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料大王周宗良的家居生活 徐元章、徐元健口述 张秀莉、廖大伟

合集下载

邬达克

邬达克

邬达克,他把建筑艺术留在了上海∙来源:上海采风∙类别:时尚生活|∙人气:-分享上世纪初开始,开埠的上海就是一个独具活力的城市,传统根基上多元文化的发展孕育出独特的海派文化,使上海总是最早地捕捉到时尚和流行。

所谓的“崇洋”正是上海人兼容并包、积极与世界接轨的表现。

也正因为如此,上海能以最宽容的胸怀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英才,并给他们提供最宽广的舞台来挥洒智慧,施展才华,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进入了现代主义的范畴,走在时代的前列。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就是匈牙利人邬达克(Ladislaus Edward Hudec),他以卓越的天赋和创新的设计,为上海的“面孔”增光添彩。

在其近30年的上海生涯中,凭借着独特的个人视角,以及欧洲建筑传统和世界前瞻艺术,邬达克不仅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全新的设计,还将“装饰艺术”风格植入申城。

他留下的60多幢具有先锋色彩的装饰艺术风格经典杰作,其中三分之一现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建筑是物化的思想,每个细节中都蕴涵着设计者的奇思妙想和精心布局;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可以唤起人们对过去各个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回忆与理解。

毋庸置疑,邬达克在上海城市历史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他用众多魅力无穷的作品把自己对上海的热爱书写在了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对世界建筑艺术、对上海城市建设所作的贡献永远值得铭记。

上海接纳了流浪建筑师尔冬强生于1959年,祖籍天津,现居上海。

从事专业摄影30多年,以捕捉和记录文化变迁而见长,曾任记者和编辑,是中国最早具有独立精神的自由摄影家,足迹遍布中国各省和世界各地,为这个多变的时代拍摄了大量的视觉文献,并独立出版《最后一瞥》、《上海装饰艺术派》等画册数十本。

长期以来致力于上海史、中国近代史、西域史、欧亚草原史和南洋史的摄影考察和学术研究,在专题摄影和建筑摄影的领域成就突出,曾获美国建筑师协会等专业机构颁发的奖项,被西方媒体称之为学者型的摄影家。

其创办的汉源书店、尔冬强艺术中心、尔冬强私人博物馆等,在展示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艺术、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青花瓷瓶的故事

青花瓷瓶的故事

青花瓷瓶的故事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青花瓷瓶》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青花瓷瓶的故事巨商朱万年为谢救命之恩,与恩公结下儿女亲家,还将传家之宝——青花瓷瓶作为信物相赠。

