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

合集下载

人口城镇化应与土地城镇化到底是什么鬼

人口城镇化应与土地城镇化到底是什么鬼

人口城镇化应与土地城镇化到底是什么鬼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从微观上关系到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空间及居民幸福感的大小,从中观上关系到城镇空间布局及交通通达性,从宏观上关系到粮食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

但是,苏信集团发现,在当前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上,不少人存在较大的认识偏差,认为我国土地城镇化相对人口城镇化过快,要求严格控制城镇用地扩张。

然而,这不利于正确处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和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认识偏差背后的内因和外因内因之一:城镇化与耕地面积呈现“负相关”关系。

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我国耕地面积明显减少,二者之间貌似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出于保护耕地底线及维持粮食自给自足的考虑,政府被迫采取了严格控制城镇用地扩张的政策。

实际上,在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制度下,城镇用地扩展基本不会影响耕地红线及粮食安全。

从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耕地增减成因数据看,1999—2008年建设占用对耕地面积减少的责任仅为17%,而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别为56%、23%。

并且,1997年以来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使建设占用的耕地均通过开发复垦整理等方式得到弥补。

内因之二:农民工群体在农村和城镇的“双重占地”加剧土地资源紧张。

当前,我国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不到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的50%,这意味着当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后,如果能够把农村人口原有的居民点用地部分地复垦为耕地,城镇化反而会节约耕地资源。

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及土地制度等制约,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子女未能市民化,这些人口既占用了城镇建设用地,还保留甚至扩大了宅基地等农村居民点用地。

其结果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在农村常住人口减少的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不减反增。

这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紧张,特别是耕地资源的紧张。

内因之三:工业用地粗放利用。

由于经济发展及招商引资竞争的需要,地方政府曾长时间免费或低价出让工业用地,这使得城镇建设用地中的工业用地利用粗放。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内容摘要: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城镇承载力不强、城市运行欠佳、城市特色不强、社会矛盾较多、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和矛盾。

分析其成因,除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等方面的因素外,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体制方面存在弊端,特别是规划体制、人口迁移体制、土地制度、财政体制、治理和管理考核政策的不完善。

关键词:城镇化,问题,成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约18%增长到2006年的大约44%,28年提高2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个百分点。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加速推进的态势,从1997年到2006年的10年间,城镇化率从%提高到44%,年均提高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平均有约1700万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

尽管如此,我国城镇化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制约着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造成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既有政策的原因,也有国情特点的原因,但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体制方面存在弊端,有些是属于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1.低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平均水平。

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低于与中国人均实际收入大体相当的国家55%的平均水平。

同时,尽管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快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但同这些国家在它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的城市人口增长率相比,中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却相对较低。

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城市人口增长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研究和咨询项目:《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的政策问题和政策选择》,2007。

2.城镇化水平存在虚高问题。

按现在的统计口径,虽然有很多人被统计在城镇人口中,但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公共服务不足等原因,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没有享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成果。

话题1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

话题1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

城市人口密度下降
城市发展不平衡
部分地区过度追求土地城镇化,导致 城市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影 响城市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城市人口密度 逐渐降低,表明土地城镇化对人口城 镇化的影响。
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的原因
经济发展驱动
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 要动力,而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 用往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土地城镇化容易受到经济发 展的影响。
农村改革与发展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 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 农村生产生活水平。
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培育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 经济多元化发展。
06
CATALOGUE
未来展望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趋势
人口城镇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成为城市居民。人口城镇化是城市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规划与建设
02
土地城镇化需要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提高城市品质和形象。
城市管理难度
03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管理难度相应增加,需要加强城市管
理和服务。
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
土地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土地流转加速,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 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02
土地城镇化通常通过城市规划和 建设来实现,包括城市基础设施 、住宅、商业和工业用地的建设 。
土地城镇化的重要性
土地城镇化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 的重要支撑。
土地城镇化能够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 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

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

第36卷 第5期2022年5月Vol.36 No.5May,2022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1 引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不到20%(1978年)提升到64%(2020年)[1],持续增长的城市人口驱使城市用地不断扩张。

人口和土地是城市系统核心要素,二者协调增长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2]。

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与人口增长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3-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城市土地过快扩张会加剧耕地和生态用地消耗,威胁城市生态环境,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5]。

