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上市公司在融资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上市公司在融资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上市公司再融资研究文献综述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直接融资。

再融资对上市公司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证券市场的再融资功能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

这里我将对《北京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服装业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_问题及对策》等十六篇论文进行总结归纳,深入探讨有关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问题。

一·《北京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文献时间:2013年5月来源:老师给予作者:张鹏(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谷泽北(中央财经大学,北京)摘要:近年来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对绩效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不同的结论。

本文对北京市上市公司相关数据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发现北京市上市公司存在股权再融资后绩效指标下降的现象。

本文探讨了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主要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研究的主要问题:北京市上市公司再融资对其业绩有何影响,并探讨可能的原因。

影响再融资后绩效水准的因素:(一)指标选取:1.货币资金留存比率(CASH),2.财务杠杆比率(LEVE),3.Herfindahl_5 指数(HERF),(二)数据分析:1.货币资金留存比率对于经营绩效水准的影响,支持了本文的假设 1说明货币资金留存比率较高的公司经营绩效较低,再融资并不能提升其经营绩效。

2.财务杠杆比率对于经营绩效水准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了假设 2,再融资后高杠杆样本的经营绩效提升较为显著,反映出再融资对杠杆比率高低不一的上市公司具有不同效果。

3.Herfindahl_5 指数(HERF)本文的结论印证假设 3,说明股权集中程度高不利于公司经营绩效水平的提升,大股东可以通过“隧道效应”侵蚀公司利益,而中小股东却无力与之抗争。

建议:一)内部控制从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优化投资决策机制等等这些角度切入,强调上市公司内部监管和合理的制度建设。

关于融资方式的文献综述

关于融资方式的文献综述

关于融资方式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献综述先对筹资和融资做出基本判断,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传统融资方式和新型融资方式做出详细阐述。

前言通过对书本的学习,在切入主题说明融资之前,我们应该对筹资和融资做出判断,因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常常有人将两者混为一谈,互相串用或替用,包括之前我也是这样的。

融资和筹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筹资活动除包括融资即从企业外部筹集资金之外,还应包括通过对企业内部资金的合理安排,如税后利润、折旧、投资收益等,以筹集企业为发展某一项目的资金而所做的财务安排。

方式有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向银行借款、利用商业信用、发行公司债券、融资租赁、利用留存收益和杠杆收购等。

筹资是比较多元的,可以到政府去申请拨款补助或资助,也可以到民间去借贷,还可以到金融机构去融资。

融资是指从企业外部筹集资金的方式,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其中,直接融资主要是指直接向资金持有人,如股东、投资人等筹集资金的方式,比如在股票市场发行股票,以获取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经营等;间接融资主要是指通过金融机构,如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以借入长短期借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得资金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讲,筹资的概念要大于融资的概念。

正文从大量的总结性文献可以得出以下内容,从融资途径看有:(1)银行(2)融资平台(3)信用卡(4)保单质押(5)典当行(6)委托贷款;从融资形式上看常见的形式有:(1)银行贷款(2)股票筹资(2)债券融资(3)融资租赁(4)海外融资(5)典当融资(6)P2C互联网小微金融融资平台(7)基金组织(8)银行承兑(9)直存款(10)银行信用证(11)委托贷款(12)直通款(13)对冲资金(14)贷款担保(15)国家性基金。

其实总结上面这么多种方式,融资方式可以分为四大类28种模式:第一类:债权融资模式,债权融资:企业融入的资金成为企业债务、企业必须约定按期偿还的融资,如银行贷款,民间信贷,发行企业债券,债券类信托产品,租赁等。

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及成因文献评述

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及成因文献评述

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及成因文献评述内容摘要:本文对国内学界有关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及其成因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多数学者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换言之,拟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前有着谋求公司首次发行股票并成功上市的强烈冲动,公司上市之后则强烈偏好配股或增发等股权再融资方式;同时,国内学界还从融资成本、公司治理结构、盈利能力与成长性视角,探讨了上市公司选择融资方式的成因。

关键词:融资增发配股可转换公司债券所谓融资方式,是指公司融入所需资金的形式、手段、途径与渠道。

对于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国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企业会优先选择保留盈余,其次是负债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即遵循啄食优序融资理论(Myers,1984;Fama和French,2002)。

中国上市公司是否也遵循如此融资次序呢?对该问题国内学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拟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以揭示已有文献的贡献和疏漏。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张人骥、况成友(1995)从沪市随机抽取了30家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四分值分布法对1992年、1993年样本公司的资本结构状况进行了描述统计。

