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生平及其活教育思想现代价值意义

合集下载

浅析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浅析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浅析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浅析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活教育”理论是老一辈知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

这一理论既吸取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关于“尊重儿童,重视实践”的正确主张,提倡儿童在教育活动中靠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从做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同时,又融汇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倡导“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创造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活教育”理论。

“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是:1.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让他自己做;2.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较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过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

活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向传统教育的教学体系提出了挑战:一是在教育目的上,针对传统教育只注重灌输零星知识技能的弊病,活教育提出:“今后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无知的人使他有知,主要的还要教会不会做人的人会做人”。

就是说,不仅要使儿童在智力上得到发展,还要使儿童在道德、身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是在教育内容上,针对传统教育固定的、僵化的教育内容,活教育提出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活教具、活教师,突破了以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框框,对于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课堂和书本以外的知识,建立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三是在师生关系上,针对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活教育强调了儿童的学习应以儿童自己学、做为主,调动一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学校教学的气氛。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共5篇)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共5篇)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共5篇)第一篇: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浏览字体:大中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思想。

他认为,要了解儿童心理,认识儿童,才能谈到教育儿童,这是“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

陈鹤琴(1892-1982年),1914年与陶行知同行赴美留学。

1917年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就读,攻教育学和心理学。

1920年底,他以儿子陈一鸣为对象,从出生之日起,对其身心发展作连续观察和文字、摄影记录,长达808天。

他还经常把儿子抱到课堂上当儿童心理学的“活教材”。

依据这些研究和实验,他写出了《儿童心理学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书。

1923年,他在南京自己新建的住宅里办起了鼓楼幼稚园,作为推行适合国情的中国化、科学化幼稚教育的试验基地。

1940年,他在江西泰和文江村的荒山上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公立的幼稚师范学校,同时提出“活教育”思想。

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或者是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

要做一个现代中国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服务的精神;要有合作的态度;要有世界的眼光。

“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

“活教育”教学方法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这一原则,是脱胎于杜威当年在芝加哥所主张的“做中学”(Learnins by doing),但比较杜威的主张更进了一步,不但是要在“做”中学,还要在“做”中教,不但要在“做”中教与学,还要不断地在“做”中争取进步。

“活教育”教学的过程,可以分作四个步骤:一是实验,二是参考,三是发表,四是检讨。

“活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要爱护儿童;要了解儿童;要有积极的态度;要有研究的精神;要有改造环境的能力;除具有国语修养外,须有一种专门学科的特长;要有健全的体格。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对幼儿园教育的启示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对幼儿园教育的启示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对幼儿园教育的启示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对幼儿园教育的启示
陈鹤琴(1892~1982)浙江省上虞县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家。

他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获得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独创的教育主张,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幼儿教育的理论宝库。

研究他的活教育思想,对发展我国当代幼儿教育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活教育思想的“活”,除了强调教育要回归自然外,更强调了在目的、内容、方法上与旧的教育制度的区别。

他的活教育理论是以三人目标为中心展开的,主要包括:
(一)活教育的目的论
陈鹤琴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活教育的日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活教育的目的蕴含丰富的哲理,具有深刻的内涵,强调了从小塑造儿童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的重要性,贯穿着爱国主义的精神,体现了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相结合的思想。

(二)活教育的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是活教育的课程论。

陈鹤琴把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为“五指活动”,它以“做”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使各个学科互相渗透,方便儿童掌握知识和技能。

活教育的课程论把儿童的视野从书本移向大自然、大社会,有助于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活教育的方法论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这是活教育的方法论。

陈鹤琴提倡儿童在做中学习知识、提高认识能力、培养创造能力。

“做中学”要求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直接经验,“做中教”是指教师要在实际中教,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教师。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陈鹤琴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位杰出人士,他的教育思想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对陈鹤琴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学习和研究。

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当前的教育工作和教育实践都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提倡因材施教。

陈鹤琴提倡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这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也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必由之路。

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很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因材施教的方式和方法,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长。

陈鹤琴教育思想在这方面对我国的教育实践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强调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陈鹤琴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

这对于培养学生成才和个性发展非常重要,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陈鹤琴的这一思想也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重视,很多学校开始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提倡教育教学相结合。

