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渡荆门送别》word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教学内容: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1. 了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杜牧和背景知识,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读诗歌。
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理解诗歌写作的技巧和主题。
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掌握《渡荆门送别》的诗意,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了解作者生平、背景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1.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
教学准备:1. 课文材料:《渡荆门送别》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副有关《渡荆门送别》的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这幅图片有什么了解和想法。
Step 2:导入课文(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杜牧,并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同时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或音频来展示杜牧的作品。
Step 3:诗歌解读(25分钟)1. 教师可以逐节解读诗歌,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和主题。
2.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问题,例如:“诗中的‘渡荆门’指的是什么?”、“诗中的‘倚楼’和‘眼穿秋水落日斜’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等。
Step 4:学习课文(10分钟)学生们进行课文朗读和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创作能力,写一首类似于《渡荆门送别》的诗歌。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Step 7: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抄写一遍《渡荆门送别》,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和背景,同时掌握了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赏析尾联,并思考: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
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板书设计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激动开朗送别——尾联——思乡、惜别积极乐观豪迈向上钱塘湖春行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早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1.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离别之情。
1.3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讨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2.2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3.2理解离别是人生的一部分,学会珍惜当下,勇敢面对离别。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诗歌的朗读、背诵和默写。
1.2理解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2.1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渡荆门送别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1.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离别的认识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交流3.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3.2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和评价。
4.诗歌鉴赏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如拟人、对偶等。
4.2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离别之情。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6.作业布置6.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2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渡荆门送别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展示图片:渡荆门送别的场景,长江、渡口、行人等。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1.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离别的认识和感受。
提问: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离别?离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提醒:注意诗歌的韵脚、停顿等。
2.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3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怜"字立骨品真情——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学情文本定位】《渡荆门送别》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是教读课文。
本课是全册第12课,题目为《唐诗五首》,选的五首诗都是初唐到中唐的律诗。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写景抒情,无论是前几篇歌山咏水的散文,还是这几首绘水描山的唐诗,都寄情于景;无论是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还是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亦或是承天寺的空明月光、如澈月色,甚至是边塞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都传达了作者的某种情思。
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世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大意。
还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情怀之高尚。
虽然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阅读古诗词的基础,也练就了一些鉴赏古诗词的能力,积累了一些鉴赏古诗词的经验,加之本课已经学过三首唐代律诗,但是,我认为这首诗有两个方面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其一,诗人驾舟从三峡出蜀,来到楚地,意境上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到如今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很大的一个突变。
由于学生的思维还未成熟,生活体验还不够丰富,可能还不能深刻地体会这个突变。
其二,作为“思乡”题材的古诗,学生前面也学过几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说起来容易,理解起来难。
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可能只是知道“思乡"这一字面化概念,对家乡和亲人的依恋、不舍和爱的情怀恐怕还不能走心,对于《渡荆门送别》中的情感的含蓄表达体会起来会更有难度。
所以,结合单元目标、本课特点和学生学情,教学这首唐诗,我把通过品读揣摩字词来赏析荆门山水美景和作者的“思乡”情怀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认识《离骚》的意义和价值2.了解《渡荆门送别》的故事背景和情节3.学习《渡荆门送别》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欣赏文学作品的美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二、教学重点难点1.《渡荆门送别》的情节分析和课文写作特点的辨析2.复杂的韵律规律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和欣赏3.学生阅读古诗文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提高读懂古文的能力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出示绘有屈原头像的图片,让学生说出他们对屈原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学,文学作品的价值和特点2.新课讲解(25分钟)•介绍《离骚》的背景和成就,简单阐述诗歌的起源和创作方法•讲述《渡荆门送别》的故事情节,分析作者用词造句的特点和修辞手法,以及诗词和骚体诗的区别•展示整篇诗句,并逐句解析和讲解韵律、造句、修辞手法等方面•提供相关阅读策略,如根据背景常识去理解诗歌细节,学习古文生字和词汇的用法等3.师生互动(30分钟)•手抄写下全文,分小组逐句朗诵,并在组间比赛•小组内交流,讨论如何理解一些比较难的句子和引申出的异议点•学生挑选一个诗句,发表个人的文学评论和思考,多角度领略《渡荆门送别》的魅力4.拓展(15分钟)•展示相关古文物资料,让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和欣赏机会•带领学生欣赏其他古代文学经典,如《诗经》、《楚辞》等,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5.作业(5分钟)•布置学生完成相关课后习题,巩固上课所学知识四、知识点总结1.屈原《离骚》的情节和背景2.《渡荆门送别》的故事情节和文学特点3.古代诗词的韵律规律和修辞技巧4.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文化背景五、教学反思本课内容较为复杂,特别是对于一些阅读古诗文较为生疏的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
因此,在课堂上我加强了重点内容的讲解和学生间的互动活动,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消化。
同时,通过拓展阅读和素材的呈现,吸引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和认知,拓展了他们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面。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对唐诗的文学背景和特点进行认识,重点解析李白《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解决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对比其他诗作,让学生具体感受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过程中,可能存在思路不清晰、表达不明确等问题。
解决方法:教师给予明确的指导,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有序地展开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与朋友离别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白如何通过诗歌表达离别之情。
6.增强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核心素养目标展开,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新教材教学要求下的学科育人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歌朗读与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
其次,在分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应用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诗歌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开始认识到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然而,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对比、实例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手法。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渡荆门送别》word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

第二课时赏读《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同学们还记得吗?大家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作补充),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荆门(jīng)仍怜(lián)啄春泥(zhuó)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意思。
(1)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古义:爱,喜爱;今义:可怜)(2)解释下列词语。
从:往。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初:刚刚。
暖树:向阳的树3.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现存诗近3 000首。
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等。
4.背景介绍《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也就是他任职时所作。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的停顿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二学习《渡荆门送别》1.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诗的大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设计8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字词,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2、过程与方法:同题扩读,体验本课学习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二、教学重点: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三、教学难点:推敲答案语言,规范答题模式,使形成的答案准确、流畅、雅致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评鉴赏法。
4、体验法。
五、教学准备:教材、预案、教学设计
六、预习内容:
(详见预案)
七、教学过程:
主备人:马存智审批者签字:年月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赏读《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同学们还记得吗?大家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作补充),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荆门(jīng)仍怜(lián)啄春泥(zhuó)
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
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意思。
(1)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古义:爱,喜爱;今义:可怜)
(2)解释下列词语。
从:往。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初:刚刚。
暖树:向阳的树
3.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现存诗近3 000首。
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等。
4.背景介绍
《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也就是他任职时所作。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诗的大意。
【交流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
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2.研读诗句,体会诗歌的内涵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写从蜀到楚远游的行踪。
(2)颔联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交流点拨】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3)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比喻,描写了江水里的月影和云彩,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想象奇特。
(4)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5)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交流点拨】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
步骤三学习《钱塘湖春行》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交流点拨】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颔联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交流点拨】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心情。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渡荆门送别》描绘作者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