的(Rod Ellis 1997:130)。

研究发现,这种语言输入对儿童习得母语的路径(route)几乎不产生重大影响,但对其习得速度(rate)则有显著的影响。

因此,“妈妈的话”和“看护者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与二语习得中的输入有相似之处,故这一研究对二语习得中的输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2.2 自然环境中的输入与互动2.2.1外国人的话对另一种语域(register),即外国人的话(foreigner talk,操母语者在自然环境中对二语学习者所讲的话)的研究表明,“外国人的话”在发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方面都与操母语者内部的谈话有很大的不同;而其互动过程也有其特点:“此时此地”类话题更多;操母语者更多地提出话题;求证类、理解类、澄清类、自我重复类、他人重复类、意思扩展类输入出现频率更高;回答更简短(Rod Ellis 1997:136)[1]。

复述在二语习得中的输入和输出作用

复述在二语习得中的输入和输出作用

复述在二语习得中的输入和输出作用在二语习得中,输入和输出是相互作用的两个重要方面。

输入指的是学习者从外部环境中获取的语言信息,包括听力和阅读;而输出则是学习者产生的语言表达,包括口语和写作。

输入和输出的作用可以互相促进和增强,对于二语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输入对于二语习得起到了重要的激活和启发作用。

通过接收来自外部环境的语言信息,学习者能够对于新的语言形式、词汇、语法结构等有所了解和认识。

输入可以激发学习者对于语言的兴趣,增加对语言学习的动力,使学习者主动去寻找并掌握语言知识。

输入还可以引发学习者的思考,激发他们进行思维的活跃。

在听力中,学习者能够通过接受大量的语音输入,提高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

在阅读中,学习者可以通过接触各种文章和文本,拓宽自己的词汇量,了解语言的用法和语境。

其次,输出在二语习得中起到了巩固和应用的作用。

通过输出,学习者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实践,通过写作和口语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输出可以让学习者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输出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自己的语法和拼写能力,提高自己对语言用法的敏感度。

口语输出可以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发音和语调,增加对于口语交流的流畅性和自信心。

通过输出,学习者还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情境中,培养语言的实践能力。

输入和输出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和增强的作用。

输入能够为输出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提供了学习者学习和模仿的范例。

通过观察和模仿输入中的语言形式和语言用法,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的规则和特点。

输入还可以为输出提供语言输入的反馈,学习者可以通过输入对于自己的输出进行矫正和改进。

通过不断地输出,学习者可以加深对于输入的理解和记忆,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在二语习得中,输入和输出的平衡也是十分重要的。

过多地强调输入而忽视输出,会导致学习者只是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而无法真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对输入理论的探讨输入、互动与二语习得之关系

对输入理论的探讨输入、互动与二语习得之关系

对输入理论的探讨输入、互动与二语习得之关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输入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特别是输入、互动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复杂关系。

我们将概述输入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理解其在二语习得中的核心地位。

接着,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输入(如质量、数量、类型等)如何影响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

我们还将详细讨论互动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在线互动等,并分析它们如何与输入理论相互关联。

我们将总结输入、互动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实用的教学建议,以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应用输入理论,促进学生的二语习得。

二、输入理论概述输入理论,又称为输入假说,是二语习得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由著名的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提出。

克拉申认为,语言学习主要依赖于学习者接收到的可理解的输入,即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

这种输入既不过于简单,让学习者觉得没有挑战性,也不过于复杂,让学习者感到挫败。

理想的输入应该是具有吸引力和关联性的,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提供足够的语境信息,帮助学习者理解并吸收新的语言知识。

在输入理论中,互动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因素。

互动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还能在交流中产生自然、真实的语言输入。

这种输入通常伴随着反馈和修正,有助于学习者及时纠正错误,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互动还能激发学习者的语言输出,促进他们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流,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输入理论强调了可理解输入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而互动则为实现这种输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通过积极参与互动,学习者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实现二语习得的目标。

三、互动与二语习得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互动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特别是在第二语言(二语)的习得过程中,互动不仅有助于学习者提高口语和听力技能,而且能够深化对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本文将对互动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语言习得理论简述

语言习得理论简述

语言习得理论简述语言习得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的理论。

它涉及到语言习得的本质、机制、过程以及影响语言习得的各种因素。

以下是语言习得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和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模仿和刺激-反应机制实现的。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习惯,儿童通过模仿他们的父母和周围的人来学习语言。

这种模仿过程被称为“刺激-反应”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语言学习的机械性和重复性。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人们在学习语言时是如何理解意义和使用语言的。

2.先天论先天论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大脑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语言器官,它使得人类能够理解和产生语言。

先天论者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语言的规则和语法。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的内在性和天生的能力。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学习同一门语言的速度和方式不同。

