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7-10节)

合集下载

主体结构课后习题及答案 下册

主体结构课后习题及答案 下册

第三章砌体结构第5节原位单剪法及其原理一.填空及问答题1.原位单剪法的测试设备包括哪些?试件的预估破坏荷载值应在千斤顶、传感器最大测量值的(20%-80%)之间。

测试装备包括螺旋千斤顶或卧式液压千斤顶、荷载传感器或数字荷载表等。

2.用原位单剪法测试时,试件的预估破坏荷载值应在千斤顶、传感器最大测量值的什么区间?20%-80%3.原位单剪法的适用范围和测试部位宜选择的位置是什么?原位单剪法适用于检测各种砖砌体的抗剪强度。

在普通检测中使用不是很普遍,但在抗震鉴定检测和工程事故仲裁检测中,其检测结果相对准确、直观,容易被各种相关利益方所接受。

原位单剪法的测点应选在窗洞口下部,这样对墙体损伤较小,便于安放检测设备,且不受上部压应力等因素的影响。

4.原位单剪法中,安装千斤顶及测试仪表要注意哪些要求?为什么?安装千斤顶和测试仪表的关键点是千斤顶的加力轴线对准灰缝顶面,尽量减少荷载的上翘分力。

二.选择题(单选和多选)1.原位单剪试验检测前,应标定荷载传感器及数字荷载表,其示值相对误差不应大于(C)。

A.1.5%B.1.0%C.2%D.4%2.原位单剪试验的下列试验步骤正确的有(ACD)。

A.在选定的墙体上,采用震动较小的工具加工切口,现浇钢筋混凝土传力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B.测量被测灰缝的受剪面尺寸,精确至0.5mC.安装千斤顶及测试仪表,千斤顶的加力轴线与被测灰缝顶面应对齐D.应匀速施加水平荷载,并控制试件在2-5min内破坏。

当试件沿受剪面滑动、千斤顶开始卸荷时,即判定试件达到破坏状态。

记录破坏荷载值,结束试验。

在预定剪切面(灰缝)破坏,此次实验有效。

加荷试验结束后,翻转已破坏的试件,检查剪切面破坏特征及砌体砌筑质量,并详细记录三.判断题1.在加工、制备原位单剪试验的试件过程中,被测灰缝如发生明显的扰动,应经过处理然后才能作为试件试验。

