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据时期台湾人前往大陆的原因探究

合集下载

大量日本人移民到中国事实是什么

大量日本人移民到中国事实是什么

大量日本人移民到中国事实是什么原来这些在中国的日本人,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改革开放时期留下来的,那时候日本人急于占领中国的市场,便在中国大量的投资建厂,而当时中国的产业工人技术水平不成熟,于是日本的公司企业便派遣大批的日本人来华,长期下来这些在中国生活久了的日本人,便也开始习惯了中国的生活甚至是有了感情,选择留在了中国。

而现在由于日本的生活压力过大,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高昂,不少日本人都承受不了,而中国近些年的发展被他们看在眼里,中国便宜的物价以及到发展的机遇,都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他们便选择来到中国生活定居。

日据时期台湾知识人的旅外体验:现代性与文化认同——以林献堂的《灌园先生日记》为研究中心

日据时期台湾知识人的旅外体验:现代性与文化认同——以林献堂的《灌园先生日记》为研究中心

政 治 、西方 现 代 艺 术 … …这 些 对 林 献堂 来 说 。都 是 颇 为新 鲜 的现 代性 体 验 。从 《 灌
自顾 不暇 .但 梁 以爱 尔 兰 争 取 自治 的过 程
为镜 鉴 .建议 台 湾社 会 运 动 领袖 通 过 广 泛 结 交 日本 政要 。以设 置 议 会 的 方式 争 取 自 治 以减 少 伤 亡 。林 献 堂 相 当 关 注 台湾 的 社 会 发 展状 况 ,先后 领 导 过新 民会 、台湾 文 化 协会 、 台湾 民众 党 、 台湾 地方 自治 联 盟 等 组 织 ,被 称 为 “ 湾 议 会 之 父 ” 1 2 台 。 97
林 氏游记并非是游 山玩水的轻松 闲适的休
闲 与消遣 ,相 反他 的游 记较 为严 肃 和沉重 ,
多 的是 关 于 民主政 治 、 自由平 等 诸 多 议题 的探 讨 。 比如对 埃 及 独 立 以及 黑 人 种 族歧 视 的思 索 。 此种 关 注 取 向与 台湾 殖 民地 的
央研 究 院 ”整 理 出 版 的 《 园 先 生 E记 》 灌 t

无 能 位 :三 、现 时 社 会 为 经 济 之 均 衡 , 以致 近来 少 女 堕落 其 中有 十 之 八 焉 ,若使
经 济 均衡 ,则 可 救 此 八 个 之 少 女 ;四 、支
那 国民 为爱 平 和 之 国 民 ,近 为 处 理其 自国
之 事 , 而 政 府 竟 出 兵 二 万 ,月 费 九 十 万
外 ,实 际 上 也 是一 种 考 旅 外体 验 : 代 性 与文 化 认 同 现
现 代文 明 中寻找某 些借 鉴 。
林 献堂 对 资本 主义 商业 文 明颇 为敏 感 , 在 参 观 纽约 时 候 .林 献 堂 注 意 到 了 “ 拉 托 斯 ” 的 垄断 性 质 。同 时 因 为 纽 约银 行 等 金

殖民地台湾与_满洲_文化圈研究

殖民地台湾与_满洲_文化圈研究

2012年第3期(总第211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Arts &Social Sciences )No.32012General Serial No.211殖民地台湾与“满洲”文化圈研究张羽(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收稿日期:2012-02-2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跨语与跨境:帝国日本、殖民地台湾与伪研成果满洲国文学圈研究(1937-1945年)”(12YJCZH29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近三十年台湾民众的多元文化身份认同研究”(2010221079)。

作者简介:张羽,女,黑龙江伊春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研究中心副教授,国家“985工程”台湾研究创新基地成员。

