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人看台湾》自卑的大陆人 自傲的台湾人
关于论对台宣传应重视台湾民众的独特心态和情感

关于论对台宣传应重视台湾民众的独特心态和情感对台论宣传要适当放柔、放身段,换位思考,分尊重台湾对台舆论宣传我要适当放低,注意做到刚柔相济即所谓刚性舆论宣传、柔舆论宣传之间的相辅相、相互促进,适当加强和效改善“柔性舆论宣”。
我们对台舆论宣传还要真诚平,适当放低身段,换位思考,充尊重台湾,尽量多一些交流、平和对等,尽量少一些武断和高傲。
我们舆论传的语言不要过于严和刻板,应该避免激发台湾众对抗性情绪的语言通过网络论坛或台湾当地学术文章我们可以及时搜集、整一些新颖的、体现两岸真诚等心态和情感的舆论宣传用,其中有的可以为我们所吸收、用、推广。
对台舆论宣传当放柔、放低身段以及换位思也意味着我们在对台舆论传中要树立服务观念。
如,我们可以设置专服务台胞的资讯网络,其中包括渔海洋气象预报服务,品、市场情况通报,医疗保健和寻问药等。
我们可以增台湾历史文化名人影视剧的制,《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沧海百年》等在台湾产生了大和较好影响的影视剧果用闽南语播出,对台舆宣传效果会更好。
可适开设闽南语的新闻和谈话节目开设此类节目,是考到岛内普通民众的语言现,特别是台湾中南部地区闽南语使普遍的现实情况。
话可以是台湾普通人最心的、最感兴趣的,从两岸征集。
这类目最好都配上字幕播。
对台舆论宣传要力改善人际传播,增强人味和亲和力我们对台舆论宣传中应该台湾民众广交朋友、深朋友,改善人际传播,增舆论宣传的人情味和亲和力们有的专家建议,我大陆有关组织和领导人向台民众进行各种问候(如春节拜年)时如果学说几句闽话,说一句“我爱台湾”“天佑台湾”等,可以增一些台湾民众对于陆的亲切感和好感。
台湾政界精英频来访大陆,大陆方面也应加强人感情的交往。
中国有句古话做礼多人不怪,我应该有主动、积极的应,不仅只有大熊猫回访有的台湾网民说:大陆方面应该聘请圣严法师访问京,感激他为民请命,体现了佛的慈悲胸怀。
我很想知,(佛法提倡的)‘利众生’与(中共提倡的)‘为人民务’的区别在哪里。
大猫看台湾(三)和“大陆人”“内地人”“中国人”很不一样的“台湾人”

大猫看台湾(三)——和“大陆人”“内地人”“中国人”很不一样的“台湾人”在台湾,我的方方面面看上去都和台湾的主流学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一样是穿着很休闲的衣服,有时候还会拖拉着一双拖鞋走来走去。
但是,我一张嘴说话,就暴露了:我没有那一口台湾腔,让人一听,就知道我不是台湾人。
接下来,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会问我是哪里人。
但询问的方式不外乎这么三种:1、——“你是大陆人?”——“是啊,我刚从上海来的。
”2、——“你是内地人?”——“是啊,我刚从上海来的。
”3、——“你是中国人?!”——!@#¥%……&!这样的询问,我已经历了好多次,每次遇到第一种或是第二种问法,我会很高兴地向他介绍我自己,会有一个积极地响应。
但是,有那么几次,我被一种惊奇的问法问到说“你是中国人?!”这个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会很不愉快。
我常常在想,怎么在一个同样讲汉语,和我长得也差不多的中国台湾人面前,怎么我就成了“中国人”?这句话的前提是,你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
我就在想,究竟是什么让你觉得自己不是中国人,或者说,你身为台湾人,有哪些特质?与这个称呼相对应的,就是台湾人的自我认同问题。
