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鹤琴《活教育》有感

合集下载

陈鹤勤《活教育》儿童音乐教育读后感

陈鹤勤《活教育》儿童音乐教育读后感

陈鹤勤《活教育》儿童音乐教育读后感读后感一嗨,朋友们!最近我读了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中关于儿童音乐教育的部分,哎呀,真是让我感触良多呢!一开始呀,我就被陈鹤琴先生那种对孩子满满的爱和关注所打动。

他说儿童音乐教育可不是随便教教唱唱歌那么简单,这得从孩子的天性出发。

你想啊,孩子们天生就爱蹦蹦跳跳、哼哼唱唱的,这就是他们表达自己的方式。

书里还提到,音乐教育能让孩子的心灵变得更美。

就像一颗小种子,在美妙的音乐浇灌下,能开出最漂亮的花。

通过音乐,孩子们能感受到快乐、悲伤、勇敢这些各种各样的情感,这多神奇呀!而且哦,陈鹤琴先生强调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

可不是嘛,在家里咱们可以经常放放好听的儿歌,在学校老师也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玩音乐游戏。

这样一来,音乐就像空气一样围绕在孩子们身边,他们不知不觉就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啦。

我还想到,咱们不能死板地教孩子音乐知识,得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发挥。

说不定孩子自己敲敲打打出来的节奏,比我们教的还有趣呢!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我读陈鹤琴《活教育》中儿童音乐教育的感受。

你们知道吗?刚翻开这部分内容,我就像发现了一个宝藏。

陈鹤琴先生讲的东西太有意思啦!他说儿童音乐教育是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

我就琢磨,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你看,当孩子们唱起歌,那小脸上洋溢的快乐,简直能感染所有人。

而且呀,音乐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就比如说,给他们一段旋律,他们能想象出各种各样的画面,可能是在森林里和小动物玩耍,也可能是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这多棒啊!还有呢,书中提到音乐教育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小宝宝们可能更喜欢简单欢快的儿歌,大一点的孩子就能欣赏更复杂一些的音乐了。

这让我明白了,不能一股脑地把所有音乐都塞给孩子,得因材施教。

另外,我觉得家长和老师在儿童音乐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多鼓励孩子,哪怕他们唱得跑调了,也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要让他们知道,音乐是用来享受的,不是用来比赛的。

《活教育》读书笔记

《活教育》读书笔记

《活教育》读书笔记《〈活教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感触颇多。

这本书就像是一位亲切的长辈,用平实又深刻的话语,讲述着教育的真谛。

陈鹤琴先生强调“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住在乡下奶奶家。

奶奶家有一个大大的院子,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和果树。

春天,奶奶会带着我在院子里翻地、播种。

我总是好奇地问这问那:“奶奶,为什么要把种子埋在土里呀?”奶奶笑着说:“傻孩子,种子在土里才能生根发芽,就像你要吃饭才能长大一样。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学着奶奶的样子,把小小的种子小心翼翼地放进土里,再轻轻地盖上土。

夏天,院子里一片生机勃勃。

黄瓜藤上挂满了嫩绿的黄瓜,豆角架上垂下了长长的豆角。

我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跟着奶奶去采摘。

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红彤彤的西红柿,兴奋地伸手去摘,结果不小心被旁边的刺扎到了手,疼得我直哭。

奶奶一边安慰我,一边告诉我:“做事情不能心急,要小心仔细。

”从那以后,我每次采摘都会格外小心。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院子里的果树上结满了果实,有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子。

奶奶会把摘下的水果分给左邻右舍,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香甜的水果,笑声在院子里回荡。

