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我国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

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我国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作者:马轶群唐沁越来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3年第05期[摘要]區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加重了我国收入不平等程度。
本文使用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对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研究表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均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且土地城镇化的增收作用强于人口城镇化。
分地区看,人口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在相同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下,西部地区农民收入能获得更大幅度的增加。
土地城镇化则会扩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即使东部地区土地城镇化增速明显弱于中西部地区,但土地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弹性及初始值的优势,使得土地城镇化仍是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因而,在推动人口城镇化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只有依赖更快速的土地城镇化,才能抑制其对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负向作用。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收入;区域差距[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71(2023)05-0074-08引言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保证(刘志彪,2010;郑鑫,2014)[1-2]。
但学界也敏锐地发现,在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推进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两者关系引起广泛的关注,很多学者开始探讨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陈斌开和林毅夫,2013;穆怀中和吴鹏,2016)[3-4]。
然而,在现有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中,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王小鲁和樊纲(2005)认为,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是居民收入差距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农民收入在区域间的不平衡性对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增长都提出较大的挑战[5]。
那么,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我国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有何影响,是缓解还是加剧了区域间农民收入的失衡?此外,城镇化通常分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有研究指出,从 2000年到 2011 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了76.4%,而城镇人口仅增长50.5%,我国人口城镇化显著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两者处于非均衡、不协调发展中(彭代彦和彭旭辉,2016)[6]。
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

第36卷 第5期2022年5月Vol.36 No.5May,2022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1 引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不到20%(1978年)提升到64%(2020年)[1],持续增长的城市人口驱使城市用地不断扩张。
人口和土地是城市系统核心要素,二者协调增长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2]。
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与人口增长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3-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城市土地过快扩张会加剧耕地和生态用地消耗,威胁城市生态环境,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5]。
已有研究普遍发现中国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6-8]。
例如,2000—2015年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是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的1.65倍[9]。
当然,doi: 10.11994/zgtdkx.20220513.183256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许 刚1,郑沐辰1,王亚星2,李 静1(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030)摘要:研究目的:全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异速发展的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并比较二者异速发展的测度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城市土地与人口增长率之比、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和异速增长模型测度全国、省域和城市3个层面二者之间增速差异。
研究结果:中国自1990年以来土地城镇化持续快于人口城镇化,2006年以后该趋势放缓,2020年该趋势初步扭转。
2006—2020年,超过80%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东北多数城市在城市人口负增长情况下,城市土地仍在扩张。
从城市规模来看,大中小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

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现代都市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代世界业已全面展开的时代浪潮,而作为城镇化中的核心部分,新型城镇化的构建成为了中国健全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管理体制以及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
而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入探索,旨在进一步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对于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都将具有深远影响。
从城镇化的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的新阶段,主要体现在推动城市对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城市群和城市带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发展,形成新型城镇化布局。
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走现代化路线,建设绿色低碳、智慧宜居的城市。
而新型城镇化是镇城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和文化融合的表现,在这个进程中,区域协同发展可以将这些成分加以整合,推动各方协同发展,实现可持续城市化。
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思想具有深远影响,使得我们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进一步优化区域的协同发展模式。
在这个进程中,我们可以从需要安排城市规划、发展现代产业、加强土地管理和维护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来探讨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关系。
首先,需要安排城市规划。
城市的规划对城市化进程、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同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
城市规划要注重城乡融合,避免城市发展与农村的分化,也要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质量,在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计划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城市化规划体系,运用科学技术手段,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衔接和协同发展,实现城市化发展的高效、可持续与完美结合。
其次,发展现代产业。
现代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推动产业的区域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要加强前中后段产业的合作和衔接,利用现代设施及其它资源优势,建立跨区域和跨领域的系统集成产业,定位发展方向,努力打造服务育成基地,发挥产业和园区的联动、填补空白、补充短板等重要作用。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探讨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探讨1. 引言1.1 介绍新型城镇化进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有限性逐渐显现出来。
