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题-吉林大学-考研真题-遥感信息科学概论
遥感科学与技术考研科目

遥感科学与技术考研科目遥感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研究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处理和分析地球表面信息的学科。
它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光学、电子、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等,是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交叉学科。
遥感科学与技术考研科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遥感基础知识:考生需要掌握遥感的基本原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等。
了解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如光学遥感、雷达遥感、红外遥感等的特点和应用。
2. 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考生需要掌握遥感图像的处理方法,包括图像增强、图像融合、图像分类等。
了解不同遥感图像处理算法的原理和应用场景,如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PCA(主成分分析)等。
3. 遥感数据解译与应用:考生需要了解遥感数据的解译原理和方法,包括地物解译、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等。
熟悉遥感数据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灾害评估等方面的应用。
4.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考生需要了解遥感与GIS的关系和应用。
熟悉遥感数据在GIS中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如遥感影像的配准、遥感数据与地理数据的融合等。
5. 遥感技术发展和应用趋势:考生需要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掌握遥感技术在农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最新应用。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提高自己的遥感科学与技术水平:1. 学习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掌握遥感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2. 参加相关的培训班或研讨会,了解遥感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
3. 利用开放的遥感数据集进行实践操作,熟悉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过程。
4. 多做习题和实验,加强对遥感图像处理和解译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关注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前沿研究成果,阅读相关期刊和会议论文,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
遥感科学与技术考研科目涵盖了遥感的基础知识、图像处理与分析、数据解译与应用、遥感与GIS等内容。
考生需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考生将能够在遥感科学与技术领域有所建树。
遥感复习题目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XXXX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遥感概论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辐射出射度2.信噪比3.极化雷达4.数字地形模型5.叶面积指数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一个光子的能量频率为3.75*1014赫兹(Hz),则该光子的能量为焦耳,其对应的波长为微米,波数为厘米-1。
(已知普朗克常数为6.626*10-34焦耳秒,光速为3*108米/秒)2. 已知标准漫反射板在某一波长的反射率为50%,在相同的入射角度和观测角度条件下,分别测量目标和反射板在相同波长处的辐射亮度,得到观测仪器的读数分别为800和2500,则在该入射角度和观测角度条件下目标的双向反射率因子BRF为,双向反射率BRDF为。
3.在地球大气层顶测得太阳的平均辐照度为1380瓦/米2,地球大气层顶到太阳中心的距离为 1.5*1011米,则太阳的总辐射功率为:瓦。
4. 空间数据结构主要有和。
5.请列出2个你熟悉的植被指数和。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决定大气散射特性的主要因素包括: ( )(a) 大气粒子的成分; (b) 大气粒子的大小; (c) 大气粒子的含量; (d) 波长; (e)观测仪器。
