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成功擦肩而过——微信基础技术专利发明者的心酸事
励志的名人真实小故事

2008年,郭威赴美国旧金山大学,读企业家创业专业,开始系统学习风险投资,并尝试炒股。大学毕业后,郭威出于对风投的爱好,和对硅谷创业文化及创业者的崇拜,决心做投资。他用大学炒股赚的钱加上亲朋好友们的支持,开始在硅谷创业,但很快就遭遇了失败。
第一次创业的失败,对满怀梦想、充满自信的郭威是当头一棒。那时的他,心情非常低落,甚至将亲朋的鼓励当做是对他的同情。一次,他和父亲一起去看一场马拉松比赛,几名马拉松长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之间距离很近,但是一名紧随其后的运动员,在最后的100米突然加速,最终赢取了马拉松长跑的冠军。父亲对坐在身边的他说:“看到没有,成功就在最后的100米,在这100米里,由于你力量的保持因素没有处理好,你失败了,如果你将失败当成动力,冲过这100米的挫折,成功最终还是属于你的。”
高山无语,深水无波。当别人都在追求一种热闹和喧嚣时,佩雷尔曼却在追求一种入静的生活,一种把事业看得神圣、把名利看得轻淡的淡泊与淡然。只有那种心灵淡然若水的人,方可剔除繁冗奢华,成就简约而不简单的丰富人生。
励志的名人真实小故事:换个角度看自己
作者:陈亦权
杨华是出生在四川一个贫困农村的90后,从小是个留守儿童,直到初中才跟父母去城里读书,可来城里没多久杨华就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开始出入网吧、游戏机厅等场所,还学会了抽烟、喝酒、打架……到初中毕业时,他甚至连中考资格都不具备了,后来只能跟着父母去厦门打工。
微信原创者赵建文:我错过了190亿美元

微信原创者赵建文:我错过了190亿美元作者:口述/赵建文整理/徐辉来源:《名人传记·财富人物》2014年第06期2014年2月底,Facebook用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把“微信类”应用的热潮炒到了巅峰,而在微信的推动下,腾讯的市值从500亿美元,一度突破了1500亿美元!在这个背景下,赵建文的故事更显失意……事实上,创意,从来不是创业的全部——创业者不能被理想化的诗意宠坏。
IT狂人“没信仰的人最终会给有信仰的人打工!”2005年我辞职创业时,就没有给自己留什么后路——身上只有一两万块钱,没有找到投资人,也没有创业团队。
我坚信自己会让中国互联网界翻天覆地。
我有资格这么说。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互联网IT人士,我是“第九城市”前身——主旗新科技公司最早的一批员工之一,负责技术团队和项目研发的经理。
当时我们运营的“凯利邮局”,是华东地区最早也最大的邮件系统。
我记得“凯利聊天室”异常火爆,还做过中国最早的互动式知识问答系统“凯利灵通”。
虽然只是区域性的热门产品,但在那个拔号上网的年代,哪怕是网易的邮箱、新浪的博客也不能动摇凯利在上海老网民心中的地位。
我后来也成为了第一批IT创业者——我接手了凯利网的运营。
而在创业期间,为给凯利寻找出路,我又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创意:一个可以用手机号码注册,导入通信录,并免费发送短信的手机软件。
看来很眼熟吧?没错,就是今天炙手可热的“微信类”应用。
我有自信说,我是最早有此想法的人。
这个创意冒头时,我还在“兼职创业”状态,同时开始混迹投资圈。
我在为自己某一天能独当一面做准备,给人一辈子打工,真的是太埋没自己了。
当时以聚集商务人脉、投资资源为卖点的商务交际网站“聚网”非常火爆,每次线下活动都会秀一些新项目,只要哪次活动对我的创意有帮助,我必到,哪怕是在北京召开,我也会乘火车过去参加。
反复对比那些仍以当时主流的Fee WAP网站为主的“新”项目,我越发觉得自己的创意将会开创新时代:Fee WAP网站认定手机浏览器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我却认为手机通信录软件,才是移动互联网真正的入口!——这让我几乎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
微企窗创始人陈文:微信世界,被信任是种强大的生产力!