陈鹤琴认为,教育和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方面的突出都是不完整的。

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和教育的深度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既获取知识,又提升素质,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非常重要,也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很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简析陈鹤琴本土化学前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模板

简析陈鹤琴本土化学前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模板

简析陈鹤琴本土化学前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令家,也是很有盛名的教育令家曾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中国四大教育圣人之一。

他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致力于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这为其学前教育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

1919年回国后目睹当时学前幼儿教育被外国教会垄断包办,抨击这种全盘西化的状况。

他感到必须走出一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学前教育道路。

为此他就在中国进行学前教育实践探索,1923在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幼稚园,即南京鼓楼幼稚园。

从此,学琴教育走上了中国本土化学前教育探索的道路。

陈鹤琴先生经过长期的探索,终于逐步形成了适合国情本土化的学前教育思想理论,包括学前教育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做人及环境教育、师资培养和学前教育体系。

他的学前教育思想是经过中国学前教育实践检验证明是科学的学前教育思想,研究其学前教育思想对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下面就从学前教育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做人和环境教育、师资培养及学前教育体系来论述一代学前教育宗师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陈鹤琴本土化学前教育思想的内容(一)陈鹤琴学前教育的目的论思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这是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目的,也是其学前教育最终追求。

他从事学前教育研究就是力求让儿童从小学做人、做一个中国人、和时代同步的中国人。

这个教育目的看起来挺普通,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实则不然。

这是对当时中国教育状况的真实了解和认真探究之后才提出的教育目的,他有感于当时人们对做人、做中国人、特别是如何做好一个现代中国人不甚了解,因此有必要提出,应该让儿童从小就要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对改变国人特别是许多下层人麻木不仁的现状很重要。

为实现此目标,他提出了五个具体要求:儿童从小要有健康身体;从小就培养儿童建设能力;从小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加强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从小就要让儿童懂得要给大家服务也就是要学会做一个有服务意识的人。

试论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试论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试论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摘要:本本文对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也是其长期从事中国幼儿教育系列活动的实践结果。

将其核心理念贯穿整个教育生涯,以“活教育”思想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核心,同时重视家庭教育的主要影响。

关键词: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发展一、文献综述关于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查阅相关论文,总结前人对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的研究及其研究方法、各领域课程与教学、玩具与游戏、家庭教育、师范教育、比较研究以及实践应用研究等方面;陈鹤琴脚踏实地的研究精神开创了幼儿教育中国化的新局面。

时代在进步,事物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的,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作为历史的经典,时代赋予它的意义是不同的。

“医生是医病的,我是要医人的”。

而且“我是喜欢儿童的,儿童也是喜欢我的。

” [1]由此,陈鹤琴大步走向贡献教育的伟大事业。

为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陈鹤琴幼教思想的渊源及形成发展的过程陈鹤琴先生孜孜不倦地为中国化的教育奋斗一生,他希望结合中国实际,建立适合中国的教育。

(一)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源泉1.幼儿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外忧内患、民不聊生。

当时中国幼儿教育的特点是:一是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帝国主义国家肆意地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以教会为依附开办幼稚园;二是中国人民无办园经验可参照,又无理论依据,只得一味抄袭日本的幼稚园。

[8]陈鹤琴深感民生疾苦儿童,深受其累,感慨到“我们中国的幼稚园大抵是抄袭外人的,而外人的幼稚园时有改进,但我们的还是墨守成规,不知改良,以致陈旧腐败不堪闻问了” [1]教育“应该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又生气的教育。

”2.理论源泉陈鹤琴赴美留学时美国正兴起一种作为典型“美国版”教育学的思潮—实用主义,其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克柏屈,恰恰这两个特殊人物与陈鹤琴先生有特殊交集。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一、陈鹤琴的生平、主要著作及教育实践活动(一)陈鹤琴的生平(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我国近代幼儿教育事业奠基人。

1892年3月,陈鹤琴出生于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个破落小商人家庭。

他6岁丧父,7岁起帮母亲替人洗衣以补贴生活。

在读6年私塾后,14岁靠亲友资助进杭州葸兰中学读书,立志济世救人。

1911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一学期,秋季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高等科。

他在校内办了一个“校役补习班”,又在校外城府村办了—·所“义务小学”。

1914年赴美留学,为报国而学教育。

1917午获霍普金斯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18午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8月回国。