只是这瓷瓶粗陋不堪,与朱家的身份极不匹配,原来这里面另有乾坤。

传家之宝不在利,而在德。

明朝永乐年间,老商人朱万年带着老家仆和几个随从,揣着五万两银子去杭州贩茶。

这天,河面风平浪静,朱万年坐在船头饮茶,看似悠闲,心头却颇不平静。

他们朱家世代经商,家财过亿。

可是,把这偌大的家业交到儿子朱由良手里,朱万年还是有些不放心。

所以,他打算贩完这次茶后,趁着自己身子还硬朗,把生意全部交给儿子,他也好把毕生积累的本事都教给他。

天色渐晚,朱万年回到船舱,叫人挂起了灯笼。

突然,船剧烈摇晃起来,水下似乎有人。

朱万年大惊,正要喊人,三个蒙面人利箭一般从水中蹿了出来,翻身上了船。

朱万年在房中看得一清二楚,心中大叫不好,遇到水贼了! 朱万年正要叫家丁抽刀应敌,谁知这三个水贼功夫了得,一棒子就将艄公打翻在地。

接着,一个水贼用刀逼住一个老仆。

老仆刚要挣扎,那水贼手起刀落,老仆的右臂顿时鲜血直流,痛得昏死过去。

朱万年见水贼如此凶狠,立刻吩咐家丁们放下刀。

他走上船头,朝那个为首的水贼一拱手,说:“老夫船上有一些银子,愿意全部送给三位壮士,只求各位别再伤害无辜了。

”那人冷笑着逼住朱万年,叫另外两个人去抬箱子。

三只木箱被抬了出来,每只箱子里都装满了白花花的银子。

水贼两眼放光,手忙脚乱地将银两倒进随身布袋。

随后,几个水贼将朱万年及家丁捆绑起来。

为首的水贼冷笑一声说:“为绝后患,还是将他们扔进河里喂鱼的好。

” 朱万年一听这话,大惊失色,连连向那水贼作揖道:“我这些下人家中都有老小,求壮士手下留情。

”那水贼哪里肯听,一抬手,示意手下把家丁装进口袋。

朱万年急得老泪纵横,苦苦哀求,水贼却无动于衷。

【励志故事】“大妹”朱宗良的成功奥秘

【励志故事】“大妹”朱宗良的成功奥秘

【励志故事】“大妹”朱宗良的成功奥秘朱宗良是中国著名企业家、《南方周末》杂志的创始人,被誉为“互联网衔接中国的第一人”。

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但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功地打造了一家规模庞大的传媒集团。

那么,他的成功奥秘是什么呢?朱宗良有一个绰号叫“大妹”,这个绰号来源于他小时候的经历。

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由于对生活的困苦而难以养活多个孩子,于是决定将他寄养给其他人家。

在寄养的家庭里,朱宗良经常被当作女儿来养育,也因此被人们称作“大妹”。

这个经历虽然给他带来了很多不便和困苦,但也锻炼了他孤独奋斗的能力和自我独立的精神。

在创业之前,朱宗良曾经是一名记者,在新闻界有着广泛的人脉和经验。

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通过自学和实践,掌握了互联网技术,并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网络媒体。

在创建《南方周末》之前,他曾经多次尝试过不同的创业项目,但都失败了。

这时,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理念,不断地学习和改进,直到最终成功。

在他的领导下,《南方周末》成为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刊之一,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信赖。

而在互联网行业中,他也创办了一系列成功的公司,如看点新闻、大众点评、微积分等,成为了中国数码媒体和本地服务领域的领跑者。

朱宗良的成功奥秘在于他不断地追求自我提升和学习,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同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十分积极和乐观,能够从困难和失败中找到动力和经验,继续前行。

他相信,成功需要的不仅是才华和运气,更需要的是不懈的努力和毅力,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朱宗良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领域,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不断地努力和学习,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与其害怕失败和困难,不如以积极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来面对挑战,铸就自己的辉煌。

画师避祸

画师避祸

龙源期刊网
画师避祸
作者:唐宝民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2013年第28期
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殿上坐着,想到整个天下都是他的了,非常得意,就想让人在大殿的墙壁上画一幅《天下江山图》,以供自己随时欣赏,便召来宫廷画师周玄素,让他来画这幅画。

周玄素是个精明人,他知道这幅画不好画,弄不好得掉脑袋,一旦什么地方画缺了、画错了,就有杀身之祸;但他又不能拒绝,那叫抗旨不遵,也是掉脑袋的罪过。

他想了想,便对朱元璋说:“臣不曾游历九州,故不敢随意下笔,请陛下先创一个规模,然后臣再作润色。

”朱元璋一听他说得在理,就挥毫泼墨,画了一幅天下江山的草图,画完后,他退后几步,看了看,然后把笔递给周玄素,说:“你给朕润色一下吧。

”周玄素没有接笔,而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说:“臣万万不敢,陛下江山已定,小臣岂敢动摇?”朱元璋一听,笑了,也就不再勉强他了。