2.属于遥感传感器的包括: ()(a) TM; (b) NOAA; (c) SIR-C; (d) MODIS; (e) SPOT; (f) A VHRR 3.下面关于植被光谱特征的描述是正确的包括:()(a) 0.45微米和0.67微米波段为叶绿素吸收谷;(b) 0.54微米为胡萝卜素的吸收谷;(c) 0.74-1.3微米波段为木质素的吸收谷;(d) 1.4微米,1.9微米,2.7微米波段为水吸收谷。
4.热红外遥感的大气窗口主要包括:()(a)0.4-0.7微米;(b)1-2微米;(c)3-5微米;(d)6-7微米;(e)8-14微米;(f) 15-17微米。
5.颜色的属性包括:()(a)明度;(b)波长;(c)色调;(d)饱和度;(e)频率。
遥感导论考研试题

2010年1、遥感2、主动微波遥感3、大气窗口4、数字图像5、波谱分辨率6、遥感图像理解7、SPOT影像8、多元信息符合9、天为什么是蓝的?日出日落时天空是橙红色?10、说明产生遥感影像畸变的主要原因?11、简述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
12、简述遥感数据的特点。
13、简述中心投影和垂直投影的区别。
14、简述遥感图像几何校正的方法和步骤。
15、论述遥感影像计算机解译的主要技术发展趋势。
16、试述遥感图像监督分类概念、原理和过程。
2011年1、传感器2、大气窗口3、扫描成像4、遥感信息复合5、最大似然分类法6、简述利用多时相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的基本过程。
7、简述在TM影像的第二、第三、第四波段上绿色植物的反射率变化规律。
8、简述基于ISODA TA法的遥感图像非监督分类的基本过程。
9、简述如何进行遥感图像的质量评价。
10、什么叫遥感?依据传感器所用探测波段的不同,遥感可以分为哪些类型?11、什么是K-L变换法?请详细阐述利用K-L的方法将30m分辨率的TM432三个波段与10m分辨率的SPOT全色波段影像进行信息复合的具体过程。
2012年1、传感器2、绝对黑体3、瞬时视场角4、图像波谱分辨率5、静止卫星6、K-T变换7、NDVI 指数8、图像分类9、简述遥感影像精几何校正的涵义及其基本实施过程。
10、依据遥感平台的不同,遥感类型的划分情况。
11、基于HIS 变换的遥感图像增强的基本过程。
12、试阐述“在TM 第四波段影像上,通常清澈水体呈深黑色,泥沙含量较高的水体呈浅黑色”的主要原因。
13、什么是农业遥感?若要对某地的作物面积进行遥感估算,试写出从数据收集开始的各主要工作步骤。
14、图1位大小5*5的图像窗口,若要以大小为3*3的滤波窗口(图2)对图1进行中值平滑,则该图像窗口的中心像元(即位于第三行第三列的像元)在平滑后的灰度值是多少?(注意:要写出中值平滑的涵义及其具体的计算过程。
)图1: 图2:29 36 37 23 425036 43 35 38 4441 220 27 39 4370 50 40 43 26 32 39 50 282014年1、遥感技术具有哪些特点?2、按遥感所使用波段,可以将遥感技术分为哪三类?在这三类中,大气散射对他们分别有什么影响?3、请结合所学Landsat 和SPOT 卫星的知识,谈谈陆地卫星的特点。
遥感概论

Definition of Remote Sensing
The Experts say "Remote Sensing is …" • Group of techniques for collecting image or other forms of data about an object from measurements made at a distance from the object, and the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of the data.
二、遥感技术的特点
➢ 多时相性
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Las Vegas, 1972
Las Vegas, 1992
Las Vegas, 1986
9
二、遥感技术的特点
➢ 多时相性
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1986
1992
2002
10
三、遥感的分类
1. 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 ➢ 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分析判断
13
四、遥感技术系统
14
The process of remote sensing
1. Energy Source or Illumination 照度(A) - the first requirement for remote sensing is to have an energy source which illuminates or provides electromagnetic energy to the target of interest. 2. Radiation and the Atmosphere (B) - as the energy travels from its source to the target, it will come in contact with and interact with the atmosphere it passes through. This interaction may take place a second time as the energy travels from the target to the sensor.
