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景观结构

合集下载

景观生态学-第二章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景观生态学-第二章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1)种植斑块(planted patch) 原因:由人种植植物而产生的特点:人维护、存留时间长。
(2)聚居地(homes habitation) 特点:受人干扰的景观中最显著并无处不在的景观成分之一。 物种:人、引进的动植物、不慎引入的害虫、从异地移入的 本地种。 例如:村落、城镇
引入斑块
除了上述4种斑块类型外, Forman和Godron (1981,1986)还讨 论了另外两种,即再生斑块 (regenerated patch)和短生斑块 (ephemeral patch)。
1967年麦克阿瑟和威尔逊创立岛屿生物地理学理 论。他们认为岛屿钟的多样性取决于物种的迁入率和 灭绝率,而迁入率和灭绝率与岛屿的面积、隔离程度 及年龄等有关。
S=f(+生境的多样性-干扰+面积-隔离程度+年龄)
(1)陆地景观
陆地景观与岛屿有所不同,斑块的边界并不明确, 并且隔离程度的重要性降低。
S=f(+生物多样性-(+)干扰+面积+年龄+本底异 质性-隔离程度-边界不连续性)
1、对能量、营养物质分配的影响 斑块与基质之间、斑块与斑块之间存在着过渡带,即所谓的
生态交错区(也称为边缘)。
边缘区
内部区
边缘区
1 面积对能量和养分的影响
一般的情况总是大斑块比小斑块含的能量和养分 丰富。也有不同,比如,一个小斑块(麦田)从边缘 到内部我们会 发现边缘产生的产量高于内部。
原因:充分利用光、温度、水、且竞争少。 动物的分布也会因边缘内部的喜爱程度而有所不 同。许多野兔、野鸡等喜欢在边缘地带活动,食草与 食肉动物也经常在边缘地带活动,边缘单位的生物量 也高于内部。
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由各种生物对干扰的抵抗能 力和干扰后的恢复能力决定的。例如,某一景观中经过人 工清除或采伐后,有的物种消失,有新物种入侵,有的物 种仅个体数量发生了变化。

景观生态学第1-2章

景观生态学第1-2章

1983年在美国 Allerton公园召开的景观生态学讨论 是北美景观生态学发展的里程碑。会议参加人都是美 国著名生态学家,会议对当时景观生态学发展现状和 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强调空间异质性和尺度 的重要性。为北美景观生态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后来 也成为了国际景观生态学的主流。 1986年, Forman出版了非常有影响的“景观生态 学”专著,成为景观生态学的经典教科书。 1987年,国际“景观生态学”杂志在美国创刊,成 为景观生态学的主要论坛。
第一章 景观生态学概述
1.1 景观和景观生态学 一、景观(landscape)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目前尚无统一定义,有多种表述。“景观”一词最早来 源于希伯来语的《圣经》中,用来描述耶路撒冷城美丽 的景画。 风景:景色,景致,一般指自然风景。 自然地理区域:是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水文和 植被的综合体。 生态学定义: FORMAN “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聚合 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区域。“
景观生态学
彭世揆编 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仅供学习参考
参考书 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 肖笃宁主编 1991科学 出版社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 邬建国 2000 高 教出版社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傅伯杰等 2002科学出版社 景观生态学 徐化成 1996 林业出版社 景观生态学 2006年 余新晓等 高教出版社
Troll(1968) 对景观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的主要的、综 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相互关系可以从明确的 分布组合(景观镶嵌、景观组合)和各各大小不同等 级的自然区划表现出来。 R.Forman和 M.Godron( 1986)在合著 《 Landscape Ecology》一书中认为:“景观生态 学探讨生态系统——如林地、草地、灌丛、走廊和 村庄 ——异质性组合的结构、功能和变化。”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由于实际景观中生境斑块多呈聚集型分布,如存 在有利于物种迁移的廊道,或者由于生物个体的 迁移能力很强,可以跳跃过一个或几个非生境单 元,其PC值或临界景观连接度通常要比经典的随 机渗透模型所得出的理论值为低。