(选自《大江晚报》,有改动)
锦囊妙计
面对不可违抗的命令、较难克服的困难或是难以抵御的危险,与其“迎面挑战”,不如巧而避之。

不浪费食品的名人故事

不浪费食品的名人故事

不浪费食品的名人故事那我给你讲一讲朱元璋和“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吧。

话说朱元璋还没当皇帝的时候啊,那叫一个落魄,四处流浪讨饭吃。

有一次啊,他饿了好几天,眼冒金星,晕倒在一个破庙门口。

这时候啊,来了两个要饭的,一个老乞丐和他的小孙子。

这爷孙俩看朱元璋可怜,就把自己讨来的一些零碎食物凑了凑,有剩米饭、烂白菜帮子,还有一点馊豆腐。

他们就把这些东西放到锅里煮了煮,煮成了一锅汤。

朱元璋闻着味儿就醒了,他实在是饿极了,也顾不上嫌弃,端起碗就“呼噜呼噜”喝起来,这一喝啊,感觉这汤简直是人间美味。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山珍海味吃腻了,突然就想起了当年那碗救命的汤。

他就下令让御厨给他做。

御厨们哪知道这是啥玩意儿啊,就按照朱元璋说的食材,用最好的大米、新鲜的白菜和嫩豆腐精心烹制。

可是朱元璋一尝,根本不是那个味儿。

他这才明白,当年那碗汤之所以美味,是因为自己饿极了,而那是救命的食物,不能浪费。

从那以后啊,朱元璋虽然每天吃着山珍海味,但也常常告诫自己和身边的人,不能浪费粮食,毕竟他可是深知饿肚子的滋味儿。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苏轼的。

苏轼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啊,生活比较艰苦。

当地猪肉很便宜,但是富人瞧不上,穷人又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吃。

苏轼就琢磨出了一种做法,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东坡肉。

苏轼呢,对食物那是很珍惜的。

有一次啊,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吃饭,有个朋友吃了一点就放下筷子,说吃饱了。

苏轼就打趣他说:“你这可不行啊,这粮食和肉都是来之不易的,你看这猪肉,经过多少工序才到咱们的桌上,每一口都包含着百姓的辛劳,可不能浪费啊。

”他自己也是把碗里的食物吃得干干净净的。

苏轼在生活中就是这样,不管是好的食物还是普通的食物,他都不会随意丢弃浪费,他懂得食物背后的价值。

【励志故事】“大妹”朱宗良的成功奥秘

【励志故事】“大妹”朱宗良的成功奥秘

【励志故事】“大妹”朱宗良的成功奥秘朱宗良,原名朱明良,1938年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

他是家中的大儿子,因此被亲戚邻居称为“大妹”。

朱宗良从小就表现出了非凡的聪明和勤奋,他的家庭虽然贫困,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

经过多年的奋斗和努力,朱宗良终于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成功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影响了身边的人,成为了身边人的楷模和榜样。

那么朱宗良的成功奥秘究竟在哪里呢?朱宗良具备了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目标。

在他那个年代,能够读书的人并不多,而家境贫寒更是成为了他追求知识的障碍。

朱宗良并没有因此放弃,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习的信念。

他知道只有通过学习,他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贫困的窘境。

他抓住了任何学习的机会,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获取知识的途径。

即便是在田间劳作的间隙,他也会捡起一本书阅读,不断的汲取知识。

他在每一个阶段都设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断地努力向前,直到实现自己的目标。

朱宗良具备了持续学习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朱宗良在读书的过程中并不只是满足于书本的知识,他还会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接触并学习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种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工作之余,他还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朱宗良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严谨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奋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宗良具备了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毅力。

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无数次的艰辛和挫折,但他从未因此放弃。

相反,他总是在每一次失败和打击之后,凭借着坚韧的毅力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

他知道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坚持。

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让他在困苦和挫折面前不屈不挠,最终取得了属于自己的成功。

朱宗良具备了善于交际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朱宗良不仅注重自己的个人成长,还善于团结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国宝小档案——青瓷羊