已有研究普遍发现中国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6-8]。

例如,2000—2015年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是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的1.65倍[9]。

当然,doi: 10.11994/zgtdkx.20220513.183256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许 刚1,郑沐辰1,王亚星2,李 静1(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030)摘要:研究目的:全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异速发展的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并比较二者异速发展的测度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城市土地与人口增长率之比、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和异速增长模型测度全国、省域和城市3个层面二者之间增速差异。

研究结果:中国自1990年以来土地城镇化持续快于人口城镇化,2006年以后该趋势放缓,2020年该趋势初步扭转。

2006—2020年,超过80%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东北多数城市在城市人口负增长情况下,城市土地仍在扩张。

从城市规模来看,大中小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高三地理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三地理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三地理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高三的日子是苦的,有刚入高三时的迷茫和压抑,有成绩失意时的沉默不语,有晚上奋战到一1.梯田夜景主要靠灯光呈现,图中灯光主要沿A.山脊线延伸B.山谷线延伸C.等高线延伸D.河流延伸2.该地水稻丰收主要取决于A.水稻植株密度B.保水设施完备C.水稻收割迟早D.机械程度高低读下面的“日照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时D点为地方时6时B.此时C点为地方时8时C.图中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D.AB 是昏线4.此时,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是A.120°EB.100°WC.20°WD.60°E右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部分地区投影图,图中阴影部分为m日,空白部分为(m+1)日,读图完成5~6题。

5.P点的经度和地方时分别为A.90°E,6:00B.90°W,6:00C.90°E,18:00D.90°W,18:006.此时北京时间为A.m日22点B.m日16点C.(m+1)日14点D.(m+1)日8点下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A.①B.②C.③D.④8.表示大气逆辐射的箭头是A.①B.②C.③D.④下图为全球降水量随纬度变化示意图。

回答9~10题。

9.图中②处降水偏少的原因是13.多上升气流B.多下沉气流C.多气旋控制D.寒流影响10图中③处的盛行风向是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东南风下图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变化。

分析回答11~12题。

11.这段时间洞庭湖对长江洪水产生蓄积作用的时段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2.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A.降水B.下渗C.蒸发D.地表径流L湖原是新疆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

土地城镇化滞后人口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滞后人口城镇化
尹中卿提出,下一步户籍制度变革是农民进城的 关键,在提高城镇化的质量的道路上不能盲目地追求 统计数据上的城镇化率,而是要把实践人口的城镇化 作为主要任务。应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大中 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 程。以达到使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互相协调发展。
2023/11/5
分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
究认为,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峰值 在70%-75%之间,到2020年, 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到 2030年会接近67%左右。今后 20年,中国还将处在城镇化快速 发展的阶段,城镇常住人口还要 增加3亿左右。
2023/11/5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点击此处添加脚注信息 5
土地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
LOGO
Hale Waihona Puke 首先,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是共 识。总体上看,根据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数据预 算内,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即城市用地增 長率/人口增長率)为1.36—2.30,高于世界工人的 合理限度1.12。
其次,土地使用结构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中 国的土地使用过度地投向工业,地方政府竞相招商 引资,以极为低廉的价让格更多的土地出让工业用 地,住宅和商业用地、公共用地比例在整个土地使 用中所占比例过低。由此带来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公 共福利水平低下。
点击此处添加脚注信息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点击此处添加脚注信息 7
谢谢!
土地城镇化滞后人口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
在各地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情况下,大量农村土 地被低价征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 以来,城市通过低价征用农村的耕地或者集体建设用地资 源,获取了大量的资金,解决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人口城镇化: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原因分析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原因分析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原因分析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一个显著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那就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失调。

这种失调不仅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种失调。

长期以来,GDP 增长和城市建设规模等指标在考核中占据重要地位。

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显著的政绩成果,地方政府往往更倾向于大规模地推进土地城镇化,通过土地开发和城市扩张来拉动经济增长。

相比之下,人口城镇化涉及到人口素质的提升、社会保障的完善、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诸多方面,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努力,短期内难以体现明显的政绩。

其次,土地财政是造成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的重要因素。

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在利益的驱动下,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土地的征收和出让,以获取更多的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

然而,这些资金在分配和使用上,往往更多地倾向于物质性的建设,而对与人口城镇化相关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投入相对不足。