①相关研究参见尾崎秀树《旧殖民地文学の研究》(东京劲草1971年)、河原功《台湾新文学的展开———与日本文学的接点》(研文出版1997年)、下村作次郎《从文学读台湾》(东京田畑1994年)、垂水千惠《台湾的日本语文学———日本统治时代的作家们》(东京五柳1995年)、冈崎郁子《台湾文学———异端的谱系》(东京田畑1996年)、藤井省三《台湾文学这一百年》(东京东方书店1998年)、中岛利郎编《台湾新文学与鲁迅》(前卫出版社1999年)、井手勇《决战时期台湾的日本作家与“皇民文学”》(2001年)、冈田英树《伪满洲国文学》(2001年)、松尾直太《滨田隼雄研究———文学创作于台湾》、逄增玉《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刘晓丽《异态时空的精神世:伪满洲国文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柳书琴《荆棘之道: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许雪姬《日治时期在“满洲”的台湾人》(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年)、许雪姬《在中国东北的台湾人1908-1945》(“台湾殖民地史学术研讨会”,大连2009年8月)、黄文雄著《台湾朝鲜满州日本の殖民地の真实》(东京扶桑社2003年)、李文卿《共荣的想象:帝国.殖民地与大东亚文学圈1937-1945》(台北县板桥市:稻乡2010年)等。

日据时期台湾青年赴大陆求学探略

日据时期台湾青年赴大陆求学探略

日据时期台湾青年赴大陆求学探略
蒋宗伟
【期刊名称】《台湾研究集刊》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日据时期,一大批台湾青年在大陆高校优惠的招生政策吸引之下,通过各种渠道赴大陆求学.这些台湾学子在求学期问组织各类社团积极从事反日学生运动;抗战爆发后,有相当一部分台湾学生留在大陆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对日作战;到抗战后期,部分毕业生还参与了收复台湾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在大陆的学习和实践,他们认识到台湾的命运是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只有争取到大陆的解放才能使台湾彻底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
【总页数】8页(P79-85,102)
【作者】蒋宗伟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9
【相关文献】
1.透视台湾青年祖国大陆"求学热" [J], 方奕
2.信息渠道、大陆认知对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意愿的影响探析——基于对台湾地区四所高校1030份样本的问卷调查 [J], 何红玲;周丹丹;刘澈元
3.日据时期台湾学生在大陆的爱国活动探略 [J], 黄新宪
4.信息传播视角下台湾青年的“大陆印象”与赴大陆“就业创业意愿”——基于对
台湾四所高校1030个样本的问卷调查 [J], 刘澈元;李宁
5.身份认同视角下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意愿研究——基于对台湾8所大学的调查 [J], 刘澈元;陈泽光;王辉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据时期台湾移民问题初探

日据时期台湾移民问题初探

作者: 陈小冲[1]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台湾研究
页码: 59-6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台湾历史;移民问题;日据时期;闽粤地区;殖民统治;移民群体;殖民地;原住民
摘要:数百年来,台湾历史与移民问题始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早期台湾自不必说,这个美丽的岛屿就是依靠来自大陆闽粤地区的移民与原住民一同开发起来的。

日据时期,台湾的殖民地地位及殖民当局实施“将台湾拉开中国而与日本相结合”的两岸隔离政策,使得台湾的移民问题出现了新的时代特征:即从历史上自西往东的单向度移民,朝着多维方向移民的态势发展,且随着日本在台殖民统治的终结,移民群体又各归原位,终点重回起点。