冬天,虽然院子里没有了往日的热闹,但奶奶会在屋子里给我讲关于种植的故事。

她告诉我,冬天是土地休息的时候,就像我们人累了要睡觉一样。

等到春天来了,土地又会充满活力。

在奶奶的院子里,我不仅学会了种植的知识,更懂得了劳动的价值和收获的喜悦。

这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是真正的“活教育”。

陈鹤琴先生还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这让我想起了和小伙伴们一起捉泥鳅的经历。

那是一个雨后的下午,田里的水满满的。

我们一群孩子相约去捉泥鳅。

到了田里,大家挽起裤脚,迫不及待地跳进水里。

水凉凉的,泥巴软软的,踩在脚下特别舒服。

一开始,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捉泥鳅,看到泥鳅从脚边滑过,却怎么也抓不住。

有个小伙伴着急地说:“这泥鳅太滑了,根本抓不住啊!”这时,一个有经验的大哥哥说:“别着急,要轻轻地把手伸进水里,等泥鳅游过来,再迅速地合拢双手。

读陈鹤琴活教育有感

读陈鹤琴活教育有感

读陈鹤琴活教育有感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读陈鹤琴《活教育》有感作者:“活教育”理论,是陈鹤琴在创建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幼教理论,他认为传统的“死教育”只会让孩子死读书本,而“活教育”就是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死教书”的方法,以“大自然”为活教材,冲破幼儿园这一狭小的天地,让孩子到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在活动设计时也尽量让幼儿多参与,多动手。

幼儿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

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依陈鹤琴看来,我们的教学要活“做”就起着纽带的作用,通过“做”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的距离缩短,把知识和技能联结起来。

根据过往的一些经验,回想自己的教学实践,让幼儿多“做”的例子是很多,不管上的是什么课,音乐课让孩子多拍、多唱、多跳,科学课让孩子动手做简单的实验,学习记录的方法,美术课多涂、多画。

这些事实都告诉我们“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

”这条原则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常用、普遍的一条原则。

以后的一日生活中我们更应该让幼儿动手为自己服务,以提高他们自身的生活自己能力。

本文将就如何去运用“活教育“从如下几点阐述。

一﹑把握兴趣点教师通过媒体、实物、以及开放性的提问等方式,引导孩子发现事物的变化。

当孩子发现这一特征后,都感到非常的兴奋,于是教师立即抓住这个兴趣点,来挖掘更有价值的教育内容,通过图片、媒体,让孩子细致观察,从他们的反应中敏感地捕捉其中蕴含的学习价值,给予及时适当的引导。

师幼在共同探索过程中,寻求答案,并迸发出智慧火花,促进师幼间的情感交流。

当孩子对事物的变化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抓住机会,把孩子的兴趣点推向更高的层次。

如教师让孩子独立思考或画出事物的变化过程,虽然有的孩子画出的物体形象不是非常的形象生动,但毕竟是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

《活教育》的读书心得

《活教育》的读书心得

《活教育》的读书心得《活教育》的读书心得陈鹤琴老先生说,孩子是充满活力和成长的,有潜力和创造力,只要善于引导就可以成才,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所以记住了这句话。

今后,我将以此为教学指导,通过生动的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之一是,在学校的所有活动中,孩子应该被允许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

没有哪个孩子不爱活动,也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自己做的事情。

当他自己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与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

有了实践的经验,他知道做事情的困难,从而认识到事情的本质。

当一个孩子知道动手的好处时,他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强烈,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想做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这样他做事情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他整个人就会越来越自信。

“生教育”的教学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积极的鼓励胜过消极的制裁。

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别人说他的好话,也没有一个人喜欢别人说他的坏话。

这种心理是每个人都有的,我们可以用这种心理来鼓励孩子如何表现,如何学习。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应该像春风化雨露一样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小学语文教学涉及面广,知识点琐碎,学生的教育可以从细节入手,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入手。

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有的同学成绩不好,但是声音条件很好,可以让他带同学去读课文。

一些学生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可以提前布置作业。

让他们在课前五分钟讲一个小故事。

有些同学性格内向,但字迹工整干净,对于这些好地方应该及时表扬。

人生最大的乐事,就是在成长的关键时期遇上一个好老师,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语言艺术。

让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找出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孩子才是真正爱孩子的。

《活教育》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值得仔细阅读。

《活教育》读书笔记

《活教育》读书笔记

《活教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一书,深受启发。

这本书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陈鹤琴先生强调“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这一目标简洁明了却又意义深远。

做人,是教育的基本追求,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个体;做中国人,强调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认同,让我们的孩子不忘根本;而做现代中国人,则要求他们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素养。

