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字来区分大陆人和台湾人

合集下载

海峡两岸网络流行语大比拼

海峡两岸网络流行语大比拼

海峡两岸网络流行语大比拼由于曾经的隔绝和方言的因素,台湾与大陆虽然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但很多用词用语出现了些许差异,比如大陆用“通过”,台湾用“透过”,大陆用“考虑”,台湾则多用“考量”,兼有考虑与衡量的意思。

而由于网络具全球性传播的特点,两岸使用的网络流行语虽有差异,在互相影响下也渐渐趋同。

譬如“网络”一词,在台湾称作“网路”;大陆称“软件”,台湾叫“软体”。

两岸有些网络用词虽然不同,但许多实为同义字的替换,因此可以马上理解并入境随俗。

譬如台湾称“发短信”为“传简讯”,实“传”即“发”,“简”即“短”,“信”与“讯”也有相同的意思;又如台湾称硬盘为“硬碟”,管U盘叫“USB”或“随身碟”因“盘”与“碟”意思相近,所以也不难理解。

台湾称C盘、D盘为“C槽、D槽”。

几年前台湾有篇高中生的作文取D槽与低潮的谐音,以“我的D槽”为题,描述D槽承载了他无数的回忆与收藏,展现文字谐趣,在网上广为流传,文中“没有低潮,哪来的高潮”,更成为经典语录。

在网上以各种领域、地域、兴趣嗜好为分类,再汇集众人意见的各大论坛,也发展出一套特殊用语。

网络论坛的用语,两岸又存在着哪些异同呢?在论坛发表文章,在大陆称为“发帖”,在台湾叫做“Po文”(post);若要推荐文章或是帮文章冲高人气,在大陆称为“顶帖”,在台湾则是“推文”;第一个顶帖的在大陆叫做“坐沙发”,台湾则以庙宇文化的“抢头香”称之。

发帖的人称为“楼主”,回复文章称为“盖楼”,这个说法两岸一样,按照顶帖的顺序,第一个顶文的是一楼,置于最上方,往下依序是二楼、三楼,与现实生活中的楼层概念刚好相反。

在台湾有一份测试网络成瘾度的问卷,其中一题问“五楼的楼上是几楼?”若回答是“四楼”,则代表谙熟网络用语,成瘾程度不轻!一边是网民人数最多,一边是舆论活跃度最高,网络的发达让使用相同语言的两岸网民交流日益频繁,许多网络热门词句随着媒体的放送而相互影响。

以“好人卡”一词为例,在百度百科中被解释为:台湾文化衍生物,起源于某光棍向心仪的少女告白,但被对方以“你是个好人,但是我们不能在一起”为理由婉言拒绝,从此“你是个好人”就成为光棍被拒绝的代表性语言。

台湾通用拼音与大陆汉语拼音对照简表

台湾通用拼音与大陆汉语拼音对照简表

台灣通用拼音與大陸漢語拼音對照簡表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

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

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

1919年又公布“注音字母音类次序”,重新排列字母顺序。

字母共有39个。

1920年审音委员会增加“ㄜ”字母,成为40个。

即:ㄅㄆㄇㄈ万、ㄉㄊㄋㄌ、ㄍㄎ兀ㄏ、ㄐㄑ广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直行作一)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

注音最初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兀、广三个字母。

后来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3个字母用来标注方音。

1922年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书法体式》,改订标调法,废除四角点声法,改用标调符号。

注音字母的特点是:字母选自古汉字,音节拼字法采用三拼制,主要用来标注汉字读音。

1918~1958年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一直通行,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有很大贡献。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

后台湾当局改称为国音符号。

注音符号第二式(Jùyīn fúhaù dì-èr shr̀汉语拼音:Zhùyīn fúhào dì'èr shì 通用拼音:Jhùyīn fúhào dì-èr shìh),是台湾地区在1980、90年代采用的译音系统。

缘起及研订经过[缘起]中国自从明朝末叶海禁大开之后,欧西人士纷纷东来,或传教,或经商,或敦睦邦交;为便于学习中文,采用欧西a b c d e等字母以拼注中文汉字之读音,于焉开始。

万历年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马窦之着「泰西字母」,天启年间传教士金尼阁之着「西儒耳目资」,系统渐趋完整。

清朝以后,英国使华外交官威妥玛着「语言自迩集」,所制订之罗马字译音,流传尤广。

举凡教会、外交界、邮政、海关、新制学堂及学习华语者,竞相采用,今民间所采用之人名地名译音,仍多为威妥玛拼法。

中华民国建立后,于民国7年(1918年)11月公布国语注音字母ㄅ、ㄆ、ㄇ、ㄈ等,现台湾称为“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

香港和台灣的標準用字有什麼不同?