3.认知论认知论认为,语言习得是认知过程的一部分。

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在学习语言时是通过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规则和语法来理解和产生语言的。

认知论者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语言的规则和语法。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的内在性和天生的能力。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学习同一门语言的速度和方式不同。

4.互动论互动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实现的。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通过与成年人和其他儿童的交流和互动来学习语言的。

互动论者认为,儿童在交流和互动中通过协商和使用语言的规则来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的社交性和互动性。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人们在学习语言时是如何理解意义和使用语言的。

5.语境论语境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与语境密不可分的。

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方式是不同的。

语境论者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通过在不同的语境中与他人交流和互动来学习语言的。

语境论强调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认为语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天”能力\言语输入与互动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作者:边林霞,单兴缘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2期摘要:对于“先天”能力(innate capacities)、言语输入与互动(speech input and interaction)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不同的语言学流派持不同的观点。

认为:“先天论”观点论和行为主义观点论并不矛盾,只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前者强调内部因素,后者强调外部因素。

二者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同等重要,不存在此消彼长的问题。

因为言语输入与互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重点阐述了言语输入与互动这一外部因素。

关键词:“先天论”观点论;行为主义观点论;“先天”能力;言语输入;互动中图分类号:H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243-02引言语言的起源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类作为种群语言是如何产生的;二是人作为个体语言能力是如何获得的。

这是语言习得的基本问题。

第一方面,人类究竟是如何获得语言的?语言学家提出过种种假设,包括神授说(the divine source)、自然声音模仿说、口语—手势相关说等。

第二方面,人作为个体语言能力是如何获得的? 这实际上就是儿童语言习得问题,正是本文的重心所在。

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公元前595—589年间,埃及法老Psammetichus为验证语言起源问题所作的誓言。

该实验将两名婴儿至于荒山茅屋,严令照料的仆人不得在二婴儿面前迸出一个字。

据说,所得之语言为现在的土耳其北部边陲某部落的语言。

以现代的语言学观点来看,上述实验结果很值得怀疑。

然而,这确实体现了人们自古以来就对语言的起源问题产生了兴趣。

最早进行语言习得理论思考的是17世纪的法国思想家笛卡尔。

在《方法论》中,笛卡尔认为语言是人的天赋,“……人不管多笨,都会说话……而猴子和鹦鹉再怎么聪明在说话上也没法跟最笨的甚至是脑袋有毛病的婴孩相比”。

到了近代,各种语言习得理论层出不穷,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的“先天论”观点论和以斯金纳(B.F.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观点论。

两种观点形成对峙。

前者强调语言的先天性,认为语言是生而具有的能力;而后者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语言是通过不断地刺激、反应而逐渐习得的。

一、言语输入在“先天论”观点论中的作用先天论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即人类基因赋予我们语言学习的能力。

他们坚持语言的习得是一种本能的、自然的过程,主张所有的儿童从一生下来就具有语言习得的内部装置(LAD)。

所以,语言学习者是一个“了不起的创始者”,身处语言环境并不能满意地解释语言习得。

先天论观点弱化了言语输入与互动的作用,认为它们在语言习得中只起一种触发作用。

Chomsky(1965)指出,母亲对孩子说的话在语言结构上并非完整,如果孩子仅依靠母亲对语言的输入,并不能成功地内化此语言系统(Rod Ellis,1994:128)。

二、言语输入在行为主义观点论中的作用以斯金纳(B.F.Skinner)为代表人物,强调语言习得过程中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持这种理论观点的人认为,语言是人对外界一系列环境刺激的反应,是人和动物最明显的区别所在;语言与人类其他行为一样,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也是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塑造或模仿逐渐形成的,是对外界刺激的习惯性反应体系;人的语言反应也没有目的,而直接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完全受外界刺激和强化的制约。

因此,儿童是通过模仿和选择性强化而习得语言的。

故语言习得是习惯形成的结果,学习者是一个“语言产出机器”,只要有语言环境即言语输入与互动,学习者便可产出语言。

在此,言语输入与互动被看做是决定性的因素,刺激和反馈是习得中必不可少的。

三、言语输入与互动的研究动物再怎么聪明也无法习得人类语言,脱离社群的狼孩同样不能习得人类语言。

可见,只有同时具备“先天”能力和后天的言语输入与互动,才能习得语言。

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先天”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属于内部因素,不具有可操作性。

相反,言语输入与互动是影响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故在语言习得方面,人们更倾向于对后者的研究,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略前者的作用。

国外的输入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是CDS(Child Directed Speech)。

语言到底应该以何种方式输入呢?儿童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父母、保姆和周围的成人不会按成人的标准与他交谈,而是将说的话简化,语句缩短,语法结构简化,抽象难懂的词少用,发音清晰夸张,同一句话重复多次等等。

