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的自卑心理和大陆人的恩主心理解说

合集下载

跟自卑心理握手言和

跟自卑心理握手言和

跟自卑心理握手言和自卑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它会影响一个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

当一个人感到自卑时,往往会自卑心理会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工作表现甚至生活质量受到不良影响。

我们需要学会与自卑心理握手言和,从而能够更好地面对它,逐渐消除它对我们生活的不利影响。

我们需要明白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卑心理往往源自于童年时期的不良经历或者家庭环境,也可能是因为个人经历了一些挫折或失败,从而导致了自己和他人的比较中感到自卑。

对于这些原因,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并理解自己的过去,明白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和失败,这并不代表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个体。

我们需要学会接纳自己。

自卑心理常常使人产生对自己的否定和贬低,我们需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通过正向自我认知和对自己的肯定,我们可以建立起更健康和积极的心理状态。

这需要积极的心态和不断地自我鼓励,同时也需要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学习,从而逐渐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

接着,我们需要学会放下对自卑心理的恐惧。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害怕自卑心理会让自己失去尊重和认可,从而紧缩自己的行为和表达,这不仅加重了自卑心理,也使自己失去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卑心理,接纳它,从而逐渐地控制它并超越它,使自己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和挑战。

我们需要学会寻求帮助。

面对自卑心理,我们并不需要孤军奋战,我们可以通过和朋友交流、寻求心理咨询和专业帮助,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卑心理问题。

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困扰和烦恼,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也能够从他人的经验和建议中受益,更快地走出自卑心理的困境。

自卑心理固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困扰和烦恼,但我们并不需要害怕它,也不需要因此而自责和否定自己。

我们需要学会与自卑心理握手言和,理解它的来源和影响,接纳自己的一切,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同时也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只有在与自卑心理和解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力量,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和成长。

《大陆人看台湾》自卑的大陆人 自傲的台湾人

《大陆人看台湾》自卑的大陆人 自傲的台湾人

《大陆人看台湾》自卑的大陆人自傲的台湾人2014-8-29 (颜婧/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汉字之旅已经过去,一个月的时间冲淡了浓墨重彩的现场感。

最近看到大陆的学者李零发表了一篇名为〈传统为什么这样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文章,探讨近些年来大陆为什么突然掀起了所谓的国学热,大陆对待国学的态度到底怎么一回事,背后是什么样的心态。

其中有一句话非常关键:「大国梦想,小国心态,表面自大,骨子里还是自卑。

」这种心态是大陆在改革开放后口袋里有了些钱以后才有的,我们砸大钱办奥运会、援建非洲国家,想向世界证明虽然近一百年来中国贫穷落后、不文明、不发达,但现在有了改变,我们仍然将回归泱泱大汉,盛世唐朝,成为世界上一个响当当的国家。

落伍观念令人傻眼当这种心态和对岸台湾发生碰撞时,事情就会变得十分的微妙。

两岸政权对立时期,彼此间的谩骂和诋毁并不少见。

两岸开始逐渐交流时,大陆站得更低,台湾站得更高,历史和现实差距迭加在一起,为彼此构建出了一幅只存在于自己心中的对岸。

我之前去台湾,一个年轻的辅大男老师说他第一次去大陆时心里十分忐忑,听大家说一定要带卫生纸、方便面,因对岸是蛮荒之地,什么都没有,最后他带了大半旅行箱的卫生纸和方便面,到了大陆就傻眼了,看着自己的箱子哭笑不得。

这次旅途中,有些对岸的小伙伴们也是带着偏见来的,有几个人常以调笑口吻看大陆不文明的行为,指着类似「人人参与文明创建、个个争当文明市民」的标语,然后再歪着头笑着问:「那大陆人在景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是不是文明的行为呢?」虽说并无恶意,但却让大陆的同学们心里不太好受。

虚妄的文明制高点他们以一种站在文明的制高点的心态俯瞰大陆,带有些微优越感。

柯震东吸毒事件爆出来以后,台湾的同学也有以比较极端的口吻批评大陆法制,误以为大陆是铁板一块的一言堂,我们丝毫说不得政府,张嘴便会被抓,听起来好像我们的境况和文革差不太多。