香港和台灣的標準用字有什麼不同?

香港和台灣的標準用字有什麼不同?我指的是用字,不包括用詞。

零星聽說過幾對如裡裏衛衛等,但具體一共有多少呢?首先,香港的所謂「標準用字」,其實並不存在。

《常用字字形表》的編者清楚說明,這個表只是一種敎育上的參考。

只要不是錯別字,大家在日常生活和出版物中,都會使用不同的異體字,《字形表》編者也呼籲老師接受,不要吹毛求疵。

至於台灣,雖然也不像「語言文字法」那種硬性規定,生活中也有許多不受台標那套的例子,但那邊的人對台標的推動、對台標以外字形的謾罵還是越來越狠。

目前有個答案,顯然是取自維基百科的,但也不是原文節錄,而是改變了百科原文的觀點。

百文原文的觀點,大概不一定要認同的,但當中的改寫是否可取?也不見得沒有可議之處。

我先直接引錄百科原文,讓大家硏究:——《字形表》與臺灣的正字標準「國字標準字體」有不少相同處,主要考慮及字形的理據性,但也有若干差異。

詳述如下:《字形表》比臺灣標準更合字源的例子•裏:《字形表》的「裏」字較合篆形、原意。

聲符「里」在形符「衣」的裏邊。

臺灣標準的「裡」字極少出現於古書。

•羣、峯:《字形表》的「羣」、「峯」字較合篆形、原意。

「峯」,即位於「山」的「最高」處。

臺灣標準取左右結構之俗字「群」、「峰」。

•吿、周、害:「吿」字篆文從「牛」從「口」、「周」字篆文從「用」從「口」、「害」字篆文從「宀」從「丯[1]」從「口」,三字豎筆下皆出頭,乃《字形表》所取。

臺灣標準把三字內部訛作「土」字形,「憲」字亦受牽連。

•黃:《字形表》內的「田」形部件出頭,較接近甲骨文的寫法,即使《說文》中的篆形也是出頭的;臺灣標準「田」形部件不出頭,是取較晚的《說文解字》對此字構形的解釋[2],然而後世學者已證實《說文》對「黃」字解釋有誤[3]。

•巤:「巤」字上部是有頭髮的「囟」(即「腦」字右旁),因讓上而省去「囟」的小撇。

《字形表》取這寫法;臺灣標準卻誤為從「囚」,「囚」部件與此字字義或字音無關,亦不合字源。

「竊」右方「禼」同此問題。

这些词儿,台湾大陆不一样

这些词儿,台湾大陆不一样

这些词儿,台湾大陆不一样
看台湾综艺节目或者去台湾旅游的时候总是会被一些词汇迷惑,虽然同样是中文,但是两岸的用词差别很大,一不小心就误会多多……
台湾除了把柬埔寨叫成高棉,老挝叫成寮国,戛纳叫成坎城之外,最让人误会的就是将悉尼说成雪梨。

在台湾,佛罗伦萨被称为翡冷翠,是当年徐志摩首译出来的名字。

其实柳丁就是橙子,凤梨不是梨而是菠萝,芭乐其实是番石榴。

花生叫地豆(难道台湾人觉得花生和豆是一种玩意儿),现场做的蛋卷冰激凌叫“吧噗”。

原来南拳妈妈的《香草吧噗》唱的是冰激凌,看名字还以为啥玩意儿。

情治单位不是关于情感的,而是情报机构哟,千万别走错了。

大陆惯用的网络用语中的沙发在台湾被叫成“头香”,是不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连电脑游戏都要和大陆的叫法不同,比如“红心大战”叫“伤心小栈”。

玩游戏不是应该高兴吗!
为什么把大陆妹叫“生菜”而不是什么青菜、油麦菜?把穷人叫“待富者”倒是十分正能量。

在台湾,自助餐叫“吃到饱”,真是十分直接。

“吃到饱”是自己选择菜式,然后称重计价。

如果有一天你去台湾游玩,不慎出了点血,去药店买个创可贴可能都会遇到困难,因为在台湾这玩意叫“OK绑”。

虽然仅隔着小小的海峡,但是在语言上还有许多差别,对此大陆人表示很“抓狂”,台湾人表示很“俩共”(闽南语)。

中国大陆和台湾用词上的不同和理解

中国大陆和台湾用词上的不同和理解

中国大陆和台湾用词上的不同和理解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由于历史、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用词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既体现在汉字的书写和发音上,也反映在词义的理解和使用上。