前段日子,中国新闻网报导说,原F4成员之一的朱孝天因为称内地为“祖国”,遭到许多台湾网友炮轰。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刚去了趟杭州火车站,看到了一些很不雅的景象。
我总觉得,祖国就像是一位风姿绰约的绝代佳人。
美丽的她,双手已经碰到了天堂,双脚却还是踩在烂泥巴里。
”这段话获得大陆网友认同,但有些台湾人问他“何时要放弃台湾身份证?”朱孝天第一时间在微博响应:“叫祖国很奇怪吗?我小时候的教科书里都是这么写的呀,这里虽然不是我的家,却是我的文,我的种,我的道德价值观,还有我的根。
”后来,他在微博上这样写道:“小时候在台湾被叫外省人,在新加坡念书时被叫台湾仔,在美国我是Chinese,在内地变成台胞。
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知道我究竟属于哪里。
”台湾真的和大陆有好多不同,隔绝了大半个世纪,这里确实已经有了很多不同于大陆的特质。
江丙坤:对两岸交流的三个期盼

另一个 故事则 发生在 台湾举 行 的“ 爱传 出去— —8 8赈 灾募 款 晚会 ” , 把 _ . 上 当时 主持人
念了一条短信, 它来 自大陆的一个普通打工妹 , 内容是 :我是个打工妹, “ 刚在网吧看到手机 发信息可以捐款 , 了5 , 我发 条 捐了 1 元 , O 我工资低 , 不要笑话我。 这一番淳朴 的话语通过 ” 电视台的转播 , 传遍台湾, 也感动了千千万万台湾的民众 。 同样 , 在两岸经济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重创的情况下 , 台湾同胞为帮助大陆渡过金融危 机, 出谋划大陆同胞也急台湾同胞之所急, 在大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过程 中, 优先考虑台 资企业的困难。鼓励大陆同胞赴台旅游 , 活跃市场, 增强信心 , 接连组成采购团, 增加在困境 中企业的订单 , 这种骨肉情深 , 兄弟携手 , 兄弟相帮、 共渡难关 的情景 , 让世界叹为观止 , 也让 我对两岸难分难解之缘有 了新的认识和体会。疾风识劲草 , 患难见真情 , 在危机和灾难发生
江丙 坤 : 两 岸交流 的 三个期 盼 对
【 台湾《 旺报》 月 1 文章】 : 1 7日 题 对两岸交流的三个期盼( 作者
丙坤)
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
欣闻《 旺报》 开设“ 两岸征文” 版面, 透过r 大陆人看台湾. r J 台湾人看大陆J 、 的换位思考
方式 , 呈现两岸人民对他方社会 、 经济的观察 , 丙坤对此深感欣慰 。媒体一向是两岸的沟通 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 发生的就是你我身边真实情事 , 这些大时代小人物的故事 , 忠实呈现双 方人民的想法与生活, 有助于增进双方 了解 , 从而点点滴滴地累积两岸的善意与互信。 经济与文化层面的交流是两岸开启沟通、 合作双赢的最佳桥梁 , 透过双方人 民的往来 ,
大陆人去台湾的感受

大陆人去台湾的感受近年来,大陆人赴台湾旅游、留学、工作等目的逐渐增多。
这种趋势不仅仅是因为两岸关系的改善,也是因为台湾作为一个独特的地区,给大陆人带来了别样的感受和体验。
本文将以大陆人赴台湾的角度,探讨他们在台湾的感受和所面临的挑战。
一、台湾人的友善与热情大陆人来到台湾,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台湾人的友善与热情。
不论是在街头巷尾、商店餐厅,还是在旅游景点,台湾人总是对大陆游客笑脸相迎,并尽力提供帮助。
他们乐于与大陆人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
这种友善与热情使大陆人在陌生的土地上感到宾至如归。
二、人文风情的体验台湾作为一个汇聚了中华文化的地方,有着独特的人文风情。