(×)应舍去此试件2.原位单剪试验时应谨慎做好施加荷载前的各项工作,尤其是正确地安装加荷系统及测试仪表,是获得准确测试结果的必要保证。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七节切线长定理课时练(含解析)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七节切线长定理课时练(含解析)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七节切线长定理课时练班级:姓名:评价:一、选择题1.如图,一圆内切四边形ABCD,且BC=10,AD=7,则四边形的周长为()A.32 B.34 C.36 D.382.如图,△ABC是一张三角形的纸片,⊙O是它的内切圆,点D是其中的一个切点,已知AD=10cm,小明准备用剪刀沿着与⊙O相切的任意一条直线MN剪下一块三角形(△AMN),则剪下的△AMN的周长为()A.20cm B.15cm C.10cm D.随直线MN的变化而变化3.如图,⊙O内切于四边形ABCD,AB=10,BC=7,CD=8,则AD的长度为()A.8 B.9 C.10 D.114.如图,⊙O是△ABC的内切圆,点D、E分别为边AB、AC上的点,且DE 为⊙O的切线,若△ABC的周长为25,BC的长是9,则△ADE的周长是()A.7 B.8 C.9 D.165.如图,从⊙O外一点P引⊙O的两条切线PA,PB,切点分别为A,B.如果∠APB=60°,PA=8,那么弦AB的长是()A.4 B.8 C.4D.86.如图,PA、PB分别是⊙O的切线,A、B为切点,AC是⊙O的直径,已知∠BAC=35°,∠P的度数为()A.35° B.45° C.60° D.70°7.如图,AB、AC是⊙O的两条切线,B、C是切点,若∠A=70°,则∠BOC的度数为()A.130° B.120° C.110° D.100°8.如图,PA、PB是⊙O的两条切线,切点是A、B.如果OP=4,PA=23,那么∠AOB等于()A.90° B.100° C.110° D.120°9.如图,PA 切⊙O 于A ,PB 切⊙O 于B ,OP 交⊙O 于C ,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 .∠1=∠2B .PA =PBC .AB ⊥OPD .=PC•PO10.如图,P 为⊙O 外一点,PA ,PB 分别切⊙O 于A ,B ,CD 切⊙O 于点E ,分别交PA ,PB 于点C ,D .若PA =5,则△PCD 的周长和∠COD 分别为( )A .5,12(90°+∠P )B .7,90°+12C .10,90°-12 ∠PD .10,90°+12∠P11.如图,⊙O 为△ABC 的内切圆,AC =10,AB =8,BC =9,点D ,E 分别为BC ,AC 上的点,且DE 为⊙O 的切线,则△CDE 的周长为( )A .9B .7C .11D .812.已知四边形ABCD 是梯形,且AD ∥BC ,AD <BC ,又⊙O 与AB 、AD 、CD分别相切于点E 、F 、G ,圆心O 在BC 上,则AB +CD 与BC 的大小关系是( )A .大于B .等于C .小于D .不能确定二、填空题13.如图,PA、PB分别切圆O于A、B,并与圆O的切线,分别相交于C、D,已知△PCD的周长等于10cm,则PA= cm.14.如图,PA、PB、DE分别切⊙O于A、B、C,DE分别交PA,PB于D、E,已知P到⊙O的切线长为8cm,那么△PDE的周长为15.如图,PA,PB切⊙O于A,B两点,CD切⊙O于点E,交PA,PB于C,D,若⊙O的半径为r,△PCD的周长等于3r,则tan 12∠APB的值是16.如图,Rt△ABC的内切圆⊙O与两直角边AB,BC分别相切于点D、E,过劣弧DE(不包括端点D,E)上任一点P作⊙O的切线MN与AB,BC分别交于点M,N,若⊙O的半径为4cm,则Rt△MBN的周长为17.如图,已知以直角梯形ABCD的腰CD为直径的半圆O与梯形上底AD、下底BC以及腰AB均相切,切点分别是D,C,E.若半圆O的半径为2,梯形的腰AB为5,则该梯形的周长是三、计算题18.如图,AB为⊙O的直径,点C在AB的延长线上,CD、CE分别与⊙O相切于点D、E,若AD=2,∠DAC=∠DCA,求CE.19.如图,已知PA、PB分别切⊙O于点A、B,∠P=90°,PA=3,求⊙O的半径.20.如图,P是⊙O的直径AB的延长线上一点,PC、PD切⊙O于点C、D.若PA=6,⊙O的半径为2,求∠CPD.21.如图,⊙O与△ABC中AB、AC的延长线及BC边相切,且∠ACB=90°,∠A,∠B,∠C所对的边长依次为3,4,5,求⊙O的半径.