这种语言输入也叫保姆式语言(caretaker speech)。

说话者经常用夸张的语调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也会有选择地重读句子中的某些词语,以便儿童能快速习得语言,以达到表达和交流的目的。

二是Krashen(1982:21)提出的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他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才是习得者所需要的,习得者需要的语言必须包括:根据自然习得顺序刚好是下一个将被习得的语言形式的范式,即言语输入必须由i+1组成。

i代表现有习得水平,1代表略微超过的部分。

但笔者认为i+1这一概念太模糊,且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在实际语言习得中我们很难也没必要精确把握所输入的言语较之上一阶段多了“1”。

国内相关研究大约比国外滞后二十年才出现,多数以引进、介绍或评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或新观点为主。

但其中不乏创新探索,如李宇明(1995)“儿童语言的发展”研究,侧重汉语习得;王大伟(1997)提出的全输入模式(包括自然输入和非自然输入)及何家宁(2002)的模式(包括输入内容、来源、方式、媒质等)则侧重英语二语习得;单兴缘(1995)提出了非宏观语言习得模型,把一语和二语纳入统一理论框架,并利用这一模型进行言语输入量的测定。

言语输入离不开语境。

下面这段语料来自一位妈妈对五个月大的孩子(名叫么么)所说的话的录音。

该录音是笔者在对么么进行长期的语言习得过程跟踪调查的一个片断。

妈妈:么么妈妈:好孩子,真好妈妈:好宝贝,好宝贝妈妈:我们多喝点水才好呢妈妈:真是听话的好孩子,是不是?妈妈:真好的孩子妈妈:真好的孩子又如:妈妈:来!小腿踹一踹妈妈:蹬一蹬妈妈:你给妈妈蹬一个妈妈:呀!真好妈妈:1-2-3-4妈妈:1-2-3-4妈妈:锻炼身体妈妈:锻炼身体通过上面这段语料,我们还可以看出,儿童言语输入的另一个特点是生活场景依赖性,即输入一定要集中在“此时此地”的范围(杨松,2005)。

这样可以帮助词汇贫乏的儿童利用当时当地的生活场景去理解他尚不知道的内容。

同时,我们所谈论的言语输入都是以互动为前提发生的。

那么,如果仅有言语输入而没有互动,儿童依然能正常习得语言吗?答案是否定的。

没有互动,儿童光靠听广播看电视节目是学不来语言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证据是聋哑家庭的证据。

在这个家庭,父母是聋哑人,孩子听觉正常,聋哑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会语言,搜集幼儿节目的磁带、录像带,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听歌曲、听故事、从最简单的开始看幼儿节目……结果是怎样的呢?这样坚持几年,孩子仍然只能学会零星的几个单词,根本不能形成语言能力。

因此,语言习得不能只靠被动的听或看,需要学习者的主动参与。

以上便是使言语输入最优化的途径,这样才能保证儿童在最短的时间内习得一种或几种语言。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生命的前三至四年内发生的,这段期间被称之为关键期(Lenneberg,1967;Werker ,1994)。

单兴缘(1994)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低言语输入量的概念,首次将最低言语输入量与关键期联系在一起。

结束语本文回顾了“先天论”观点和行为主义观点论,重点在于揭示“先天”能力和言语输入与互动在儿童语言习得中同等重要,前者是最重要的内部因素,后者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只有同时具备时,才能习得语言。

然而,本文着重讲述了言语输入与互动,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笔者认为,我们无须浪费精力去讨论“先天”能力和言语输入与互动谁起的作用更大,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得出结论。

它们同等重要,失去任何一方,都无法正常习得语言。

因此,我们要把精力放在探讨语言习得的内部因素构成,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构成,以及内部与外部因素的结合上。

参考文献:[1]Chomsky,N.(1965).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Cambridge,Mass.: MIT Press.[2]Ellis R.(1994).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3]Gallaway,C.,& Richards,B.J.(1994).Input and Interaction in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4]Krashen,S.(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Pergamon Press.[5]Lenneberg,E.(1967).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New York: John Wiley&Sons.[6]Werker,J.F.(1994) The development of speech perception: The transition from speech sounds to spoken words.MIT Press.[7]何家宁.外语教学中的输入问题[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3).[8]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9]单兴缘.语言习得最低言语输入量及其测量[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4,(4):107-109.[10]单兴缘.儿童语言习得中的一个两难问题及解决的初步设想[J].心理科学,1995,(5):317-319.[11]王大伟.输入新论[J].外语界,1997,(4).[12]杨松.儿童语言习得过程的两个阶段[J].西华大学学报,2005,(S1):336-338.[责任编辑王晓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