生物在景观中的渗透不但依赖于景观结构, 也取决于物种的行为生态学特征。 生境面积的减少对于生物个体和种群迁移 有生境损失效应与生境隔离效应两种影响, 其中后者表现出明显的临界阈现象。
三、渗透理论

在物理流体学上,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 界密度(critical density)时,渗透物突然能 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这种因为影 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 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 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显示出由量变到 质变的特征。

景观连接度对于种群动态、水土流失和干 扰蔓延等的影响,都属于广义的临界阈现 象。 火灾蔓延、病虫害扩散、生物多样性衰减 与生境破碎化


种群的个体分布并不总是与生境适应性相 一致,适宜的生境被种群占据,种群密度 也并非总能作为生境质量的指标。
某一物种的个体可能会出现在对其不适宜 的第生境中,甚至集中到汇生境,此时如 果没有持续的迁入量,将导致种群就地灭 绝,种群空间理论和源-汇系统理论从不同 侧面对此过程做出了解释。

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作为镶嵌体的景观按其所含的斑块粒度---用 斑块的平均直径量度,可区分为粗粒和细 粒景观。
由于景观结构的镶嵌性,其中若干空间要 素(廊道、障碍和高异质性区域)的组合, 决定了物种、能量、物质和干扰在景观中 的流动或运动,表现为景观的抗性作用。

五 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生物物种与营养物质和其它物质、能量在各个空 间组分间的流动被称为生态流,他们是景观生态 过程的具体体现。 物质运动过程总是伴随着一系列能量转化过程, 斑块间的物质流可视为在不同能级上的有序运动, 版跨的能级特征是由其空间位置、物质组成,生 物因素以及其他环境参数所决定。

景观生态学-2

景观生态学-2

浙江台州永宁河、 浙江台州永宁河、椒江生态廊道规划
4、廊道网络及其构成要素 、
⑴ 廊道网络 廊道-连接 网络。城市生态网络。 连接-网络 廊道 连接 网络。城市生态网络。 结点(节点 节点node) ⑵ 结点 节点 有些网络交点起到结点的作用,中继点。比廊道宽, 有些网络交点起到结点的作用,中继点。比廊道宽, 但作为独立景观要素又太小,小片地块, 但作为独立景观要素又太小,小片地块,同面积中的 物种多样性一般大于廊道。 物种多样性一般大于廊道。 连接程度及连接类型。 连接程度及连接类型。 网眼:网眼大小。 农田防护网;距离、面积。 ⑶ 网眼:网眼大小。如,农田防护网;距离、面积。 道路密度,长度。 道路密度,长度。
⑷ 河流廊道的宽度与结构
宏观整体结构: 宏观整体结构 一个由河流廊道串起一系列小的自然斑 并连接几个大型自然斑块。 块,并连接几个大型自然斑块。范围可定义为百年一 遇的洪泛区。包括滨河带,沿河的植被带、蓄滞洪区、 遇的洪泛区。包括滨河带,沿河的植被带、蓄滞洪区、 湿地等,形成串珠状的河流走廊。 湿地等,形成串珠状的河流走廊。 • 一条完整的河流廊道还应考虑: 一条完整的河流廊道还应考虑: 各种支流(间歇性和非间歇性)、溪谷和沼泽。 )、溪谷和沼泽 各种支流(间歇性和非间歇性)、溪谷和沼泽。 与河流相连的潜在或实际的侵蚀或沉积地区。 与河流相连的潜在或实际的侵蚀或沉积地区。包括陡 土壤不稳定区、周围湿地及其他易受到干扰、 坡、土壤不稳定区、周围湿地及其他易受到干扰、侵 蚀或可能成为沉积物“汇’的地方。 蚀或可能成为沉积物“ 的地方。 其他一些不与河流直接相连, 其他一些不与河流直接相连,但是却对沉积物的输入 有重要影响的地区。如附近的房地产开发、 有重要影响的地区。如附近的房地产开发、森林砍伐 以及紧邻河流的农田等。 以及紧邻河流的农田等。 地下水及河流的水源补给及倒灌区。 地下水及河流的水源补给及倒灌区。需要经过详细的 水文水分析。 水文水分析。

