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中国土地资源分区

合集下载

2022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二章中国地理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

2022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二章中国地理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

4 000 高原
1 000
~2 000 高原
500 平原
(2)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
a_天__山_____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 b_秦__岭___________、南岭
c_大__兴__安__岭_______—太行山脉—d__巫__山__________—雪峰 东北—西南走向 山、长白山脉—e__武__夷__山________脉、f__台__湾__山__脉______
真题通关 (2012上海卷,1~2)“祖国的宝岛,我可爱的家乡……辽阔的海域无尽的宝藏……”读 图,完成第1~2题。 1.黄岩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上图中,表示黄岩岛的 是( ) A.甲岛 B.乙岛 C.丙岛 D.丁岛 2.2012年5月,我国首座深水钻井平台在南海首钻 成功,其重要意义在于( ) ①宣示我国对南海的主权 ②行使对钻井平台周边我国 海域的管辖权 ③解决我国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 问题 ④标志我国能够独立进行深海油气资源开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合村并居”的理念,限制了乡村的( )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用地规模 D.人口流动 2.“合村并居”的实施,可以( ) A.优化乡村用地结构 B.降低人口密度 C.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D.促进乡村竞争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考查“合村并居”对城市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合村并居”是 将分散的村居集中安置,使人员集中,增加服务种类,提升服务等级,此举不 会限制人口流动,但会限制乡村用地规模,可以对更多的土地进行集约管 理,C项正确。第2题,考查“合村并居”的影响。根据上题分析,“合村并居” 可以优化乡村用地结构,A项正确;“合村并居”之后人口密度加大,但没有提 高乡村人口比重,只是将人口集中起来,B、C两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乡村 竞争的有关信息,D项错误。

2016届中考(会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共53张PPT)

2016届中考(会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共53张PPT)

引滦入津工程,将滦河水引入天津市;
引黄入晋工程,将黄河水引入山西的太原、大同和朔州三个能 源基地。
(2014·泉州学业考)我国耕地人均量少、分布不均,回 答8、9题。 8.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
A.非季风区的高原、山地
C.干旱、半干旱的盆地 9.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是( A.占多少,垦多少 B.合理开发,使之永续利用 C.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 (2)我国土地基本国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护耕地 _________”。
耕地 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等问题尤为突出。 土地污染等。其中,_____
(3)土地资源保护措施:
管理和保护 ; ①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土地资源的___________ 农耕 地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 ②在_____ 人工草场 ,保护_________ 天然草场 ; ③在牧区,建设_________ 防护林 , ④在易遭受风沙侵袭、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营造_______ 沙化 、_______ 盐碱化 。 治理_____
2.地区分布不均:
土地类型 耕地 林地 草地 难以利用的 土地
主要分布地区 湿润 、_______ 半湿润 的平原、丘陵地区 东部_____
山区 主要分布在东部_____
干旱、_______ 半干旱 区 西部_____
西部内陆 _________
3.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乱占耕地 、草场退化、_________ 水土流失 、 (1)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_________
题,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
一项基本国策。
考点三
水资源
(2014·聊城学业考)读我国南、北方地区有关内容比较

中考地理复习课件第十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共31张PPT.pptx

中考地理复习课件第十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共31张PPT.pptx

10
考纲解读 知识梳理 典例回顾
第三部分 中考经典例题回顾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10
11 第十二章
考纲解读 知识梳理 典例回顾
【例】
(2015 益阳)符合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水资源——华北多,西南少 B.草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湿润地区 C.林地——西北多,东北少 D.耕地——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
28
考纲解读 知识梳理 典例回顾
第三部分 中考经典例题回顾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28
29 第十二章
考纲解读 知识梳理 典例回顾
【例】
(2015 泸州)下表是我国南北方地区水土资源调查资料,读表回答 问题。
占全国的百分比 耕地资源 水资源
南方地区 35.2% 80%
北方地区 59.0% 14.7%
13
第二讲
考纲解读 知识梳理 典例回顾
The second
1
土地资源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13
14 第十二章
2.1
土地资源
考纲解读 知识梳理 典例回顾
1.土地主要利用类型:__耕__地____、__林_地_____、草地、建筑用地等。 2.我国土地资源特点:a.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b.耕地、林地 比重少,难利用土地多;c.后备资源不足;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 均,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18 第十二章
2.1
土地资源
考纲解读 知识梳理 典例回顾
6.利用中的问题:_水_土__流__失__;土地_荒__漠__化___;土地盐碱化;乱占 耕地;土地污染等。其中,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等问题最突出。 7.土地基本国策:_十_分__珍__惜_和__合__理__利_用__每__一_寸__土__地__,_切__实__保_护__耕__地_____。 8.全国土地日:_6_月__2_5日___;地球日:4月20日;世界水日:3月22 日;中国水周:3月22-28日。