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都严重依赖于外部筹资,内部筹资所占的比重平均不超过5%;而在外部筹资中又明显偏好于权益筹资,举债资金来源在样本公司中不超过权益筹资的70%。

阎达五、耿建新与刘文鹏(2001)发现,作为外部股权融资的配股是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方式,在2000年,达到证券监管部门配股条件的沪市上市公司中,约有69.26%会公布或实施配股方案。

黄少安、张岗(2001)的研究表明,1993-1999年间,上市公司再融资中股权融资占融资总额的比例平均约为50%,且多数年份超过了70%。

陆正飞与高强(2003)就“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和负债融资有无偏好”问题对391家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是:约73.91%的样本企业偏好股权融资,而仅26.09%的样本公司偏好债权融资。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文献综述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文献综述

147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文献综述蒋忠玉曾涵钰作者简介:蒋忠玉(1995.1-),女,汉族,江西赣州人,初级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曾涵钰(1994-),女,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赣州341000)摘要: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对公司会产生巨大影响,文章先对国外融资理论发展进行综述,再对国内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进行综述,得出我国大部分企业偏好股权融资,这与西方优序融资理论有着较大差异,接着对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最后,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偏好上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

关键词:融资偏好;股权融资;资本结构一、国外融资理论发展综述(一)MM 定理关于融资,开创性的研究是MM 定理,1958年,MM 定理由美国学者莫迪戈连那和米勒(Modigliani and Miller )[1]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提出,开创了现代企业融资理论的时代。

MM 定理阐述,在没有公司所得税和个体所得税等环境下,上市公司无论用负债进行筹资还是用股权进行筹资都不会对公司的市场总价值有影响。

(二)优序理论1984年,Myers 和Majluf [2]按照信号传递的原理提出了优序融资学说,他认为,由于内源融资不需要与投资者签署约定,也无需支付各种财务费用,而且所受的限制少,因而是在所有融资形式中是最应该选择的。

第二就是低风险债券,其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可以忽视。

然后是高风险债券,因为相较于低风险债券,它的财务风险更高。

最后在无法筹集到资金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发行股票。

即该理论以为企业最佳的融资顺序依次是“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

二、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综述(一)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实证综述张英明(2005)[3]对1999 2000年盈利能力比较强的上市公司研究发现,外源融资比例将近占融资总比例的7分之6;对于营业亏损的上市公司,内源融资比例平均为负数,这意味着亏损的上市公司在融资选择上全部选择外源融资。

企业融资文献综述(5篇)

企业融资文献综述(5篇)

企业融资文献综述(5篇)第一篇:企业融资文献综述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分析文献综述摘要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

实践证明,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的重要力量。

融资困难一直是阻碍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

应针对我国当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环境特征,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建立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诚信系统,有效降低银行的信息成本,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快风险投资业发展,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强大的资本支持等,以改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环境。

关键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前言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只重视改善大型企业的生存环境,而对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而这些企业的融资意识也非常薄弱。

政府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政策扶持力度也不够。

西方国家政府扶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政策措施有贴息贷款、政府优惠贷款、银行贷款信用担保等。

我国政府为了支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些支持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但力度相当有限。

一方面,针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贴息贷款、优惠贷款有限,另一方面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方面也显得滞后。

而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已经积累了比较久的经验,有了一些较成熟的政策和措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国外现状研究及借鉴周慧在《事业财会》发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环境的国际比较》一文,(2004,2.),调查指出,为消除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因素,确保中小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美国(1890)制定了《反托拉斯法》来避免垄断对中小企业的不利影响。

美国联邦政府设立了小企业管理局,授权其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指导,并为中小企业获得政府的订货合同提供帮助。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策略研究方法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策略研究方法综述

经济管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策略研究方法综述张 潼 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近年来,学者们较多地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策略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从实证研究角度,对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两个方面;从规范研究角度,对资本结构内容,分别对两种方法应用情况和特点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融资策略;实证研究;规范研究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1-000039-02一、引言融资是公司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

如何行使更好的融资策略,一直以来不仅仅是公司领导层所关注的问题,近几年众多的学者也将目光聚焦于此,作为会计实践和学术研究的重点。

大多数所用研究方法的种类较多,但我国关于上市公司融资策略的研究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即实证研究方法应用较多,而规范研究方法则相对较少。

我国上市公司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融资顺序为股权融资、短期负债、内源融资、长期负债,这与西方国家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不同。

黄少安、张岗(2001)通过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趋向与偏好,指出融资的顺序一般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并进行了产生偏好的原因分析。

李翔(2002)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顺序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部融资。