1919年9月,他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等课,1921年兼任东南大学教务部主任。

他大力提倡开展学校课外活动,主张学生自治。

他反对封建包办婚烟制度,写成《学生婚烟问题之研究》调查报告,于1921年在《东方杂志》发表,受到李大钊称赞。

1922午,他编成中国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语体文应用字汇》开创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为编写成人扫盲教材和儿童课本,读物,提供用字的科学依据。

1920年起,他以其长子陈一鸣为研究对象,开创我国儿童研究。

1921—1925年,他从事儿童心理测验的研究,编制中小学各科测验资料,与廖世承合著《智力测验法》、《测验概要》。

1925年,他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部著作。

1927年,陈鹤琴支持陶行知筹建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并兼任该校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

他与陶行知、张宗麟等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主编《幼稚教育》刊物。

6月,他担任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课课长,着力整顿中小学和幼儿教育,设立实验区制,培训师资,试验新教学法,树立实验和研究风气,编纂教科书和儿童读物,研制玩具、教具和设备等。

1928年,他受民国大学院之聘,主持起草《全国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于30、40年代在全国推行。

陈鹤琴“活教育”的思想理念及意义

陈鹤琴“活教育”的思想理念及意义

陈鹤琴“活教育”的思想理念及意义陈鹤琴“活教育”的思想理念及意义摘要: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是在反对封建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是在学习国外进化的文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是在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继承与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

他吸取了中外教育中的先进思想和有益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道路、创造了“活教育”理论,其内容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

在我国幼儿教育不断发展,幼教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对我国发展幼儿教育在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陈鹤琴;活教育;幼儿教育;启示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他自1940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提出“活教育”主张,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直到1947年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理论体系,这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1]“活教育”思想的形成,既是陈鹤琴长期教育实践概括和总结,又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中西文化与教育思想融和的产物。

一、“活教育”的实质(一)活教育思想的来源“活教育”理论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

这一理论既吸取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关于“尊重儿童,重视实践”的正确主张,提倡儿童在教育活动中靠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从做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同时,又融汇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即教育”、①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倡导“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创造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活教育”理论(二)什么是活教育陈鹤琴认为要了解儿童心理,认识儿童,才能谈到教育儿童,这就是“活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简单的说,活教育就是于“死教育”对立的教育。

书本主义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我们要活的教育,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课本也是活的。

我们尽量利用儿童的手、脑、口、耳、眼睛、打破只用耳朵听,眼睛看,而不用口说话,用脑子想事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2·10月上旬性,所以礼在其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捶丸运动凸显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文化诉求。

2.捶丸运动中的礼之内涵。

《丸经》记录比赛规则,实则体现了儒家之礼的内涵。

捶丸作为一项具有比赛性质的运动,虽有竞技性,但其娱乐的成分更多些,故《丸经》提倡“但思捶丸之法,自为娱乐,无有争心”,也就是说要淡化其“争”,强化其“和”,淡化利益纷争,强化人际和睦。

这正是儒家“和为贵”思想的体现,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在运动中强调“礼”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

所以,中国古代的体育运动,从整体而言是轻竞技而重观赏和娱乐,这种贵和思想在捶丸运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当然,儒家讲“和”并非是不求原则、不求立场的“和”,而是“和而不同”,观点可以不同,立场可以有异,但绝不能非礼而待。

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秉持原则,以礼相待,“同”是放弃原则,违心相待,这是君子和小人的一个区别。

放之捶丸运动上,则是要客观对待彼此技艺,好则真心赞赏,坏也诚心指正。

这样做,才能真正体会捶丸运动的文化内涵。

3.捶丸运动的价值。

捶丸运动,在古代礼文化的氛围下,它具有多重价值,首先是养生健身价值。

和其他运动一样,捶丸最基本的价值是健身。

正如《丸经》所言,在进行捶丸运动时,要“收其放心,养其血脉而怡悸乎神情者矣。

不以勇胜,不以力争,斯可以正己而求诸于身者也”,在打的过程中,要适度,“不劳神于极,以畅四肢”,这样才能“和血脉,养性情,涤烦襟,消饮食”,所以,捶丸运动的目的是要放松身心,增益健康,而不是斗勇好胜。