国宝小档案——青瓷羊

国宝小档案——青瓷羊(上)青瓷“羊王”1996年,安徽省马鞍山市朱然家族墓地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青瓷羊。

这件瓷器保存完好,栩栩如生。

它身躯肥壮,四足卷曲卧伏在地,浅刻的双眼炯炯有神,堆刻的双角紧贴双耳,昂首张口,似乎正在反刍刚刚吃下去的草料。

不得不感叹当时工匠高超的写实技艺,竟能将绵羊温顺乖巧的特点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青瓷羊头顶处有一个圆孔,颈部刻划线纹,腹部饰宽菱形纹带,尾部刻划斜线纹。

整件器物器型饱满,通体施青色釉,釉色莹润,均匀无瑕。

更令人叫绝的是,由于施釉薄厚不同,羊身呈现出不同的色彩,釉薄处微泛黄色,釉厚处则呈绿色,温婉如玉,宛若天成,极富艺术观赏性。

朱然家族墓中的这件青瓷羊长约33.2厘米,高约21厘米,与我国出土的其他六朝时期青瓷羊相比,它不仅造型优美、釉色纯正,而且体量也更为硕大,是难得一见的六朝青瓷精品,故而故宫博物院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赞誉其为青瓷“羊王”。

所谓青瓷,指的是一种表面有青色釉的瓷器,是我国瓷器从原始瓷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烧造成功以来,青瓷便一直是我国瓷器的主要产品,历经千余年而窑火不绝。

长久以来,烧造的青瓷羊定当不在少数,能被誉为“羊王”,足可见此件瓷器的绝妙之处。

尽管这个小家伙贵为“羊王”,受到诸多关注,但是仍有许多谜团萦绕在它周围,最令人费解的便是古人用它做什么呢?如今,关于它的用途,学界一般有两种观点。

“胡人骑辟邪”青瓷器一种观点认为,包括这件“羊王”在内的同类型青瓷羊,应该是盛放酒浆的器皿,即所谓的“羊尊”。

理由很简单,羊体中空,额头有圆孔,用来盛放酒浆正合适。

此外,在我国先秦时期,的确有将酒尊做成动物造型的先例,如青铜鸟尊、貘尊、犀牛尊、象尊,当然还有羊尊,后人将这样的酒器统称为“牺尊”,所以学者推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这些青瓷羊延续了先秦的传统,作为一种盛酒的礼器,在重要祭祀场合使用。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它应该是一个“烛台”或者作为承托其他器物的底座。

伟哥与皇帝

伟哥与皇帝
称 王后 ,居 然有 2 0 多名 妇女 陪 侍他 ,无 怪 乎有 30
胡长青 ,被捕时搜出一包伟哥 ;料想岁数一大把
的巨贪 成克 杰之 流 ,以及虽 在 壮年 却二 奶 成群 的 贪官 ,若 不 用伟 哥 ,肯 定是 “ 雄 气短 ,难成 大 英 业 ” 。先师 陈 守实 ( 84 17 教授 是 梁启 超 19— 94) 弟子 中唯一 精通 马 克思 主义 的史 学 家 。他 曾论 述
\\
舟边絮语 一
惊愕 “ 三竿 " 现代 版
口 石 溯
“ 三竿 ”者 ,何谓 ?银 钱 三千 两也 。 晚清 的
督 衙 门 面谒 制 台 ( 总督 的 别称 ,也称 制府 、制 宪
江南官场,乌纱帽们言及索贿敛钱 ,通以隐语计 数 :每一千两银子,叫做 “ 一竿”;每一万两, 称为 “ 一方”。此事见载于时人高照熙之 《 闲谈 笔记 》。高氏并附述 了一则实例——
去 。而另 一位 农 民领 袖 张献 忠则 不 同 :小老 婆无
数 ,动 辄更 新 。 张靠 什么 药 物壮 阳助威 的 ?无 史 料 记 载 ,不好 妄 加猜 测 ,但 老 张将 色 的消 费大 大 解 放 了 ,则是 不争 的事实 。历代 农 民领 袖 中 ,夺
得 色 消费 大解 放冠 军 者 ,当数 太 平天 国领袖 洪 秀
伟哥是美 国人的发明,传人中土后,大受有
权 者 与有钱 者 的欢 迎 , 目的 只有一 个 :增 加性 消 费 的能 力 。早 已处 决 的大贪 官 、原 江 西省 副省 长
农 民 的儿 子 ,揭竿 而起 ,当 了首 领后 ,马上 就搞 色 的大解 放 。金 田起 义时 即选 妃 1人 ,攻 人 南京 5
详 询籍 贯之后 ,制 台 问道 :你 老兄 这 把年 纪 出仕 为 官 ,自个 有 什 么念 想 呀 ?袁某 回答 : “ 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料大王”周宗良的家居生活徐元章、徐元健口述 张秀莉、廖大伟整理注释[整理者按] 2002年5月12日,经宋路霞的引见,我们来到宝庆路3号周家花园,采访了周宗良的 外孙徐元章、徐元健两位先生。