这让我反思我们当下的教育,是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孩子品德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孩子在接受多元文化的同时,更应该清楚自己的根在哪里,明白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责任和担当。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一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往往局限于课本和教室,而忽略了身边丰富的教育资源。

陈鹤琴先生认为,孩子们应该走出教室,去接触大自然,去观察花鸟鱼虫、山川河流;去融入社会,了解各行各业、人情世故。

比如,春天带孩子们去公园观察花朵的绽放,感受生命的奇妙;夏天让他们去田间体验农耕,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秋天一起去果园采摘果实,分享收获的喜悦;冬天在雪地中玩耍,领略季节的独特魅力。

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知识和感受。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也是“活教育”的重要原则。

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讲授,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亲自参与实践。

比如,在科学课上,不是仅仅告诉孩子们科学原理,而是让他们通过实验去探索、去验证。

在手工课上,让孩子们亲手制作一件作品,从设计到完成,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从而不断进步。

书中还提到了“五指活动”,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语文活动。

这五种活动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健康活动是基础,让孩子们拥有良好的体魄;社会活动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科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艺术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语文活动则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活教育》读书笔记

《活教育》读书笔记

《活教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一书,深受启发。

这本书所传达的教育理念,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教育的前行之路。

陈鹤琴先生主张“活教育”,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他认为,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僵化和刻板,忽略了儿童的天性和兴趣。

而“活教育”则是要让儿童在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中,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实践来学习。

书中提到,“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这一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常常将教育局限在书本和课堂之中,却忘记了身边丰富多彩的世界。

春天的花朵、夏天的蝉鸣、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花,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最生动的教材。

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四季的变化,感受生命的轮回,了解自然的规律。

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如市场的交易、人们的职业、社区的活动等,也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

我们应该带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方法论。

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去做,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

比如,在科学课上,让孩子们亲自做实验,而不是仅仅观看老师的演示;在手工课上,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而不是按照模板临摹。

通过亲身的实践,孩子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还能不断地总结经验,获得进步。

陈鹤琴先生还强调了教师在“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者和观察者。

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兴趣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指导。

教师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孩子为中心,是否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

“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这一目标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孩子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和素养,还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要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力。

《活教育》读书笔记

《活教育》读书笔记

《活教育》读书笔记在教育的领域中,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念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教育者的前行之路。

当我翻开《活教育》这本书时,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创新的教育世界,每一页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让我深受启发。

“活教育”强调的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这一理念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探索、去发现、去领悟。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我们常常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然而,“活教育”提醒我们,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的活动中,他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书中提到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观点,让我反思了我们当前教育中对教材的过度依赖。

我们常常将学生局限在狭小的教室和固定的课本中,却忘记了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才是最生动、最有教育意义的教材。

比如,春天里观察花朵的绽放,秋天里感受落叶的飘零,这些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教育契机。

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如市场的交易、社区的活动等,也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价值观念。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和社会,去亲身体验和感受,这样才能让他们获得更全面、更真实的教育。

“活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能够自主地思考、选择和行动。

而不是事事都为他们安排好,让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

比如,在课堂讨论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与主流观点不同,也应给予尊重和引导。

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自己策划和组织活动,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当学生在自主探索中遇到困难时,我们作为教育者,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陈鹤琴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这让我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品德、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陈鹤琴活教育读后感

陈鹤琴活教育读后感

陈鹤琴活教育读后感《陈鹤琴活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书籍,作者陈鹤琴以其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独特的见解,探讨了如何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也受益匪浅。

首先,陈鹤琴在书中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她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这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的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陈鹤琴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启发。

其次,陈鹤琴在书中提出了“活教育”的理念。

她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生动的、活泼的过程,而不是死板的、呆板的。

她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这种理念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指导,它提醒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最后,陈鹤琴在书中还提到了教育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她认为,教育者首先要有爱心,要真心关爱学生,要尊重学生,要关心学生的成长。

其次,教育者要有耐心,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要耐心指导学生的学习,要耐心培养学生的品格。

再次,教育者要有智慧,要善于引导学生,要善于启发学生,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潜能。