第十二章中国地理.ppt

第十二章中国地理.ppt
目 湘教版地理 录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
(2012·安徽高考)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 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 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 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下图为“青海省年降 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完成7~8题。
目 湘教版地理 录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
7.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
目 湘教版地理 录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
解析:第7题,我国夏季水汽来源于太平洋和印度洋,受西南 季风或东南季风影响;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受西南 季风影响,其水汽来自印度洋,D项正确。本题易误选C,我 国大部分为季风气候区,夏季东部地区以东南季风为主,但 西南部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第8题,由题干材料可知,西北 部为柴达木盆地,Ⅱ温度区温度较高;Ⅰ和Ⅲ区受地形影响, 温度都较Ⅱ区低,故选择C项。 答案:7.D 8.C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
解析:第9题,图中显示两湖水体面积2010年最大,A项错误; 2006~2007年两湖水体面积都减小,至2010年都增大,到 2011年都减小,故B项正确,C项错误;2010~2011年鄱阳湖 水体面积变化最大,D项错误。第10题,鄱阳湖位于我国东 部季风区,其水源主要来自该流域的降水。 答案:9.B 10.A
目 湘教版地理 录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
(2012·重庆高考)我国近年来积极采取包括发展新能源 在内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木薯是喜高温、不耐霜雪作 物,也是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新能源)的重要原料。每生产 燃料乙醇1吨需要消耗鲜木薯约7.5吨。下图是“某省级行政 区年均温分布图”,读下图和材料回答2~4题。
目 湘教版地理 录
第十二章 中国地理
10.该时期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地理中考、结业复习--第十二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地理中考、结业复习--第十二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土地
_西__部__内__陆__

功 之
3.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_乱__占__耕__地__、草场退化、_水__土__流__失__、


土地污染等。其中,_耕__地__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等问题尤为突出。
在 始
(2)我国土地基本国策:“_十__分__珍__惜__、__合__理__利__用__土__地__和__切__实__









5.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
之 秘
A.住房占用耕地
B.水资源枯竭
诀 ,
C.大气污染严重
D.全球气候变暖
在 始
6.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有( )

①控制人口增长
②跨流域调水


③保护耕地
④垃圾分类处理


A.①④
B.②③
的 。
C.①③
D.②④
答案:1.A,2.B,3.C,4.D,5.A,6.C。
终 不
_保__护__耕__地__”。








(3)土地资源保护措施:
秘 诀
①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土地资源的_管__理__和__保__护__;
, 在
②在_农__耕__地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
始 终
③在牧区,建设_人__工__草__场__,保护_天__然__草__场__;
不 变
④在易遭受风沙侵袭、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营造_防__护__林__,


地面积比较图,回答(1)、(2)题。

2019年中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第十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2019年中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第十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用于牧业;难以利用的土
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
3.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问题:乱占耕地、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污染 等问题。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 (2)解决措施: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耕地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A.耕地、草地比重大,土地利用类型少 B.林地比重最大,难利用土地比重小 C.耕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 D.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
6.针对我国土地利用现状,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是(
A.大力开发难利用土地,增加耕地供应 B.大规模毁坏林地,增加城市用地面积 C.将草地开垦为耕地,提高粮食产量 D.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D.退耕还林
解析:第(1)题,通过统计图中图例,可看出耕地在不断减
少。第(2)题,针对该地建设用地不断增多的情况,应采取城市
建筑向高层发展的策略,来减少所占耕地面积比例。
答案:(1)D (2)A
◆判读技巧
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主要问题
水土流失严重 森林减少 土地荒漠化
解决措施 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
(续表)
考纲 运用资料,说出 我国水资源时空 ①运用相关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具有季节 自 然 资 分布的特点及其 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大、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平均的特点; 对于社会经济发 ②结合当地生活实际,制定适合节水公约。 内容要求
展的影响。
①结合当地的案例,说出我国解决水资源在时间上分配不 均的策略; ②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说出我国解决水资源空间分 布不均的措施。
A.南方多,北方少 B.南方少,北方多 C.西北多,东南少 D.分布很均匀