景观生态学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原理

景观生态学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原理
✓ 最后,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如种群控制机制、种间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生物地 球化学过程中的反馈调节机制。
1.3 等级系统理论
等级系统理论是由H.H.Pattee和H.A.Simon等在20世 纪60-70年代提出的关于复杂系统结构、功能和动 态的系统理论,即自然界是个具有多水平分层等 级结构的有序整体,在这个有序整体中,每个层 次或水平上的系统都是由低一层次或水平的系统 组成,并产生新的整体属性。
1.2 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1967) 提出的,在1977年荣获了诺贝尔奖。
该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各 元素的作用具有非线性的特点,正是这种非线性 的相关机制,导致了大量离子的协同作用,突变 而产生有序结构。”
普利高津把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 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信息是指不确定性的量度,系统的组织程度和有序程度,物质能 量时空不均匀性的表现;
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所处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涨落是对系统稳定平衡状态的偏离,有称干扰和嗓声;
突变是指外部条件连续变化时系统发生在跃迁临界点上的不连续 性;
自组织是系统自发走向有序结构的性质和能力。
系统论的意义在于体现了整体的基本原则。
远离平衡态的区域不再局限于要素间单一的线性组合, 这是因为在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与作 用,生态系统有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状态转到一 个新状态。
(3)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联系
非线性是一个数学名词,是指两个量之间没有像正比 例那样的直线关系。
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景观异质性的意义表现在3个方面:
(1)景观异质性是景观尺度上景观要素组成和空间 结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由于景观生态学特别强 调空间异质性在景观结构、功能及其动态变化过 程中的作用,许多人甚至认为景观生态学的实质 就是对景观异质性的产生、变化、维持和调控进 行研究和实践的科学。因此,景观异质性概念与 其相关的异质共生理论、异质性—稳定性理论等 一起成为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完整word版)景观生态学重点题目

(完整word版)景观生态学重点题目

景观生态学重点第一章1、景观生态学的主体来源是什么?主体来源于地理学的景观学和生物学的生态学。

2、什么是景观?景观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景观: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基本特征:(1)是一个生态学系统:由不同的生态系统镶嵌组成的,不同生态系统之间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物种交换途径而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形成一个整体。

(2)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景观是在人类和自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仅具有特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而且与特定地域文化特征(人类的各种干扰活动、文化习俗等)相对应。

(3)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是由异质性生态系统镶嵌而成的。

(4)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人类和动物均需要2种以上景观要素才能生存与发展。

即人类需要在多种生态系统内部才能完成各种活动。

(5)具有经济、生态、文化等多重价值:不仅具有生物生产力和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而且具有美学(观赏、文艺创作)价值和为教育、科研、性情熏陶等提供场所的价值。

3、什么是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变化?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之间通过什么途径发生相互作用?景观结构:研究景观的组成与空间格局特征。

如各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空间构型等特征,能量、物质和物种在景观中的分布状况。

景观功能:研究景观要素(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

即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体在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过程及其与景观结构、干扰等之间的关系。

景观动态: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及其机理。

具体地讲,景观的组成成分、形状和空间排列方式,能量、物质、生物有机体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分布状况的变化,由此导致能量、物质、生物有机体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过程的变化。

不同生态系统之间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物种交换途径而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形成一个整体。

4、什么是景观要素?它与景观有何区别与联系?景观是由若干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聚合体,因此:(1)景观要素:组成景观的生态系统,也称为景观成分。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1.什么叫景观?答:景观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

泛指自然景色,景象。

2.什么叫景观生态学?答: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

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

它已成为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

3.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答: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及景观的规划管理。