大陆人在台湾能够亲身感受到传统礼仪、民俗风情、历史遗迹等的独特魅力。
例如,拜访台北故宫博物院,观赏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漫步于台南古城,感受着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浓厚氛围。
这些体验使大陆人对于台湾的文化更加了解和喜爱。
三、风景名胜的美景台湾拥有众多令人惊叹的自然风景和人造景观。
大陆人来到台湾,可以欣赏到台北101的壮丽,高雄的港口夜景,垦丁的白沙滩等一系列美景。
此外,台湾还有许多著名的自然景区,如阿里山、太鲁阁等,给大陆人带来了难以忘怀的视觉盛宴。
这些美景使大陆人在台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台湾小吃的丰富多样大陆人去台湾,绝对不能错过的就是台湾小吃。
无论是在夜市、街边小摊还是名店,大陆人都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台湾特色小吃。
从传统的小笼包、鸡排、珍珠奶茶,到台中的蚵仔煎、彰化肉圆,再到台南的卤肉饭、擂茶,这些美食让大陆人的味蕾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然而,大陆人去台湾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惑。
一、语言和文化差异虽然中文是大陆和台湾的共同语言,但是两岸间的词语使用、发音、俚语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了沟通的困难。
大陆人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台湾的语言和文化习俗,从而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
二、人流拥挤和交通堵塞随着大陆人赴台湾的增多,台湾的人流压力不断增大。
谈白先勇《台北人》中的看客心理

文学之光ENXUNZHIGUANGWJun. 2016 June 25从《台北人》这部小说作品中,可以体现看客心理,那是旁观、冷漠、愚昧麻木的、无聊八卦的、更是变态的心理,而作者对这种心理的批判,渗透出作品背后的文化苍凉感、悲剧性,提醒民众需要进行文化和社会反思。
看客心理在白先勇的《台北人》中有多处体现。
“看客”人格的核心是“看戏的、虚无党”,通过“看”这一活动,看众不断地拒绝和解构“崇高”,于是,悲剧和正剧在“看”中被转化成了滑稽剧。
“看客”的心理是残酷的鉴赏、无聊的起哄、敌视的嘲笑与幸灾乐祸。
“看客”其实是“吃人的同时被人吃”。
所以《台北人》中的一些主人公,对于周遭人之遭遇,用的是一种旁观、冷漠的态度。
所以《永远的尹雪艳》中的尹雪艳,在各色各样的人物在麻将时,总是“站在一旁,叼着金嘴子的三个九,徐徐的喷着烟圈”、“看着她这一群得意的、失意的、老年的、壮年的、曾经叱咤风云的、曾经风华绝代的客人们狂热的互相厮杀,互相宰割。
”(本文所选取的《台北人》版本都是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出版的《台北人》,下文不再标注。
)看客是愚昧麻木的。
鲁迅讲过,“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
”所以《永远的尹雪艳》中,在徐壮图丧礼后,尹雪艳公馆的看客们又麻木不仁地忘记某位朋友的离世,重新娱乐,打起了麻将“当晚,尹雪艳的公馆里又成上了牌局,有些牌搭子是白天在徐壮图祭悼会后约好的,吴经理又带了两位新客人来。