历年遥感考研真题

历年遥感考研真题遥感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地球科学、环境监测、农业、林业等众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想要深入研究遥感领域的学子来说,考研是进一步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
而历年的遥感考研真题,则是备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遥感考研真题通常涵盖了多个方面的知识点,包括遥感物理基础、遥感图像处理、遥感应用等。
从遥感物理基础来看,经常会涉及电磁波与地物的相互作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等内容。
比如,有真题会要求考生阐述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输特性,以及这对遥感数据获取和处理的影响。
在遥感图像处理方面,真题可能会聚焦于图像增强、几何校正、分类算法等。
像是让考生比较不同图像增强方法的优缺点,或者给定一组遥感图像数据,要求考生运用特定的分类算法进行地物分类,并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遥感应用则是考研真题中常考的重点领域之一。
比如,会考察考生对农业遥感监测、森林资源调查、城市热岛效应研究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可能会给出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让考生设计相应的遥感监测方案,并分析可能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以某高校的一道真题为例,题目要求考生结合遥感技术,分析在大面积森林火灾监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如何评估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这道题不仅考查了考生对遥感技术的掌握程度,还考验了其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比如,另一所高校的真题中,给出了一组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要求考生分析分辨率对土地利用分类精度的影响,并提出提高分类精度的方法。
这就需要考生对遥感影像的分辨率概念有清晰的理解,同时能够将其与实际的土地利用分类工作相结合。
通过对历年遥感考研真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命题的规律和趋势。
一方面,基础知识的考查始终是重点,这要求考生对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有扎实的掌握。
另一方面,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展,真题也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察。
对于备考的同学来说,充分利用历年真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843遥感概论考研(历年真题+答案+梅安新、赵英时笔记)复试分数线

1、中科院大学各院所 2012 年初试真题《遥感概论》答案详解
………………
四、梅安新《遥感导论》2015 更新版笔记及考试重点解析
由于内容太多,无法一一展示,故以梅安新《遥感导论》第 二章部分内容为例进行展示,其他章节结构和格式均与此类 似,只不过内容不同。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2014 考试大纲要求: 理解并掌握电磁波、 电磁波谱及电磁辐射等基本概念与专业术语; 理解并掌握太阳辐射及大 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理解并掌握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 掌握反射率及反射波谱等基本概念, 掌握常见地物反射波谱特征,理解环境对地物光谱特性的影响。 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重点(2014 考试大纲) (1)电磁波谱 ★★★★★(遥感常识,常考概念,注意各个波段的名称和范围) 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 (或频率) 按其长短, 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做电磁波谱。 按波长长短依次来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 、X 射线、γ射线。整个电 磁波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联系的波谱图。波源不同,波长就不同,波长不同,则传播的方 向性、穿透性、可见性、颜色等均不同。 ……………………
中科院大学 2015 年 843 遥感考研考试科目分析 一、考试范围解析(地学考研中心提供)
考试范围解析:
考察大家对遥感的基本概念和了解,难度一般。