下面将从常见的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用词上的不同和理解。

首先是汉字书写和发音上的差异。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大陆采用了简化字,而台湾地区则保留了繁体字。

这导致了两地在汉字的书写上存在差异。

例如,“麻烦”在中国大陆书写为“麻烦”,而在台湾地区书写为“麻煩”。

同样,“他”在中国大陆书写为“他”,而在台湾地区书写为“牠”。

此外,由于语音差异,一些汉字在两地的发音上也存在不同。

“多少”在中国大陆发音为“duō shao”,而在台湾地区发音为“duō shǎo”。

这样的差异对于两地的人来说,并不影响相互理解,但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次是词义的理解和使用上的差异。

由于历史、社会和文化的不同,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对于一些词的理解和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打车”在中国大陆通常指乘坐出租车,而在台湾地区则通常指寻找拼车或共乘。

同样,“饭店”在中国大陆一般指的是一家提供餐饮服务的场所,而在台湾地区则更常用“餐厅”来表示。

此外,“发票”在中国大陆通常指购物时获得的购物凭证,而在台湾地区则更常用“收据”来表示。

还有一些词语在两地的使用上存在差异。

“手机”在中国大陆是通用的词汇,而在台湾地区则通常使用“手机”、“手机机”或“手机电话”。

同样,“演唱会”在中国大陆是常用的词语,而在台湾地区则更常用“音乐会”来表示。

“宠物”在中国大陆通常指的是饲养的动物,而在台湾地区则更常用“寵物”来表示,且该词在台湾地区的使用范围更广。

此外,一些涉及政治、历史和敏感问题的词汇也存在差异。

例如,“国共内战”在中国大陆通常使用这个词组来描述1945年至1949年间中国国共两党之间的武装冲突,而在台湾地区则通常使用“解放战争”来描述这段历史。

“九二共识”在中国大陆被视为一种承认“一个中国”的立场,而在台湾地区则通常被视为一种涉及“两岸关系”的政治主张。

大陆和台湾用语对照

大陆和台湾用语对照
The Republic of Liberia The Republic of Nauru
New Zealand Republic of Guatemala
Republic of Yemen The State of Qatar Republic of Suriname
大陸用語 利比裡亞
瑙魯 新西蘭 危地馬拉 也門 卡塔爾 蘇裡南
薌劇
台灣用語 出版品 轉播站 床戲
青年活動中心 畢卡索 單元劇 普利茲獎 慢動作 票房紀錄 平裝 國術
大眾傳播用語
大陸用語 螢幕廣告 喇叭筒
彩電 主人公 配演 彩電牆 電子屏幕 廣告電影
台灣用語 原聲帶 攝影機 小耳朵 字幕 卡通片 午夜場 電視影集
試片,試映片
經濟、商業用語
大陸用語 內貿
台灣用語 上市
285
現代漢語新詞研究
厄瓜多 馬拉威 甘比亞 坦尚尼亞
尚比亞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吐瓦魯 史瓦濟蘭
東加 莫三鼻克 突尼西亞
查德 肯亞 寮國
索馬利亞 盧安達
The Republic of Ecuador Republic of Malawi The Republic of the Gambia The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 The Republic of Zambia United Arab Emirates
Tuvalu The Kingdom of Swaziland
The Kingdom of Tonga Mozambique
The Republic of Tunisia The Republic of Chad
台灣用語 保溫杯 造謠 副業 代班 老花眼 安樂死 請病假 紈褲子弟 零件 模範 薯條 生啤酒 水泥 攪局 套餐 冰棒 飼料雞 量販 屋齡 盲點 刮鬚刀 數位唱片 吸塵器

大陆简体、马新简体、港澳繁体和台湾正体区别

大陆简体、马新简体、港澳繁体和台湾正体区别

大陆简体、马新简体、港澳繁体和台湾正体区别第一部分:简体1.简体中文,是指使用简化字的中文,与繁体中文相对。

通常,简体中文的语言因素为由北方话词汇和现代白话文语法规范组成的普通话(华语),文字因素为由传承字和简化字构成的规范汉字系统。

有时特指简体中文的文字因素,或转指主要用于储存和交换简体中文信息的汉字编码系统。

简体中文作为规范语文主要在中国大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使用,在东南亚的一些华人社区也有使用。

联合国的正式文件曾经以兼取简体字记录的繁体中文为正式语文之一,后改以简体中文作为联合国的正式语文。

2.计算机媒介,作为术语的“简体中文”大多在计算机(电脑)媒介上使用,如各种软件操作界面或文档的“简体中文版”。

尽管这些软件也通行于其他使用简体字甚至简化字的社群,但由于使用简体中文的主要是中国大陆,故而这里的“简体中文”事实上等同于“中国大陆语文”,意即绝大部份软件的“简体中文版” 采用大陆普通话的语法和词汇,特别是IT术语的翻译,可能与海外华语不尽相同。