”可以看出,这些关顾尹雪艳公馆的人物,早已经麻木地做起了“看客”,谁死谁活,都与他们无关,即使死去的人是前天还在跟我打过麻的人,他们已经麻木不仁地忘记,却愚昧得忘了去思考,为什么那个人前天才跟我打过麻昨天却已经离世了的原因,所以历史总是悲剧地产生轮回,所以昨日徐壮图因劳工问题被人刺死,这些麻木的人明日也必定会因为时代原因、人性原因而亡,这些看客的的悲剧死亡是注定的。
专栏 今天不聊政治,聊一聊台湾人的傲慢与偏见

专栏今天不聊政治,聊一聊台湾人的傲慢与偏见而在事故发生不久后,网络上出现了一张让大家气愤不已的电视截图。
画面中,针对这场事故,台湾中天新闻一档节目中,主持人抛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一次车祸会不会是(大陆游客)安全教育的问题?击破窗槌子不会用?陆客游台安全教育没人教?”这则新闻的出现激发了大陆网友内心所有的不满,纷纷恶言相对,进行回击。
而这种愤怒,毫不意外地从该主持人的言辞,扩散到台湾媒体,再到整个台湾。
主持人个人不当的言论正好好戳中了大家原本就敏感的心,台湾人厌恶大陆人,大陆人讨厌台湾人,本是同根生,何以成了如今这般模样?台湾之行开始后,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台湾人,而是同住一家青旅的重庆女孩。
这位重庆女孩性格开朗,说着重庆味儿十足的普通话,热心地给我游玩建议,聊着聊着,她突然和我说,“你知道吗,我今天和一个台湾人说台湾是中国的,他特别生气,可是这不就是事实吗?台湾本来就是中国的!”我当时有点啼笑皆非,心想这重庆姑娘也真是耿直,我试图向她解释说“台湾人受到的教育和我们不一样,对近代史的理解也不同。
所以他们生气会很正常的。
”“可是台湾本来就是中国的。
”“对对没错,我当然不是在反对你的观点,不过……”我小心翼翼地想该怎么向她解释才好,半天还是蹦出一句,“咱们可以先和台湾人谈论其他,政治嘛,可以先放一放。
”抛开政治因素,我对台湾人的观感,就用高晓松曾经形容过台湾人的一组词——温良恭俭让。
用“温良恭俭让”来形容台湾人,真是太贴切不过了。
公车司机、台铁上的售票员、小餐馆的老板、便利店的收银员……无时无刻我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礼貌,“谢谢”两个字一天听到不下30次。
找不着路时,两个台湾女高中生将我带到台铁站,告诉我该乘哪一班车;一起拼车的阿姨一边热情地给我旅行建议,一边再三叮嘱我注意安全;在便利店结完账忘记拿果汁,收银员妹妹追了我几十米将果汁送给我;游客接待处的奶奶塞了我好几种地图,还问我渴不渴要不要喝水……种种细节中,我感受到了台湾人的“温良恭俭让”,也反思大陆的一些不足之处。
大陆人看台湾

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外形看来,台北的故宫没有北京的宏伟,但地下的藏品, 是涵盖着中国近八千年丰富的文化精萃,汇集了历代皇室 收藏的稀世珍宝,每一件都是绝世无双,每一件都是价值连 城。听说这几年台湾故宫展馆正在扩建,到时候来参观,一 定可以看到更多的藏品了。要全部看到台北故宫的藏品还 有一个办法,就是买一本名叫“国之重宝”的画册,可惜那 本画册价值不菲。
我终于感受到台湾发展比大陆快了个20年这句话的意思, 那里的一切都比大陆要完善。
台北的马路大多像花园一样,市中心之一的仁爱路。
台北的马路干净,七天里,无论在市中心的忠孝东路,还 是在小马路上,地上找不到一点废纸和垃圾及痰迹。行人 自觉的等红灯,从不乱窜,都走斑马线,看不到行人和车闯 红灯。虽然车多,很有安全感。
三不五时,爱要及时(台语:任何时候要及时付出爱心) 。 正如大陆作家沈宁所写:在街道上,商店裡,公车上,饭店裡, 无论何处,几乎从未见到一处有人发生争执,脸红脖子粗, 更别说骂架甚至斗殴。中国人聚集的市面,能做到如此,实 在是让我感叹万分。
过街人行天桥纵横跨过多条马路,连通各大商场,形成四通 八达架空的人行交通网。顶棚遮阳档雨,行人不用等红灯, 完全无障碍行走还能慢悠悠欣赏街景。