开篇就说要着重考察学生对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对遥感信息处理基本方法的 掌握以及对遥感地学应用问题的基本分析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三块,分别是遥感基本概念 和原理;遥感信息处理基本方法的概念、原理;遥感应用的基本分析能力。这几个方面, 都 强调的是基本能力,也就是说题目不会太难。 ……………… ⑤遥感的应用 包括遥感地学应用的一般工作流程,以及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遥感、植被遥感、水体遥感、 地质遥感中的最基本内容,能够举例说明。注意两点,一是掌握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遥感、 植被遥感、水体遥感、地质遥感中的最基本内容,也就是概念,原理,流程,这些在资料里 面都有涉及;二是要举出代表性例子,书上例子均可。
遥感概论

遥感概论1、遥感:广义:泛指一切无法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狭义: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参数,通过传输、变换、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
2、主动遥感:遥感仪器主动向目标物体发射一定波长的电磁波,然后接受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电磁波能量信息的方式。
3、被动遥感:不依靠人工辐射源,直接由遥感仪器接收目标物体自身发射或反射自然辐射源的电磁波能量信息的方式。
4、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绝对黑体的吸收率等于1,反射率等于0,与物体的温度和电磁波波长无关。
5、太阳常数:地球处于日地平均距离处,单位时间内,垂直于太阳射线的单位面积上,所接收到的全部太阳辐射能,其平均值为1.36×10³w/m²。
6、摄影成像:使用光学镜头成像,用感光胶片记录物体影像。
根据使用波长细分为可见光摄影、近红外摄影、多光谱摄影。
7、扫描成像: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征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
8、直方图匹配:又叫直方图规定化,是指使一幅图像的直方图变成规定形状的直方图而进行的图像增强方法。
9、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某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收到的目标地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10、雷达:是由发射机通过天线在很短时间内,向目标地物发射一束很窄的大功率电磁波脉冲,然后用一天线接收目标地物反射的回波信号而进行显示的一种传感器。
11、斯忒藩-波尔兹曼定律: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度与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
定律的数学式为:M(T)=σT 4,式中σ为斯忒藩-波尔兹曼常数,σ=5.67×10-8(w·m—2·K—4),该定律说明,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加1倍时,其总辐射度将增加为原来的16倍。
中科院考研遥感真题 2004-2012

2012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遥感概论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 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5 分,共40 分)1. 遥感平台2. SAR3. 直方图4. 光谱反射曲线5. 镜面反射6. 维恩位移定律7. 比辐射率8. 辐射亮度二.简答题(每题10 分,共50 分)1. 阐述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的特点?2. 存储与分发多波段数字图像时,通常采用哪几种数据格式?请分别介绍其数据排列方法。
3. 简述几何校正时重采样的方法有哪些?4. 简要说明植被指数为什么可以突出植被信息?5. 简要对比中值滤波和均值滤波的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20 分,共60 分)1. 什么是数据融合?以洪水监测为例说明数据融合的意义。
2. 说明遥感图像分辨率(空间、波谱、辐射及时间分辨率)的含义及其在遥感应用中的意义。
3. 试比较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的特点,并举例说明监督分类的过程。
2010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遥感概论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 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5 分,共40 分)1. 遥感2. 辐照度3. 中心投影4. 解像力5. 趋肤深度6. 饱和度7. 遥感图像理解8. 动态聚类二.简答题(每题10 分,共50 分)1. 为什么朝霞是橘红色,而我们早晨看到的太阳圆面比中午看到的要大?2. 雷达距离向分辨率和方位向分辨率的特点。
3. 简述目视解译中常用的三种对比分析法?4. 什么是遥感影像地图?它有什么样的特点?5. 雷达影像的主要应用领域。
三.问答题(每题15 分,共45 分)1. 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的复合处理流程。