答案提示1.B解答:由题意可得圆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和相等,所以四边形的周长=2×(7+10)=34.故选:B.分析:根据切线长定理,可以证明圆外切四边形的性质:圆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和相等,从而可求得四边形的周长.2.A解答:如图:∵△ABC是一张三角形的纸片,⊙O是它的内切圆,点D是其中的一个切点,AD=10cm,∴设E、F分别是⊙O的切点,故DM=MF,FN=EN,AD=AE,∴AM+AN+MN=AD+AE=10+10=20(cm).故选:A.分析:利用切线长定理得出DM=MF,FN=EN,AD=AE,进而得出答案.3.D解答:∵⊙O内切于四边形ABCD,∴AD+BC=AB+CD,∵AB=10,BC=7,CD=8,∴AD+7=10+8,解得:AD=11.故选:D.分析:根据圆外切四边形的性质对边和相等进而得出AD的长.4.A解答:∵AB、AC、BC、DE都和⊙O相切,∴BI=BG,CI=CH,DG=DF,EF=EH.∴BG+CH=BI+CI=BC=9,∴△ADE的周长=AD+AE+DE=AD+AE+DF+EF=AD+DG+EH+AE=AG+AH=△ABC的周长-(BG+EH+BC)=25-2×9=7.故选A.分析:根据切线长定理,可得BI=BG,CI=CH,DG=DF,EF=EH,△ADE的周长=AD+AE+DE=AD+AE+DF+EF=AD+DG+EH+AE=AG+AH=△ABC的周长5.B解答:∵PA、PB都是⊙O的切线,∴PA=PB,又∵∠P=60°,∴△PAB是等边三角形,即AB=PA=8,故选B.分析:根据切线长定理知PA=PB,而∠P=60°,所以△PAB是等边三角形,由此求得弦AB的长.(BG+EH+BC),据此即可求解.6.D解答:根据切线的性质定理得∠PAC=90°,∴∠PAB=90°-∠BAC=90°-35°=55°.根据切线长定理得PA=PB,所以∠PBA=∠PAB=55°,所以∠P=70°.故选D.分析:根据切线长定理得等腰△PAB,运用内角和定理求解.7.C解答:∵AB、AC是⊙O的两条切线,B、C是切点,∴∠B=∠C=90°,∠BOC=180°-∠A=110°.故选C.分析:利用切线的性质可得,∠B=∠C=90°,再用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可解.8.D解答:∵△APO≌△BPO(HL),∴∠AOP=∠BOP.∵sin∠AOP=AP:OP=23:4= 3:2,∴∠AOP=60°.∴∠AOB=120°.故选D.分析:由切线长定理知△APO≌△BPO,得∠AOP=∠BOP.可求得sin∠AOP= 3:2,所以可知∠AOP=60°,从而求得∠AOB的值.9.D解答:连接OA、OB,AB,∵PA切⊙O于A,PB切⊙O于B,由切线长定理知,∠1=∠2,PA=PB,∴△ABP是等腰三角形,∵∠1=∠2,∴AB⊥OP(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故A,B,C正确,根据切割线定理知:=PC•(PO+OC),因此D错误.故选D.分析:由切线长定理可判断出A、B选项均正确.易知△ABP是等腰三角形,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特点,可求出AB⊥OP,故C正确.而D选项显然不符合切割线定理,因此D错误.10.C解答:∵PA、PB切⊙O于A、B,CD切⊙O于E,∴PA=PB=10,ED=AD,CE=BC;∴△PCD的周长=PD+DE+PC+CE=2PA,即△PCD的周长=2PA=10,;如图,连接OA、OE、OB.由切线性质得,OA⊥PA,OB⊥PB,OE⊥CD,DB=DE,AC=CE,∵AO=OE=OB,易证△AOC≌△EOC(SAS),△EOD≌△BOD(SAS),∴∠AOC=∠EOC,∠EOD=∠BOD,∴∠COD=12∠AOB,∴∠AOB=180°-∠P,∴∠COD=90°-12∠P.故选:C.分析:根据切线长定理,即可得到PA=PB,ED=AD,CE=BC,从而求得三角形的周长=2PA;连接OA、OE、OB根据切线性质,∠P+∠AOB=180°,再根据CD为切线可知∠COD=12∠AOB.11.C解答:如图:设AB,AC,BC和圆的切点分别是P,N,M,CM=x,根据切线长定理,得CN=CM=x,BM=BP=9-x,AN=AP=10-x.则有9-x+10-x=8,解得:x=5.5.所以△CDE的周长=CD+CE+QE+DQ=2x=11.故选:C.分析:设AB,AC,BC和圆的切点分别是P,N,M.根据切线长定理得到NC=MC,QE=DQ.