再者,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也是一个关键原因。

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使得农村人口在进入城镇后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他们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面临诸多障碍,无法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和定居,导致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滞后于土地城镇化。

另外,产业结构不合理也对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些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过于注重房地产等投资驱动型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能够吸纳大量就业人口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培育。

这使得城镇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无法吸引农村人口稳定就业和定居,从而导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脱节。

在规划层面,一些城镇在规划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布局和长远的规划眼光。

盲目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忽视了产业发展、人口分布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关系。

周其仁:要人口城镇化 不要土地城镇化

周其仁:要人口城镇化 不要土地城镇化

据中国社科院去年发布的《城市蓝皮书》,2011年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超农村常住人口,被视之为中国社会的一个转折点。

但也有学者质疑,有相当部分“城镇人口”是“被城市化”的,从统计资料上看他们是城市人,但福利、住房、教育等都是农民工式的。

近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一次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国的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防止违反规律“人为造城”,以免出现“有城无市”和唱“空城,要为计”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让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该如何评当估中国前的城镇化进程,是否存在违反规律的“造城”,下一步又该如何推进一个健康的城镇化?新京报专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

■ 访谈嘉宾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现状城镇化“重地轻人”城镇化当然要有高楼大厦、地标建设、大型公共设施等,但前提是人和经济活动的积聚。

重视物理外观的城镇化很容易造成一个现象,就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土地的问题和改革的问题是连在一起的,不改革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城镇化。

要把改革放到城镇化的核心,这样才能走出健康的城镇化道路。

新京报:政府最近大力推进城镇化,就你的研究而言,“城镇化”该如何定义?健康的城市该有怎样的指标来确立?周其仁:城镇化首先是人口居住模式的变化,从乡村地区向城镇聚集。

简单来说,多少人住在乡村,多少人住在城镇,这样一个比例就称为城镇化率。

而城镇的特征就是人口密度比较高,经济密度也比较高。

新京报:你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城市化在本质上是自由及其权利保障的函数。

有自由及其权利保障的发展,才有城市文明,才有城市形态的物理外观。

但是追赶型的后发国家推进城市化,很容易倒因为果,把城市化的物理外观当作根本,以为占农地、盖大楼、上项目就是城镇化。

按照相关数据,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1%。

在这过程中,是否存在你所说的“倒因为果”的问题?周其仁:后发优势也很容易变成后发劣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在全国19个省 (市、区)调研时发现,近年来,不 少城市都在大规模发展新城、新区, 在不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阶 段特点的情况下,盲目复制和模仿了 大量商业地产项目。
一位接近住建部的人士表示,各地的 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口城市化,部分 地方政府存在盲目扩张的情况,商业 地产过剩的情况,尤其在三四线城市 的商业地产过剩的情况较为普遍,目 前国家层面城镇化方案中,也在研究 如何加强规划控制。
与优质耕地资源的空间分布高度重叠。 另一方面,13亿人口要吃饭,粮食问 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们自己的饭 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这是 国家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略, 必须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
Hale Waihona Puke 据其判断,当城镇化率峰值将在70% 到75%之间,从现在到2030年中国将 新增城镇人口3亿人。在巨大的数字后, 也存在诸多问题,韩俊表示,如果在 本轮城镇化下,与其相关的土地制度、 公共服务制度、户籍制度和融资机制 跟不上,城镇化所蕴含的内需潜力难 以充分释放,人口城镇化建设更是难 以跟上土地城镇化建设
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 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 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 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 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 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 口居住在城市。
土地城镇化远超人口城镇化
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司长严之尧日 前在中国国土资源报撰文称,城镇化 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要转移1400 万人,用地287万亩。如果城镇化率达 到80%,至少还需要8000万亩土地。
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
如何看待?
基本概念
人口城镇化:通常指人口向城镇集中
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从而变 乡村人口为城镇人口,使城镇人口比 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也含静态意义, 表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或接近饱和, 城市生活方式全面普及的一种状态。 或称人口城市化。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 口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
在加快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历程中,中国
将长期面临供需矛盾难解的命题:一方面, 资源总量短缺是我国的大国情。在全国960 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上,宜居生产空间只 有约 300万平方公里,而适宜大规模、高强 度开发的仅约180万平方公里,且集中分布 于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以东,与优质耕地 资源的空间分布高度重叠。另一方面,13亿 人口要吃饭,粮食问题始终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