本文拟就此台湾移民史上的特殊一页进行初步探索。

从祖国接受和反思现代性——以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的祖国之旅为中心的考察

从祖国接受和反思现代性——以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的祖国之旅为中心的考察

年 半 的时 间里 ,赖和 广游 厦 、泉 、漳等 地 的 山水名 胜 ,特 别是充 满历史 兴 亡 的感 叹和强 烈 民族认 同感 。《 观 日台》 则是 眺望 台海 之作 :“ 宿 留云洞 ,晓 登 夜
登观 日台。秋 心正无 着 ,倦 眼忽 惊开 。金 厦双 拳 小 ,台澎 一水来 。凭高 意何 限 ,临 去首 重 回。 l 诗 ”6
上 ,希望 通过 大陆 之行 开 阔眼界 ,接 受 更多 现代 文 明的洗 礼 。后 来赖 和 鼓励 其 五弟 贤 颖 赴厦 门入 集 美学 校 ,陈虚谷 游 大 陆时 ,他对 其 “ 车万里 人 幽燕 ,更 上 长城瞰 北边 ”深 表 羡慕 ,并有 “ 方览 驱 人 胜恣 行乐 ,我 值强 权妄 肆威 ” 之叹 。 这说 明赖 和 对 台湾人 前往 大陆 旅行 ,一 般加 以正 面肯 定 。
作既 表达 了浓 郁 的乡情 ,又 呈 现 了登 高望 远 ,视 野豁 然开 阔 的意境 。
祖 国是 当时 自觉 “ 生仍 坠忉 利 宫 ” 的 台 湾 同胞 的寄 望 所 在 ,因此 祖 国的局 势牵 动 着 赖 和 的 吾 心 :“ 乱世 奸雄起 并 时 ,中原 残局 尚难 知 。茫 茫 故 国罹 烽 火 ,飒 飒 西 风 陨 旧枝 … … ” 尽 管他 无 能 。
了台湾新文学的兴起 和发展 ,如周定山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大主题 和鲁迅风格有相当的契合 ;王 白
渊在 “ 艺术 ” 和 “ 革命 ” 之 间 最 终选 择 了后 者 ,而 这 是 诸 多 中 国现 代 文 学 作 家 的 共 同 “ 命 ” 宿 。
关键词 :日据时期 ;台湾作家 ;祖 国之旅 ;殖 民现代性 ;台湾新 文学
胞作为从 闽粤等地跨海 而来 开发蛮 荒海 岛的移 民 ,大陆原 乡历来 是其心 目中的 “ 明中心 ” 文 ,他 们从 祖 国携来农耕技术 、儒家观念 制度 等 ,其后 代也仍不断地从 父祖之 乡接 收文 明成 分 ,而且 由于语 言相 通 、血缘 相接 、民族 同一 ,这种 “ 性 ”并 不会 那 么快 就 消失 和转 变 。进 一 步 言 ,从祖 国接收 “ 惯 现

试论日本据台时期厦门与台湾佛教的互动

试论日本据台时期厦门与台湾佛教的互动

高雄 乘 轮船 返 回 厦 门 。 闽南 佛 学 院 出身 的 南普 陀寺 僧人 慧 云法 师 于 12 9 9年 、 13 9 4年 造 访 台 湾 , 曾到 台南 开 元寺 ,与 真 常 法师 同游 屏 东诸
佛 刹 ,期 间 曾到超 峰 寺 参 访 ,对 龙 湖 庵 的清 修 活 动 大为 肯 定 , 并在 《 岗 山龙湖 庵 万 年簿 序》 大 对龙 湖庵 作 了长 篇介 绍 ,刊 于 1 3 9 6年 3月 出版
宽海 法 师 、 忠妙 法 师 等 一 大 批 僧 人 ,他 们 返 回
定 很适 合 台湾 僧 人 前 往 就 读 。 如 闽 南佛 学 院章
程 的第 二 章 第 十 条 规 定 : “ 遇 : 凡入 本 院肄 待 业 者学膳 宿书 籍等 费 ,一概 免 收 ( 考 书 自备) 参 , 并 由本 院 每 月 津 贴 零 用 费 二 圆 。 ”这 对 经 济较 为 困难 的 台湾 僧青 年 来说 ,具有 较 大 的吸 引力 。
“以当 时 ( 国 2 民 3年 ) 台湾 人 的 经 济 背 景 和 学 历
程度 ,要进入 日本 的专 门学校 是 很难 的 ” [曾在 。】 3 闽南佛 学 院就读 的 台僧 达 虚 法 师 回 忆 当 时 台 湾 僧青 年 求 学 无 门 的尴 尬 情 形 时说 中 : “ 台 湾 但
岛, 山色 如 鼓 浪 屿 ,佳 景 如 普 陀 之 壮 丽 ,风 光
明媚 ,聊 开眼 界 , 以堪 快 慰 焉 。此 地 气 候 、风
1S
须 在 本 院招 考 时 期 , 方 可 来 厦 投 考 ,免 得 徒 劳 往 返 !并请诸 方 大德 注 意 ,不 在 本 院招 考 期 中 ,
2 1 年第 1 01 期 总第 8 5期