所以三角形CDE的周长即是CM+CN的值,再进一步根据切线长定理由三角形ABC的三边进行求解即可.12.A解答:连接OF,∵AD是切线,∴OF⊥AD,又∵AD∥BC,∴AB≥OF,CD≥OF,又∵AD<BC,∴AB≥OF,CD≥OF最多有一个成立.∴AB+CD>2OF,∵BC=2OF,∴AB+CD>BC.故选A,分析:连接OF,则OF是梯形的高,则AB≥OF,CD≥OF,而两个式子不能同时成立,据此即可证得.13.5解答:如图,设DC与⊙O的切点为E;∵PA、PB分别是⊙O的切线,且切点为A、B;∴PA=PB;同理,可得:DE=DA,CE=CB;则△PCD的周长=PD+DE+CE+PC=PD+DA+PC+CB=PA+PB=10(cm);∴PA=PB=5cm,故答案为:5.分析:由于DA、DC、BC都是⊙O的切线,可根据切线长定理,将△PCD的周长转换为PA、PB的长,然后再进行求解.14.16解答:∵PA、PB、DE分别切⊙O于A、B、C,∴PA=PB,DA=DC,EC=EB;∴C△PDE=PD+DE+PE=PD+DA+EB+PE=PA+PB=8+8=16;∴△PDE的周长为16.故答案为16.分析:由于PA、PB、DE都是⊙O的切线,可根据切线长定理将切线PA、PB 的长转化为△PDE的周长.15.2 3解答:连接PO,AO,∵PA,PB切⊙O于A,B两点,CD切⊙O于点E,交PA,PB于C,D,∴∠APO=∠BPO,AC=EC,DE=BD,PA=PB,∴PA+PB=△PCD的周长=3r,∴PA=PB=1.5r,∴tan 12∠APB=AO: PA =r :1.5r =23,故答案为:23.分析:利用切线长定理得出PA=PB=1.5r,再结合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答案.16.8cm解答:连接OD、OE,∵⊙O是Rt△ABC的内切圆,∴OD⊥AB,OE⊥BC,∵∠ABC=90°,∴∠ODB=∠DBE=∠OEB=90°,∴四边形ODBE是矩形,∵OD=OE,∴矩形ODBE是正方形,∴BD=BE=OD=OE=4cm,∵⊙O切AB于D,切BC于E,切MN于P,NP与NE是从一点出发的圆的两条切线,∴MP=DM,NP=NE,∴Rt△MBN的周长为:MB+NB+MN=MB+BN+NE+DM=BD+BE=4cm+4cm=8cm,故答案为:8cm.分析:连接OD、OE,求出∠ODB=∠DBE=∠OEB=90°,推出四边形ODBE是正方形,得出BD=BE=OD=OE=4cm,根据切线长定理得出MP=DM,NP=NE,代入MB+NB+MN得出BD+BE,求出即可.17.14解答:根据切线长定理,得AD=AE,BC=BE,所以梯形的周长是5×2+4=14,故答案为:14.分析:由切线长定理可知:AD=AE,BC=BE,因此梯形的周长=2AB+CD,已知了AB和⊙O的半径,由此可求出梯形的周长.18.2解答:∵CD、CE分别与⊙O相切于点D、E,∴CD=CE,∵∠DAC=∠DCA,∴AD=CD,∵AD=2,∴CE=2.故答案为:2.分析:由条件可得AD=CD,再由切线长定理可得:CD=CE,所以AD=CE,问题得解.19.3解答:连接OA、OB,则OA=OB(⊙O的半径),∵PA、PB分别切⊙O于点A、B,∴PA=PB,∠OAP=∠OBP=90°,已知∠P=90°,∴∠AOB=90°,∴四边形APBO为正方形,∴OA=OB=PA=3,则⊙O的半径长是3,故答案为:3.分析:连接OA、OB,已知PA、PB分别切⊙O于点A、B,由切线的性质及切线长定理可得:PA=PB,∠OAP=∠OBP=90°,再由已知∠P=90°,所以得到四边形APBO为正方形,从而得⊙O的半径长即PA的长.20.60°解答:∵PA=6,⊙O的半径为2,∴PB=PA-AB=6-4=2,∴OP=4,∵PC、PD切⊙O于点C、D.∴∠OPC=∠OPD,∴sin∠OPC=2: 4 =0.5 ,∴∠OPC=30°,∴∠CPD=60°,故答案为:60°.分析:根据切线的性质定理和切线长定理求出OP=4,∠OPC=∠OPD,再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出∠OPC=30°,即可得出答案.21.2解答:连接OD、OE,∵⊙O与△ABC中AB、AC的延长线及BC边相切,∴AF=AD,BE=BF,CE=CD,OD⊥AD,OE⊥BC,∵∠ACB=90°,∴四边形ODCE是正方形,设OD=r,则CD=CE=r,∵BC=3,∴BE=BF=3-r,∵AB=5,AC=4,∴AF=AB+BF=5+3-r,AD=AC+CD=4+r,∴5+3-r=4+r,r=2,则⊙O的半径是2.故答案为:2.分析:先连接OD、OE根据⊙O与△ABC中AB、AC的延长线及BC边相切,得出AF=AD,BE=BF,CE=CD,再根据OD⊥AD,OE⊥BC,∠ACB=90°,得出四边形ODCE是正方形,最后设OD=r,列出5+3-r=4+r,求出r=2即可.。