景观结构:指的是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景观功能:指的是多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流,物质流和物种流。

景观变化:指的是景观在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管理:是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

主要内容是通过综合分析景观特征,提出景观利用管理最优化方案。

包括下述内容:(1)景观生态分类;(2)景观生态评价;(3)景观生态规划设计;(4) 景观生态生态规划设计实践。

4.德国科学家 C.Troll在景观生态学界的贡献是什么?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会重提他的科学贡献?答:通过对自然界中生命与环境关系的观察与思考,建立了植物生态学学科体系。

原因:景观观生态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肖笃宁等,1997)。

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

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这门新兴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要想能够对其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就必然要涉及以上两门学科中的一些相关思想的发展。

地理学中,由于其学科跨度很大,并不是每一分支都与现代景观生态学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

景观生态学重点

景观生态学重点

景观⽣态学重点第⼀章绪论1.景观(综合理解):景观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形态特征与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有⼀定⾃然和⽂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物的栖息地,处于⽣态系统之上,景观具有经济、⽣态和⽂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

2.景观⽣态学:景观⽣态学是地理学、⽣态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门新的综合学科。

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态过程的相互作⽤。

3.⽣态学:研究⽣态系统(存在于⽣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个功能单位即可称为⽣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发⽣发展的进化规律与调控⽣态平衡机理的科学。

4.景观⽣态学的科学地位景观⽣态学的产⽣是基于地理学和⽣态学的结合,它是把地理学研究⾃然现象空间关系的横向关系,同⽣态学研究⽣态学系统内部功能关系的纵向⽅法相结合,是以地理学与⽣态学之间的交叉为主体的⼀门交叉学科。

以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物种流在地球表层的迁移与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景观优化利⽤和保护的原理与途径。

5.景观⽣态学的由来与发展景观⽣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1939年德国区域地理学家Troll创造了“景观⽣态学”⼀词。

1968年,Rintelen理论与应⽤植物社会学私⽴研究所所长Tuxen主持召开了⾸届国际景观⽣态学研讨会。

1982年10⽉,在捷克举⾏的第六届景观⽣态问题国际研讨会上成⽴了国际景观⽣态学会(IALE),标志着景观⽣态学⾛向⼀个新的发展⽔平。

1981 年在荷兰举⾏的“第⼀届国际景观⽣态学⼤会”及1982 年“国际景观⽣态学协会”的成⽴。

6.景观⽣⽣态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内容:(1)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态学过程的的相互作⽤,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

这些作⽤主要体现在能量、物质和⽣物有机体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运动过程中。

(3)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态交错带,物种数目相对较小。一般来说,地处环境条件突然变
化的生态交错带(如河岸带)或层次结构急剧变化的生态交错带 (森林边缘),生物多样性高。
西洞庭湖湿地
若尔盖湿地
三江湿地
第五节 景观功能
景观要素内部及其之间的能量和物质流动, 以及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是景观过程的 基本功能。 景观的一般功能包括景观的生产功能、生 态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功能。
据进行最低估计,获得全球生态系统提供的
服务总价值为:每年平均33万亿(16-54万
亿)美元,与之相比,全球GNP的年总量为 18万亿美元,即全球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大 约为全球GNP的1.8倍。
BioScience1997年的一篇报道认为生物多样 性的恢复与保育对每个国家都很重要,它提供经 济和环境效益。估计美国每年从生物多样性,如 有机废物处理、土壤形成和生物固氮等方面可以 获得3000亿美元。 我国国家环保局估计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 价值每年达2000亿美元,间接使用价值达4万 亿每年。
1.传输通道功能
2.过滤和屏障功能
3.生境功能
4.资源或产品功能
5.美学观赏功能
三 廊道的结构特征
曲度:常用廊道中两点间的实际距离与他们 之间的直线距离之比来表示。 宽度:宽度变化对物种沿廊道或穿越廊道的 迁移具有重要意义。 连接度(连通性):可以用单位长度廊道中 的断点数来表示。廊道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三节
基 质
对景观动态具 有控制作用
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 的景观要素类型。
如:森林基质、草原基质、农田基质
范围广、连接度最高, 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 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 型。景观中的背景地域。
基质的判定
• 相对面积 • 空间上的连接度 • 动态控制作用
三个景观基质的例子:
例一:大兴安岭满归林业局原始林景观要素类型