【中考】备战中考地理基础知识手册:专题12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中考】备战中考地理基础知识手册:专题12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十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特征一、自然资源的基本1.自然资源可分为与。

2.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人均不足。

二、土地资源1.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特点:类型齐全,面积广大;比重小;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2.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1)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北方以为主,南方以为主。

(2)草地:主要分布在地区(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通常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3)林地:天然林主要分布在、的边远山区,人工林和次生林主要分布在部山区。

3.土地利用存在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草场退化、土地污染等。

其中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问题尤为突出。

4.土地保护的基本国策:_________ 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三、水资源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1)时间分配不均:季多,季少。

(2)空间分布不均:,。

2.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途径(1)是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

(2)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措施。

(3)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是缓解我国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

3.南水北调工程(1)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的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主要利用输送,北达山东与天津。

(2)中线工程:从水库引水,北达北京、天津。

(3)西线工程:将长江上游的水引入,补充的水资源。

第十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1.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2.总量丰富二、1.草地耕地、林地 2.水田旱地草地林地 (1)旱地水田(2)西北内陆(3)东北西南东南4.十分珍惜、合理三、1.(1)夏秋冬春(2)东多西少南多北少2.(1)兴建水库(2)跨流域调水3.(1)京杭运河(2)丹江口(3)黄河西北地区。

中国土地资源分区概述

中国土地资源分区概述

土地资源的保护情况
土地资源保护法律法规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土地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如《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为土地资源的保护提 供了法律保障。
土地资源保护工程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土地资源保护工程,如水土保持、土地复垦、退耕还林等,提高了土地资源的生态功能和生产 能力。
土地资源监测与评估
土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在土地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实现土地开发与保护的平 衡。
土地资源的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优化区域 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 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城乡土地 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 城乡共同发展。
未利用地
指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 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 泽地等。
土地资源分区的重要性
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将全国划分为 不同的土地利用区,有利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提高土 地资源的利用率。
有利于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通过土地资源分区,可以明确各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向和重 点,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半湿润半干旱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包括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东北 平原。该区域降水较少,季节分 布不均,土地资源相对东南部地 区较少。
干旱区
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包括 新疆、甘肃、青海等省份的沙漠 和戈壁地带。该区域气候干燥, 降水稀少,土地资源有限。
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
农业用地
中国农业用地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口增长,农业用地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双重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 中国土地资源分区本章重点是各土地利用区的气候资源、地形与土壤、河流与水资源、植被与种植制度及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管理。

本章难点:土地利用区的气候资源平等地域差异的66个土地利用亚区。

并对每个土地利用区的气候资源、地形与土壤、河流与水资源、植被与种植制度及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进行了阐述。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条件复杂多样,使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利用类型丰富。

可以科学地反映示各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现状特点,确定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向。

,力及改善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出终阐讲课方式:多媒体讲授课 时 2课时本章内容提要根据土地自然特性和土地利用的相似性,按照地域分异原则、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原则、地域完整性原则、多级续分原则、依据我国土地资源的差异特性和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反映水、热条件和土地利用结构地域差异的12个土地利用区;和反映各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不同利用水因此,通过划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区,不同类型区的差异性,揭第一节 土地资源分区原则及分区方案一、土地资源分区的原则土地资源分区必须客观的体现土地利用现状、适宜性和利用方向与潜力。

根据土地这一自然历史综合体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充分考虑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与环境条件、区位、市场与社会经济体条件土地利用现状与发展前景、从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生产潜发,在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类型分析的基础上,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在空间上进行群体分区,最明不同区域的土地资源开发战略,指明区域土地利用方向、潜力和产业配置,提出土地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基本途径与措施,以期更加充分合理的持续利用土地资源。