雅歌3章9至10节分享解释

雅歌3章9至10节分享解释

雅歌3章9至10节分享解释
雅歌第三章第9-10节的内容是:“我心所爱的,你何其美哉!何其秀美!其貌无双,令人见之忘俗。

黑发如乌,膏沐凝光;唇如红樱,齿如编贝。

双眸深邃,如碧海波涛;鼻梁高挺,如峻岭横亘。

双唇如玫瑰花瓣,牙齿如珍珠串连。

面似满月,眉如新柳,唇红齿白,令人心醉神迷。


这两节诗描绘了一个令人心醉的美人形象,她的美丽和优雅令人惊叹。

诗人用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来强调她的美丽和优雅,使人感受到她无与伦比的美貌和魅力。

在解释这两节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形象的描绘: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来形容这个美人的外貌和气质。

比如,“黑发如乌,膏沐凝光”形容她的头发黑亮光滑,“唇如红樱,齿如编贝”形容她的嘴唇红润如樱桃,牙齿洁白整齐。

这些比喻和描绘使她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2. 情感表达:这两节诗中蕴含着诗人对这位美人的深深的爱慕和赞美之情。

诗人用热烈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她的倾慕和向往,这种情感表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人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渴望。

3. 意境营造:这两节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美丽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梦境之中。

诗人的语言优美流畅,句式结构变化多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

总之,雅歌第三章第9-10节通过形象的描绘、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等多种
手法来表现一个美人的形象,使人感受到她的美丽和优雅,并能够深入体会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渴望。

腓立比三章逐节解释

腓立比三章逐节解释

腓立比三章逐节解释
腓立比三章:恒定的喜乐
腓立比书第三章为我们展示了保罗对于信徒们的激励和神
圣的教导。

本章的重点是在基督里的喜乐和信仰的应用上。

首先,保罗鼓励信徒们要在主里喜乐(腓立比书3:1)。


喜乐并非仅仅是一种感情上的高兴,而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满足和平安。

保罗告诉我们,真正的喜乐来自于与基督的关系和信仰生活的坚固根基。

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困境,只要我们与基督同在,我们就能经历祂的喜乐。

其次,保罗提醒信徒们要保持谨慎(腓立比书3:2-3)。


警告道,我们要谨防那些以外貌和自己所做的事为夸耀的人。

相反,真正值得夸耀的是我们对基督的认识和与祂的亲密关系。

这个世界上的各种诱惑和自我追求可能会让我们迷失方向,因此保持谨慎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时刻记得并坚守真理。

然后,保罗分享了自己对从前的一切世俗成就所持的观念(腓立比书3:4-7)。

尽管他在世俗的眼光中看来乃是成功之人,然而他认为这些成就与与基督有分毫关系。

保罗意识到世上的一切荣耀都是虚空,唯有与基督的关系才是永恒和真实的。

最后,保罗鼓励每个信徒要追求基督,并为我们设置了自己的榜样(腓立比书3:12-14)。

他称自己尚未得到完全的圣类,但他会忘记过去,努力向前,追求那属灵的目标。

保罗鼓励我们也要效法他,不屈不挠地追求基督,奔向那美好的终极目标。

总之,腓立比书第三章给我们教导了保持喜乐和保持警惕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了我们追求基督并忘记过去的重要性。

这些教导不仅适用于时代的信徒,也对今天的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考数学 考点系统复习 第三章 函数 第十节 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题