2. 如何利用遥感进行水中悬浮物的探测?3. 举例说明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的主要技术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年 1.何为遥感,论述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并以实例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特点 广义而言,凡是不与目标物接触,利用探测仪器收集、记录物体信息来认知目标物的都属遥感范畴。 狭义遥感——电磁波遥感。即是通过地球表面物体电磁辐射信息特征来研究物体的性质与状态。 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遥感技术系统是从地面到高空各种对地球、天体观测电磁辐射信息的综合技术系统的总称。主要是由遥感器及其遥感平台、信息传输与预处理、分析解译等三部分组成。 可包括: (1)遥感地面试验是遥感技术系统的基础。为选择探测器类型和工作波谱范围而进行的诸多地物波谱特性测试工作,为遥感信息探测以及遥感信息处理提供各种校正所需的相关信息和参数,也是遥感应用解译和信息提取的基础依据。 (2)探测器及遥感平台 探测器与遥感平台是遥感技术系统中地物信息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测器是收集和记录地球表面物体电磁辐射能量信息的装置。如航空摄影机(仪)、扫描仪等,是遥感璃鞯主。遥感平台信息获取的核心部件,装载在遥感平台上按飞行轨道或路线进行探测。遥感平台是运载遥感器的工具,如飞机、卫星、宇宙飞船等。 (3)遥感信息接收、传输与预处理 遥感器通过记录在感光胶片或数据磁带上的遥感信息要经过传输和预处理后,提供给用户。遥感信息的传输分直接回收和无线电传输两种方式。直接回收是指将遥感信息资料(感光胶片、数据磁带)带回地面。飞机、气球、飞船常采用此方式,特点是保密、方便,但不能实时回收。无线电传输是将探测器接收到的信息通过无线电载频传输给地面接收站,卫星遥感多采用此种传输方式。这种方式可实寸传输,即指当探测器收集到地物电磁辐射信息后立即通过无线电发往接收站。对于火灾、火山爆发、洪水、污染等环境监测和军事侦察是及时和必要的。也可以将信息存贮起来,当平台飞越接收站上空时,接到发送指令后,再向接收站发送信息。例如,陆地卫星就是利用无线电来传输信息的。遥感信息预处理是指由于地面接收站接收到的遥感信息,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诸如探测器性能、平台姿态不稳定、地球曲率、大气不均匀性及地形差别,会引起地物的几何特性和波谱特性的畸变,因此必须经过适当处理后,才能提供使用。 (4)遥感信息资料的应用分析 遥感资料的应用分析是遥感过程的最终目的。根据不同专业目标的需要,选择适宜的遥感信息处理及其工作方法进行,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遥感技术应用特点 (1)宏观性强:随着平台增高,单幅图像覆盖地表面积增大。如一幅航空像片(30X30cm,l:50000)覆盖地面景观约为225万平方千米,而一景陆地卫星TM图像可包括185X185=34225km2的地表面积。有利于进行区域性宏观调查与分析对比。 (2)信息量真实且丰富:遥感信息是地球表面信息的真实记录。探测器不但记录可见光条件下的物体电磁辐射信息,而且记录地物在超越人视觉的红外、微波波谱范围地物辐射信息特征,延伸了人的视觉感官。又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图像增强处理使得信息识别能力大大提高,如正常人肉眼大多能分辨10—15级灰阶(度),而计算机至少能分辨256级,丰富了信息量。 (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陆地卫星可18天、16天、14天覆盖全球一次,气象卫星可以小时为周期重复观测。现代遥感技术可定时、定位观测,非常有利于地表动态监测 研究。 (4)综合分析应用:遥感信息的数据形式为计算机处理提供方便,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可使多种(源)信息进行综合信息提取分析应用,使得地学综合信息库的建立成为可能。
2. 大气窗口的研究意义何在?目前遥感中常用的大气窗口都有哪些?不同窗口的各自特点? 电磁辐射与大气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使得能够穿透地球大气的辐射局限在某些波长范围内,通常将这些衰减小、透射率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1.可摄影窗口波长范围0.3—1.3um,包括部分紫外光、全部可见光和部分近红外光:紫外波段0.3—0.315um和0.315—0.4um,透过率约为70%可见光波段0.4-0.7um,透过率大于95%近红外波段0.7—0.9um和0.9-1.3um,透过率约为80%该波段记录的是地物的反射波谱,故必须在强光照下摄影和扫描成像,应用条件受到一定限制。 2.近红外窗口波长范围1.5-2.5um,包括:1.5—1.7um,透过率为60%—95%。2.0-2.5um,透过率为80%。该波段记录的也是地物的反射波谱,必须在强光照下白天成像。 3.中红外窗口波长范围3-5um,透过率为60%—70%。该波段记录的是地物的发射和反射波谱。 4.热红外窗口波长范围8—14um,透过率为80%。该波段记录的是地物的热辐射波谱。 5.微波窗口波长范围lmm-lm,透过率为100%。该波段记录的是地物本身的微波发射波谱或者是地物对人工微波辐射源的后向散射回波的波谱,由于微波波段的电磁辐射受大气散射、吸收、反射等影响较小、透射率高,所以可以全天时、全天候作业。