新型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旨在推动城市化发展,提升城市化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和民生水平。
城镇化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新型城镇化进程旨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要素流动和互通有无,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
通过新型城镇化,可以实现城市规模适度扩大,城乡发展协调,就业机会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目标。
新型城镇化也是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问题至关重要。
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仅关系到城市建设规划的可持续性,也关系到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
研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2 重要性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土地资源的有限性逐渐凸显。
如果不能有效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将会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不仅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加剧土地资源的短缺。
其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过度开发土地资源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生态平衡,加剧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们的生存和健康。
因此,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充分认识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性,才能引起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重视,齐心协力,共同解决土地资源面临的挑战,实现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1.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的研究意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的研究意义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抚州市作为江西省重要的中心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本文通过对抚州市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推动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一、抚州市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抚州市人口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抚州市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抚州市城镇化率为46.7%,远低于全国城镇化率60.6%。
这表明抚州市人口城镇化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
1. 城镇化进程缓慢。
抚州市城镇化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人口迁入城镇的速度相对较慢。
2. 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
抚州市城镇化发展缺乏高质量的产业支撑,城市化水平相对低下,缺乏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3. 城乡差距较大。
抚州市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
二、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影响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城市化带动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2. 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扩张的平衡。
人口城镇化促使土地的集约利用,降低土地扩张速度,并且有利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引导土地利用方式。
3. 城乡土地利用差异的缩小。
人口城镇化可以推动农村土地向城市转移,减少农村闲置土地,缩小城乡土地利用差异。
4. 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相互促进,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扩大城市规模,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1. 加大城市发展力度。
加大城市规模和产业发展的投入,提高城市化水平,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城市。
2.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市的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市宜居性和竞争力。
周其仁:要人口城镇化 不要土地城镇化

据中国社科院去年发布的《城市蓝皮书》,2011年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超农村常住人口,被视之为中国社会的一个转折点。
但也有学者质疑,有相当部分“城镇人口”是“被城市化”的,从统计资料上看他们是城市人,但福利、住房、教育等都是农民工式的。
近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一次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国的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防止违反规律“人为造城”,以免出现“有城无市”和唱“空城,要为计”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让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该如何评当估中国前的城镇化进程,是否存在违反规律的“造城”,下一步又该如何推进一个健康的城镇化?新京报专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
■ 访谈嘉宾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现状城镇化“重地轻人”城镇化当然要有高楼大厦、地标建设、大型公共设施等,但前提是人和经济活动的积聚。
重视物理外观的城镇化很容易造成一个现象,就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土地的问题和改革的问题是连在一起的,不改革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城镇化。
要把改革放到城镇化的核心,这样才能走出健康的城镇化道路。
新京报:政府最近大力推进城镇化,就你的研究而言,“城镇化”该如何定义?健康的城市该有怎样的指标来确立?周其仁:城镇化首先是人口居住模式的变化,从乡村地区向城镇聚集。
简单来说,多少人住在乡村,多少人住在城镇,这样一个比例就称为城镇化率。
而城镇的特征就是人口密度比较高,经济密度也比较高。
新京报:你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城市化在本质上是自由及其权利保障的函数。
有自由及其权利保障的发展,才有城市文明,才有城市形态的物理外观。
但是追赶型的后发国家推进城市化,很容易倒因为果,把城市化的物理外观当作根本,以为占农地、盖大楼、上项目就是城镇化。
按照相关数据,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1%。
在这过程中,是否存在你所说的“倒因为果”的问题?周其仁:后发优势也很容易变成后发劣势。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也逐渐成为城市进行发展的关键问题。
在抚州市这样一个地处江西省南部的中小城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问题同样很突出,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和有效措施。
一、人口城镇化概述人口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和城市化的过程,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抚州市,人口城镇化的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城镇人口比例不断提高。
截至2019年底,抚州市城镇化率已达到50.14%,其中常住人口达到320.4万人。
土地城镇化是指城市用地扩大,城市用地面积占全区用地面积的比重增加的现象,它是人口城镇化的基础。
抚州市的土地城镇化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
与此同时,农村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化速度较快,这会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1、因数影响影响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人口增长率。
抚州市人口的增速逐年减缓,这对于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次是城市用地的供给。
城市用地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城市的建设需求,导致城市用地扩张难以实现;再次,城市化进程也会导致农村用地的减少,这会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2、对策建议(1)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和重要基础,必须依靠政府的投入和市场的引导来保障。
在此基础上,吸引更多的人口和投资进入城市,推动城市的发展。