3.汉字编码,简体中文自1980 年代以来通常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总局公布的GB 2312-1980 以及其后继的GBK 和GB 18030-2000 作为在计算机等电子通信设备上储存和交换汉字信息的编码系统。

近年来 CJK 和与之向下兼容的 Unicode 跨语言编码集也逐渐得到广泛使用。

GB 2312 之后的大字符集均包含巨量繁体字,因而往往并非仅可供简体中文使用。

4.所谓“简体用语”,简体中文由于在语言因素上与繁体中文不同,特别是在词汇上存在明显分歧,因而出现“简体用语”一说。

例如繁体中文里多用的“原子笔”,在简体中文中多用“圆珠笔”等等。

不过需要注意,词汇上的分歧根本上并非由文字因素决定,而决定于经常使用不同的规范文字系统的人群的语言因素,尤其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在 20 世纪中叶由于某些原因后交流较少,这样造成的用词习惯的差异。

这种现象在1980 年代以来由于科技术语的不同而更加明显。

台湾和大陆汉语使用差别

台湾和大陆汉语使用差别

台湾和大陆汉语的差别虽然海峡两岸的人们多少年来都在使用着我们民族的共同语言—汉语,但由于几十年来的认为隔绝,使得汉语在各自的社会中随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变迁,而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差异。

1.台湾语言的古旧色彩浓重例如:(1)他鉴于学校这几年来包括升学的各方面都有出色表现,以及社会接连发生宋七力等怪力乱神事件,认为有必要在教育方面多用点心力。

(《中国时报》1996.11.28)(2)(通缉犯)并跳下涵洞抢夺另辆机车逃逸,警方扼腕不已。

(同上)按,《论语》中即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而“扼腕”义为“惋惜”,也是由古而来的。

古代汉语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其中许多后来变成了双音节词,而在台湾,却仍时常取其单音节形式,这也反映了古旧的特色,例如:(3)林老师只好采折衷办法来帮助他。

(《中央日报》1996.11.26)(4)兴建一座具国际水准的观光温泉俱乐部。

(同上)同样的句子中,在大陆就只能用“采取”和“具有”。

2. 语言形式缺乏统一性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台湾语言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用字不统一这里有繁简字的并存,如“台湾”的“台”,各种书报上就繁简不一;也有同音替代,如“启程”和“起程”;而更多见的,是某些常用虚词的混用。

比如,结构助词“的、得、地”,三者的使用在台湾也有大致的区分,且与大陆基本相同,但在使用中却相当混乱,例如;(a)快,好好的享受一番。

(《立报》1996.12.2)(b)自民国廿四年以来中山堂的古朴典雅,简单流畅,蕴蓄着柔和之美,更是活生生地无言教材。

(《中国时报》1996.11.28)(c)(姚高桥)语带玄机的表示,专案小组已掌握重要线索,相信离破案不远。

(《中央日报》1996.11.26)2)表数不统一台湾的表数方式比大陆复杂得多,分数的表达最为混乱,比如以百分之二十二为例,我们见到的就有以下几种书写(排印)方式:a)百分之二十二;b)百分之廿二;c)22%;d)二十二%;e)廿二%;f)22%;基数表达的不统一主要是同一篇文章中经常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中国时报》1996年11月28日第18版有一篇文章,前边有“七千五百万”,后边又有“一0五六位中国人”;《民众日报》1996年12月2日26版有一文,是竖排的,前边出现了横式的“114(毫克)”,隔几行又有“一百四十毫克”,类似的例子可以说俯拾皆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一个字来区分大陆人和台湾人
(2007-02-02 12:39:53)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所以从长相上是看不出来大陆人和台湾人的区别的。

但是,以我与台湾朋友多年打交道的经验,大陆人和台湾人的区别,只要几个单字可以搞定。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解释过台湾人为什么把“和”念成“汗”的音,其实很多台湾人打了大陆以后很快就和大陆人民打成一片,“和”就是“合”,在这个字上统一起来很快的,所以未必可以从“和”的发音上找到破绽。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另外一些字来确认大陆人和台湾人的区别。