根据这一目的,确定土地资源分区的基本原则如下: 1、地域分异原则 土壤-生物-气候的地带性规律和区域性差异是土地资源分区的基本依据2、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原则 土地利用变化是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产生的,要在考虑主合的原则单元的完整性。

级区划与命名遍性; 。

以利应用的原则,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中的一、二级分别以土地利用区和土地利用亚区命名。

土地利用区采用区位(含土地类型)+主要利用类型——相应发展产业三段命名法 土地利用亚区采用区位(含土地类型)+主导利用类型——开发利用方向三段命名法节 中国土地资源分区概述一、东北山地、平原有林地与旱地——农林用地区(简称东北区)用地结构特征。

本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森林资源丰富。

丘陵和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黄土高原和全国首位。

本导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个因素。

3、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4、地域完整性原则 既包括一定等级地理单元的完整性,又包括一定等级的行政5、多级续分原则 根据其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续分可客观的揭示等级差异性。

二、土地资源分1、分级区划:一级区—土地利用区:反映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特点的普二级区――土地利用亚区:反映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特点普遍性下的特殊性2、分区命名:第二本区行政上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市外)三省及内蒙古的兴安盟与贝尔盟东北部,共210多个县市区。

土地总面积95.21万km2,占全国的9.98%。

农垦历史较晚,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是我国的重要林区,木材产量占全国的1/2,后备土地资源也较多。

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土地利用特征,土地资源以山地有林地、平原旱地为主。

土地利用率高达91.6%,人均已利用土地0.86h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

是以林地为主,耕地为辅的农林山地盛产温带干、鲜果品,是我国主要温带果品产区。

北部长城沿线及大兴安岭山麓等农牧交错地带,畜牧业很发达,养羊量居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可利用水域面积较小,淡水养殖业不发达。

本区自然灾害频繁,旱、涝、盐碱、低温等自然灾害直接影响了土地利用水平和农业生产发展。

本区绝大部分地区降水变率大,平原低洼地区容易遭受洪涝灾害。

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壤盐碱化较严重。

山地、丘陵和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农牧交错地带风沙灾害频繁,土地“三化”严重。

今后本区应实行农林牧结合,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植树种草,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合理规划农业、交通及城乡建设用地。

控制非农业用地,保证农业稳定发展。

二、华北平原水浇地、旱地与居民工矿地——农业和建设用地区(简称华北区)本区位于我国东部中原地带,周边山地丘陵都在海拔1500米以下。

行政上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大部、山东、河南、安徽与江苏三省淮北地区,以及辽宁和内蒙古少部分,共426个市县。

土地总面积53.06万hm2,占全国的5.56%,地形平坦,土层深厚,沃野千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人口稠密,村落密布,是土地开发综合程度和综合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

土地资源利用的特征是以耕地为主体,园地居重要地位,林牧用地面积较小。

区内平原广阔,为我国平原面积最大的地区,开发利用历史早,利用程度高,耕地面积比重大。

土地经营较集约,利用水平较高。

全区人多地少,加之中、低产田面积大,粮食商品率不高,本区林地面积小,森林覆盖率约在2.5%以下,林业发展缓慢,是我国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草地面积比重更小,大部分县均为1%左右。

区内旱、涝、碱等自然灾害严重,对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发展威胁很大。

本区三、黄土高原旱地、牧草地与有林地——农牧林业用地区(简称黄土高原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部、河南西北部、甘肃中部与东部、宁夏南部及青海东部地区。

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7%。

以耕地利用为主,林地、草地占有较大比重。

全区以与居民工矿地——农渔和建设用地区(简称长江中下游区)为我国北方大城市和工业基地集中区,交通也较发达,故非农业建设用地比重相对较大。

黄土高原区。

本区位于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青海湖以东,秦岭、伏牛山以北。

山地、高原为主,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适于农林牧综合发展。

陡坡开垦比较严重,加之夏、秋降水集中且强度大,雨水冲刷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质量差,粗放经营,农作物产量水平低,一般粮食耕地亩产仅100千克左右。