中考数学 考点系统复习 第三章 函数 第十节 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题
解:此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y=x2-4x.
(2)若点 B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点,且点 B 在第一象限,当△OAB 的面积 为 15 时,求点 B 的坐标;
如答图①,∵点 B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点,且点 B 在第一象限, ∴设 B(2,m)(m>0),设直线 OA 的解析式为 y=kx, 则 5k=5,解得 k=1, ∴直线 OA 的解析式为 y=x,设直线 OA 与抛物线对称 轴交于点 H,则 H(2,2),∴BH=m-2,
2.(2022·北部湾)已知抛物线 y=-x2+2x+3 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点 A 在点 B 的左侧). (1)求点 A,点 B 的坐标;
解:当 y=0 时, -x2+2x+3=0, ∴x1=-1,x2=3, ∴A(-1,0),B(3,0).
(2)如图,过点 A 的直线 l:y=-x-1 与抛物线的另一个交点为 C,点 P 为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点,连接 PA,PC,设点 P 的纵坐标为 m,当 PA= PC 时,求 m 的值;
点 E 的坐标为(-1,0),
∴AE=4,OB=3,CD=2,
1
1
∴S△BCE=S△ABE-S△ACE=2AE·OB-2AE·CD
=12×4×3-12×4×2=2,
∴△BCE 的面积为 2.
3.(2022·广东)如图,抛物线 y=x2+bx+c(b,c 是常数)的顶点为 C, 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A(1,0),AB=4,点 P 为线段 AB 上的动点, 过点 P 作 PQ∥BC 交 AC 于点 Q.
第十节 二次函数与几何 综合题
类型一:二次函数与线段 问题
1.(2022·齐齐哈尔)如图,某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 y=x2+mx+n 的图象 交点为 A(-1, 0),B(4, 5).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运动和力 第7节 压强练习题 浙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运动和力 第7节 压强练习题 浙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第7节压强练习题(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第7节压强练习题(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第7节压强练习题(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7节压强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40。

0分)1。

生物的长期进化,使生物在形态、结构、功能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适应性。

下列各种生物的特征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ﻫA。

鸭子的蹼足 B。

啄木鸟的喙C.鲫鱼流线型体型 D.仙人掌针状叶2。

如图所示的各事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 )A。

B。

C。

D.3.如图是烧饼制作从揉团到压扁过程,则面团变成面饼后对桌面的( ) ﻫA.压力变小 B。

压力变大 C.压强变小 D.压强变大4.据报道,一个普通农民发明了塑料袋小提手,能防止双手被较重的塑料袋勒得发痛。

使用这种小提手提塑料袋能( )A。

减小对手的压强 B.减小对手的压力ﻫC.增大对手的压强 D.增大对手的压力5.如图所示的实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ﻫA。

B. C。

D。

6. 匀速地向某容器内注满水,容器底所受水的压强与注水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这个容器可能是()ﻫA.量杯B。

烧杯 C.锥形瓶D.量筒7.在商场或广场前等地方,常设置一些石墩阻止机动车进入.但石墩可能会对行人造成伤害,因此许多石墩的上表面做成了圆形(如图)。

石墩的上表面做成圆形是为了( )A.增大受力面积减少压强B.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ﻫC。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1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1苏教版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1教学目的一、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在说明中运用记叙的方法。

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说明文,写法上很有特色。

它在按空间方位的顺序介绍事物的同时,又运用了时间顺序,使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大碑座上10幅浮雕的介绍,涉及的历史知识广,初一学生尚未系统学过,如何把握讲解分寸,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运用课本第一页插图“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直观教具(有条件的可绘制一组幻灯片)。

四、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比较分析。

五、课前预习:1.速读课文一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查字、词典,解决生字、生词。

3.按文后理解·分析一、二的要求和提示,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六、课时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作品,正音正字,划分段落,学习1-6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时,首先看到了什么?这彩照给了你什么感觉?学生发言后归纳: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首先看到了彩照──人民英雄纪念碑。

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

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

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

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1.正音正字。

(挂出小黑板,要求学生注音)瞻(zhān)仰(yǎng)矗(chù)立奠(diàn)基砌(qì)墙伟绩(jì)镏(liǘ)金上溯(sù)五卅(sà)朽(xiǔ)幅(fǘ)天堑(qiàn)镶(xiāng)嵌(qiàn)发髻(jì)2.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环境化学》第三章