(2)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果。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既有用地,增加土地使用的弹性,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使城市的增量与存量的结构达到平衡,同时合理设置规划指标和标准,确保土地利用和集约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绩效和效益。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中,必须充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推动城市化和生态建设相互协调。
在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规定和标准,建设生态优美的城市环境。
总之,抚州市的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问题。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浙江省69县市为例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浙江省69县市为例杨丽霞;苑韶峰;王雪禅【摘要】研究目的: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个角度探讨二者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变规律以及空间差异。
研究方法:采用重心转移模型以及人口城镇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指数的方法。
研究结果:(1)浙江省69县市的城镇人口增长率分布在0-46.37%之间;而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分布在0-149.70%,从数量上比较,部分城市二者出现失调现象;(2)通过重心转移模型发现,2005-2010年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转移了1891.04 m,建成区扩展的重心由南向北转移5029.73 m,二者重心转移的方向有所差异;(3)41个县市的协调性指数都达到了0.9以上,说明这些地区的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发展协调;10个县市的协调性指数在0.8-0.9之间,属于基本协调。
研究结论:浙江省的城镇化总体水平较高,但是不同县市中,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程度有所差异,所以在失调县市,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both evolution patterns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Shifting model and coordinate index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are used as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 Firstly, the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rates of 69 coun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range from 0 to 46.37%, while urban built-up area growth rates range from 0%to 149.70%. There is imbalance in some cities from the quantitative angle. Secondly, it can be known that the population focus has been 1891.04 m southwestwards away and the built-up extensionfocus has been 5029.73 m northwards away between 2005 and 2010 from shifting model. It shows the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Thirdly, coordinate development index of 41 counties are above 0.9, which means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of these areas are highly coordinate. And there are 10 other counties are believed to be developing coordinately since the index values are bigger than 0.8 but smaller than 0.9. Therefor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overall urbanization level of the whole Zhejiang Province is high though few counties are low in land use efficiency, which should be improved in the future.【期刊名称】《中国土地科学》【年(卷),期】2013(000)011【总页数】6页(P18-22,30)【关键词】土地管理;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差异【作者】杨丽霞;苑韶峰;王雪禅【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浙江杭州310018;浙江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浙江杭州310018;浙江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城镇化是中国当前“稳增长”和“调结构”的重要引擎,是社会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作者:赖渲文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5年第09期摘要: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是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人口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失衡是城市发展的巨大阻碍。
密集的城市人口为城市发展增添动力,稀缺的城市土地成为城市重要经济来源。
城市发展必须要注重综合资源的使用,要妥善处理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本文对我国人口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城镇化城市发展一、引言城镇化发展是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了“坚持走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化现代化道路”。
从1978年开始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速度加快,目前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城镇化水平处于急速上升加速时期。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导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出现不协调等问题。
我国城市如要稳步迈进现代化建设,必须要重视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在保证城市发展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崛起战略。
二、城镇化概述城镇化严格来讲,属于舶来品范畴,最早于1867年出现在西班牙A.Serda所编撰的《城镇化基本理论》一文中,英文名为“Urbanization”。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流行。
我国国内《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在1992年2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中将城镇化定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转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朝向城市人口转化,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大类。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所在,而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是实现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社会城镇化是城镇化重要发展环境。
只有四个方面共同协调发展,才能促使城镇化真正健康发展。
人口城镇化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或人口朝向城镇集中,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导致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土地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城镇建成面积增加,原城市周边土地资源被城市发展所开发利用,逐渐转变为城镇土地。
人口城镇化表现为人口朝向城市集中,这一活动过程中包括社会经济活动及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人们朝向城市转移的同时,生产方式同样发生变化。
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
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组织关系、行为习惯以及价值观念都会发生变化。
土地城镇化表现为城镇土地资源的扩展,将农业区纳入到城镇开发范围,土地性质发生变化,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改变,这就意味着城市集约土地资源及城市空间配置和土地结构形式的改变。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最终促进城市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镇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城镇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人口资源得到补充、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总量增加,土地产出增加,土地投资水平的提高,正是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结果。