如果他们有耐心到对岸网站上看看,就会看到我们是如何痛彻心扉地批评政府的腐败,批评各种教育、房价、医疗、社保等现象。

理解自卑感心理学角度探讨

理解自卑感心理学角度探讨

理解自卑感心理学角度探讨自卑感是指一个人在自我价值、能力和外貌等方面感到不足,并因此产生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常常会对个人的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理解自卑感,并探讨一些应对和克服自卑感的方法。

一、自卑感的形成原因1. 自我评价不足: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外貌等方面的评价偏低,觉得自己与他人相比显得不足。

2. 社会比较:个体常常通过与他人比较自我价值,当自己感觉在某些方面比他人差时,容易产生自卑感。

3. 环境压力:来自工作、学业、家庭等环境的压力常常会导致个体的自卑感。

二、自卑感带来的影响1. 情绪低落:自卑感容易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包括抑郁、焦虑等。

2. 社交困难:自卑感使得个体缺乏自信心,对社交活动感到不安,往往回避与他人的互动。

3. 自我限制:自卑感使得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害怕尝试新事物,从而限制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三、应对自卑感的方法1. 自我认知调整: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相信自己也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

2. 积极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沟通交流,获得理解和支持。

3. 建立自信心:通过学习、培训等提升自己的能力,积累成功经验,并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4. 接受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接受自己与他人的差异,不过分追求完美。

5.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逐渐放下对他人评价的担忧,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总结:自卑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它可以对个体的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自我认知调整、寻求支持、建立自信心、接受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和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等方法,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和克服自卑感,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培养台湾认同心理的方法

培养台湾认同心理的方法

培养台湾认同心理的方法培养台湾认同心理的方法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台湾地区的认同心理相对复杂。

为了加强台湾地区与大陆的联系,促进两岸和平发展,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培养台湾地区的认同心理。

1.加强教育与文化交流: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台湾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促进两岸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

教育机构和文化组织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包括学术研讨会、文化展览、艺术表演等,以促进两岸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2.拓宽舆论空间:政府可以通过放宽舆论管制,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促进多元声音的存在。

此举可以帮助台湾民众更加平衡地了解大陆的发展和变化,改变对大陆的偏见和误解,有助于培养台湾地区的认同心理。

3.推动经济互利合作:经济是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

促进两岸经济的互利合作有助于增加两岸人民的交往机会,增进经济共同体认同感。

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便利和优惠政策,鼓励台湾企业赴大陆投资兴业,同时为大陆企业在台湾地区的经营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4.培育共同价值观:无论是台湾地区还是大陆,民众都有相似的愿望,希望过上幸福和平稳定的生活。

政府可以推广普世价值观,如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使台湾地区的民众能够更加认同这些价值观,并意识到与大陆在核心价值观上的共通之处。

5.加强两岸交流与往来:政府可以放宽两岸人员往来的限制和签证政策,在两岸间建立更加畅通的交流渠道。

此举有助于增加两岸人民的交流机会,加深相互了解,从而培养台湾地区的认同心理。

6.增强两岸法律和社会制度的融合:政府可以加强两岸法律和社会制度的融合、协调与合作,如加强两岸法律的对接,推动对两岸民众权益的保障与交流,为两岸民众的交流提供更好的法律和社会保障。

7.引导舆论导向:政府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宣传两岸和平统一的利益和重要性。

通过正面宣传,台湾民众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到与大陆合作的机遇和优势,进而促进台湾地区的认同心理。

总之,台湾认同心理的培养需要政府、教育机构、文化组织等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

岛民心态与大中国心态的碰撞

岛民心态与大中国心态的碰撞

岛民心态与大中国心态的碰撞报复心理是中华文化--分量很大的一部分。

古云,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私报父仇者连官家要绳以刑律,也要头疼半天,看看柳宗元的《驳复雠议》就可以知道。