《环境化学》第三章

天然水的存在形式
位臵 大气圈 主要存在形式 雨、雪、水蒸 汽等 位臵 岩石 圈 主要存在形式 地下水、岩浆水、 苦咸水等
水圈
河流、冰川、 海洋、湖泊、 沼泽等
生物 圈
体液、细胞液、 血液等
天然水的组成
• 天然水中一般含有可溶性物质、胶体物 质和悬浮物质。 • 可溶性物质的成分十分复杂,主要是在 岩石的风化过程中,经水溶解迁移的地 壳矿物质。 (1)水体中的颗粒物质 • 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分为悬浮固体和溶解 性固体两种。
天然水的组成
④水解作用 K2O· 2O3· 2+2CO2+11H2O→H2Al2Si2O8·2O Al 6SiO H +2KHCO3+4(SiO2· 2O) 2H (4)水体中的溶解性气体 • 大气中的气体与溶液中同种气体间的平 衡为: [G(aq)] = KH×pG
天然水的组成
KH —各种气体在一定温度下的亨利定律常
水的碱度
• 苛性碱度:当用标准酸溶液进行中和滴定到 pH=10.8时,所消耗的酸量。 • 酚酞碱度:以酚酞做指示剂,消耗的酸量。 • 总碱度:以甲基橙做指示剂,消耗的酸量。 由于没有明显的滴定突越,苛性碱度测不到, 是一个理论值。
酚酞碱度=[OH-]+[CO32-]-[H2CO3*] – [H+]
„CO2(aq)‟= 3.34×10-7×32.39=1.082×10-5mol/L (0.4761mg/L )
第二节 水体中的酸-碱化 学平衡
碳酸平衡
• 大气中含有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压的CO2; 在水生生物体之 间的生物化学转化中,CO2占有独特的位臵, CO2对调节天然水pH 值起着重要作用。 • 在水体中存在着CO2、H2CO3、HCO3-、CO32-等4种 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活跃、最 革命的力量。 2、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多种目 标的根本条件。 3、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 和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注意: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党提出了“生产 力标准”的思想,即把生产力作为判定社会 进步与否的客观标准。
服务的方向上:保护自己,排斥异己。 (1)服务的方向上:保护自己,排斥异己。 (2)服务的方式上:强制与非强制。 服务的方式上:强制与非强制。 服务的效果上:促进作用, (3)服务的效果上:促进作用,阻碍作 用。 (4)服务的性质上:进步、落后 服务的性质上:进步、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上层 建筑 经济 基础
3.历史人物活动的历史制约性 即:时势造就英雄 (1)时势召唤英雄 (2)时势锻炼英雄 (3)时势筛选英雄 4、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1)历史主义原则 (2)阶级分析方法
大泽乡起义
争 的 实 践 中 产 生 的
杰 出 人 物 是 在 群 众 斗
发 挥 离 不 开 人 民 群 众
杰 出 人 物 历 史 作 用 的
改革的根源: 3、改革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 然产物, 然产物 , 是社会基本矛盾双方的局部不 适应。 适应。 改革的实质: 4 、 改革的实质 : 它是同一社会形态的 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注意: 注意: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思考:邓小平为什么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思考:邓小平为什么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 1、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变革 2、科学技术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3、科学技术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 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 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推动社会精 神文明的发展。 系统思维、创新思维、 神文明的发展。(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 谐思维、求实思维、控制-反馈思维等) 谐思维、求实思维、控制-反馈思维等)
1、从存在时间看,它们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 始终。 2、从涵盖范围看,它们涵盖了社会的经济、政 治、文化三大领域,构成了社会的整体结构。 3、从它们与其他矛盾的关系看,它们规定和影 响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4、从与社会规律的关系看,它们构成了贯穿与 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科学技术与“全球问题”
1、什么是“全球问题”? 它是指人类在发展科技和经济的过 程中所产生的危害世界各国生存和发展 的问题,主要包括人口增长过快、粮食 短缺、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等。
、2、“全球问题”的实质
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矛盾的反映。 首先,“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与 自然的矛盾。 其次,“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科学 与价值的矛盾。
第七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 盾运动及其规律(略讲) 盾运动及其规律(略讲)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注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注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不是意味 着生产力变化了,生产关系就会亦步亦趋, 着生产力变化了,生产关系就会亦步亦趋, 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
3、解决“全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必须通过制度变革、观念更新和国际合 作来加以解决。 其中重要途径之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1)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类的需要。 (2)当代人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能 力为代价。 (3)实现经济、环境、资源、人口等社会因素 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阶级斗争的概念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 立的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 立的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 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是阶级 斗争的实质内容。 斗争的实质内容。
(二)阶级斗争作用的表现 1.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 1.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 的发展。 的发展。 2.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 2.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 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 转变的质变过程中。 转变的质变过程中。 3.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 过渡中。 过渡中。