有一次我在人行道上,看见小男孩在拍皮球,球差点就要 滚出路外,妈妈马上低声告诉小孩,你这样拍法会给开车 的叔叔带来危险噢!小男孩立刻就到其他地方去玩了。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中午,高中生们学好乐器回家,而不像 大陆高中生在忙着补书本上东东和埋头做没完没了题海。
具有很强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中正纪念堂, 巍峨雄峙主体纪念堂建筑。
连男厕所里都设有为那些带婴儿出来的奶爸,给Baby换尿 布的小床,和自动开盖的垃圾箱。
当你要方便时,带婴儿出来的 奶爸,可以把Baby放在专门的 小椅子上。
冯仑:真实的台湾很中国,很现代

冯仑:真实的台湾很中国,很现代台湾是一个很中国、很现代的一个地方。
如果说形象比喻,它像一个很漂亮的女人,但平时却素面朝天的样子,你不经意之中会忽略她,但你仔细停留下来你会非常喜欢她。
相当于说一个青春靓丽,但是平时不怎么打扮,她穿的是很普通的衣服,因为你到台湾第一眼,她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房子、街道,你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但是你停下来仔细的看,她稍微一“捣持”,你眼前一亮。
台湾很中国,但他还很现代。
所谓很中国就是你会感觉文化是完整的,不像大陆的这几十年的变化,文化很断裂。
我们这一百年,大陆这边的文化不断在撕扯,价值观很破碎很断裂。
官不聊生人民安心台湾是法制和民主的一个环境,所以它的媒体是什么,只说坏的不说好的。
媒体把坏事件作为好新闻,狗咬人都是好新闻,所以他只说坏的。
你想,如果我们这的媒体光说好的,那个媒体光说坏的,你可不是看来看去就觉得台湾很闹心么。
但是他跟美国是有点像,美国比如说一个校园枪击案,一下子能报好几篇,什么都说,但我们这可能一看,不利于维稳,它就不说了,那你看见的都是和谐社会。
所以由于媒体这样的特点,就造成了一个大众的误判,你会觉得台湾怎么那么乱,选举谁攻击这个,谁骂那个的。
但你仔细一想,他因为媒体不断的说,带来了几个特别跟我们这的不一样的,一个是说这种独立的媒体背后实际上是一个言论权利的表达问题,言论自由的权利是受到充分尊重的,所以他才吵的这么厉害。
第二,媒体对官员的监督很厉害,所以官不聊生。
我跟他们讲一个故事,谁家里要是当一个部长是个愁死人的事。
我们这说要提拔你当部长,全村都送礼,同学都在庆祝,晚上还要喝酒祝贺。
但他那不一样,一旦你被选举当部长,首先就比较愁,全家人都得讨论,多数家里人不愿意当部长,为什么?媒体天天盯着你,你只要干一点坏事,就报道你,你要不干坏事,比如你的小孩,今天上学,开车去的,开什么车,立即就报。
然后就看你这个车和你的收入匹不匹配。
因为他的财产是透明的,你的财产够不够买这个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人看台湾》自卑的大陆人自傲的台湾人
2014-8-29 (颜婧/北京师范大学学生)
汉字之旅已经过去,一个月的时间冲淡了浓墨重彩的现场感。
最近看到大陆的学者李零发表了一篇名为〈传统为什么这样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文章,探讨近些年来大陆为什么突然掀起了所谓的国学热,大陆对待国学的态度到底怎么一回事,背后是什么样的心态。
其中有一句话非常关键:「大国梦想,小国心态,表面自大,骨子里还是自卑。
」这种心态是大陆在改革开放后口袋里有了些钱以后才有的,我们砸大钱办奥运会、援建非洲国家,想向世界证明虽然近一百年来中国贫穷落后、不文明、不发达,但现在有了改变,我们仍然将回归泱泱大汉,盛世唐朝,成为世界上一个响当当的国家。
落伍观念令人傻眼
当这种心态和对岸台湾发生碰撞时,事情就会变得十分的微妙。