日据时期台湾僧人赴福州鼓山涌泉寺受戒原因初探

日据时期台湾僧人赴福州鼓山涌泉寺受戒原因初探

禅院” 。明永乐五年(4 7 , 10 ) 改称为寺 。清康熙三 十八年(69 , 书敕赐 “ I9 )御 涌泉寺” 匾额。二是建 筑结构宏伟 。鼓 山涌 泉寺 曾在 明代两度毁 于火 , 后又 于 明宣德七 年 (4 2 、 13 ) 明天 启 七 年 ( 66 重 12 ) 建。后又在清代 多次扩建 , 本保 留了明嘉靖年 基 间的建筑格局 , 中轴 线 以天王殿、 大雄宝殿 、 法堂 为主, 两侧 辅 以其 它殿 堂 楼 阁 , 有 大 小 殿 堂 2 计 5 个, 房宇千重 , 占地 l6 0平 方米 , 65 历来 以气 势宏
刻佛 经及 佛 学著述 板 片 3 l 、 末 至 l4 63块 清 99年 所
开平二年 (0 ) 闽王王审知礼请雪峰高僧 义存法 98 ,
师 高足神 晏 法 师 前 来 鼓 山 住 锡 , 曾拥 徒 l0 50人 ,
称盛于时。乾化五年 ( 1 ) 改为鼓 山白云峰涌泉 95 ,
院 。宋 咸 平二 年 ( 9 ) 朝 廷 赐 “ 山 白云 峰 涌 泉 99 , 鼓
N0 4 2 0 . 0 9
S r l .9 ei a No 2
日据 时期 台湾 僧人赴 福州鼓 山涌泉寺 受戒 原 因初探
何 绵 山
( 建 广播 电视 大学 闽文 化研 究所 , 建福州 福 福

3o o ) 50 3
要: 日据 时期 , 台湾僧 人不 受 日本 统治的影 响 , 然有增 无减地 前往鼓 山受戒 , 原 因是 多方 面的: 州鼓 山 仍 其 福
关键词 : 日据 时期 ;台湾僧人 ; 州鼓 山;受戒 福
中 图分 类 号 :9 7 B 4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 0 2—32 (0 9 o 0 O O A 10 3 1 20 )4— o5一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据时期台湾人前往大陆的原因探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求发展
日据台湾时期,总督府高级官吏都是日本人,各县市高官职位也由日本人垄断,人数更多。

台湾人不仅在日本帝国议会没有代表,而且也没有机会参与台湾的立法或行政机构。

台湾人要进入官僚系统,必须参加普通文官考试、高等文官考试。

若非经由上述管道,就业机会非常有限,尤其在军校毕业或学飞行者,更是求职无门。

如谢文达虽毕业于日本千叶县伊藤飞行学校,但因参与台湾民族运动,因而不得不投入中国河南的空军任务;又如同工不同酬,如任职教育界,但日人的薪水比台人多六成,同毕业于台北工业学校,但分发到电力公司服务后,所领到的津贴,台湾人也要比日本人少,至于找不到职业的更是比比皆是。

而此时,日本采取“以汉制汉”的方式在大陆各地成立伪政权,再加上日本为控制中国在各地设的特务机关需要人手,部分台湾人因此在各伪政权、特务机关中担任职务。

如跟随“满洲”皇帝溥仪在东北的人,如邓孝婿、谢介石及其部下陈文山、林景文等一些台湾人。

日据时期,台湾与大陆仍然有着贸易往来,因此有大量的商人活跃于大陆,战时他们大发横财。

也有一些到大陆地区求学而后就业的人,比如在满洲就学,在大同学院、建国大学毕业的,这些人大都是台北高商、高工毕业在台湾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向大陆发展。