社会运动的两大规律: 社会运动的两大规律: 决定 决定
生产 力
生产 经济 关系 基础
反作用 反作用
上层 建筑
第九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 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矛盾、 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
(一)为什么说这两对矛盾是社会的 基本矛盾
不适合
适合
适合
生产力
促进 作用
上层建筑 上层 建筑
适合
经济基础
不适合
经济 基础
阻碍 作用 生产力
注意: 注意:无论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还是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筑还是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都需 要众多中介和具体机制的参与, 要众多中介和具体机制的参与,而这方 面的内容恰恰也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重 点和难点。 点和难点。同学们也可以在这方面进行 一些思考。 一些思考。 例如思想、观念如何催生制度的代表作: 例如思想、观念如何催生制度的代表作: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1)人类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 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是密切相关、相互制约、不 可分割的。 (3)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把局 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 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 世界的外在尺度结合起来。
思考: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
社会革命的根源: 3.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 是社会基本矛盾 双方的根本不适应。 双方的根本不适应。 社会革命的实质: 4 、 社会革命的实质 : 它是社会形态的变 革。
(二)社会改革
1、改革的含义: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 改革的含义: 不变的前提下, 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某些方面进 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 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 2 、 改革的作用 : 它是推动同一社会形 改革的作用: 态发展的重要动力。 态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革命和改革在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的含义: 1 . 社会革命的含义 : 是革命阶级为改变 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 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争,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社会革命的作用: 2 . 社会革命的作用 : 社会革命是推动社 会形态变革的的决定性环节( 会形态变革的的决定性环节 ( 革命是历史 的火车头) 的火车头)。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生 产 力
Hale Waihona Puke 决定反作用生 产 关 系
当生产关系适应 生产力状况时, 生产力状况时,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促 进作用。 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 合生产力状况时, 合生产力状况时, 对生产力发展起阻 碍作用。 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注意: 注意:无论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还是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 还是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都需要众 多中介和具体机制的参与, 多中介和具体机制的参与,而这方面的 内容恰恰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难 同学们可以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思考。 点。同学们可以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思考。
1、科技使人的思维趋向肯定性思维(批判思 维丧失) 2、造成了人对人一种新的统治形式 3、容易造成了平等、民主的假象 4、容易造成原本是由于制度、体制等原因造 成的弊端转嫁成科技不完善造成的——科技 之“错”成政治之“错”的借口;等等。 推荐书目: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 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普通个人 个人 历史人物
进步的历 史人物 反动的历 史人物
(一)杰出人物及其作用 1.定义:是指那些反映时代要求、推 定义:是指那些反映时代要求、 动历史进步, 动历史进步 , 并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 印记的正面人物, 包括杰出的政治家、 印记的正面人物 , 包括杰出的政治家 、 思想家、科学家、 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等。 作用: 2.作用: (1)进步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发起者 (2)实现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真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和先进文化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和先进文化 的创造者。 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历史发展合力论
历史发展中的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历史发展中的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历史发展不是按照任何人的意志而发展 它是无数个人合力的结果。 的,它是无数个人合力的结果。
黑格尔
(二)群众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 造的。 这是由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 量的原理得出的,因为生产方式从动态 上看,就是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活 动的主体不是英雄,而是人民群众。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 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从事物质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和从事精 神生产的脑力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神生产的脑力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