3. 论述遥感图像的基本属性 (1) 遥感图像的波谱特性 遥感图像是地面物体电磁辐射能量大小的记录,不同物体(或同一物体在不同波谱段)的波谱特性差异在遥感图像上即为影像灰度(亮度、色调)或色彩的差异。不同种类的遥感图像所记录的物体电磁辐射能量的物理意义不同。如可见光、近红外波段为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能量;热红外图像记录物体的热辐射能量;微波图像则是物体反射回波强弱的记录。这是我们在不同专业应用中必须研究的重要特性。 (2)遥感图像的空间特性 ①空间分辨率(地面分辨率)按遥感图像上能分辨具有不同反差,相距一定距离的相邻目标物的能力。简言之即是在遥感图像是能分辨最小物体的能力。 ②影像比例尺与投影性质影像比例尺是指影像上某一线段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的距离比值。但因不同种类的遥感图像因其投影性质不同(如中心投影、旋转斜距式投影等)会引起影像几何畸变,从而造成一幅图像上的比例尺是多变的。 (3)遥感图像的时间特性(多时相效应) 遥感图像是成像瞬间地物电磁辐射能量的记录,因地面物体都是具有时相变化的,一是有自然变化过程,即有其发生、发展的演化过程;二是节律,即事物的发展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某种周期性重复的规律,亦即地物的波谱特性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遥感解译时,必须考虑研究对象所处的状态,充分利用多时相影像。遥感影像的时间特性与遥感器的时间分辨率有关,还与成像季节、时间有关。由于不同时期太阳辐射、气候、植被等环境因素的变化,造成地物电磁辐射的差异,地物在不同季节或日期的同波段影像色调也会有差别。这就是遥感的多时相效应。
4.试论述遥感平台和遥感器的发展趋势 遥感平台: 地面平台运行高度一般低于300m,用于近距离测量地物波谱特征和获取试验研究的地物细节图像等的地面遥感。主要有三角架、遥感车、遥感船、遥感塔等。 航空平台指运行在大气层内的飞行器,高度为1000m—30km,主要有飞机、直升机、飞艇、气球等。 航天平台指运行在大气层之外的飞行器,高度几百、几千至几万公里,如人造卫星、探空火箭、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太空站等。 遥感卫星的发展趋势遥感卫星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卫星多样化、卫星系列化、卫星小型化、卫星有效载荷性能越来越好、拥有卫星的国家越来越多、卫星数据商业化渠道日趋畅通。 (1)卫星多样化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需求,形成了卫星的多样化。资源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军事卫星、环境卫星等等。一星多用是卫星发展的新趋势。 (2)卫星系列化表现为同种类卫星的系列不断增加,着重于系列卫星的连续性,确保卫星能够长期、稳定和可靠运行。如美国陆地卫星(Lan&at)系列现已发射7颗,并计划于2010年继续发射后继卫星;法国SPOT卫星系列现已发射5颗,同时计划于2002/2003年继续发射后继卫星并增强其有效载荷的性能。此外如印度遥感卫星(1lls)系列、我国的风云气象卫星系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系列等等,均已形成卫星的系列化发展。·同时,系列化的后续卫星不可能是“百家星”,应重点满足主要用户部门的应用需求,兼顾其他领域的需求。 (3)卫星小型化小型卫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灵活机动等优点,而且其研制成本低、周期短、易于形成系列卫星网。 (4)拥有遥感卫星的国家越来越多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1972年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其后,美国、法国、欧空局、印度、日本、加拿大、中国、巴西等国家都发射了各种类型的遥感卫星。迄今已发射或准备发射遥感小卫星的国家和地区还有英国、德国、以色列、韩国、澳大利亚、泰国、巴基斯坦、新加坡、意大利、葡萄牙、马来西亚、智利、南非、台湾等。 (5)遥感卫星有效载荷不断增多即卫星所携带的遥感器的种类不断增加。 例如,资源卫星其有效载荷为:全色相机——PanCCD;多光谱扫描仪——RB 、MSS、TM、ETM、USS、OPS、HR ;宽角度相机——WiFS;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光谱仪--MODIS(EOS-AMl,1999)、Hyperi~m与ALI(2000EO-1);气象卫星:A HRR;海洋卫星:CCD、COCTS、SeaWiFS、OSMI。(6)数据商业化运行渠道越来越畅通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的分布日趋合理,使得世界各地都有可能实时地接收到遥感数据。同时,遥感卫星数据代理业的发展拓展了用户与卫星业主联系的途径。另一方面,数据处理技术的提高和邮递业务的发展为用户获得遥感数据提供了便捷条件。
5 叙述利用遥感数据进行专题信息提取的主要工作流程及其基本原理。 一、目视解译程序 (1)资料准备阶段针对研究对象的需要选择遥感图像的时相和波段,确定合成方案和比例尺。选择同比例尺的地形图,按地形图分幅或研究区范围镶嵌遥感图像,使其能与地形图配套,研究地物原型与影像模型之间的关系。 (2)初步解译阶段根据影像 ,即色调、形状、大小、阴影、纹理、图案、布局、位置等建立起的地物原型与影像模型之间的直接 ,运用地学相关分析法建立间接 ,进行遥感图像初步解译。 (3)野外调查阶段地面实况调查,包括航空目测、地面路线勘察、定点采集样品(例如: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