森林覆盖率低。

解放后虽营造了一些防护林、薪炭林和水土保持林,但因破坏严重,缺林、少林的情况一直未能得到根本的改观。

四、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田、水域长江中下游平原区。

位于淮河以南,武当山以东,洞庭湖、鄱阳盆地以北。

包括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湘、鄂、浙、赣、豫、苏、沪、皖等8省(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2,地开发利用程度高,以耕地居优势,林地次之,草地较少,是我国最重要的农耕区之一。

全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

耕地比重大,以水田为主,农作物以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为主,经营集约,粮食产量水平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草地面积小,以养畜为主。

基地。

本区也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农村居民点密集,非农业建设用地比重高与水田——农林用地区(简称川陕盆地区)缘以东,武当山以西,等。

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26%。

地处平原农区向山地林区逐渐过渡的林农交错地带,是一个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耕地、林地并重,草地较少的地区。

全区以山地经营集约,产量水平较高,是我国重要的稻、麦、棉、油菜、以杂粮部分或部分。

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45%。

本区粮食、经济作物、经济林产、淡水鱼产等在全国均占有重要地位。

以林地利用为主,耕地占有相当的比重,草地较少,以喜热草丛为主。

全区地形为丘陵、山地及散布其间的河谷盆地,区内人口较密集,劳件较好,生产水平较高,多种经营发达。

本区耕地比重较大,种植业较发达,且以水田为主,作物主要有水稻、品生面积的7.95%。

是个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以林农利用为主的地区。

区内地形错综复杂,油生产基地。

本区林地主要为农田防护林、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

水面宽广,是全国淡水水面最集中的地区,是全国著名的水网地带和淡水养殖业达9.41%,占全国的14.6%,为全国最高地区。

区内旱、涝、渍害时有发生,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耕地重用轻养,造成地力下降。

同时,由于城镇建设迅速发展,人口大量增加,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渐突出。

五、川陕盆地有林地、旱地四川盆地及秦岭大巴山区。

位于秦岭、大巴山以南,青藏高原东四川盆地南缘以北。

包括四川大部、湖北西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河南西南部地、丘陵和盆地为主,耕甘蔗生产基地。

秦巴山地及盆周山地区耕地较少,以旱地为主,经营较粗放,农作物为主,产量水平较低。

六、江南丘陵山地有林地与水田——林农用地区(简称江南丘陵山地区)江南丘陵区包括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福建等省、区的大力充足。

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经营集约化程度较高,农业生产条小麦、油菜、花生、大豆、薯类、茶叶、烟叶等,是我国重要的水稻、油菜和亚热带果产基地。

七、云贵高原有林地、灌木林地与旱地——林农用地区(简称云贵高原区)行政区划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四省区全部或部分。

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山地、丘陵、河谷盆地交错分布,全区人口密度小,劳动力不充裕,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旱地水田均有,且旱地面积比重略高于水田。

水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农作物主要有水一。

八、东南沿海有林地、水田园地与居民工矿地沿海区)分布。

是全国水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本区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生产基地,也是香蕉、菠萝、荔枝、龙眼和柑橙等热带、亚热带水果的主要产区,更是橡胶、椰子、油棕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93%。

是个牧业用地占绝对优势的土地利用地区,也史较短,劳动力不足,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及水平均较发达,部分地区无地表径流,人畜用水问题突出。

本区干燥多风,地表风蚀强、沙漠、洲农业区(简称西北干旱区)包括甘肃河西走廊、宁夏中北部、内蒙古西部地区。

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2.36%。

是个国境线长、气候干旱、地广人稀、依靠灌溉的绿洲农业和荒漠放牧业为主的地区,也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最多的地区。

稻、小麦、薯类、玉米、油料、烟叶、茶叶等,是全国重要产烟区之——农林渔果和建设用地区(简称东南包括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台湾等省、区的全部或部分。

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32%。

区内地形复杂多样,河谷平原、山间盆地,浅、低、中山交错、咖啡多种热带作物的唯一产区。

区内土地利用以平原水田与山地有林地相结合为特征,渔业生产优势突出。

以热带、亚热带经济林果为主的生产优势,是中国创汇农业的重要基地。

人口稠密、城市化、业化程度高。

应稳定耕地面积。

九、内蒙古高原牧草地与旱地——牧业用地区(简称内蒙古高原区)是内蒙古主要牧区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