首先,我认为“管”字可以一试。

在所有我们说“渠道”的场合,台湾朋友一般说“管道”。

在这里,所谓“管道”可不是自来水管子,而是抽象意义的联系渠道,比如台湾泛蓝政客们往往自诩他们和北京有联络的“管道”。

还有一个“西”字可供参考,比如台湾官方还在使用“民国x 年”的纪元,但是也往往加上11年换算成“西元”,而不是按照大陆的习惯说“公元”。

接下来还有一个“全”字,也是一个很有用的字。

比如我们口中的“保安公司”,到了台湾就是“保全公司”,反正都是“安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且,“全”字还有附加功能,比如“17大”可以说成“17全”,您能“厘清”哪个是共产党的大会哪个是国民党的大会吗?台湾人喜欢用“厘”代替“分”,可能是尺度上的区别吧。

以上都是以不同的字来区别大陆人和台湾人,但是即便是同一个字也可以从发音上来区别。

比如说“法语”或者“法国”
的“法”字,普通话的标准音是“fǎ”(三声),而台湾朋友的说法是“fà”(四声)。

我和台湾朋友讨论起这个问题,他们却说这个四声的“fà”和那个发“hàn”的“和”也是从大陆学来的,属于老北京话。

台湾朋友这么说也是有证据的,在台湾流传的一些超老的相声段子,比如刘宝瑞的段子,里面说到“法国”时候就是读四声。

唉,没法(fá)子!
如果这些单字还不足以区分大陆人和台湾人,那么就只好立一个“专案”了。

前些天我的一篇“交通部英语译名不通”的小文,在《南方都市报》报道之后,台湾的《中国时报》作了转载。

在《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中提到我的“项目官员”身份,我注意到台湾的报纸编辑改写成“专案官员”。

其实,台湾报纸这么写也是国际惯例。

在我供职的国际机构里碰到台湾同事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地问:
“最近在做什么案子?”
大陆常用而台湾不常用的9个词
大陆与台湾交流日益密切,常用词汇的重合度也越来越高。

大陆的汉语水平考试(HSK)把基础词汇分为甲乙丙丁四等共8822个词,其中最常用(基础)的是甲等词汇1033个、乙等词汇2018个、丙等词汇2202个、丁等词汇3569个。

最近台湾“华语测验推动委员会”的网站上公布了台师大国语教学中心的张莉萍老师编撰的TOP词汇表共8000个词,分为初(1500)、中(3500)、高(3000)三个等级。

对比大陆HSK的8822个词汇和台湾TOP的8000个词,我们发现同时出现在HSK甲等词汇和TOP初等词汇的有959个,也就是说台湾TOP初等词汇中的64%与大陆HSK甲等词汇重合。

从另一个角度看,大陆HSK甲等词汇的93%与台湾TOP初等词汇重合。

另外,同时出现在HSK 乙等词汇和TOP中等词汇的有1399个,占HSK乙等词汇的69%,TOP中等词汇的40%。

最有趣的是少数被大陆视为基础(甲等)的词汇在台湾被列入高级词汇的那些词。

这些词的数量很少,只有这么9个词汇:
便宜(名词用)、咱、活儿、实践、联系、听写、喊、组织、关系(动词用)
这9个词中有的属于北方俗语,如“咱”、“活儿”,还有的与大陆政治体系相关的词汇如“组织”、“实践”。

另外,大陆人喜欢“喊”,台湾人习惯“叫”。

至于“便宜”,做形容词的时候在两岸都是基础词汇,但是大陆还常常将“便宜”做名词用,比如说“占了点小便宜”。

同理,“关系”这个词在两岸都是常用的名词,但在大陆还有“交通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这样的用法,把“关系”做了动词。

比较令人诧异的是“听写”这个词,在大陆属于基本词汇,小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做听写。

在台湾“听写”却成了“高等”词汇,难道台湾小学生不常做听写练习吗?
另外,在大陆被视为甲等的基础词中,有相当多的抽象概念词汇在台湾被列为中等词汇,比如“政府”、“经验”、“知识”、“经济”、“技术”、“政治”、“艺术”、“发展”、“条件”、“工业”等。

反过来,在台湾是最基础的词汇但在大陆被列为HSK丁等(即最高等)词汇有13个:
嘴巴、支票、传真、现金、房租、发票、房东、菜单、奶粉、或是、公分、晚餐、机车。

这些词汇中,大陆人的确很少用“机车”(在台湾一般指摩托车,在大陆则可以指火车,如“电力机车”)、“公分”(大陆一般说“厘米”)、“或是”(大陆说“或者”),而“晚餐”一般说成“晚饭”;“嘴巴”就简称“嘴”。

至于其他的词汇,其实在大陆也属于小学生都明白的基础词汇,建议HSK考虑把“支票”、“传真”、“现金”、“房租”、“菜单”、“奶粉”从丁等适当升级,让两岸的语言靠得更近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