同时,还有因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而前往大陆的知识分子。

此外,还有从事于其他各种行业的台湾人。

二、战争期间台湾总督府的征召与招募
在台湾人前往大陆的过程中,有些人是自愿前往,有些则是被日人征召无法拒绝。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为了协助将攻陷南京而受伤的军人送医,12月台湾总督府第一次在台招募军夫。

随着日军在我国战线的深入,日本殖民当局继续在台征召台湾青年充当军夫。

1942年4月公布招募“陆军特别志愿兵志”,当时共录取1000多名台湾人,分两期入伍。

日本海军在1943年战争陷入困境,在不得已情况下,1943年8月1日开始实施“海军特别志愿兵制度”,第一次募集海军志愿兵多达31600余人。

1944年8月22日台湾总督府宣布台湾正式进入战争状态。

9月1日正式施行征兵制度。

根据日本厚生省于1973年4月14日的报告记录,昔日征调参战的台湾军人有80433名,军属和军夫则有127750名,共计207183名。

到1945
年台湾光复时有七万多台胞滞留在大陆各地,其中被日本征召从事军事活动的台籍日本兵等占主要,主要分布在海南、广州、厦门等地区。

那时,日本规定只有日本本国臣民才有资格成为军人,故日本殖民当局屡称台人没有兵役负担,因此应在别的方面多做贡献。

然而对台人而言,不服兵役并非恩惠,故让台湾人担任地位远较军人低的军属或军夫。

军夫仅能在战场上搬运粮食、武器、伤兵及打杂勤务的工作。

故人们讽刺日本军队内的排列顺序为军人、军犬、军马、军属与军夫。

日本依照其战略,对满洲国、华北、华中、华南及东南亚等地进行侵略计划,虽然日军以短暂时间攻下城池,但如何维持其优势及应付游击队的偷袭,军事物资的补给线成为一个大问题,因此,日军就想出了就地取材,自给自足的办法,企图在占领该地期间耕作所需的粮食,所以就必须征调农业专才到上海、华南等地,农业义勇团就此产生。

主要目的是到日本设在中国的农场中工作,以确保日本军方取得新鲜的蔬果,故在台湾各地招募200名,共计1000名,任期1-2年。

后来日本也征调了不少人去广东、海南当兵或军属等,其中包括新闻记者,如王诗琅等这些被征调去海南岛、南洋当兵的人也有拓南战士,其成员的
出身包括农、工等职业出身的台湾人。

海南岛被日本在二次大战期间,列为“南进政策”中重点规划的地方。

在战时被调往海南岛的,除军人外还有征调土木、建筑、水电、农产、畜牧等人才,投入建设海南岛行列。


三、求学
日据时期,台湾在教育领域经历了两个时期,以1919年为分界点。

1898年台湾设立公学校招收台湾儿童,设立小学校专门招收日本儿童。

原住民儿童进入“蕃童教育所”。

在台日人与台湾人儿童就学率有显著差异,1914年台籍学生就读于学习的人数为60040人,就学率为%,该年日籍学生就于小学校的就学率却高达%。

1917年台湾人适龄儿童就学率男子为%,女子为%,平均为%,而日本儿童就学率男女分别为%和%。

后来,日本宣布这项政策失败,宣布其最终目标是推进台湾人的日本化,将其变为日本帝国的忠实臣民。

此前,台湾人的教育完全被忽视,但此后学校支出增加,学生人数增加。

1922年确立了“日台学生共学制”。

台湾总督府一再标榜其“同化政策”,实则仍然实施民族歧视政策与差别待遇。

据资料显示,到1936年台湾儿童平均就学率艰难的上升到%,日人则高达%,二者相差甚远。

面对台湾总督府对台湾教育的控制,台湾人无法得到公平的教育。

无法在台湾受教育者另有
两条管道,一是赴日留学,虽受到的差别待遇少,但因学费高,多半是有钱人的子弟;二是到大陆求学,如较穷困的人家子弟、厌恶日本统治者,或较具民族意识者。