廊道的类型
线状廊道 带状廊道 河流廊道
线状廊道:是一条很窄的,主要由边缘物种组成的
狭长条带。
线状廊道与带状廊道的对比
带状廊道
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带 状结构。包含一个内部环境;除有边
缘种外,内环境中还含有较丰富的内部 种。
如:高速公路、宽林带、宽动力线等。
河流廊道
线本身又是生物与非生物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类
交错带被认为是具有监测全球变化的综合作用。
(七)生态交错带与生物多样性
生态交错带通常既包括相邻群落的许多物种,还包括只生活
在生态交错带内部的物种,因此生态交错带中的物种数目及密度 一般比相邻群落大。 大量事实证明很多生态交错带富于生物多样性,但是并不是所有 的生态交错带都具有高的生物多样性。空间和时间波动极大的生
第二章
景观结构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景观结构
斑块间的空间关系
景观功能
空间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景 观 动态
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改变
各生态系统或亚系统、 土地利用类型
景观结构:
景观组成单元(景观要素)的 类型、多样性及其数量关系特征。
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
尺 度 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均质同一的单元。
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
大小 宽度 形状 生物结构 限制因素 内部异质性
密度
分形维数 生态交错带形状的复杂性程度 垂直性
外形或长度
曲合度
(3)生态交错带的功能
(1)通道或廊道:景观中的许多流(物流、能流、信息流、 物种流等)是沿生态交错带流动的,此时交错带相当于廊道。 (2)过滤或屏障:穿越生态交错带的流在质、量和速度上大 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的交错带相当于—个半透膜; (3)源:由于景观边界两侧物质和能量水平的差异,导致生 态流自景观边界向相邻景观单元的净流动,起到源的作用。 (4)汇:景观边界可以聚集生态流。
•相对面积
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它 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如果某种景 观要素占景观面积的50%以上,那么 它很可能就是基质。
•空间上的连接度
如果某一空间在延续途 中未被其它边界所穿插、 隔离,就认为该空间是 完全相连的。
基质是景观中连接最好的景观要素,并包围其 它景观要素。但基质通常并不完全连接在一起,而是 被分成几块地段。
• 主要成因机制或起源包括: • 自然干扰 • 环境异质性 • 人类种植
根据斑块的起源或成因机制将常见的景观斑 块类型分为4种:
干扰斑块 残存斑块 环境资源斑块 引进斑块
1 干扰斑块
起源:自然干扰和人类干扰。一般由短期局部性干扰 形成;也可由长期持续干扰形成,主要是由人类干 扰引起的;有时,长期自然干扰也能够形成干扰斑 块。 特点: 基质未受干扰,而斑块受到干扰。 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通常是恢复最 快的斑块类型。
一般地说,物种多样性随斑块面积的增加 而增加。
3 对生境适宜性的影响
作为生物栖息地的斑块,斑块大小对不 同物种的意义差别很大。