1 元章、元健系周宗良四女儿周韵琴(又名淑芬)的公子,父亲徐兴业为 知名作家,《金瓯缺》的作者。

周宗良(1875-1957),又名亮,浙江宁波人。

少年就读宁波耶稣教会创办的斐迪中学,毕业后任职宁波 海关。

后转入德商爱礼司洋行宁波经销行美益颜料号,旋与人合办通和布厂,并独资设立谦益顺号,兼营,5年后升任洋行买办。

抗日战争初期于上 染料销售和土产贩运。

1905年来上海,任德商谦信洋行“跑街”海宁波路开设伤兵医院。

1948年6月由广州赴香港,1957年病逝香港。

周家花园的由来和概貌整个周家花园占地 5000 平方米, 是迄今为数不多的私家花园之一。

现在共有 5 幢房子, 4 栋楼和 1间 100 平米左右的大客厅,又称新大厅。

进大门南面第 1 栋是新大厅,与新大厅 毗邻的是主楼,主楼东面是给孩子住的洋楼,最东面是厨房,大门北面是汽车间。

花园的主 楼和佣人住的房子原是德国人的,建于 1925年。

1930 年前后外公从德国人手中买下,1936 年又造了两栋洋楼和1 座客厅。

新大厅的风格是美国式的,设施相当先进,房顶四周的霓虹 灯现在仍然完好无损,柔和的灯光营造出一种梦幻氛围。

地板是双层的,冬暖夏凉,上面 1 层用正方形的木板铺成,房子的外墙贴着马赛克。

花园种了许多树木花卉,还有假山、凉亭、 石板凳。

以前有 1 个大铁门,四周是竹子围墙。

现在的木门是第2 道门,有两个俄国保镖, 是白俄伯爵,还有 1个巡捕。

1946 年外公去香港,母亲挑选了这幢房子, 2 “文革”抄家时搬到了那幢房子, 3 后同 住的表哥和舅妈死了,那就属于我们的了。

母亲出国后,父亲带着我们住在这里。

新大厅曾 是上海市华侨学会的办公地,是打破了门硬闯进来的,“文革”后终于还给了我们。

外公在其他地方也有房产,原来天津路有 1 幢,安亭路有 1幢,宁波也有,现在是军分 区的房子。

外公的个人生活外公有 4 个太太,我的外祖母是三太太,大太太和二太太也是宁波人。

最后 1 个太太 是苏州人,我们都叫她宝建路太太, 4 当时只有她和外公生活在一起,他们生了 6个孩子。

我见过宝建路太太的照片,穿着绣花拖鞋,留着刘海,眼睛很妖媚。

1 徐元章现为上海水彩画研究会会员,东方艺社上海分会理事。

他的水彩系列“上海”受到国内外人士的 喜爱和赞誉,其作品被市政府制成礼品赠送给外国贵宾。

徐元健是同济大学退休教师。

2 指新大厅,位于院西北角,进入大门的第1幢建筑。

3 指当时给孩子住的洋楼。

4 因居住在宝建路,现宝庆路。

外公常年长袍马褂,穿着中化,但生活方式很西化。

他出身牧师,属耶稣会,却又信 奉天主教。

子女有的信,有的不信。

楼里当年已有煤气,但外公不用,专门造了一间厨房,安了 8 个小灶。

他认为小灶炒 出来的菜好吃,用了好几个厨师,厨房里的瓷砖一直贴到天花板。

当年外公住在主楼,那里我去过。

主楼有 16个房间,小的只有 6平方米。