微企窗创始人陈文:微信世界,被信任是种强大的生产力!
操作微信差不多一年了
我忍不住吐槽一句
微信世界,被信任是种强大的生产力!
茫茫网络虚拟世界,没有彼此之间的信赖,一切都无从谈起。
马云伟大之处除了创造了几百万个就业机会
更重要的一点是构建了个初级的商业信誉基础架构。
没有信任,就没有交易。
微信交易尤为如此!
只因微信天然的封闭的游戏规则
在这里你看不到任何购买点评记录
微信交易凭着是感觉
瞎扯,打情骂俏就能产生价值
无须质疑
这就是微信的玩法
所以微信交易的核心点就是如何构建一个被信任的良性生态圈
那么如何做到?
我的观点是:你的言行举止就是构建被信任生态圈重要的一环。
所谓身正影不斜
那么有没捷径做到一步到位?
有!专注你的细分领域一年。
借力微信和QQ空间就能打造领域的领袖!
只有领袖和专家才能获得更多的信任
有幸认识个全职母亲
坚持在空间和微信分享从怀孕到养育宝宝各种快乐、心得和苦闷
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朴实的文字
坚持每天分享一篇
持续一年之久
很自然受到数万计的年轻准妈妈青睐
以下的事情你也都能猜到了
各种代购,推荐宝宝商品接踵而至
整个过程很轻松,也很快乐
被信任才是整个微信朋友圈的核心
而不是你所学的某种微信招式和用的某种软件
只因网络是人文,并非科技。
这是一篇在地铁上有感而发的文章,先写到这里啦。
PS:刚刚收到短信,我小学二年级认识的老友家祥和我的老友伟哥10月1号要结婚啦,在此祝福他们!。
离成功只差一步却放弃的例子

离成功只差一步却放弃的例子离成功只差一步却放弃的例子很多,这些例子都是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的。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案例,这些人都因为各种原因错过了成功的机会,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1. 汤姆·塞尔克:汤姆·塞尔克是一位美国发明家,他在20世纪50年代发明了一种可以制造出廉价塑料的技术。
当时,他几乎已经和一家大型公司签下了合同,可是因为他对技术的保密要求过高,导致合作取消。
他后来试图自己推广这项技术,但资金短缺和市场竞争使他最终放弃了这个项目。
事实证明,如果他坚持下去,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富有的发明家。
2. 乔治·德·摩泽尔:乔治·德·摩泽尔是一位天才数学家,他在19世纪末发明了一种用于通信加密的技术。
他提出的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摩泽尔密码。
然而,由于他无法找到投资者和合适的合作伙伴,他的发明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摩泽尔因为失望而放弃了自己的发明,并开始从事其他领域的研究。
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意识到他的发明对密码学的重要性。
3. 乔治·卢卡斯:乔治·卢卡斯是著名电影导演,他创造了《星球大战》系列和《夺宝奇兵》系列等经典电影。
然而,在创作《星球大战》之前,卢卡斯曾经策划过一部名为《美国荒野》的电影,该电影描述了美国历史上一支黑人军队的故事。
然而,由于他对剧本和人物设定的追求过高,他没有得到任何投资者的支持,最终放弃了这个项目。
尽管卢卡斯后来创作了其他成功的电影,但他对《美国荒野》的放弃仍然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遗憾。
这些例子都表明,有时候成功就在我们眼前,但我们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放弃了。
这些原因可能是缺乏资金支持、合作伙伴的缺失、自身条件的不足等。
然而,我们应该从这些例子中汲取教训,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地追求成功。
有时候,只需要再多坚持一步,我们就能够达到目标。
“微信之父”张小龙:坚守纯粹_名人故事

“微信之父”张小龙:坚守纯粹如今,在中国互联网圈里,得见张小龙似已成为一种殊荣。
一是因为他已绝少露面,二是因为微信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过去两年,微信用户从5000万猛增为4亿多,腾讯控股则因微信的想象空间,市值破千亿美元。
张小龙亦从小圈子熟知的技术牛人变为众人知晓和媒体追逐的“微信之父”,甚至被“神化”。
他的出现和成功是极客精神和乔布斯式创新在中国的体现,不善交际,但他对文艺和哲学的理解让他成功地把自己的价值观放到微信上,成就了微信的简洁之美。
对这匹千里马来说,最幸运的莫过于他遇到了马化腾这位伯乐以及腾讯这个足够驰骋的平台。
从推出foxmail到被腾讯收购,并为腾讯开发出qq超大附件邮箱,再到推出微信,张小龙走的是一条极客或产品经理之路。
很多企业家亦经常自称为产品经理,如乔布斯、马化腾、扎克伯格、李彦宏、雷军、周鸿祎等,但产品经理不一定是企业家。
2013年,与张小龙一样不善社交的扎克伯格已完成从极客向企业家的转化,而张小龙没有选择同样的道路。
从程序员到产品经理1994年,张小龙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一家软件公司,两年后该公司解散,他便开始写foxmail程序。
张小龙给世界的第一张名片是foxmail 创立者。
1997年,张小龙自己编程的foxmail面世,并凭借口碑迅速拥有400万用户。
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张小龙是与求伯君、雷军、王江民等齐名的软件程序员,但他并未选择创业。
2000年年初,foxmail软件被博大公司以1200万元买走。
对此,张小龙说:“相比从程序员直接过渡到职业经理人,成为一个带着许多人一起做产品的产品经理更适合自己。
”张小龙在博大度过了沉寂的5年。
2005年,博大又将foxmail及其知识产权卖给了腾讯,张小龙及其团队成为腾讯员工。
腾讯给予张小龙较大的自由空间,任命其为腾讯广州研发中心负责人,该研发中心被允许在腾讯总部深圳之外自成一体。
2007年,qq邮箱因推出“超大附件”等功能一举成功,成为中国用户人数最多的邮箱,张小龙团队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张小龙范文