李冬妍(2007)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同时,验证上市公司融资顺序是否有变化及变化的趋势。

结果显示,其与先前学者对于融资顺序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不存在太大变化。

可见,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优先顺序上的认识已得到共识。

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进行了较多研究,文章基于此部分,通过内容的梳理,从实证和规范两个角度对融资策略问题进行综述。

二、实证研究方法在上市公司融资策略研究方面的应用(一)关于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方面的研究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认为,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了公司融资策略制订过程中各种利益主体的权利结构。

《企业融资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3000字》

《企业融资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3000字》
六、工作进度安排(时间、内容、步骤)
(一)准备阶段
1.2020年9月8日至2020年9月11日,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准备开题报告。
2.2020年9月12日至2020年9月30日,查阅收集文献资料,完成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为论文写作做准备。
(二)写作阶段
1.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整理文献资料,撰写并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诸剑,方军雄(2017)在《中国式融资融券制度安排与股价崩盘风险的恶化》中指出,融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加强融资力度是企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运营方式。文章分析中国融资融券制度安排不仅没有降低股市崩盘的风险,反而使其更加恶化,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实现企业效益水平的提高,规范企业运营模式,加剧投资环境的变化。
2.现实意义:互联网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特点,就注定了互联网企业的融资模式与其他传统企业有所不同,那么互联网企业该如何选择融资模式,怎样让互联网企业更顺利地获得融资。本文的写作意图在于研究互联网企业的融资风险,并对我国互联网企业在运用不同融资模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给出相关建议,从而使我国企业更顺利地获得融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8]何敏.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J].商业会计,2018,(01):135.
[9]李晓龙,冉光和,郑威.金融要素扭曲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投资[J].国际金融研究,2017,(12):25-27.
[10]李建标,孙宾宾,王鹏程.金融约束、市场时机与融资行为的实验研究[J].财会月刊,2016,(05):134.
2.2021年2月1日至2021年3月20日,根据指导老师意见对毕业论文进行修改(可多次)。
3.2021年3月21日至2021年5月9日,提交毕业论文,在论文管理系统进行审阅和检测,先进行格式检测,再进行查重。最后定稿、打印、送审,准备论文答辩。

[实用参考]公司融资行为文献综述

[实用参考]公司融资行为文献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文献综述前言资本结构对任何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而融资行为是资本结构理论所研究的主要问题,通过融资活动为企业生产经营筹集必要的资金是一切投资发展活动的开始。

上市公司融资方式包含两个部分,分别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外源融资又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与西方有所不同,这里将国内学者对融资行为的研究进行整理并作了综述,以便了解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大致情况。

一、融资理论与优序融资理论融资理论是企业制定融资政策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解释企业融资决策行为的动机及其所秉承的理论基础时,主要存在着两大理论,一是权衡融资理论;二是优序融资理论。

权衡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在构造长期资本来源的组合时,存在着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企业将按照事先测算的最佳资本结构来选择资金来源及配置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

优序融资理论,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提出企业融资存在一种“啄食顺序原则”。

认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因为利益不同,内部经营者和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原因,企业的融资顺序上就形成了一个优序策略。

即首先为内部融资,也就是企业的留存收益,其次是短期借款和长期债券;再次是发行优先股融资;最后是发行普通股融资。

在国内,有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偏好于股权融资。

这与优序融资理论的主张正好相反。

二、我国上市企业融资模式概况根据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分析显示,我国企业的融资模式以外源融资为主。

在外文融资中,主要偏向于股权融资。

所以,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首先是股权融资,然后是债券融资,最后才是内源融资。

张英明(20RR),姚利辉,曹立新,刘桂(20RR)研究发现,我国上市企业外源融资比例达80%左右,而内源融资比例不到20%。

对于未分配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内源融资比例平均为-3.385%,这意味着那些未分配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几乎完全依赖外源融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文献综述
赵婉婷、朱德康
【内容摘要】
企业融资问题,尤其是股权融资偏好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资本市场争论的焦点之一。

随着不对称信息的引入改变了MM定理“结构不相关”的结论,西方发达国家认为,基于原有股东的利益,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会严格遵循“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啄食顺序理论,而我国的融资现实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并且股权融资资金利用效率低下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系统梳理并研究了我国企业融资理论的发展及一些相关研究成果,这些理论对本文将要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收购并购;
一、引言
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类,其中内源融资是企业生产过程中自有资金的积累,包括留存收益和折旧;外源融资即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部分,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指公司首次上市募集资金、配股、增发新股融资等;债权融资包括公司在证券市场上发行债券及向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等。