门是黑色的, 正楼与侧楼隔开。

主楼里面的布置完全西化。

进门有衣帽间,很讲究,绿色吊灯,黑色挂衣 橱,铜钩。

主楼里有转弯的木头座椅,有花瓷砖,有很大的楼梯间,地毯一直铺上去,与佣 人房间隔开,也是雕花的。

厨房间与正房相通,有 1扇窗可以递菜。

餐厅两大间,里阳台, 外面中式的,里面全是欧式的,柚木的餐台、酒吧台,彩色玻璃,很大的皮沙发。

外公喜欢 瓷器,有很多定做的西洋瓷器,还有古董,放在玻璃柜里。

里面一间会客室,黄丝绒帷幕, 有流苏,热水汀全是紫铜的,有木架子。

壁灯都是车料磨出来的,非常昂贵。

车料是一种西 洋的玻璃工艺,很贵,又叫车玻璃,是毛的,捷克的最好,最著名。

沙发全是丝绒的。

楼上 的家具都是达芬奇家具,米色的。

后来被抄家,都搬走了。

外公有两辆汽车,其中 1辆是德孚洋行老板作为外公60 岁寿辰的贺礼。

还有 1辆黄包 车。

外公家里的规矩很严,在德国人面前也很威严。

外公有个侄子上次从美国回来,已 75 岁了。

他说新大厅正面有 1 张雕花圆木镜台, 5 镜台前放 1 张很大的太师椅,春节时好多人 来拜年,都要下跪,外公长袍马褂端坐在那儿。

过年时候德国大使夫妇也来给外公拜年,也“不管是中国人还 要下跪礼,外公抖抖长袍马褂,正襟危坐,接受外国人跪拜。

外公说过:”买办并不一定就是外国人的走狗,连德国大使也不敢 是洋人,到我这里就要服我的规矩。

轻视外公,因为当年德孚洋行垄断了中国的染料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外公的功劳。

抗日战争时期, 可能是与德国的关系, 外公的家产没有受到影响, 被人称为上海第一富。

但也曾被汪伪上海特务机构“76 号” 6 的行动队队长吴四宝盯上,外公闻警立即逃入法租界 的巡捕房,他们绑架外公未果,就把宝建路太太绑走了,敲诈了 4 万元。

抗战胜利后,吴国 桢当上海市长,设宴招待上海滩的工商巨子,外公排在首席,吴的真正用意是请他们为市政 府捐款,外公迫不得已捐了一大笔钱,不久即离开了上海。

子女的生活外公有7女6子, 7 前 3 个女婿是他亲自挑选的。

外公不讲门当户对,看能力如何, 能不能帮他料理产业。

大女婿陈器成 8 从事化学工业,创办光明药厂,也是收藏家。

二女5 现仍在原处。

6 全称“汪伪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特务委员会特工总部”。

1939年8月成立,因设在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 76号而得名。

该部是一伙职业特务与流氓帮会的混合体。

7 6子从长到幼分别为周孝纯、周孝高、周孝存、周孝永、周孝遂、周孝恒,7女从长到幼分别为周宝琴(志 芬)、周文琴(蓉)、周怀琴(行芬)、周韵琴(淑芬)、周怀珠、周怀玉、周怀仁。