这些素质和能力对于教育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和能力,才能真正做好教育工作。

通过阅读《陈鹤琴活教育》,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也受益匪浅。

我将会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秉持陈鹤琴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坚持“活教育”的理念,培养自己具备的爱心、耐心和智慧,努力做好教育工作,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陈鹤琴《活教育》有感
作者:
“活教育”理论,是陈鹤琴在创建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幼教理论,他认为传统的“死教育”只会让孩子死读书本,而“活教育”就是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死教书”的方法,以“大自然”为活教材,冲破幼儿园这一狭小的天地,让孩子到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在活动设计时也尽量让幼儿多参与,多动手。

幼儿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

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依陈鹤琴看来,我们的教学要活“做”就起着纽带的作用,通过“做”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的距离缩短,把知识和技能联结起来。

根据过往的一些经验,回想自己的教学实践,让幼儿多“做”的例子是很多,不管上的是什么课,音乐课让孩子多拍、多唱、多跳,科学课让孩子动手做简单的实验,学习记录的方法,美术课多涂、多画。

这些事实都告诉我们“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

”这条原则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常用、普遍的一条原则。

以后的一日生活中我们更应该让幼儿动手为自己服务,以提高他们自身的生活自己能力。

本文将就如何去运用“活教育“从如下几点阐述。

一﹑把握兴趣点
教师通过媒体、实物、以及开放性的提问等方式,引导孩子发现事物的变化。

当孩子发现这一特征后,都感到非常的兴奋,于是教师立即抓住这个兴趣点,来挖掘更有价值的教育内容,通过图片、媒体,让孩
子细致观察,从他们的反应中敏感地捕捉其中蕴含的学习价值,给予及时适当的引导。

师幼在共同探索过程中,寻求答案,并迸发出智慧火花,促进师幼间的情感交流。

当孩子对事物的变化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抓住机会,把孩子的兴趣点推向更高的层次。

如教师让孩子独立思考或画出事物的变化过程,虽然有的孩子画出的物体形象不是非常的形象生动,但毕竟是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

教师积极的鼓励,适当的点拨,能更加激发孩子们的创作与想象。

只有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才是真知识,只有他们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因此教师提供一个充分的“活”的空间,给予孩子自我发现的机会,从而让孩子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这点我深有体会,现代教学采用了媒体教学,改以往书本教学为主的方法为媒体课件或实物教学,这样更开阔了孩子的视野,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我采用媒体教学进行了一次教学展示,我运用大量的媒体课件让孩子们观看,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接着提问中,我发现许多孩子思维特别活动,给这节活动课增加了很多的闪光点,同时也提高了孩子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替代教学
陈鹤琴说,玩是孩子的天性,你没有东西给他做,他就要破坏,就要捣乱。

所以我们要他做,要他建设,要他创造。

经常,一些顽皮的孩子会给老师带来许多麻烦,让老师感到头痛。

其实,孩子是活泼好动的,我们要有事情让他做,让他在“做”中学会遵守规则,学会自我提高,学会自我服务。

如课间休息时可以提供图书、
玩具、积木等,让幼儿来玩一玩,搭一搭,也许他就不会捣乱的;学本领时提供丰富的教学具让他来操作一下,也许他会很快被吸引,而且操作的很好。

三、挖掘闪光点
陈鹤琴认为,孩子是喜欢称赞的,你称赞他,他就高兴,你吵他,他就反感。

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吝啬对孩子的称赞,哪怕他只获得了一点点的进步,我们也要由衷的表扬他,帮助其树立自信。

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受了老师的表扬好似“没感觉”,其实,他的心里多数是开心的,或许他不善于去表露出来,或许回家以后他会第一个把受表扬的事情告诉爸爸妈妈。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善于用欣赏的眼光,肯定的语言去鼓励每一位孩子。

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让每一位幼儿都能被老师获得认可。

对于孩子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这同时也能感染每一位孩子,使孩子们感到身心愉悦,进而使他们富有创造的勇气和热情,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我想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积极运用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并贯彻到今后的实际教学中,通过游戏、表演、展示等教学模式启发孩子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孩子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提高学习兴趣,使孩子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不但如此,我还要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努力的做一位成功的幼教工作者。

2011/10/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