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将导致不同的资金成本、利益冲突及财务风险,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市场价值。

因此企业如何通过融资方式的选择来实现其市场价值最大化,不但是股东和债权人的共同目标,也是长久以来金融理论研究的焦点。

外国学者在这个领域的探索和研究中,己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即企业资本结构理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本文将对我国学者在研究我国资本市场中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概述。

二、股权融资
1、我国上司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成因分析
张嘉颖【1】认为上司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有一下几大原因:
(1)股权融资偏好的直接原因——股利分配的随意性和较低的股权融资成本;
(2)证券市场制度设计原因,这些源于制度设计和制度变迁过程的偏颇,造成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不完善,助长了股票市场非正常繁荣;
(3)投资者通过企业融资方式这个信号判断企业价值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上司公司也不必担忧股权融资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4)内部融资来源不充分,股权融资的约束力低于债券融资;
(5)业绩评价指标驱使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在经济增加值评价指标下,上市公司可能更乐意采用债务融资。

2、对配股和增发方式的选择
对配股和增发方式的选择,不同的学者在通过研究得出来的结论也不太一样。

管征、张世坤【2】认为,在中国,上司公司都选择增发方式,因为增发当时对上司公司管理者是最优选择,他们将获得最大的私人收益,而中国上司公司管理者是股权再融资的决策者。

但是最外部投资者来说,则是最差选择,因此,从提高整个市场效率上来看,还是应该提倡选择配股方式进行股权再融资。

毕金玲【3】则从理论角度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上司公司应采用配股方式发行新股;从控制权的角度说,公司管理者应该选择配股作为股权再融资方式,以确保其在公司的控制地位;从逆向选择的角度考虑,规模小且持股集中的公司会选择配股方式,规模大且持股分散的公司会采用增发方式;选择增发方式,公司管理者可以从承销商获得私人收益,而且公司的老股东也不希望行使他们的配股权利,同时,承销商在增发中负担的责任比配股中重要,也能加强对上司公司的监管,最重要的是,增发的成本比配股小。

何俊宇、白芸【4】则对股权融资增发方式进行了研究,关于定向增发(PIPE)和公开增发(SEO),公司股票增发前一段时间的超额收益率和公司选择方式密切相关,公司超额收益率越大,公司更倾向于选择PIPE;通过对“牛市熊市——市场状况效应”实验结果分析,牛市时公司更倾向于SEO增发,而熊市更偏向于PIPE增发。

邓路、王化成【5】则认为,控制权结构显著影响上司公司增发方式的选择,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为国有性质时,倾向于选择定向增发;信息不对称理论也较好地解释增发方式与增发对象选择,信息对称程度越大的公司越倾向于选择定向增发。

三、债券融资
1、可转换债券融资
孙震国【6】对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进行研究,认为上市公司选择此种融资方式有以下两点动机:
(1)可转换债券兼有债券和股票买入选择权这一性质,因而它是债券向股权转换的桥梁;
(2)可转换债券的某些特性与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进而也成为了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动机之一。

2、发行债券
2007年8月14号,中国证监会颁布实施了《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这标志着我国公司债券发行工作的正式启动。

2007年9月26日,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第一期40亿元公司债券成功发行,我国公司债券的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顾晓敏、关静【7】通过建立模型,进行绩效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目前我国上司公司的融资现状,即在经济形势乐观时,偏好债券融资,例如发行债券;在经济形势较差时,偏好股权融资。

四、区别比较
翟进步、王玉涛、李丹【8】在控制支付方式(现金)的情况下,考察了不同融资方式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权益融资方式显著提升了收购公司的市场绩效和股东财富,而债务融资方式则降低了收购公司的市场绩效,并有损于股东财富。

【参考文献】
【1】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张嘉颖《我国上司公司融资偏好缘由研究——特殊环境下的理性选择》
【2】管征、张世坤《不对称信息下的股权再融资方式选择》财经问题研究第10期【3】毕金玲《刍议股权再融资问题——从理论基础角度》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10期
【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何俊宇、白芸《中国上司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的选择分析》【5】邓路、王化成《控制权结构、信息不对称与定向增发》Finance and Trade Economics No.4, 2012
【6】哈尔滨强德商务学院孙震国《可转换债券融资风险及其规避》商业经济第2011年第6期
【7】东华大学顾晓敏、工商管理学院关静《公司债券的发型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影响研究》中国市场金融领域2010年第44期
【8】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翟进步李丹、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王玉涛《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选择与并购绩效“功能锁定”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12月第1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