再想想现在两岸对骂其实也一样。

岛上的骂大陆的,已经形成了套路,比如:一,你们被洗脑,二,你们不民主,叁,大陆妹很贱,等等。

这边也不示弱,送给对方一个沈甸甸的大帽子:岛民心态。

那边又不高兴了,说你说我岛民?我就说你是大中国心态。

几年不到的功夫,这两个本来还算中性的词,一下就变成了两个竭尽贬损之能事的高帽了。

我下面所说的,就是这两顶帽子的战争。

近海岛屿和大陆的关系,从来都不好。

大陆上各股势力纵然互相争斗,但是最终的趋势基本上总要归於统一。

不归於宗教,则归於文化,要麽,象成吉思汗的时代,则归於刀兵。

若是远离大陆的岛屿,大陆势力没有兴趣,倒也落得消遥自在。

唯独靠近大陆的小岛,即便有自成一体的文化体系,但是时刻又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自己身边的存在,很容易觉得威胁。

古巴离美国佛州一水之隔,却偏偏是互相仇视,老死不相往来。

日本人一辈子面对东亚大陆,却总想着脱亚入欧,显然也有深深的敌意,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潜意识。

英国人从来对欧洲大陆都是警惕十足,抗争到底的,从「光荣孤立」政策,拿破仑时代的联弱击强,一直到欧盟--负隅顽抗的货币政策,都表达着他们对於大陆的担忧。

当然,英伦岛上的文化体系有着与欧洲大陆鲜明的差异,而台湾从文化上而言则完全是大陆的子体(至少在甲午战争之前和45-49年间是如此),所以从这一点而言,台湾对於大陆文化上的抗拒,可能不如古巴对北美,英国对欧洲大陆那麽强烈,但是这种岛屿对於大陆的抗拒在军事和政治观念上却格外强烈。

这是地理原因导致的对立。

当然,49年以後国共两党的政治对峙极大加剧了这种对立形势。

但是冷战结束,台湾结束「戡乱」状态,步入宪政以後,这种对立中的国共因素慢慢褪色(但是还是有着相当分量的),而地理原因上的对抗心态则越来越凸现出来,两岸的敌视不再是中国内战方式,而重新回到了「近海岛屿-大陆」方式上。

对我国曾经的强烈民族自卑感和建立民族自信心的看法

对我国曾经的强烈民族自卑感和建立民族自信心的看法

对我国曾经的强烈民族自卑感和建立民族自信心的看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经历了列强入侵,清朝灭亡,日本侵略,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经济萧条,改革开放等等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

社会的每一次动荡和变革都是强制改变人们认知的强大外力。

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对自我民族,国家的认知在不同时期有着几乎迥异的差别。

从清朝乾隆之后,随着外国列强对中国方方面面的入侵,渗透。

国人的心理状态,从之前的盲目自大,到后来的日益增强的民族自卑感,一直在起起伏伏。

当下,各种“崇洋媚外”的行为依然大行其道,打压、丑化中国的人物、文艺作品、社会现象还比比皆是,有无数拥趸。

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增强。

而要想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这样的局面,提升国力,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还任重道远。

生活在当下的中国,“民族自卑感”,以及各种方式的“崇洋媚外”不应该再有存在的空间!。

专栏 今天不聊政治,聊一聊台湾人的傲慢与偏见

专栏 今天不聊政治,聊一聊台湾人的傲慢与偏见

专栏今天不聊政治,聊一聊台湾人的傲慢与偏见而在事故发生不久后,网络上出现了一张让大家气愤不已的电视截图。

画面中,针对这场事故,台湾中天新闻一档节目中,主持人抛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一次车祸会不会是(大陆游客)安全教育的问题?击破窗槌子不会用?陆客游台安全教育没人教?”这则新闻的出现激发了大陆网友内心所有的不满,纷纷恶言相对,进行回击。

而这种愤怒,毫不意外地从该主持人的言辞,扩散到台湾媒体,再到整个台湾。

主持人个人不当的言论正好好戳中了大家原本就敏感的心,台湾人厌恶大陆人,大陆人讨厌台湾人,本是同根生,何以成了如今这般模样?台湾之行开始后,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台湾人,而是同住一家青旅的重庆女孩。