三、人口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人口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外来人口市民化水平低于本地人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外来人口主要来源于农村,普遍表现为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居住条件较差,通常从事低端服务业或体力劳动。
外来人口多半以同业或同乡为群,居住在单位住房或城乡结合地区。
对于外来人口而言,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仅仅给予城市户籍并不能满足实际生活需求。
欠缺较强的城市生活生存能力,导致外来人口市民化水平相对较低。
此外,由于外来人口所从事行业的盈利空间及社会贡献度通常较小,无法为现代城市发展增添巨大力量。
为了实现城镇人口的完全市民化,必须要将城市雇佣工人转变为城市人口,重视流动人口的思想观念养成,采用帮扶措施,逐步提升外来人口城市生存能力,从而实现真正的城镇化。
2、城市社会面临较大的压力人口城镇化导致更多的就业人口开始从农村走向城市,从最早的个人变迁逐渐转变为举家迁移。
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都随着劳动力居住地域变化而进入城镇。
因此,城镇在教育、住房、医疗、社保等方面必然需要耗费大量资源,政府需要更多资源来弥补人口激烈增加所带来的社会消耗,同时也要弥补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支出。
城市人口新增数量较大,需要提供更多住房保障、满足养老需求、增加教育资源,导致原本紧缺的财政支出,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
3、农业人口转移后缺乏城市归属感目前,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的同时,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程度却降低。
城市流动人口缺乏同原有居民的交流,对城市社区政策参与度不高。
同时,由于长期的政策排斥导致城市流动人口无法得到相应尊重,遭受就业歧视。
城市流动人口对城市美好生活充满向往,但又受到排斥,加上缺乏维权意识,导致城市归属感较低。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休闲活动主要局限于同单位或同乡之间的交流,很少同本地城市居民之间进行互动,无法真正融入城镇社会生活中。
如何实现流动人口和本地城市居民之间的融合是人口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同时,对于城镇经济的健康运转和城市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二)土地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城镇建设盲目扩张,耕地资源被占用人多地少是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实际情况,部分城市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于城镇化建设进程、生态保护、农业生产等方面矛盾处理不当,一味地将土地扩展方式设置为从中心朝向外围蔓延。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周边的优质农田和耕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此外,城市建设速度过快,缺乏长期规范,建设随意带有盲目性等问题,导致大量耕地流失,部分城镇土地未得到充分利用。
城市房地产过分重视发展黄金地段的土地资源,而缺乏对城市周边及城乡结合区域的开发,导致土地经济发展失衡。
大量耕地受到破坏,城市盲目扩张,导致农业生产稳定性降低,城市土地资源未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2、人口转移,农业劳动力减少,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口朝向城镇发展,更多劳动力开始进入城市工作。
城市人口的就业范围多半为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原本用于耕种的土地资源被浪费。
大量农民搬迁到城市后,大量耕地无人耕种,即便是城市周边的耕种土地都被闲置,这无疑增加了土地闲置率。
城市扩展过程中,需要纳入周边土地资源,而待拆迁区域对于各类土地通常都是闲置状态,不利于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过多的城市土地资源被闲置浪费,无法得到充分应用,导致城市经济发展阻碍重重。
3、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低城镇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口及土地资源都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速度往往超过于人口城镇化进程。
城市土地利用布局较为分散、用地粗放、技术水平低,这都是我国众多中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缺乏长期合理的规划,导致城镇土地集约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城镇土地未得到充分利用。
近几年来,部分城市开始盲目建设、一味扩大城镇土地范围,大搞大广场、主题公园建设,对城市土地资源浪费较为严重。
各地随意开发建设工业区、开发区,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土地利用集约程度降低。
4、征地拆迁矛盾突出在我国《宪法》中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以补偿。
”在近几年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征地拆迁问题一直是饱受关注的重要话题。
同时,一系列征地拆迁矛盾及冲突事件时常发生,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批农民转移到城市中,而土地资源则以低廉的价格被出售给房地产开发商。
农民得到征地拆迁经济补偿后,在城市形成数量庞大的“贫民窟”,从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和气候迥异,作为多民族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大城市和小城市发展失衡,大城市人口过于聚集,小城市发展不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较为典型的差距。
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因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政府行为及地缘关系,同时也存在人们思想观念及文化素质差异,在当代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整体发展、整体提升。
四、我国人口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城镇化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的过度发展也滋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如出现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住房供应不足、环境质量降低、就业困难、社会治安问题增多等现象。
城市化现代安防展过程中,必须要正确对待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发展,只有促进人口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才能促使城市经济建设更加问题,城市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文明化、现代化。
(一)健全流动人口融入机制,加强农业转移人口再教育城镇化是人口朝向城市空间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口素质能力全方面提升的过程、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健全流动人口融入机制,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的再教育。
城镇化建设关键在于人,人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
城镇要健全外来人口融入机制,采取一系列激励政策,帮扶更多外来人口真正留在城市。
此外,要充分重视农业转移人口的再教育,鼓励外来农业人口专业技能、教育素质的综合提高,培养爱岗敬业、遵守公德、诚实守信的新市民。
通过提升健全外来人口融入机制,加强农业专业人口再教育,提升城市人口综合能力素质,为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动力。
(二)引入社会资本逐步提升城市社会承载力城镇现代化过程中表现的社会承载力降低是阻碍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留言市场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住房、教育、人口迁移等领域引入社会资本。
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共事业建设、文化服务事业、福利事业和教育社会培训事业中。
各类社会民间资本的融入,推动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既能提供更多就业职位,解决人口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又可以参与到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选择和我国城市国土资源相适应的城镇发展方式我国一直以来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在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求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要走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避免盲目占地、减少不合理用地,降低耕地资源浪费,在保持同城镇化建设步伐、工业化建设进程的同时,加大城市土地整理力度,有效保护城市土地资源。
充分发挥和利用城市化集约用地的优势,减少耕地资源浪费,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合理规划、合理利用、充分开发,发挥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稀缺性,重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是重要载体。
为了实现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必须要让土地使用者拥有更多财产权。
对于承包土地的抵押权、转让权、处置权等,要有的放矢。
对城市布局合理规划的同时,要降低土地资源浪费率。
在改建城中村等过程中,寻找管理实施的创新形式,促进土地流转朝向更高层次推进,从而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土地整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