张小龙范文张小龙,字眉山,号小龙,江苏常州人。
世界著名IT企业腾讯公司创始人、腾讯微信创意总监。
他被誉为中国互联网界的“神犇”,被评为2014年《财富》世界50名最伟大领导者,对中国互联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张小龙于1991年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毕业,毕业后进入微软成为一名产品经理。
他就职期间负责开发产品,为微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00年,他开始筹备创办自己的公司,通过一系列的考察和市场调研,最终于2005年创办了腾讯微信。
腾讯微信的成功,使得公司成为国际上最领先的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之一。
我认为张小龙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他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大学期间,他就展现出了对IT技术的强烈兴趣和天赋,勤奋学习,广泛积累知识,使得他具备了成为一名杰出的产品经理的基本素质。
其次,他具备较强的市场洞察力和判断力。
在创办腾讯微信之前,他对市场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准确把握到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因此选择了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创业领域。
再次,他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创办腾讯微信的过程中,他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他始终坚持下来,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张小龙的成功启示我们要有积极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拓展自己的能力,要有勇于创新的态度,要有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判断力。
同时,我们要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要懂得倾听他人的建议和意见,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总之,张小龙不仅是中国互联网界的杰出人物,也是全球技术创新领域的杰出代表。
他的成功离不开他勤奋学习,创新能力强,具备较强的市场洞察力和判断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不断试错最后成功的例子

不断试错最后成功的例子在历史上,有许多令人振奋的故事展现了不断尝试和坚持不懈的决心,最终取得成功。
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的经历。
托马斯·爱迪生是一位美国发明家和实验家,被誉为“现代发明之父”。
他一生致力于发明创造,拥有超过1000项专利。
然而,他并非一帆风顺,他的成功是通过不断试错和从失败中学习而来的。
在寻找发明电灯泡的过程中,爱迪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
据称,他尝试了上千种不同的材料和设计,但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
人们常对此种种失败产生了质疑,有人甚至嘲笑和讥讽他。
然而,爱迪生没有放弃,他将每次失败当作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最终,在1879年,爱迪生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可实用的电灯泡。
他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碳丝材料,解决了灯泡过热和容易熄灭的问题。
这项发明彻底改变了世界,并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爱迪生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发明了电灯泡,更因为他的态度和方法。
他坚持不懈,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继续努力改善和创新。
他说过:“我没有失败,我只找到了一千种不行的方法。
”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使他能够坚持下去,最终实现他的目标。
爱迪生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往往需要经历许多失败和挫折。
只有通过不断尝试和总结经验,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和解决方案。
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从中学习,找到下一步前进的方向。
无论是在科学、艺术、商业还是任何其他领域,不断试错的精神都是成功的关键。
当我们看到成功者的背后故事时,往往会发现他们都经历了大量的失败和挫折。
因此,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保持信心和毅力,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不断努力和尝试。
正是这种不断试错的精神,最终将为我们带来成功的喜悦。
与成功擦肩而过——微信基础技术专利发明者的心酸事

与成功擦肩而过——微信基础技术专利发明者的心酸事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4年第9期杨琳桦“确实是Facebook以190亿美金收购WhatsApp这件事让我想说出这个历史故事。
”正在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念MBA的赵建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与成功、财富擦肩而过的失落故事。
如今在全球炙手可热的微信、WhatsApp、Line、KIK,都用到一种基于通讯录的移动即时通讯应用的根本性技术基础,而赵建文早在2006年就发明了该技术,并向中国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专利《一种基于或囊括手机电话本的即时通讯方法和系统》,但该专利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机遇。
“老实说,这几年我每次看到WhatsApp用户超过几亿,Line用户超过几亿,包括后来WhatsApp日活跃用户超过Facebook,我的心都像刀割一样痛。
”赵建文很是痛心:“你知道创业者在中国有多难吗?我当时曾四处找投资想依托这一技术基础创业,但他们认为我只是一个做技术的,不可能成事。
”一项八年前的专利通过谷歌专利搜索,可以找到赵建文专利全文《一种基于或囊括手机电话本的即时通讯方法和系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或囊括手机电话本的即时通讯方法和系统,享受即时通讯的诸多好处,在通讯中提高时效,节省费用。
……即时通讯系统中的联系人基于电话本中的用户并进行转化,以手机号或与手机号对应的生成ID为即时通讯ID,用户之间通过手机号码进行关联。
本发明可将用户状态通知给电话本联系人。
用户基于≥2.5G的无线网络即时通讯。
本发明应用于移动通信领域。
”专利适用技术领域则为:“本发明涉及一种即时通讯方法和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或囊括手机电话本的即时通讯方法和系统。
”该专利申请时间是2006年9月28日,公开于2008年4月2日,编号为“CN 101155324 B”。
让人惊讶的是,该专利的“法律事件”项目显示:该专利曾有过一次转让行为。
转让方为赵建文,专利新拥有者则是“腾讯”,转让时间发生在“2012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