其次是军事价值。

捶丸虽然是一种娱乐性极强的运动,但它也蕴含了一些军事技巧和学问,《丸经》强调运动中“不以勇胜,不以力争”,也就是强调智取胜于力取,这正是用兵中的一大技术。

另外,捶丸运动具有相对系统性和完善性的规则,在比赛中必须依规则而行,这也正是军事训练中强调和要求的。

再次是公平价值。

捶丸运动有各种规则,其中有专门针对公平性的规定,比如对暗中使诈、破坏规则等人的惩罚都做了规定和相应的惩罚措施。

这种公平性促进了参与赛事的人道德共识的形成,即违反公平者不是君子所为,这是以儒家的道德规范在运动中的实践来规范参与者的言行。

这也正体现了儒家的社会理想,即通过礼的树立来促成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这些价值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仍值得借鉴和重视。

综上,通过对中国古代捶丸运动的探源,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运动项目的风采,而透过其挖掘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使我们能够重新认识古代运动的人文价值,君子风度、君子心态仍是我们当今体育运动中需要借鉴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1]宁志老人.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弄丸部·丸经[M].[2]刘秉果.捶丸中国古代的高尔夫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作者赵建国为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讲师。

一、陈鹤琴生平简介陈鹤琴先生,生于1892年,卒于1982年,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幼儿教育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

他是“活教育”理论的提出者和构建者,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就与同属浙籍的教育家张雪门并称为“南陈北张”。

他一生创办多所幼儿、师范类学校,主编众多儿童读物和教育研究刊物,同时组织学校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设计研发适合开发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玩具及教具设备。

可以说他是我国幼教事业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我国幼儿教育事业。

1892年3月5日,陈鹤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的一户普通家庭,自幼在父亲严厉的管教下,培养出勤奋、自强、忠孝、友爱的好品格。

无奈6岁丧父,家境陷入贫寒,依靠母亲辛勤劳作和亲友的资助,陈鹤琴发奋读书,终于完成了六年私塾学习和中学生涯,并于1911年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学堂高等科录取。

在校期间,他更精于学业,担任起校青年会干事,开办了“校役补习夜校”,组织“任友同志会”,创办报刊,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为失学儿童创建的义务小学,可说为他日后走上儿童教育事业,起到巨大的影响。

1914年从清华学堂毕业的他获取公费留学资格,这使得陈鹤琴对祖国的大力栽培由衷感恩,他决心报效祖国,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

面对留学学医还是学教育这个人生上第一个重大的选择,陈鹤琴反复思量,他认为,学医仅仅能够解除国人身体上的病痛,却无法挽救他们思想上的愚昧,要使国家强大,必须改变国内教育落后的局面,而少年儿童作为教育的基础,祖国的未来,必须从培养他们抓起,加之他由衷地热爱孩子,至此坚定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

在赴美留学期间,陈鹤琴先后就读于霍普金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深入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此时的陈鹤琴在学习中更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运用,他认为“方法是秘诀是钥匙,得了秘诀和钥匙,就可以自由去开知识的宝藏了”。

在校期间,他担任学生部主席、学生会会长,组织各项学生活动,积极宣传中国文化,注重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分别于1917年、1918年取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1919年夏,留学五年后的他重新踏上祖国的领土,应邀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任教授一职,回国后的陈鹤琴深感国力的衰败、教育落后、国人迂腐,时值国内五四运动高峰,陈鹤琴积极响应“民主”与“科学”的号召,加入反封建文化的斗争中,他觉得此时此刻他必须付诸实际行动,为改变国内教育现状贡献出个人力量。

自此他开始编著一系列与教育相关的文学著作,积极投身于各类学术研究活动,成为我国教育研究事业的先驱。

他编著的《婚姻问题研究和女子教育》、《语体文应用自汇的研究》、《测验运动》、《儿童学研究》、《儿童心理的实验研究》《家庭教育的科学总结》、《耳聋与口吃》、《特殊儿童在美国》、《低能儿童之研究》、《儿童心理之研究》等众多优秀著作,无一不推进了我国教育走向民主化、科学化、系统化、国际化。