这位重庆女孩性格开朗,说着重庆味儿十足的普通话,热心地给我游玩建议,聊着聊着,她突然和我说,“你知道吗,我今天和一个台湾人说台湾是中国的,他特别生气,可是这不就是事实吗?台湾本来就是中国的!”我当时有点啼笑皆非,心想这重庆姑娘也真是耿直,我试图向她解释说“台湾人受到的教育和我们不一样,对近代史的理解也不同。

所以他们生气会很正常的。

”“可是台湾本来就是中国的。

”“对对没错,我当然不是在反对你的观点,不过……”我小心翼翼地想该怎么向她解释才好,半天还是蹦出一句,“咱们可以先和台湾人谈论其他,政治嘛,可以先放一放。

”抛开政治因素,我对台湾人的观感,就用高晓松曾经形容过台湾人的一组词——温良恭俭让。

用“温良恭俭让”来形容台湾人,真是太贴切不过了。

公车司机、台铁上的售票员、小餐馆的老板、便利店的收银员……无时无刻我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礼貌,“谢谢”两个字一天听到不下30次。

找不着路时,两个台湾女高中生将我带到台铁站,告诉我该乘哪一班车;一起拼车的阿姨一边热情地给我旅行建议,一边再三叮嘱我注意安全;在便利店结完账忘记拿果汁,收银员妹妹追了我几十米将果汁送给我;游客接待处的奶奶塞了我好几种地图,还问我渴不渴要不要喝水……种种细节中,我感受到了台湾人的“温良恭俭让”,也反思大陆的一些不足之处。

心理学中是如何解释“自卑”现象的?

心理学中是如何解释“自卑”现象的?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尽量发言,就会增加信心。不论是参加什么性质的会议,每次都要主动发言。有许多原本木讷或有口吃的人,都是通过练习当众讲话而变得自信起来的,如肖伯纳、田中角荣、德谟斯梯尼等。因此,当众发言是信心的“维他命”。
5.学会微笑
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给人自信,它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药。但是仍有许多人不相信这一套,因为在他们恐惧时,从不试着笑一下。
真正的笑不但能治愈自己的不良情绪,还能马上化解别人的敌对情绪。如果你真诚地向一个人展颜微笑,他就会对你产生好感,这种好感足以使你充满自信。正如一首诗所说:“微笑是疲倦者的休息,沮丧者的白天,悲伤者的阳光,大自然的最佳营养。”
4.练习当众发言
面对大庭广众讲话,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量,这是培养和锻炼自信的重要途径。在我们周围,有很多思路敏锐、天资颇高的人,却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参与讨论。并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是缺乏信心。
在公众场合,沉默寡言的人都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别说,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并不想让他们知道我是这么无知。”这些人常常会对自己许下渺茫的诺言:“等下一次再发言。”可是他们很清楚自己是无法实现这个诺言的。每次的沉默寡言,都是又中了一次缺乏信心的毒素,他会愈来愈丧失自信。
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其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基础。
自卑能促使人走向成功。人道主义者威特·波库指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灵性,凭借这一灵性,人们得以完成许多丰功伟业。这种灵性是潜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股力量,即维持个性,对抗外来侵犯的力量。它就是人的“尊严”和“人格”。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就要求自己克服自卑,战胜自我。因此,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可以成为发展自己的跳板。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道德取决于能否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超越出来,而真正能够解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即所谓“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人的自卑心理和大陆人的恩主心态
网友评论(8678)2014.03.31 第127期总第127期作者:肖国吉
一枚茶叶蛋,搅动了上一周整个华语舆论的话题。

作为2011年的一则旧闻,即使在社交媒体上已经有过范围不小的传播,但是此次的集中爆发仍然激发了网友们的创作热情,这几天有关“茶叶蛋”的神段子在网上喷涌而出。

@超级梁哥哥说:“总会有一天。

我会拉着我的女神,然后用颤抖的双手剥一颗极致奢华的茶叶蛋给她吃。

然后向她求婚。

嗯。

这样的诱惑没有人可以抵挡了。


这种说法在普通人看来无非是在搞笑和搏出位,然而当最近大陆记者找到说这话的台湾一所大学的讲师,他居然还在认真辩解,并不是为了搞噱头,而且这种说法在台湾岛内也并非完全没有市场。