周孝纯同济大学毕业后 曾坐镇营口市,负责北方周宗记颜料号的生意,解放后回周家宁波老宅居住。

周孝永、周孝遂、周孝恒后 来都在海外创业,有的是银行家,有的办印刷厂,有的做包装材料的生产和销售。

8 陈器成(1902-1983),宁波人,18 岁入谦信洋行当练习生,由于勤奋好学、为人忠厚、办事踏实,为周 宗良赏识,并获提拔。

后来专门负责代理德国拜耳制药公司的药品推销。

婿贺得哉, 9 外公的得力助手,还是遗嘱执行人。

我母亲是自由恋爱,平时烫发,穿旗袍, 非常洋气。

当时家教很严,我母亲对我们非常严格。

大舅这一房都死了。

两个儿子,1 个在去延安路上被日本人打死了。

我外公个人生活非常俭朴,但后代生活比较奢侈。

三舅周孝存 50年代到欧洲旅游,外 公给了 4 万美金,到那里吃喝嫖赌,全花完。

1954 年买了 6 辆车,还养马、养狗,家里排 场很大,因为他是解放后周家在大陆产业的主宰,担任总经理。

三舅开始住在兴国宾馆。

餐 桌是 1 张长桌,12 把椅子,全部是英国皇冠形状的雕花。

三舅 1 个人每餐要吃半桌子菜, 吃过一道,厨师再把端在手中的另一道菜放下。

三舅妈的父亲周均时是民主人士,曾任同济 大学校长,与朱家骅为留德同学,后来在白公馆被杀。

40 年代三舅妈搬到了新华路,住的 是上海最早的空调房,全是用井水打的,用水塔,冷水打上来,整幢房子都冷下来。

1 排落 地钢窗,玻璃砖,螺旋楼梯,船舱形房间,玻璃橱中放着玻璃高脚杯,1 架白色的三角钢琴。

三舅舅的儿子周裕农,在国内外经济界很有影响,曾任美国芝加哥国民银行远东部经理和美 国休斯顿银行香港分行买办。

他第 1 个提出开发浦东,要融资 30 亿美金,可是没有实现, 后来人家去做了。

周广仁是我表姐,二舅 10 的女儿,在华沙学钢琴,与傅聪是同学,成绩比傅聪还好些。

现在是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建国初期国内最好的钢琴伴奏。

她原有1 个男朋友,蛮好 看的,后来表姐到华沙看了维斯维辛集中营,触动很大,感到法西斯太残忍了,于是坚决与 家庭决裂。

后来嫁给了 1 个老干部,麻子,大了好多,她认为只有“老革命”才是真正为人 民的。

[口述者简介]曾任谦和靛油号副经理、浙江实业银行董事、中国垦业银行董事、上海 德孚洋行总买办、谦信机器公司买办、拜耳药厂买办、中国银行董事、中央银行理事。

1930 年独资设立周宗记颜料号。

9 镇海人,服务德孚洋行多年,为周宗良的得力助手。

曾任上海市西颜料业同业公会理事,周宗记颜料号 经理,东南企业投资公司及光华织染厂常董兼总经理。

10 即周孝高,1947 年出版的《上海时人志》对他如此记载:“周孝高先生,年四十八岁,浙江鄞县人,民 国十四年卒业于同济大学工科系,十九年毕业于德国哈诺佛大学工科,得硕士学位,专长工厂管理,周游 在德各大铁工厂,及制造纺织机厂,民国二十二年作经线调整机论文,得工学博士学位。

民国二十六年, 任中国康元制罐厂副经理,以迄于今。

先生为工程界之奇才,实业界之巨子,尝以西洋工业管理方式,试 用于国内,略施变化,以适国情,而不稍拘泥,以是著有成效,先生性沉默,勤工作,雅好读书,恂恂有 ”儒者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