虽然大陆教育品质不一定好,但可选择的名校多,学费低,甚至免费,何况也有日本人办的学校,如医学校方面,有奉天的满洲医科大学、青岛东亚义学专门学校、平壤医学专门学校以及厦门的厦门博爱医院附属医学校等(1929年结束)。

然而那时有不少台湾青年赴华求学,均经历过日本殖民当局对其的百般阻挠与刁难。

当时日警或将赴华求学的台湾青年召至警察局训斥,或推断其赴华不是为专心求学,或赴华也不会用功等理由,拒发台民赴华旅券,以阻其前往中国大陆求学。

日本当局甚至宁可容忍有反日倾向的“问题学生”赴日本本土求学并策划反日运动,也务必全力阻挠台湾学子赴中国大陆求学。

那时,台湾学子甚至因无法获台民赴华旅券,而取道日本再转赴中国大陆求学。

20世纪20年代,许多台湾青年或受文化协会民族启蒙运动的影响,或不满日人据台、或仇视日人虐待台民、或怀亡国之思且以中国四千年多传统文化为傲,甚至憧憬之故,从而放弃赴日本求学,等待日后进入日台两地上层社会的机会,毅然返回祖国大陆求
学。

四、反抗日本人统治
由于饱尝殖民统治的辛酸,部分心存汉室的台湾人往往前往祖国大陆,希望减少来自台湾总督府的压力。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许多台胞先后返回大陆,支持祖国的革命和抗日斗争,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挑起中华民族联合抗日之势,参与祖国抗战运动,才能达成大陆、台两地最后的胜利,也成为台湾志士心向往之的任务。

1937年七七事变后,被殖民统治已久的台湾人,纷纷返回大陆参加抗日战争,据估计一年之内有五万余人。

其中包括谢南光、李友邦、宋裴如、丘念台、黄朝琴、游弥坚、连震东、蔡培火、柯台山、张邦杰等人。

从1921年到抗战军兴,台湾同胞在祖国的反日团体至少有40个以上,依照地方的分布,则以上海、厦门为活动中心,其后随抗战转移到华南及重庆。

其中除了以知识启蒙为导向的台湾学生社团以外,居留在大陆的台湾志士争取以台湾光复为目的的台湾抗日革命组织,诸如台湾民族革命总同盟、台湾革命党、台湾青年革命党、台湾独立革命党、台湾国民革命党、台湾光复团。

由于这些组织缺乏统一的领导,力量分散,难于集中,为整合在大陆的抗日组织,中国国民
党中央组织部出面斡旋,最终在1941年2月10日,在重庆将各分散的台湾抗日革命组织合并成台湾革命同盟会。

五、其他原因
此外,除以上原因之外,日据台湾后,由于台湾籍民拥有日本国籍,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拥有治外法权,这种特殊的地位,引起当地居民中一部分不孝子弟的羡慕,这部分人想尽办法,通过购买台湾人旅券等方式混入台湾籍,假冒台湾籍民随之在各地产生。

台湾籍民借此享用日本帝国的“恩惠”,在中国形成特权,这也是台湾人前往中国大陆的原因。

在厦门,出现了黑社会的籍民团体,发生诸如台纪事件、台探事件等轰动一时的涉黑刑事案件。

厦门本地人指出厦门的台湾无赖汉,做了种种坏事,由于其以日本国籍为护身符开设赌场,设吸鸦片房、开勾栏院,甚至靠其所有的武器,串通中国的盗贼,演出抢劫中国良民的丑态,中国官宪也奈何他们不得。

他们既敢带武器在市中逞凶,又有日本国籍做护符。

”就华南地区而言,台湾人既是日本籍,因此不必接受中国官方的审判(日本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此外,台湾人在厦门,除了向台湾公会交会费外,可以拒缴地方卫生费、巡逻费,即使是妓女也可以不交乐户印
花税,台湾籍民甚至可得长一尺,宽七八寸之椭圆形木制徽章,将之挂在家门口,表示自己为日本籍民的身份,以减少来自中国方面不当的干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