斑块形状
1
2
5
4
边周 不 缘长 同 值、 形 面状 积斑 和块
3
内缘比
斑块形状的意义:
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大 对生物的扩散和觅食有重要影响 园林美学的意义
第二节
含义:指沿河流分布而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 带,包括河床边缘、河漫滩、堤坝和部分高地。
河流廊道
河流廊道的结构与功能
功能:
它控制着河水及周围陆地进入河流的物质流动。 它影响河流本身的运输。 侵蚀、养分流、地表径流、洪水、沉积作用、水 的质量都与廊道的宽度有关。 它为物种的迁移和栖息提供了条件。 为人类运输航道、物质资源、保护作用。
廊道
又称走廊,指景观中与相邻两 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
一 廊道的起源
环境资源廊道:由环境资源在空间上的异质性 线性分布形成。如河流廊道。
干扰廊道:由带状干扰所致。
残存廊道:是周围基质受到干扰后的结果。 种植廊道:由于人类种植形成。
二 廊道的作用
双重作用:将景观分离、将景观连接
人文景观的文化功能
1)提供历史见证,是研究历史的好材料。
2)提高景观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 3)丰富世界景观的多样性。
景观的生态功能
指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 态系统服务。
服务指不能在市场上买卖,但具有重要价值 的生态系统的性能,如净化环境、保持水土、 减轻灾害等。
Castanza根据已出版的研究报告和少数原始数
4 引进斑块
(1)种植斑块
起源: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将植物引入 某些地区而形成的局部生态系统。
特点:在斑块内,物种动态和斑块周 转速率主要取决于人类的管理活动。
(2)聚居地
起源:人类干扰。 特点: 聚居地内的生态结构取决于代替自然生态系统 的生物类型,包括人、引进的动物、不慎引入 的虫和从异地移入的本地种。 聚居地高度人文化,其持续性部分取决于人类 管理的程度和恒定性。

1
斑块大小(斑块规模)
对物质和能量的影响
一般,斑块内的能量或养分总量与斑块的面积成 正比。然而,斑块内的能量和养分含量不仅与斑 块的大小有关,还与斑块内部和边缘带的比例 (内缘比)有关。
受斑块大小影响的内部区域和边缘带
2
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景观中斑块面积的大小、形状以及数目 对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学过程都会有影响。
第一节
斑块
斑块:依赖于尺度的,外观上不同 于周围环境(基质)的非线性地表 区域,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 实体。
一、斑块起源
一场大火后的早晨,我们迫不及待地去考察 漆黑一片的景观。这是一个可怕的景象!但最令人 感兴趣的是景观上零星分布的许多种斑块,两处孤 立的火已燃起。附近一处小斑块已化为灰烬,而且 大火已向远处蔓延。经对其考察,发现随有火焰跃 过但依然保留着植被的几个斑块。我们返回未燃烧 的地区时,要穿过小片沼泽。这个斑块由于土壤过 湿,具有完全不同的动植物。随后,来到一片开垦 地,并眺望一块微风吹拂的谷物斑块。
斑块数 景观要素类型 落叶松林分 樟子松林分 总块数 818 88 百分率(%) 总面积 55.05 5.65 29728.5 2256.1 面积 百分率(%) 58.3 4.42
白桦林分
杨柳林分 火烧迹地 沼泽地 水域 裸地 总计
196
63 192 83 10 40 1486
13.10
4.24 12.96 2.31 0.67 7.69 100
3701.2
860.4 7834.3 6281.3 200.8 100.8 50926.5
7.27
1.70 15.37 12.33 0.39 0.70 100
例二:极端的均匀广阔类型(科左后旗)(表);
科左后旗土地利用现状表(1995)
例三:整个景观 均是由彼此不 同的小斑块 组 成,看起来象 由碎片构成的 一幅镶嵌画 (双台子河口 自然保 护区) (表)。
• 对景观总体动态的控制程度——功能指标
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好的景观要素 类型往往也控制景观中的流。基质中的优 势种也是景观中的主要种。 基质主要是通过产生未来景观来控 制景观动态。
基质的结构特征:
孔隙率:单位面积基质中的斑块数目, 即斑块密度。 边界形状:基质与其他景观结构成分之 间边界的形态。 连通性:
景观的生产功能:指景观能够为人类社会
和生态系统提供物质产品和生物生产的功能。
景观的美学功能:是一个范围广泛、内涵
丰富、比较难于确定的问题。
自然景观
峨眉山
景观的文化功能
自然景观的文化功能 1)自然景观是艺术创作的来源之一。 2)自然景观陶冶人的情操。
3)自然景观是人类学习的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