两岸政权对立时期,彼此间的谩骂和诋毁并不少见。
两岸开始逐渐交流时,大陆站得更低,台湾站得更高,历史和现实差距迭加在一起,为彼此构建出了一幅只存在于自己心中的对岸。
我之前去台湾,一个年轻的辅大男老师说他第一次去大陆时心里十分忐忑,听大家说一定要带卫生纸、方便面,因对岸是蛮荒之地,什么都没有,最后他带了大半旅行箱的卫生纸和方便面,到了大陆就傻眼了,看着自己的箱子哭笑不得。
这次旅途中,有些对岸的小伙伴们也是带着偏见来的,有几个人常以调笑口吻看大陆不文明的行为,指着类似「人人参与文明创建、个个争当文明市民」的标语,然后再歪着头笑着问:「那大陆人在景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是不是文明的行为呢?」虽说并无恶意,但却让大陆的同学们心里不太好受。
虚妄的文明制高点
他们以一种站在文明的制高点的心态俯瞰大陆,带有些微优越感。
柯震东吸毒事件爆出来以后,台湾的同学也有以比较极端的口吻批评大陆法制,误以为大陆是铁板一块的一言堂,我们丝毫说不得政府,张嘴便会被抓,听起来好像我们的境况和文革差不太多。
如果他们有耐心到对岸网站上看看,就会看到我们是如何痛彻心扉地批评政府的腐败,批评各种教育、房价、医疗、社保等现象。
我给一位同学看了爱思想网上一篇讨论党执政的合法性的文章,而她讶然无语。
前阵子大陆的网上盛传台湾的专家称大陆用不起计算机,于是半年前的茶叶蛋事件又被提了出来。
生活在城市的民众家里安着无线,一手pad,一手手机,桌机专门为打游戏和休闲准备,商务笔电就在包里,一听这话拍案大怒;而农村居民有的地方甚至都还没有通上网络线,只能用手机上网浏览网页,我身边许多来自农村的同学就是这样,虽然有计算机,但计算机在她家也派不上用场。
这种情况下,不论有理无理,社会的反应都是群起而攻之;茶叶蛋事件更为可笑,竟然有广州土豪自费购买十万颗茶叶蛋在街上分发给路人,证明大陆吃得起茶叶蛋。
如若不是心里有股气憋着,又何必这样大动肝火?
正统谁属并无意义
在去长城的行程时,我因为身体不适,一直都待在缆车上来的地方,和一位不良于行的台湾同学聊天,他说原以为应该会看到许多乱涂乱画,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的游客们,可为什么我们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原地不动,又待了这么长时间却也没有看到呢?我说大概时间不够长,心里补了一句:大陆并不是你们想的那么糟糕。
汉字之旅结束以后,依然有大陆的小伙伴在在线聊天时称呼对岸的繁体字为正体字,当时我回了他一句「是繁体字……」。
如果对汉字有一些了解,就会知道汉字趋繁是为了更多地表义,汉字趋简是为了书写更为方便。
争谁是正统谁不正统并没有什么意义,汉字是一个不断自我调整和变化着的系统,一直优胜劣汰。
如果非要以谁保留了更多传统文化来说,很多简体字也是古已有之。
大陆同学用「正体字」来称呼繁体字,不知道这到底是由于称呼习惯的根深蒂固,还是仰视台湾的习惯错结于心。
回头琢磨,交流其实是一个祛魅的过程。
那番魅影,来自于我们的文化,来自于我们的历史。
当现实的车轮转动时,一切都会变化,但我们却仍然在以旧有的眼光审视现在。
发现彼此也都一样
我们习惯于站在自己稀少可怜的一点已知部分去认识外在,想象着自己心中的彼此。
然而,来到对岸才会发现,台湾没大陆人想得那么好,大陆也没有台湾人想得那么差。
到最后,能够有办法扭正人心里的错位思维的,大概只有深入到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了吧。
想到几个在台湾待过的时间比较长的同学说过:「接触的时间长了,在两岸差异上都无话可说了,每个大陆人和每个台湾人都是平凡的个体,有的只是私人的交流。
」我忍不住笑着心想:「到最后,大概会发现我们都一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