他还推动了教育测验运动的开始,开创了儿童心理研究的先河。

无数耗尽心力换来的优秀著作,为其日后的教育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3年,陈鹤琴为了更深入研究幼儿教育,创建了南京鼓楼幼稚园,并亲自担任园长,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幼稚教育实验基兰lantaizongheng□王永峰陈鹤琴生平及其“活教育”思想现代价值意义86地,他对幼稚园的办学宗旨、课程安排、教学用具、教师教学和幼儿特点等作了全方面的研究,从而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办学思路。

1927年,他发表《我们的主张》一文,文章将自己多年来对幼儿教育的研究成果以十五则纲领的形式归纳总结出来,标志着中国特色幼儿教育理论的形成。

此后,他还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并创办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协助陶行知创办我国第一个乡村幼稚教育实验基地———燕子矶幼稚园,将幼儿教育的科学理念引入农村。

1927年,在南京任职的他对当地中小学进行了全面教学改革,使南京地区各院校办学成绩得到全面提升。

第二年,他出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走上长达十一年的从政生涯。

任职期间,他始终奔走在为国人兴办教育的道路上,他不但创办了多所校舍,争取经费补助和各项华人应有权利,还亲自编写教材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学指导,将爱国主义精神深深篆刻在孩子们幼小的心中。

1934—1935年,是陈鹤琴对欧洲国家进行教育考察的两年,他代表我国多次发表演讲声明,主张社会应当重视儿童、保护儿童、热爱儿童,使他们成为社会栋梁之才,这也是陈鹤琴倾其一生的奋斗目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陈鹤琴响应中国共产党伟大号召,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中。

身兼数职并担任多个教育团体负责人的他,一面从事难民、难童的收容保护工作,一面兴办各类学校,开展进步文化宣传活动,也因此遭日伪怀恨被列入暗杀名单,幸得地下党保护,前往宁波避难。

1940年,陈鹤琴辞去国民教育司司长一职,执意前往江西办学,力图实现中国人独立培养和兴办幼师及幼教院校。

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一步步探索,终于率领众多有志教师,创办起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

也就是此地,他经过几十年来对幼稚教育的实践总结,提出“活教育”的教学理念。

引发了国内对幼教事业的广泛思考。

1945年抗战胜利,陈鹤琴返回上海,继续办学推行“活教育”理念,并参与地下党活动,在好友陶行知迫害而死后,他不计个人安危,悲痛之余肩负起友人生前未完成的事业,正是由于他一系列的爱国活动,激起国民党反动派痛恨,两次遭遇被捕,经友人解救才得以脱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对陈鹤琴同志为国家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肯定,并由他担任多项政府要职,陈鹤琴也誓为新中国未来教育事业和对祖国下一代的培养,贡献自己的一生。

解放后,他仍躬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创立监督幼教体系,深入试点教学,研发儿童玩具,撰写教育文章,却不幸遭遇“文革”浩劫,突如其来的遭难并没有摧毁他对教育事业和儿童的热爱,他依旧怀着满腔热情,为幼教事业奠基、铺路。

1982年3月,陈鹤琴终于得到正式平反,却在同年12月30日,于南京逝世。

这位年过九旬的老人,用自己的一生,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谱写出无数辉煌的篇章。

二、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意义陈鹤琴一生中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众多,但尤其以“活教育”思想最为著名。

“活教育”思想是他融合中西方思想文化结晶,并通过多年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总结而得出的思想精华,因而对“活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当今教育理论的优化,还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活教育”思想是针对“死教育”而提出的,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死教育”,使学生养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不良局面,学生只知其文不知其意,学而不能致用。

面对当时国难深重的祖国,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不可沿袭下去。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思想,目的就是教会国人如何“做人”,他指出做“现代中国人”就要拥有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的态度和服务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担负起国家重任。

而在课程安排上,他主张儿童学习应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这些都是所谓的“活教材”,更适合儿童身心发展,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活教育”思想还集中总结了十七条教学原则,鼓励学生敢想、敢做、亲力亲为,要求教师采取积极、鼓励的教学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手段,不断增强儿童的学习兴趣。

可以说,“活教育”思想的提出,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带来了一片光明前景,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第一,“活教育”开创了对新型教育模式探索的先河。

“活教育”无论是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是陈鹤琴先生长期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总结,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他能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学生学习带向社会,融入自然,一方面开拓了学生视野,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另一方面,改变了以往毫无生气的课堂面貌,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智力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