台湾过去作为“亚洲四小龙”,经济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伴随着大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经济表现越来越好,包括在媒体的宣传、报道之下,大陆民众和台湾民众的心理角色已悄然换位。

而小小的一颗“茶叶蛋”也正真实地反映出心理换位之后的两岸民众对于彼此的认知和宽容度——台湾民众的“不了解”换来了大陆同胞高高在上的一句“井底之蛙”,不管是否出于恶意,双方的心态已跃然而出。

其实从今年年初的“陆港之争”开始,就一直有一个热门话题叫做“内地人的恩主心态”。

其大意是说,部分内地人对香港、澳门、台湾甚至美国、欧洲、全世界都有一种“恩主心态”,典型思维方式就是:“如果不是我们大陆人来消费,香港能从金融危机中回神吗?希腊经济能复苏吗?全球经济不早就完蛋了吗?你、你、还有你,你们的繁荣都是我们恩赐的!”
具体到“茶叶蛋”事件中,这种“恩主心态”更是展现无遗。

《服贸协定》在大陆人看来是让利于台湾,结果非但不领情反而还说过我“吃不起茶叶蛋”,这不是不识抬举嘛。

台湾民众的心理变化也不容忽视。

台湾社会历来以开放为傲,但是伴随着两岸心理角色的变化,在传媒的“唱衰”轰炸下,不少台湾民众对比于大陆出现明显的“自卑情绪”,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不愿意接受此消彼长的现实,还沉寂在20多年前的“台湾奇迹”之中。

这种不接受现实的直接表现就是“排斥”,不愿意去了解来自大陆的信息,出现“茶叶蛋”式的笑话也就在所难免了。

而刚刚好,大陆民众的“恩主心态”与台湾民众的“自卑心理”几乎就是相反的呈现,是一种极度的自信。

《南方都市报》的一篇评论文章说:曾经极度贫困、饱受强国欺凌,富了之后一部分人以“救世主”自居,和你做生意,买你家东西,那是我看得起你,你只要把三百六十式狗腿技巧背熟乖乖逗得我龙颜大悦就好!没看见全世界的购物街各种肤色的售货员都在学中文了吗?其实这种心态有点像同学聚会,说聚餐结束抢着买单的一定都是当年家里最穷、成绩最渣、最受欺负的,他要用买单证明:哥如今也混出来了啊啊啊!大陆人嘛过去穷怕了,如今咱总算成土豪了,为什么不能用钱买风光?据说家里有钱的内地孩子,哪怕刚到欧美读书就被体育课上成群的肌肉吓坏了,也不会自卑:“我比他们见得更多,他们见到我才要自卑呢!”看吧,这就是有钱的内地人的底气。

说得好听点,“恩主心态”也是源于这种有钱人的底气。

大陆民众这种心态的基础是出于对经济绩效合法性的高度认同,简单翻译下就是“发展就是硬道理”,只要有钱了就是大爷,给你“送钱”居然敢不感天动地的接着,还用茶叶蛋来羞辱我。

而几十年来的政治经济环境,台湾岛内的危机意识和自卑意识其实根深蒂固。

当曾经的穷亲戚,来到台湾岛内大把撒钱的时候,心理落差难免会出现,于是就出现了“反服贸”的一项理由:你穷得只剩钱了,可我还要捍卫自己的生活方式。

对于如何消解这种“吃不起茶叶蛋的误解”?最好的办法无疑还是多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信息的交流,也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交流。

曾几何时,大陆民众还认为世界三分之二的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后,吃不饱、穿不暖。

这伴随着三十多年的对外开放与交流已经得到了很多的消解,但是这种不同国家、地区的误读是普遍存在的,就像有多少大陆人还在意淫韩国人吃不起牛肉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